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Netflix 2021日本電影《淺草小子》主題曲
只有煮菜的鯨肉店
我們談論夢想;汽酒
泡沫裏消失的約定
在燈火暗去的淺草
只有一個被爐的 公寓
第一次買了同樣的西裝
做了同樣的蝴蝶結領帶
卻沒錢買同樣的鞋
這一直被我們當做笑料
什麽時候走紅我們期待著
在只有兩個觀眾的劇場裏
把托付著夢想的一百元硬幣
投出去 一本正經地祈禱
你臉上浮現孩童般的
純真 我再次被你吸引
獨自去探訪你的公寓
相碰的酒杯間懷念從前
我們也有那樣的時代啊
你抖著肩膀笑起來
不要說我們已拋棄夢想
我們本是沒有其他人可以依靠的兩個人
不要說 我們已拋棄夢想
我們本是沒有別的路可走的兩個人
美猴王國際化:標新立異還是原汁原味
北京儒意欣欣影業投資有限公司和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之一的派拉蒙影業宣佈聯合拍攝3D魔幻電影《敢問路在何方》。在銀幕上已經是技術為先的今天,把中國家喻戶曉的名人孫悟空插上技術的翅膀,讓他又一次飛向大銀幕,這隻猴究竟算是只中國猴還是變了血統的美國猴?
《敢問路在何方》是著名詞作家閆肅為電視連續劇《西遊記》寫的主題曲的歌詞,當時紅遍大江南北,甚至整個亞洲,現今成為有著美國血統的3D電影《敢問路在何方》片名。印象中美國人總是標新立異,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可如今,美國電影人原封不動搬了拿來用,不管你有多少含義,什麽立場,務實的美國人只是為我所用而已,他們看重的是孫悟空強大的市場價值。
《西遊記》是中國幾千年文化沈澱的國粹級寶貝,中國人已然全面展示了這部著作的魅力,美國人講美國精神,那是獨占鰲頭。但是要講中國國粹,可能還真不夠底蘊。說他們是關公面前耍大刀——找死,也許絕不是虛言。可美國人就「敢問路在何方」,美國電影就敢拿雞蛋往石頭上碰。美國人敢攬這瓷器活,憑的是哪個金剛鑽?
在美國人眼裏,《西遊記》是一個非常魔幻的中國故事,孫悟空是一個聞名世界的戰士。把孫悟空搬上銀幕,再用上《變形金剛》、《美國隊長3》和《終結者6》的特效技術,一定會把這部中國國粹級別的經典之作推向新的高度。美國電影人的金剛鉆,實則就是他們的3D電影技術。電影任何一次的革命變革,都是技術革命帶來的,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從小銀幕到寬銀幕,而今3D技術又為觀眾展示了全新的身臨其境的視聽感受,美國人玩的是電影新技術,從電影發展的角度講,美國人攥著先進的電影技術在關公面前耍大刀又何如?在技術為先的今天,有了技術,雞蛋變成了金剛「蛋」,金剛「蛋」碰石頭,或許能碰出燦爛的火花。
美國人拎著技術繼續拿來主義。他們來摻和中國的文化國粹《西遊記》,《敢問路在何方》很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不管六小齡童還是不是這個美猴王,也不論中國演員是不是影片核心,還是一如既往的在裏面打醬油,如果美國人用西方思想詮釋他們心中的中國國粹《西遊記》,並且一定會塑造美國英雄般的孫悟空,那麽《敢問路在何方》一定是一部掛羊頭賣狗肉糟蹋中國文化的電影。將中國的經典和好萊塢的技術合體,之前有過先例,但無論在票房還是口碑上,特別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現,都沒有達到讓人滿意的效果。這次和好萊塢「霸主」派拉蒙合作,會不會出現同樣的問題呢?在尊重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堅持中國的文學經典,用好萊塢成熟的工業體系、敘事結構和特效去呈現中國故事。體現新的高科技,在動作技術和視覺技術上進行一系列的創新,這樣打造出來的孫悟空才是一部真正有著中國經典名分的國際美猴王。
美國電影在全世界市場上一家獨大。美國電影在中國大地上掙中國人的錢,因此美國人掛的羊頭也許是金的,賣的狗肉是合金鋼的,美國3D版孫悟空,雖然穿上美國的技術外衣,但是中國的孫悟空應該永遠是中國人熟悉並熱愛的孫悟空,他身上散發的是中國人的精神。可以肯定,美國猴和中國猴不一樣,但是這只中美混血的國際猴必須保持原汁原味,才值得我們期待,才會在世界電影市場上得到認可。因為這只中國美猴王的名氣實在太大了。(陳 濱《美猴王國際化:標新立異還是原汁原味》2015年05月14日 來源:北京晚報)
《Ola Bola》真的只是一粒球的問題嗎?
