《愛墾展頻道》推薦精彩文章、照片請瀏覽以下網頁:



Rating:
  • Currently 4.71429/5 stars.

Views: 461

Albums: 愛墾欄目
Favorite of 1 person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January 4, 2024 at 11:18pm


歷史時間性:不同理解、說明與解释

敘述活動除了講述故事本身需要情節的構造與安排之外,更觸及到敘述活動在面對個別具體的歷史時間性時可能產生的不同的理解、說明與解釋。

一個人的生活故事自有其完整性的要求,但也同時與其他人的生活故事相互聨結,即使是同一個人、同一個故事,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時間與不同的地點也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說明與解釋。

任何人都可以是某個事件的啟動者或作者,但他卻不必然就是故事的原創作者,他的故事可能需要經過不同的說明與解釋。在敘述模式的各種展示中,我們可以不斷追問:誰的歷史?怎樣的歷史?誰在寫小說?撰寫怎樣的小說?但無論如何,我們總是需要更多的敘述以及更多的理解。

「認同」除了在辨識同一性外,還在於辨認差異性;其中,更包含著對於異己的承認。辨識、辨認與承認,都是相同的認知活動。因此,如果能正視小說或敘述文類在當下時空中可能的發展性,並且透過對於「事件」的舖展與沉思,淡化或取代曾經那麼熟悉了的「突出情感因素」的解讀模式,那麼我們或許可以重新掌握近、現代文學所必須面對或曾經面對的自我與現實世界之間交織的迂曲與喧囂,進而在書寫與論述場域中建構「抒情的文學」或「有情的歷史」的外一章。(蔡英俊·詩歌與歷史:論詩史的歷史成分及其敘述的轉向 14)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January 3, 2024 at 5:29pm


鋪梗力:在開口前就說服對方

Pre-Suasion: A Revolutionary Way to Influence and Persuade

有效的說服方式,祕訣不在於訊息本身,而在於訊息傳達之前的關鍵時刻。

唯有先做好說服前的準備工作,才能獲得最佳說服成果。

換句話說,要改變對方的「心意」,你必須先改變對方的「心理狀態」。

羅伯特.席爾迪尼博士曾經提出有效說服的6大原則——「互惠」、「好感」、「社會認同」、「權威」、「稀少性」、「一致性」,讓說服成為一門科學,他也成為了當代最常被引用的社會心理學家。

經過多年的研究與經驗累積,這次,席爾迪尼博士找到發揮影響力的另一個關鍵前提——「鋪梗」(Pre-Suasion)。頂尖說服者之所以技高一籌,用的方法正是透過鋪梗,也讓受眾在接收訊息之前,就已經處於比較容易被打動的狀態。

透過一貫風格,席爾迪尼博士融合了嚴謹的科學研究與平易近人的敘述方式,詳細解釋如何在傳達重要訊息之前,精準掌握、創造能夠帶來改變的「特許時刻」。他指出,改變聽者的態度、信仰或經驗其實並非必要,溝通者僅須在做出相關行動之前,先把受眾的注意力引導至對的方向就行了。

從面對面推銷到廣告,從消費行為到選舉、甚至軍事活動,席爾迪尼博士引述了大量研究與實例,從中勾勒出可以運用在人際溝通、行銷、宣傳的特定技巧。利用鋪梗,為發揮影響力營造一個友善環境,讓你的目標群眾自己做好點頭的準備。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理查.塞勒 大力推薦

「典型的席爾迪尼風格:權威、原創、切合實際!」

我很喜歡這本書科學性的回顧,並且提供很多實際建議,不僅可以給商業人士當作參考,對社會心理學研究有興趣的人,也可以把它當成科普書來閱讀。喜歡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引爆趨勢》的人,一定也會喜歡這本書,讀來十分有趣。——程威銓(海苔熊)/科普心理作家

疼痛專家陳建華醫師曾經跟我推薦《影響力》一書,這回,作者羅伯特.席爾迪尼則寫了《鋪梗力》,一言以蔽之,就是透過事先鋪梗(Pre-suasion),達到成功說服(Persuation)。我舉個例子,家具店要賣床有兩種賣法,一種是在地上排滿三張不同品牌的床;另一種商家,它只放一張床,但旁邊擺設了床頭櫃、貴妃椅、遮日窗簾,以及床頭燈。床之外的東西,營造了舒適空間的氛圍,增加了成功銷售的機會,這,就是鋪梗力!——楊斯棓/醫師、台灣菲斯特顧問

鋪梗,如同樂隊演奏時的過場,一段鼓聲、間奏與獨奏,對於歌手或整場演奏有如畫龍點睛。掌握鋪梗力與有效說服的六大原則,讓您還沒開口,就贏得說服先機。——謝文憲/知名講師、作家、主持人

