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電影頻道》推薦精彩文章、照片請瀏覽以下網頁:

Rating:
  • Currently 4.66667/5 stars.

Views: 476

Albums: 愛墾欄目
Favorite of 1 person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TV Plus on September 19, 2022 at 5:42pm

Dr. Tan Beng Huat: Singapore, Our Natural Source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s

Few months ago, I had watched a series of documentary on Singapore's nation-building experience in Netflix Channel by the title "A Frame In Time". Many good stories are shared through their heritage of old paintings, photographs & black and white contents from TV archive. One of them, "A Quest For Unity In 1960s " is to explore Singaporeans' desire to learn Bahasa Malaysia in evening classes, attempted to be a Good Malaysian.......

Chua Mia Tee, National Language Class, 1959, Oil on canvas, 112 x 153 cm, Installation view at the National Gallery

As a young kid in Southern Johore then, Singapore to me is just our neighbour town where my aunt stay. Many people of my generation who opted for Singapore citizenship have just retired in recent years with reasonable or even good saving. It's natural for them to be a rich tourist to visit Malaysia, where their relatives stay.

In fact, all these years, Singaporeans make up around one third of our foreign tourists (excluding the excursionists who make daily trips across the JB causeway). After the Covid-19 close down, other than visit their relatives and Genting Highland, their destinations also include many Malaysian places that they have never considered before. Just to name a few, weekend city tour to Sibu, Sarawak, Off Shore Angling trip to Kuching, home-stay in Kuala Selangor......these were in fact my youngest sister's records with her family and family of my brother-in-law's siblings. Our nature and culture is a blessing to them too.

Beside family tour, to my Singaporen nephews and thier peers, our seas are their diving paradise. One of them even become a coral conservationist of our under-sea world with funding from Singaporen government.

Meaning? Before we go back to what we have in 2019 which have witnessed international tourism hit record high of 1.5 billion, of which China's contribution is 10%, our neighboring countries are our hope. Other than Singapore, the number of Vietnamese's outbound tourists to South-East Asia is also going up. Afterall, to Sabah and Sarawak, tourists from Penisular is a ready market yet to be fully tapped.   (18.9.2022)

Comment by TV Plus on August 15, 2022 at 1:48pm

陳明發《法律詩性》
美國名導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cese,1942——,Taxi Driver等電影導演),在2022完成了Netflix 紀錄片《Rolling Thunder Revue鮑勃·迪倫的故事》。在片中,為被誤判謀殺案而坐了20年牢的Rubin "Hurricane" Carter所唱的歌曲,在法律、詩性與反思之間建立起聯系,讓人想起「法律詩性」的問題,對冷冰冰的法律,我們是否可能借詩性智慧做出省思?(15.08.2022)

Comment by TV Plus on July 30, 2022 at 3:20pm

陳明發·東西交融~文化敘事提供的選項:大馬有文化人才,畢業于八打靈公教中学的美籍女編導陳風錐立足好萊塢,剛剛贏得多倫多影展大獎。她對本地媒體透露,其作品在北美重要影展中贏得“最佳恐怖片”,原因是它結合東西方靈異氛圍,呈獻了新穎的驚悚體驗。

陳風錐的電影美學說明了,在文化敘事裏,東西方不但可以不衝突,而且還可能找到融合的契機。

我們願意借助文化敘事途徑來促進彼此的了解嗎?

人類目前的處境是:選擇文化交融,或:軍火交易,然後交戰。

我們需要新的方法,重新認識本身的命運。文化敘事提供了一項有效的選項。


Comment by TV Plus on July 30, 2022 at 12:11am

美籍大馬女編導演陳風錐《幽幽大河》獲最佳恐怖片獎

美籍大馬女導演兼編劇陳風錐(Jules East),在多倫多國際女性節電影獎(The Toronto International Women Festival),以一部《幽幽大河》(River of Ghosts)贏得“最佳恐怖片”,結合東西方靈異氛圍,呈獻新穎的驚悚電影。

她小學念吉打亞羅士打吉華(H)小學,五年級後隨家長遷居吉隆坡,在精武小學畢業後進入八打靈公教。她也是本地工程師陳嘉瑞和蔡圖美律師的女兒,中學畢業後赴澳攻讀國際貿易,然後隨夫婿張基智赴美定居三蕃市,目前入籍美國。


現年43歲的陳風錐從小喜歡電影及創作劇本,這部電影由她編劇及導演,並從全球7982部參與作品中獲得晉級最後35部電影,贏得“最佳恐怖片”。

陳風錐通過臉書接受本報訪問時說,很高興能在這個重要的國際電影節平臺贏得獎項,雖然這部電影更像是驚悚及劇情片,電影是在加利福尼亞州一個海濱小鎮門多西諾拍攝。


故事情節講述一個男人的妻子失蹤,雖然鎮上對他持懷疑態度,但他私下正處理一種叫做“軀體體驗”的情況,並在鎮上尋找一位新的神秘醫生幫助。

她說,目前已完成另一部電影,正在安排在新加坡參與影展,希望有一天她的電影有機會在亞洲和大馬上映,與本地觀眾會面。


在這之前,陳風錐先後在2014年以《Lucidus》贏得好萊塢劇本大獎,以及2016年以《Into the Sand》再次拿下好萊塢劇本大獎。(29.7.2022 星洲日報)