看戲不沉重;意識錯亂才嚴重
本土電影Olah Bola引起一些議論。在今天的市場,有議論行情就會升溫,不管正面宣傳與逆向宣傳都同樣有效。所以,我不確定“有人要杯葛”這部戲的說法是怎樣沸沸騰騰起來的。我相信觀眾也習慣了這種手法,最好的例子是曾有人的戲不賣得,就冒出了“內政部要禁映了”、“要抓人了”的新聞。
我
所好奇的是,一般民眾(也可能包括混在路人甲中的專業和非專業電影粉絲),面對電影所引起的這麼一個議題有何反應。特別是在喝了心靈雞湯後的一片亢奮、“樂觀”氛圍中,人們怎麼看待——對,看待;不是看戲——電影所推崇的“愛國意識”、“團結和諧”;從1980年回到2016年,看看電影與現實、cakap dan bikin sama tak sama。
先來談現象一:你懂得電影嗎仙家,說三道四博出位啊?電影又不是紀錄片;怎樣改編歷史是編劇的特權。
既然都這麼說了,說這話的人應該更專業一點才是:紀錄片和劇情片其實同是電影,紀錄片和劇情片性質不一樣,而Chiu導拍的是一部劇情片。我看了不少討論的帖子,似乎沒人提到過要Astro的賀歲片,是一部時間、空間、人物、地點和敘事細節點點滴滴都是貼緊歷史檔案的紀錄片。
老實說,Astro什麼事都是慣例歡喜來作伴(熱鬧有餘,深度不可期),或“抱抱看”(抱著固定立場看世界),要它把馬來西亞昔日光華整理、詮釋成高素質的紀錄片,還真的過於抬舉了。
那為何有人一再質問人家懂不懂電影呢?這是體制內訴諸權威的固定反應;越心虛就質問得越大聲,像夜裡孤獨走在野地的人,不斷裝腔作勢咳嗽給自己壯膽。
既然Ola Bola是劇情片,就以劇情片的本質來探討它,這樣做也不應該被當著是阻人發財的“陰謀”吧?
先講劇情片最重要的是什麼?若是模仿那些激情滿分、就事論事能力有待評估的粉絲們口氣,他(她)們會這樣回你:傻的、痴的、瞎的、殘的也懂得啦,是故事!