沒有任何心理學家的研究,比羅伯特.席爾迪尼更常被引用、帶來更多成功,而他本人也實際撰寫關於影響力的書。如今他再度出馬,展現說服之前鋪梗時刻的力量。這是典型的席爾迪尼風格:權威、原創、切合實際。——理查.塞勒Richard H. Thaler/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行為科學與經濟學教授,《推出你的影響力》、《不當行為》作者

原來,說服最重要的驅力不在於當下話語內容,而是我們如何預先鋪梗,這使得本書讀起來格外有意思。羅伯特.席爾迪尼是影響力研究的世界級頂尖專家,將徹底改變你對影響力的看法。——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華頓商學院管理學與心理學教授,《給予》作者

讀起來既吸引人又實用。一出手便是經典。——麥可.莫布新Michael J. Mauboussin/瑞士信貸全球金融策略經理,《魔球投資學》作者

了不起的社會心學家羅伯特.席爾迪尼,再度以影響力的心理學為主題,寫出了一本歷久彌新的重要著作,未來我勢必會年復一年地推薦這本書。——艾美.柯蒂Amy Cuddy/哈佛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副教授,《姿勢決定你是誰》作者

羅伯特.席爾迪尼的《影響力》是我最常推薦的一本書,而這本新書有更驚人的洞見。——奇普.希思Chip Heath/史丹佛大學商學院組織行為教授,《創意黏力學》共同作者

羅伯特.席爾迪尼是有效說服首屈一指的專家,他的新書建立在如此根基之上,主張最強的說服者不僅僅是善於言詞與立論的雄辯者,他也必須發揮創意,找出發動遊說的最佳方法……本書提供了林林總總的研究參考與技巧,而當中有許多涉及到行銷領域。——《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

從多方面向拓展了說服的科學,任何人若有志於採用建立在科學之上的商業策略,本書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本書值得我們翹首期盼,而且勢必火速成為經典。商業領域中的每個人,架上都應該要有這本書,無論你是企業執行長或剛入行的銷售人員。——《富比世》(Forbes)

席爾迪尼博士透過一貫的清晰與魅力,為學術界關切的議題做出最佳說明,例如在田野調查與實驗室環境,人為干預製造出來的想法改變,持續性與真實力度究竟有多少;他也透過許多掌故、逸事詳盡地闡述研究。本書傳達的整體訊息十分有說服力。——《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深度挖掘人類如何憑本能做決定,這向來是作者羅伯特.席爾迪尼的專長。《影響力》在1984年出版之後,他登上了銷售與行銷大師之位。這回的新書,他帶來了更多如何潛入人心、在其中鋪設新梗的訣竅。——《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

本書必將成為社會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領域的重要貢獻,內容詳實、可讀性高且引人入勝。它將啟發讀者思考,不帶任何偏頗的決定是否可能。——《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精彩呈現溝通說服的世界,這個世界比想像的更無處不在、瞬息萬變。——《BizEd》

這年頭引用社會科學的書很多,談職場文化的書也很多,這本書則提醒了我們兩者之間的關連。倘若我們能恪守倫理原則,行為科學與社會心理學的見解可以帶來莫大收益。——800-CEO-READ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December 21, 2023 at 2:43pm


陳楨·從大馬電影《富都青年》熱賣談起


這篇《臺灣電影光華再現,大馬電影可搭順風車?》是在2012年冩的。11年了。在“愛墾網”這裡還算是比較受關注的帖文。

這幾天,王禮霖導演的本地中文製作《富都青年》熱賣,我老毛病又發作,膽量放大一些,設想中華圈青年電影工作者,不妨多多跨界合作,打造中華電影的新契機。

報載《富都青年》在大馬4天的票房就破100萬,港台票房也不壞。對本土中文電影來説,能不能在本地戲院上映就是首先要頭痛的問題,能在馬港台同時出現在觀衆眼前,這成就不小矣。

何況,票房與口碑都讓人喜出望外,再加上影評人還願意來個深度評析,那可是一個文化現象了。

此片的製片人李心潔應該居功不小,她本身就是一個品牌保証。男主角吳慷仁在台灣有一定的名氣,不久前還憑此片贏得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盛譽,也是重要因素。