好了,那Chiu導的故事何來?六年來,不管《大日子》小日子、《天天好天》還是壞天,《一路有你》沒有你都支持Chiu導的觀眾,肯定不是傻的、痴的、瞎的(瞎了怎麼看戲?);相反地,他們很清楚其故事來自馬來西亞民眾對1970、1980年代馬來西亞國足隊的集體記憶。
從周導說要拍這部片子開始,他的宣傳謀略就處心積慮在把馬來西亞民眾的注意力、尊重度,從當年的球場英雄身上拉到他的新戲上。用普通人的話來說就是博取球星們的blessing。這祝福為何重要?它催生歷史聯繫、文化符號的認同。
這像政治人物去小販中心拉票,就說“我爸爸是小販,我是小販之女”,去某某會館就說“我祖母的外公是某某籍貫,我身上有某某籍貫的血統”…….,這些“認祖”、“認親”的動作,無疑是在盤算怎樣讓這些小販、某某籍貫人士給她抬轎子、變票源。
劇作組和當年的球壇風雲人物近距離接觸,做口述歷史訪談,跟當事者第一手直接拿東西,而那東西叫“馬來西亞人曾有的集體記憶、歷史認同”,也就是平常人說的“故事”、“料”;這是明的做法,暗的是,他們在做著向歷史“借冠套袍”的動作,往自己作品打光添彩、擦脂抹粉,吸引市場(包括投資者、媒體)的眼球。
這些都是正常作業,有機會大家都這麼做。值得關注的是,他們所有的言論與動作都在明示或暗示著,他們是在“改編歷史”、“重現馬來西亞曾有的輝煌”,這名堂使到這部片讓人格外期待,畢竟那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年代。
巧妙的是,那份激動、那份歷史認同一直保溫著的那個馬來西亞民眾集體記憶,那一大筆珍貴的likability ,卻在不知不覺之中似乎合情合理也合法地,從歷史的公共場域的共同資產,被搬運、挖掘而轉換成電影公司的私有資產。
集體記憶是一個社會的文化資源,有形資源如森林被非法砍伐大家看得到;文化資源被挪用卻不是那麼容易計算得失。當然,Chui導的故事資源也不是不勞而獲、順手可得。他的劇作組要根據這些資源創作也好、改編也好,耗時傷神去把它變成腳本,變成可以電影語言呈獻出來東西。
這里便引來另一個很“專業”的問題:你懂得什麼叫“改編”嗎?比較友善的網友還建議我去看看好一些“改編”自歷史的不朽名片,惡補一下。
我感謝這些專業友人的關照。我當然明白劇作人絕對有特權為娛樂、催淚、惹笑、溫馨、懸疑、轉折………..,還有可說不可說的商業考量、金主期望等等等等理由,發揮他們的“改編”才華,添枝加葉生花翩蝶,移前挪後提高降低加溫調冷………。
但怎麼改、怎麼編,總還有 “忠於真相”、“忠於原著”、“忠於歷史”......這點要求吧?
荊軻刺秦是歷史,要怎麼個獻圖怎麼個露匕才夠酷,或悲涼、或千鈞一髮、或易水瀟瀟猶在鬢邊…………..,編劇,sky is your limit,由得你的想像力去飆。可是,總不成為了考慮到荊軻死了有人不買賬,導演有義務讓更大部分觀眾興奮流淚,票房有最穩當的保證,而說荊軻刺秦的結局是贏得了最後的勝利,衣錦還鄉,鄉人夾道迎接,在女主角帶領下大唱團結歌........。在The End出現以前,還打了一行字幕:重歸史記,光耀中華。
這不是尊重、善用文化資源者所為,這叫惡搞;越有資金、技術與likability,越有影響力,對文化建設的禍害就越大。
明明是A進的球,有人要他變成B(允許我用代號好了,免得人家說“就是你們小氣、“種族主義”、“雞蛋裡挑骨頭有居心”…………),這明明白白就是:不忠於歷史、不尊重歷史、濫用並污染文化資源;與從那年代活過來的馬來西亞民眾的集體記憶有衝突,對那些在1980年代還是小孩或根本遠遠沒出世的新一代,會誤解真實歷史就是這模樣。新一代今天在戲院裡流的淚水越多越鹹,他們將來的“集體記憶”離歷史真相就越遠。別說將來了,我週前在報上就看見一位年輕媒體人歉意十足地說:“哎呀,要不是周導的新戲,我到今天還不知道我們曾有位國家足球隊長叫周國強!!”
針對這現象,那些火熱的粉絲們又似乎顯得特別理性:你們白痴啊,文盲啊,瞎了還是遲進場,沒看見電影一開始的“純屬虛構”聲明……..。看到啊;香煙盒上印的爛肺圖文夠恐怖吧?大家沒看見嗎?請問吸煙的人數有減少過嗎?別告訴我你在張揚電影人地位超然的同時,又告訴我電影好像是沒什麼影響力,純屬娛樂爽過就是,好像所有的文化傳播理論與實踐都是騙人的。
這部電影提倡“和諧”,其宣傳大軍卻一會兒“歷史改編”,一會兒“純屬虛構”,自己的腦袋好像都分裂了,怎麼對症下藥談“和諧”?
他們連當年隊長蘇進安的Tauke、馬來亞之虎等文化符號都順手牽羊拿來用了,還說是“虛構”?根據導演的說辭,這只是一種“巧合”,好像他從來沒聽過、沒見過蘇進安。明明是喝歷史的奶水成長,借歷史的光、民眾集體記憶的舞台變得萬眾矚目,到頭來卻說自己是從石頭里崩出來的,餐風飲露長大,白手起家;明明佔了人家便宜,還說“我從來沒有點過妳”。
我們可以像一些天真爛漫的小朋友那樣做委屈狀:“不就是一部電影嗎?看電影哪有這麼沉重?”我要說,看電影不沉重,相反地,很享受;可是,看完電影走出戲院流乾眼淚,而對我們“曾有的輝煌”歷史、民眾的集體記憶真相,怎麼受到這樣方便、輕忽的對待,連個簡單的真相都在“要團結,不要種族化”、“歷史不是一切”的呼聲中被公然虛構掉、取消掉,居然覺得沒一回子事,不知道你們怎麼想,這對我可是一件嚴重的事。(2016年2月4日 臉書)
旅遊衛視前景
電視行業只有兩千多億的市場,而且在萎縮,旅遊行業3萬多億的市場,每年都是高速增長,所以我當然不會抱著兩千多億市場去做,放著3萬多億的市場不去開發!對傳統媒體來說,目前最值錢的是內容和團隊。在技術方面,旅遊衛視雖然不算專業,但是在內容的生產和製作方面是可以的,而且我覺得在這方面我們可能比做技術的人理解得更深刻和透徹。著新媒體的發展,尤其這兩年自媒體的發展,每個人都可以作為一個主角來發出自己的聲音,作為傳統媒體的我們,到底優勢是什麼?未來在哪里?全國最牛的衛視就是湖南衛視,現營收一百個億出頭。位居第二名的衛視營收在七八十個億,再往下,前幾名能夠超過20個億的不超過5家。大部分衛視的營收都是20億往下,而全國有34家上星衛視,剩下24家,全部都是10億以下,這個行業未來的發展出路到底在哪兒呢?最近互聯網女皇瑪麗·米克爾發布的《2016互聯網趨勢》報告稱:2015年中國在線廣告的增速首次超過了電視廣告,中國在線廣告花費在整體廣告花費中所占的比重達到了42%。 (傳統旅遊媒體可能突圍嗎?旅遊衛視 (小旅) 2016-06-07)(愛懇註:可對照2021年最新數據,此文提供一個思考的方向)
詩性研究方法
比起一般的商業主流動畫(如迪士尼和日本電視卡通),筆者更加讚嘆非主流動畫(實驗動畫)在藝術和創意上的表現,從動畫家強烈的風格、出奇不意的轉場、躍動的色彩、奇幻的造型和多種類型的劇情等等角度,短短秒數運轉間,卻能蘊含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有些是以大膽富有實驗性質的視覺感,配上節奏鮮明的音樂,表現作者獨樹一幟的觀點。在筆者眼中,這些實驗動畫短片帶有更多自由奔放的藝術性、強烈表現自我的企圖心和人類真摯原始的情感。
因本研究欲探討的主題跨越動畫(電影)、繪畫與詩三種藝術領域,在個人能力侷限之下,採用「文獻資料分析法」,收集超越歷史時間與空間限制的各式資料,作出客觀並有系統的整理。文獻從三個主軸:「實驗動畫與電影」、「實驗動畫與繪畫」和「詩、詩與視覺的互文經驗」進行資料收集,資料形式有:文字文獻、圖像文獻(包括影像、圖片、影音資料)和數據文件;資料類型有: 大眾傳播資料(報章雜誌、書籍、網路)、專業論著(論文、學術性文章)。經由文獻資料分析的結果導入創作過程裡,並配合理論以實務來完成創作。(詩的動畫—以“詩想”過程導入手繪實驗動畫創作與探討,康臺生 鄭宜芳,2007,臺灣師範大學)
創作的靈感:繪畫和現代詩
在筆者第一部動畫片《瘦月亮》中,利用了許多個人特別喜好的藝術家及其作品,做為影像創作的一部份,像是畫家梵谷(Vincent Van Gogh)6、孟克(Edvard Munch)7、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8、傑克梅第(Giacometti Alberto)9和童書插畫家莫里士桑塔克(Maurice Sandek)10的畫作,還有世界名著小王子(Le Petit Prince)11、詩人林煥彰和詩人夏宇的文學作品中的意象12。