但從目前所了解到的反應來看,此片説的是一個“好故事”。

抱歉,這個詞是有點泛濫了,往往讓人覺得好像是在歌唱“某某人好”、“某某地方妙”、“某某産品勃勃俏”。

完全不是這樣啦。“好故事”是有詩性的,能激發人不斷地聯想、追問,直入心坎骨髓。

日本有位了不起的女性陳天璽教授,專門在研究無國界、無証件的跨領域現象。她本身就曾經因爲種種司法體制問題,而吃過無國籍處境的不少苦。


全球化,曾帶給人類多少美好的憧憬?這麼一個"來,走出去"的事件,生成了多少意想不到的生命境遇?對文創者來説,這當中就有最核心的文化生產要素:故事。


中華圈影視文創業者跨境合作,除了可分享拍片、演技的珍貴經驗,更難能可貴的,是一種文化符號的共同開拓;文化資產的累積,争取更大的話語影响力。

對新境遇的生命詮釋,可能生產別有深意的文化符號;文化符號有意義的延續發展,人距離“詩意地棲居”的存在狀態就可能更靠近些。

整體來説,馬來西亞各源流電影的區域合作,早有前例。從資金、導演、演員到各相關領域(如後制等)的人才,對中國大陸、港台、新馬泰,甚至日本、好萊塢來說,毫不陌生。

找尋跨界好故事?現在無疑有了更大的空間。(20.12.2023)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December 16, 2023 at 11:51am

创意文旅产业发展潜力

創意文旅産業,發展潛力巨大!

創意文旅産業是文化旅遊産業的新方向,是文化旅遊産業創新發展的一種新業態,是文旅行業的創新發展模式,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創意文旅産業是指以創意爲核心要素,將文化與旅遊、科技相結合的新型業態。

近年來,隨着中國經濟與社會快速發展,文化旅遊業正逐漸成爲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戰略支柱産業之一。


“卓筒井號”小火車

11月25日,邵澤戰略規劃院走訪川渝多個區縣的文旅創意産業,很多都獨具特色,豐富的業態遍地開花。在遂寧市大英縣,名爲“卓筒井號”的小火車,被賦予了別出心裁的文旅創意。這一列小火車的運行軌道隻有1.4公里,以大英縣的千年手工製鹽古井——卓筒井命名,連接着關昌村卓筒井遺址、爲干屏村“宋井桃源”景區。遊客乘坐小火車觀光,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錯覺,小火車就像一條遊歷在時間長河中的小船、一座貫通古今的橋梁,承載着卓筒井文化從起源到發展的歷史,以及卓筒井鎮從貧窮到振興的記憶,宛如從宋代慶曆年間直接穿越到世外桃源。

一、發展現狀

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文旅産業發展迅猛。

近幾年來,中國旅遊業的收入保持着較快的增長,已成爲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2017年中國旅遊總收入超過3萬億元,2018年更是達到了41230億元。

隨着中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與進步中,旅遊産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也在日益提昇,2018年中國國內遊客達45.4億人次。

在此背景下,國家開始重視文化旅遊行業的發展,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扶持文化産業發展和旅遊業發展。


二、發展機遇

近年來,中國旅遊業發展迅猛,中國已經成爲全球第一大旅遊客源國和第一大出境旅遊客源國,國內旅遊市場潛力巨大,而在“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新時代背景下,將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將成爲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方向和途徑。

在這樣的背景下,文旅産業迎來了新機遇。


三、存在問題

中國文化旅遊業發展速度較快,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文旅産品供給與消費需求不相適應;第二,文旅産品的質量水平有待提高;第三,文化旅遊資源與其他産業融合度不高。

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在旅遊開發中文化元素和創意元素不能很好地融入到旅遊體驗中去,造成文化內涵挖掘不足、創意策劃缺乏、營銷手段單一、服務意識不強等問題。


四、發展對策

1、在政策方面,國家應該出台相關的扶持和引導政策,鼓勵和促進文化旅遊企業的發展。

2、積極引入先進文化旅遊理念,不斷創新發展理念,加強管理體製和經營機製的創新。

3、大力引進相關人才,充分發揮社會力量,不斷開發新項目來促進創意文旅産業的發展。

4、注重科技創新和技術應用,不斷提高旅遊服務質量和水平。

5、鼓勵企業走出去進行國際間交流與合作,藉鑒優秀企業進行國際市場開拓並建立國際品牌效應的經驗,推動國內創意文旅産業與國際産業進行深度融合發展。

五、結語

創意文旅産業發展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但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

創意文旅産業具有創新能力強、産業鏈長、科技含量高的特點,需要相關行業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

在未來的創意文旅産業發展中,我們必須積極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強宏觀調控;堅持以市場爲導向、以企業參與爲主體,積極推進體製機制改革;以技術進步爲主動力,加快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

同時,在政策扶持與項目運作中應進一步強化市場意識和創新意識,把握政策導向和投資趨勢;不斷強化創意文化産業的政策引導功能,鼓勵地方政府製定和完善政策。

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還需堅持創意文旅産業自身的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原則;進一步強化政府的服務意識,提昇服務水平和質量;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邵澤文旅集團