這些繪畫、文學和現代詩,成了筆者部分創作的靈感來源,然而這種自我向外緣和其他藝術摸索的途徑,卻也逐漸形成筆者後來創作的模式。但遺憾的是,卻未曾真正深入瞭解動畫領域的內容和詩的內在特質。
爾後,筆者看到關於資深動畫家余為政的一段文字,他提到動畫雖然是電影的一種類型,但是卻擁有自己獨特的影像語言,不受媒材和前人風格所限制。動畫目前給社會大眾的印象偏向卡通形象,這主要是因為卡通普及程度高,因此動畫要與藝術接軌需要創作者的努力,才能展現深度和藝術價值,而動畫介於繪畫和電影之間,卻也帶著詩的意象。這席話讓筆者想繼續尋找動畫、繪畫和詩之間的可能性,藉著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深入探討。
另外,筆者嘗試將文學的詩融入影像視覺的動畫,那份躍躍欲試的企圖心。一直以來,筆者在讀詩時,總能在字裡行間找到許多驚喜,詩人們豐富的聯想施予文字魔法,先是在筆者心裡變出一幅幅畫面.
詩句所串連建構的意象世界不受時空所限,也不願與現實相照,像極了一部投映在心底的動畫,詩人筆下的擬人和比擬修辭幻化作扭曲、變形的演員和場景;超現實的意象聯想正是動畫裡經常出現的視覺效果。筆者相信動畫家若擁有一顆柔軟細膩的詩心能豐厚動畫內涵,驚奇的聯想創意也會使畫面更別有風味。
6 梵谷(1853 - 1890)是荷蘭畫家,被譽為現代藝術三大先驅之一。
7 孟克(1863-1944)是挪威的表現主義畫家和版畫製作者。
8 巴斯奇亞(1960-1988)是紐約現代藝術家,畫作具有即興街頭塗鴉的風格,卻在 27 歲因吸毒過量而死。
9 傑克梅第(1901-1966)是瑞士畫家、雕塑家和製圖師。
10 莫里士桑塔克有「童書界的畢卡索」與「美國最具有影響力的繪本大師」。
11 作者是法國作家聖修伯尼(Antoine de Saint-Exupéry)(1900-1944)
12 由林煥彰(民 70)所編的《兒童詩選讀》和夏宇(民 80)的《腹語術》
(詩的動畫—以“詩想”過程導入手繪實驗動畫創作與探討,康臺生 鄭宜芳,2007,臺灣師範大學)
延續閱讀 》
韻文化:氣韻、神韻
IN SEARCH OF MY SENSES 追隨感官 1.7
意大利都靈聖卡羅廣場
埃及古詩:尼羅河頌
想像動畫的特殊風格
在動畫人才不斷湧現之際,能擁有個人創作風格與方法是最難能可貴的。“追求一種特殊的風格,一直是動畫製作所面臨的一種最重大課題,片子的主題想闡述什麼都是可以慢慢研究的,但最重要的是有沒有一個風格、一個視覺的意像在腦筋裡面,沒有這樣的意像就很難進入到創作的途徑裡面。視覺風格是很抽象的,當然可以找很多已有的例子套用,只是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假設可以尋求風格裡面有所突破的一種形式出來,或許就是成功的關鍵。”(余為政,民 92)(詩的動畫—以“詩想”過程導入手繪實驗動畫創作與探討,康台生 鄭宜芳,2007,台灣師範大學)
陳明發《娛樂與覺知之間的隙縫—Netflix流媒體的哲學想像》
我從Netflix看見了正在發生、形塑的未來。采用已故Peter Drucker提過的詞匯“The New Reality”(新現實)也無妨:
1 娛樂在轉變中
2 影視的生態在轉變中
3 敘事藝術在轉變中
4 敘事轉向的結果,思維方式在轉變
5 思維轉變?若真是如此,新現實是什麼?