邵澤文旅集團始創於2008年,爲中國文旅融合發展綜合運營服務商,依靠成熟的景區運營管理經驗、專業的全案創意策劃體系、強大的營銷渠道、媒體整合能力,爲客戶提供旅遊規劃設計諮詢、文旅運營管理、文旅培訓、文旅投資、智慧文旅、産品開發、品牌包裝、産業延伸、影視創作、媒體傳播於一體的全産業鏈綜合服務平台。(2022-12-25;來源: 歆兒電影)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December 15, 2023 at 12:53pm


新業態新場景帶動文化産業高質量發展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近年來,隨着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中國一批文化新業態、新場景應運而生,依托數字賦能和藝術設計,給人們帶來文化消費新體驗,推動文化産業高質量髮展。

隨着街區商業的有機更新,有着近600年歷史的北京隆福寺如今煥發出新活力。閒置老食堂變身爲新銳美術館,廢棄舊車庫改造成運動生活空間,還有飛行影院、沉浸式劇場、共享辦公。隆福寺街區如今每週舉行超過100場各類文化演出和藝術展覽活動。

胡同古剎中賞戲劇、看展覽,首鋼園等工業遺存變身文化、科創産業園……北京依托歷史文化建築打造出一批文旅體驗新空間。

數字技術全面賦能文化産業,全國各地文化新業態不斷發展壯大。陝西西安的影視主題街區,帶遊客深度體驗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市井生活;廣東深圳的甘坑“客家小鎮”,把非遺項目落地到主題酒店、文化餐廳;湖南長沙橘子洲推出的青春劇場《恰同學少年》,讓觀衆也參與表演,在觀劇和演劇中感受理想信念的力量;在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今年推出的《無上龍門》沉浸體驗館幾乎場場爆滿,這部裸眼多維影片以洛陽歷史文化長河爲主線,讓觀衆置身千年龍門之中,零距離體驗中華文明的魅力。

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産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91619億元,同比增長7.7%。其中,文化新業態行業規模持續壯大,營業收入佔比繼續提昇。文化新業態特徵較爲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36870億元,同比增長15.2%,快於全部規模以上文化企業7.5個百分點。(2023-12-11 中國網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June 11, 2022 at 3:04pm

愛墾評點·上網課

我幾乎每天都上Youtube,至少一次。有時去看看有何新樂子,找點東西讓自己開開心;很多時候卻是去找答案:某個題材的廣告,人家是怎樣玩、怎樣耍酷的;某個photoshop技術到底是如何做的,學習嘛。


上網學習,那經驗不一定很愉快。盡管是免費的,優管視頻卻不盡是好東西。說的殘酷些,很多是垃圾,換我去說、去示範,還比他們好多呢。


不過,若有高人出馬,有效又加上有趣的表達,YouTube 是可能威脅到傳統大學的,只要你想知道什麼,高人就在那裏渾身解數來教你。


網路視頻主持人也可以是好老師。
(January 18, 2012 愛墾網)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y 19, 2022 at 4:12pm

彭兆榮“遺產旅遊”與“家園遺產”: 一種後現代的討論

摘要:“遺產熱”已成為當今社會文化變遷的一個趨向; 然而, 它在短時間內驟然升溫的“後現代”語境中的價值,卻是很多人所不了解的。特別是當遺產演變為一種消費對象, 與大規模的群眾旅遊結合在一起的時候, 便形成對傳統意義上的“家園遺產”的巨大沖擊。對於相關問題的認知、討論和闡釋,不僅有助於提高人們的認識, 對中國所推行的遺產戰略的可持續性也有重要的作用。

 

一、後現代性與遺產旅遊

“後現代”是什麼? 利奧塔德用極簡單的話說:“我將後現代定義為對元敘事的懷疑態度。”[1]26 [2]52後現代主義演變為一種世界範圍的文化思潮。它對人類社會生產與生活方式的改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個異彩紛呈的世界,是由圍繞在我們周圍的發達資本主義企業,和自由的政治制度所開創的, 現在它被稱為“後現代”[3]。

人類學研究將後現代主義的特質歸納為: 第一,一種對20 世紀社會和文化變化形式的研究, 這種變化來自於現代性的急速的、激化的或轉型的過程。第二, 重新關注民族誌研究中的權威和關係,在表述方面的認識論問題[4]; 反對自啟蒙運動以後的現代主義所創立的客觀認識傳統[5]。第三, 後現代主義民族誌的“範式”變革所包括的意義: (1) 對現代主義所建構的“客觀”認識論作全面的反思, 特別是“真實性”問題[6]。(2)“主位/客位”的邊界和關係的重新確立。(3 ) 對表述權力, 特別是“書寫文化”(writing culture) 的政治學批判[7]。