令人深思的是,由於以上的種種轉變,非正規的社會教育也在轉變中。雖然是“非正規”,它肯定會沖擊眼前的“正軌”體系。
從我過去一年多所接觸到Netflix內容,我得到這樣的一個初步見解。特別是最近看了泰國的Netflix的《Girl from Nowhere》(禁忌女孩),好玩的是,我在這個面向中學生的系列裏,看見了後現代主義;特別是看見福柯。也看到這位歷史學家/哲學家的身後,站著一位社會學家:布爾迪厄。
別問疫情幾時會過去,我覺得也沒幾個人能明確給我們答案。但只要我們細細地想,以後的世界其實已經在逐漸形成。它不只是新常態;它是個新現實。(2.6.2021 臉書)
Netflix 原創電視劇系列《禁忌女孩》(Girl from Nowhere)第一季第五集《社交之愛》,在靈異的黑色敘事之中,批判了中學生“網紅”操作的現象
美國開放?李安的電影《斷背山》的故事
現在社會的多元化我們要特別關注是宗教、道德在美國主流社會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有一個最新的佐證可以證明這一點,剛剛評完的奧斯卡金像獎,大家可能都關注同性戀的話題,中國的學者們對這類的話題可能非常高興,包括我們的社會學界或者法學界老是扮演著激進的角色認為這是必然的,將來同性戀的問題可能能夠合法化。
我在美國洛杉機(編註: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的都市,人口近四百萬)進行了三個禮拜的考察,我就發現洛杉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多元化現象,曾經美國的法學家和社會學家都有一個課題叫做洛衫機現象,為什麼這是一個復雜的現象呢?
因為在這個州中非白人血統的人數已經占總人口比例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它是一個多種族的地區,他們州的議會曾經通過了一個法案,就是認為同性戀婚姻可以合法化,而且州的兩院在通過這個法律之後,多數人認為這個法律可能生效,但就有很多人上街遊行了,但是也有人認為這個法律通過是必然的,於是就有些同性戀者到州政府進行登記了。
但是後來的州長行使權利,最後的時刻否定了這個法案,結果就導致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第一批登記過的人只好合法的存在了,以後的同性戀者就不予登記了。經過後來的民意調查證明,大家特別支持州長否定了這個法案。
他們說,美國整個社會真正的脊梁骨並不是法律,而是基督教,美國是基督教立國。他的基督教立國所主張的主流道德認為是美國的後脊梁骨,如果這個後脊梁骨斷了,美國所有的機制就癱瘓了,如果在個別的法案中出現了偏移,所以現在美國對這種非常主流的傾向非常警惕。
大家知道,在李安的《斷背山》本來獲得多項提名的情況下,洛衫機有六萬人上街遊行反對《斷背山》獲得最佳影片獎,最後在不得以的情況下,恰好是反映洛衫機多種族狀況的一個影片《撞車》獲得了最佳影片獎。實際上這樣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對美國的法學家、社會界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所以,這些年來我還特別注意了一下,恰好是法律界的人信教的人比例是偏低的,最高的比例是在自然科學家中,其他的社會人士比例不等。像這樣一些特別有意思的問題在我們目前對法律的研究中可能都是值得關注的。(范 愉《新法律現實主義及其啟示》,2009-07-15 来源:中国民商法律网)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