毫無疑義,“移動性”(播衍性) 是後現代社會最具表現力的社會方式和社會屬性。“全球化”使得後現代敘事更加充分,在政治經濟領域,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出現空前的“移動-流動”景象。學者們根據移動性的特征,歸納出以下五種“移動- 流動的圖景”, 即: 族群的圖景(ethnoscape ) , 技術的圖景(techno scape) , 財金的圖景(finanscape) , 觀念的圖景(ideoscape) 和媒體的圖景(mediascape) [8]。

後現代主義的“移動性”又創造一種新的“旅遊文化”, 並成為一個擁有廣泛的使用空間和爭論的議題[9]。旅遊與消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被認為是當今社會最大的產業; 而後現代的消費主義有三個明顯的特色: (1) 大眾市場的時尚變化為消費者,提供了一個重要的風向標。這種時尚的“變動”不僅表現在像服裝、裝飾、裝潢等方面的變化情況, 也包含了與生活方式和生活“再創造”理念相聯系的更大方面, 諸如休閑、興趣愛好等。(2) 消費的轉型明顯地表現出從“對物的消費”到“對服務的消費”的痕跡[10]。(3)

現代社會的再生產“需求”使提高了遺產的可“消費”性[11]。有的學者據此稱之為“後現代主義遺產”(post-modernist heritage) [12] , 並構成後現代主義的社會景觀。在這樣的背景和“產業化的生產模式”的推動下, “遺產旅遊”(heritage tou rism ) 必然出現。誠如學者所說:“旅遊成為引導遺產行進的旗艦”;“遺產敘事是一種為了旅遊目的而被選擇的特殊表述方式。”[10]換言之, 在現代語境中, 遺產成為旅遊中的一個品種、品牌進入到大眾消費領域。

反過來, 旅遊文化中的這種遺產消費現象,與傳統的旅行文化相比,又呈現出新的特點。後現代性的另一個特征是: 膚淺的認同、復製品的泛濫與歷史的崩潰,導源於技術革命的一種發明[13] , 以及隨之而來的電子技術革命等, 都附和著資本主義消費至上的明顯痕跡。這些特征對旅遊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後現代的這種消費主義時尚,在“遺產旅遊”中“發現”了更多的符合現代遊客口味新的遺產地和遺產景觀; 而這樣的消費趨勢又會在“新遺產”中附麗更多“人工”的元素和元件。需要指出的是: 後現代主義在“遺產旅遊”的社會現象中,呈現給我們一個悖論: 它以與日俱增的“多樣性、分裂與異質性”為特征, 取代了曾經是現代主義和大眾社會的標誌的同質化與標準化,邏輯性地, 後現代主義的遊客在有些情況下,被稱為“後旅遊者”(post-tourists) —— 具有後現代主義的特征[11]。

有學者認為,“後現代主義”的旅遊中的一個突出標誌,是“形象和象征的增殖與擴大”, 也有學者認為,“我們不僅無法否認視覺形象和視覺經驗,在旅遊活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甚至在旅遊工業範圍內有的時候,還可能出現“超視覺化”(over-visualisation) 的旅遊話語。”[14]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y 19, 2022 at 4:12pm

尤里認為, 應該從具體的社會形態,來理解後現代主義, 或者說, 從社會的總體形勢的某一個特定情境中去看待它; 把它看成是一個由“符號”(signs) 和“象征”(symbols) 構造的系統。它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具有特定的含義[15]。正如拉斯所描述的那樣,這一系統可以在特定的領域表現出其特殊的品質。

這一系統生產出來的文化產品,在一個特殊的範圍被接受和傳播。當然,這些文化產品也包含著相關的“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的功能性意義。如果說兩個人對“後現代主義”有什麼認識上的差異的話,那就是,拉斯認為,後現代主義對特定範圍內的基礎性結構的意義特征是所謂的“解異”(dedifferentiation)。

以這樣的理念去看待“遺產旅遊”, 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遺產熱”在當代出現的一個重要的動力來自於大規模的群眾旅遊活動,遺產的形象在後現代主義的“放大鏡”中被擴大, 並成為“他者化”的一個品牌符號,其指示功能和結構呈現出“解構-再建構”的變遷現象。

二、人類遺產歸屬性的空間認知:2006 年5 月25 日, 中國政府決定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定為中國國家“文化遺產日”,今年的6月10日成為中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其主題為“保護文化遺產, 守護精神家園”。“文化遺產”和“精神家園”這兩個關鍵詞,遂成我們對文化遺產進行人類學研究的切入口。

“遺產運動”在今天出現的一個動因是: 隨著人類及其生活的腳步越來越快, 人們發現傳統文化迅速變遷, 古老的建築、社區、民風民俗等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消亡。保護遺產因此顯得必要和緊迫; 對此,《世界遺產公約》在序言中作出了詳盡的闡釋。

為什麼在後現代主義的今天,人們會出現對遺產存續的擔憂呢?一個根本的原因在於: 大規模的群眾旅遊的到來, 使遺產出現了因原初性歸屬性“變更”,而出現一定程度的主體性[創造並傳襲遺產(尤其是文化遺產) 群體權力弱化,甚至喪失]的“倒置現象”,而現代旅遊又加劇了這一現象的嚴重性。遺產主體性的“倒置”,帶來了兩方面的變化: 第一,遊客通過到現場“觀光”人類遺產,來確認和反省自己。地理學“對地球表面演化的特征與組織的研究,對空間中自然與人文現象相互作用,造成不同的地方和區域的方式的研究,以及對那些地方和區域對各種自然與人文事件和過程,所產生的影響的研究”,從而“在從環境變化到社會矛盾的廣泛範圍內,進行有價值的研究和教學”[16]13。這些科學的興起、發展、普及和運用過程,其實也是當代文化遺產概念和實踐的“再建構”。


第二, 由於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 主導、各國政府參與實施所導致的政治權力化,以及大規模群眾旅遊的介入等,反而淡化、弱化了遺產主體的歸屬性。任何遺產都被視為某一個人群共同體的家園“財產”。家園感存在於個體在社會群體中,存在於個體的“移動”中,通過建立人與人(人際的、家庭的、宗族的、姓氏的、族群的、國籍的、種族的⋯⋯)、時空與時空(古今的、輩分的; 家戶的、村落的、鄉鎮的、城市的、國家的⋯⋯) 之間的多重邊界得以建構。

家園遺產的歸屬性,必定有一個地理的概念。“文化遺產/家園”這對結構,直觀的呈現便是文化地圖。“文化地圖”這個詞在不同的語境裏,被賦予差別頗大的指喻: 美國弗吉尼亞州立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對文化地圖作如下定義:

文化地圖: 致力於用圖畫(graphical) 的表達方式,呈現非圖畫型(non-graphical) 的信息。文化地圖不僅表達了物理意義上的地形圖, 更重要的是呈現了精神和文化的“地形圖”: 記憶、願望、焦慮和假說⋯⋯。

文化地圖也是一種知識或觀念視覺化的空間呈現。地圖繪製的對象可以是某些人喜好的事物, 可以是建築、道路、花園、市場、公交車、商場、地鐵等社區中任何事物。

另外,文化地圖還可以是人們對某個地方未來的規劃藍圖; 還可以是人們選擇某個社區居住的原因等通過主觀態度,呈現出來的視覺化符號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y 18, 2022 at 6:33pm

如2002 年澳大利亞有一項“首都區域文化地圖項目”, 由18個地方理事會和ACT政府發起, 他們通過咨詢當地居民,以發掘: 居民選擇這裏生活的原因; 他們最喜歡這裏的什麽; 為改善社區當地居民對未來有何地方性知識和主意。

該項目的“區域性文化地圖”,旨在為項目中的十九個市政的區域氛圍、區域識別和獨特性(atmosphere, identity and uniqueness) 提供一張清晰的圖畫。每張文化地圖都要揭示並闡述該社區的價值以及居民的願望, 為政府服務社區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它不僅要傳達出每個地方理事會的對該社區的規劃、還要通過促進當地文化的活力, 協助發展經濟, 發掘旅遊潛力。

我們對文化地圖的定義是: 邊界及其關係,在空間的視覺化呈現。邊界可以是具體有形物如行政區劃、街區、山水地勢等的邊界, 也可以是理念、知識、時間、族群、文化等無形物間的邊界。視覺化並不排斥文字, 文字也是一種視覺化的符號, 很多地圖如果沒有文字很難完整。視覺化甚至可以包括影像等多媒體符號。因為我們的文化地圖不僅表現對象及其邊界, 同樣重要的是要表現它們之間的關係。因此,我們的文化地圖可能不僅僅是平面的,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包括立體的文本, 如超文本鏈接。

無論對於遺產歸屬性的空間認知有什麽視野和視角,“地方性”都是一個具體的形態和形貌(包括地理上的、認知上的、宗教上的、情感上的) , 它是人類“家園”的依據。

家園的“地方性”在地理學家那裏被定義為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是以來自他處的人、物和思想的運動。”[16]97而在工具理性主義眼中, 每一個地方都有相應的空間性; 雷爾夫 (Relph, E. ) 做了四種空間或有關空間知識的劃分, 它們的產生是由於與地方的不同關係造成的。

第一種,是依據人身體所處的位置形成的‘實用’空間(如, 上、下、左、右) ;

第二種,是根據我們的意向, 我們注意的中心形成的觀察空間, 它是以觀察者為中心的;

第三種,是由於文化結構和我們的觀念而形成的存在空間, 這是一個充滿社會意義的空間。

以上三種空間的定義,都是根據它們與人類的經歷或任務的關係來確定的。

第四種認知空間, 即我們如何抽象地構築空間關係的模式。把空間僅僅局限在第四種意義上,是地理學家經常犯的錯誤[17]


三、遺產旅遊與家園重建


從“旅遊文化”的層面看, 無論是人類學的田野作業還是旅遊行為中的遊客活動都自然存在著對某一個特定空間的實踐問題。因此, 確定具體的空間單位和空間概念也成了我們必須進行分析的要件。這裏的“空間”不僅指地方人民生活的居所, 由於後現代社會的移動性,“地球村”的概念出現, 它也指外來者——旅行者進行短期生活、觀察、了解、體驗或者觀光的地方和地點。從旅行文化的角度看, 我們可以把旅遊活動和旅遊行為視為一種“空間實踐”, 它所包含的意義還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指示:

1
“靜態/動態”的空間指示和關係。這是一種“地理空間的轉移”。遊客離開日常的家庭生活外出旅遊, 就出現了基本的空間關係和空間結構的轉換,即把“日常家庭生活”當作一種“靜態的”、“停滯的”和“不變的”的空間感受,與旅遊活動中的“動態的”、“移動的”和“變化的”空間感受,放在一個基本的“二元結構”關係上。遊客最直接的旅遊動機,即是從這樣簡單的空間感受中產生出來。

在這一個外在的空間關係中, 二者時常會發生相互“擠兌”的現象。我們在從事旅遊研究的時候, 一般會更多地強調遊客由於不滿和厭煩沒有新意的工作內容、一層不變的生活節律、“兩點一線”(家庭-單位) 單調的工作地點和環境、喪失“激情”和死板的社會關係以及緊張的人際關係, 並因此產生強烈地暫時要改變生活方式和環境空間的要求和願望, 於是, 旅遊成了一種實現這一要求和願望的最佳選擇。

然而, 實際上遊客在經過一段時間不斷變化的節律和改變環境空間之後, 在心理上又會產生對家庭生活“回歸”的渴望。所以, 通常而言, 遊客在出遊之前會有“離開家真好”, 旅遊結束後會有“回家真好”的感覺。其實, 旅遊正是通過這樣的空間改變和場景變化, 使人們對生活、對旅遊、對家庭不斷地在這樣轉換之間保持對生命的熱愛,對工作的熱情, 從而提高對生活的體認和欣賞態度。


2.“交流機制”的空間指示和關係。這是一種由於旅遊行為所產生的“遊客與東道主”之間非常複雜多樣的社會空間機制。旅遊是一個具體的行為, 同時, 這些行為由於被特定的地點、人群、氛圍、禮儀、規矩所限製和規定, 也就附加上了情境中符號的特殊意義。在這一關係空間裏面, 交流當然屬於至為重要的內容, 因而具有一種機制性的含義。事實上, 我們也可以把旅遊活動中遊客與東道主所建構的關係空間,當作一種基本的交通傳媒, 它聚集了社會價值觀念、道德語碼等。它成為不同文化實際接觸與交流的空間背景。

人類學對旅遊的研究,特別重視不同文化的接觸與交流。然而, 在實際的旅遊活動和旅遊行為中, 遊客對東道主地方社會和民眾的所謂“行為接觸”(語言、文字、實際參與生活活動等) 機會非常有限, 其文化接觸與交流更多的,還是通過那些旅遊活動空間機制的關係符碼作交流和體驗。比如,遊客在短暫的旅遊活動中,通常沒有機會體驗到地方社會中較為完整的事件。然而,我們卻並不能因此認定遊客對地方社會一無所知, 原因就在於遊客在旅遊行為中,經常是通過對當地的各類象征符號(包括零星的、分散的、拆解的) 進行觀察、“組裝”、體會和解釋。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 我們確立“家園遺產”的概念; 它是人類遺產原初紐帶(primo rdial tie) ,也是時下人們經常使用的“原生態”(primordial statement) 的根據。

雖然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中,遺產已經從地緣的、世系的(lineage)、宗教的等範圍,上升到所謂“突出的普世價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的層面, 成為“地球村”村民共享的財產,但這並不妨礙任何一個具體遺產地的發生形態和存續傳統的歷史過程和歸屬上的正當性(下續)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y 17, 2022 at 3:47pm

彭兆榮遺產旅遊與家園遺產: 一種後現代的討論:人類學對旅遊的研究,特別重視不同文化的接觸與交流。然而, 在實際的旅遊活動和旅遊行為中, 遊客對東道主地方社會和民眾的所謂“行為接觸”(語言、文字、實際參與生活活動等) 機會非常有限, 其文化接觸與交流更多的,還是通過那些旅遊活動空間機制的關係符碼作交流和體驗。比如,遊客在短暫的旅遊活動中,通常沒有機會體驗到地方社會中較為完整的事件。然而,我們卻並不能因此認定遊客對地方社會一無所知, 原因就在於遊客在旅遊行為中,經常是通過對當地的各類象征符號(包括零星的、分散的、拆解的) 進行觀察、“組裝”、體會和解釋。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 我們確立“家園遺產”的概念; 它是人類遺產原初紐帶(primo rdial tie) ,也是時下人們經常使用的“原生態”(primordial statement) 的根據。

雖然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中,遺產已經從地緣的、世系的(lineage)、宗教的等範圍,上升到所謂“突出的普世價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的層面, 成為“地球村”村民共享的財產,但這並不妨礙任何一個具體遺產地的發生形態和存續傳統的歷史過程和歸屬上的正當性。

具體而言, 現在的遺產所有權基本上屬於民族國家(nation-state) ,但民族國家從概念到實體從來就是“想像的”、“有限的”、“時段的”現代國家表述單位[18]。也就是說, 多數歷史遺產在從發生到存續過程中的歸屬權並不在國家。另一方面, 即使是在後現代的背景下, 也沒有因為遺產的所屬權發生“轉換”,原先遺產的所有者就完全喪失了對它們的認同與繼承關係。所以, 強調“家園遺產”仍然極其重要。

“家園遺產”的歸屬性所包含的東西和關係非常複雜: 諸如時間、空間、方位、歸屬、居所、家庭構造、財產、環境、地方感、“神龕化”⋯⋯。


在人類學研究中,“家”(family)、“家族-宗族”(lineage)、“家戶”(househo ld) ”等是核心概念, 也是人類學研究社會文化的最小單位。從家庭的內部結構出發構成了基本視野, 在定義上一般采取兩種類型:


一、是以家庭為經濟獨立自主的家戶單位;

二、是偏重家族與宗族關聯所形成的繼嗣單位或儀式行為單位。


一般而言, 在農業社會的家族繼嗣制度的原則是父系制, 正如費孝通所說, 在中國的鄉土社會裏, 家並沒有團體界限。這社群裏的分子可以依需要, 沿親屬差序向外擴大。

而擴大的路線, 是以父系為原則,中國人所謂的宗族(lineage)、氏族(clan) 就是由家的擴大或延伸而來的。與此同時, 他又將家庭分為大小兩類, 所謂“小家庭”, 指“家族在結構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於家庭。因為親屬的結構的基礎是親子關係, 父母子的三角。家族是從家庭基礎上推出來的。”[19]

所謂“大家庭”, 指“鄉土社會中的基本社群。”“社群是一切有組織的人群。”家庭的大小並不取決於規模的大與小, 不是在這社群所包括的人數上, 而是在結構上。與“小家庭”的結構相反,“大家庭”有嚴格的團體界限。費孝通先生的“大家庭-社群”類似於我們在強調的“家園”。


“遺產旅遊”包括了對遺產價值的區隔和分裂的因素:


(1)遊客與東道主對遺產的認知和實踐價值存在著差異。對遊客而言, 到遺產地旅遊只是“客位性”的, 而東道主則屬於“主位性”的。

(2)對於遊客來說, 到某一個遺產地旅遊屬於“觀光”活動, 而對於家園遺產的地方民眾來說, 遺產成為他們的“展示”活動。

(3)由於遺產的所屬權發生了轉換, 遺產地政府為了配合旅遊, 迎合遊客的“時尚口味”而對遺產進行改造、裝飾等, 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創造遺產”的行為。對此, 家園遺產的主人經常處於“失語”狀態。

(4)現代旅遊是以資本作為交換的活動。當資本的“中介”性質被突出和凸顯, 並成為現代社會的扛桿,遺產便很可能面臨一場劫難。

(彭兆榮,2017,“遺產旅遊”與“家園遺產”: 一種後現代的討論,2007年9月,《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27 卷第5期 /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參考文獻:

[1] 讓- 費郎索瓦·利奧塔德. 後現代狀態: 關於知識的報告[M]//王嶽川, 尚水. 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2.

[2] 讓- 費郎索瓦·利奧塔德. 何謂後現代狀態[M]//王嶽川, 尚水. 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2.

[3] JAM ESON , FREDR ICK. Po stmodernism and ConsumerSociety [M]. in Hal Fo ster (eds. ) Po stmodern CultureLondon: P luto, 1985: 111- 125.

[4] BARF IDL E, T. (eds). The dictionary of A nth ropo logy[M].Oxfo rd: Blackwell Publish ing, 1997: 368- 369.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