Comment by TV Plus on March 20, 2022 at 11:15pm

二戰紀錄片《Five Come Home》

肺炎禁足,我在netflix看了史匹堡導演制作的二戰紀錄片《Five Come Home,說的是二戰期間五位好萊塢當紅導演,如何參與拍攝反戰紀錄片的過程。我忽然發現,我過去對於二戰的認識實在是太有限了,說來說去都只是佔領馬來亞半島的三年八個月。特別是對於南太平洋戰爭中的一些慘烈戰役,我甚至連那些島嶼的名字也不甚了了。臨老補點課,對因戰爭而死去的靈魂略表敬意。16.8.2020

Comment by TV Plus on March 19, 2022 at 12:10pm


陳明發各行各業說故事的人


你正講中了我的心事,讓我覺得此道不孤。因為不孤,所以可能不枯。中華民族並不缺乏獨一無二,舉世無可取代的故事。悲哀在于海外的我們能把中華故事說好的人不多,電影、寫作如此;旅遊導覽、開店銷售、藝術創作都是如此。我創辦《愛墾網》就是希望打造各行各業「說故事的人」。您到我新浪博客的《文學與文化思考》系列,有些文字,請多交流!

武侠片的「真功夫」的確是真功夫。源自中華武藝傳統,結合上「俠」的核心,更顯示出中華民族獨有的人生境界。每回讀《史記》,就知道俠義曾是我們民族光輝的一面。從文化創意產業的觀點來看,觀賞過電影後,不僅僅可以發展出好萊塢那一套的衍生產品,例如公子、電視劇、海報等紀念品而已,還可以立體的辦些武術夏日營,向全世界的中國孩子和洋孩子營銷。既健身、防身,又欣賞我們的古文化精粹。這是我認為全球大海嘯沒頂而來,中華文化可以向世界發功的理由之一。

《葉問》、《赤壁》肯定會在馬來西亞上映。《狂野大雪地》這樣的作品,恐怕與我們無緣了。其實馬來西亞有東南亞最大的三維戲院,由澳大利亞技術支援。三維電影卻不是天天都有,因為製作有限。我在國內和一些搞動漫的年輕朋友聊過好幾次回,人才有、技術也不差,難得的是也有人願意投資,就是沒法子推向國際。渠道問題,這是中華創意人要開拓的地方之一。(2008年11月6日 中國新浪網)

Comment by TV Plus on March 18, 2022 at 1:33am


陳明發《香港武侠片》


看武俠片嗎?記不記得2008京奧開幕儀式,李寧騰空燃亮聖火?對,是香港片壇武術指導程小東設計的。武俠片這回事,在中國大概是步入二十一世紀,張藝謀拍攝《英雄》以後才出現的話題。海外華人觀賞新派武打電影,卻快要半個世紀了。京奧淩空踏雲的點火場面,叫全球對華族的想象力側目相看。其實,二三十年前,香港影圈一代大師張徹就講過,中國電影要靠獨具的民族特色走向環球,甚至獲得國際大獎,恐怕就只有武俠片。歡迎來交流,給中華文化創意產業走全球找路子。

張徹1970年代中拍的《刺馬》,曾為狄龍贏得臺灣金馬獎影帝。三十年後,陳可辛2007年根據《刺馬》原型重拍的《投名狀》,則為李連傑贏得香港金像獎影帝。看看《投名狀》中的劉德華,再對照《刺馬》中的陳觀泰,這一類型的血性男兒,一方面放縱地迷信自我,一方面又耿直、愚昧的盯緊「義薄雲天」之類的教條,最終都成了「險惡江湖」的祭品,令人感嘆再三。

張徹1975年拍攝《洪拳小子》,首開戇直調皮的「小子」原型。這是張徹公認的代表作之一。杜琪峰是一代大師了,他1993年拍的《赤腳小子》,是張徹1975的《洪拳小子》新版本,聲明是向張徹致敬的作品。另一位大師徐克也在1995年拍了一部《刀》,是張徹1967年的《獨臂刀》舊戲新拍。杜琪峰和徐克都聲明,他們重拍張徹的電影,是向他老人家致敬。身為亞洲最佳導演,張徹有那些藝術生命風格,值得我們研發中華文化創意產業者慢慢琢磨的?從馬來西亞真誠來向您請教,就在我的新浪博客網上恭候。


陳明發答透徹:大陸普遍看過的「武俠片」,大概是《無極》、《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與《夜宴》等。一開拍就說明是要「進入環球市場」,讓人感覺得是拍給外國人看的,賣排場、賣聲勢,忘了電影本身。他們被評「取悅他人」,可以理解。但是,從海外觀眾來說,過去五十年,香港、臺灣拍攝的武俠片, 早已形成一門電影學有深論、有定案的文化資產。深刻的故事情節,是有普世性的,能永恒打動全體人類。武俠、現代、都市、古代、推理。。。,只是藝術表現形 式。張徹、胡金銓那一代導演的戲,用武俠、動作,說著中國人傳統的的感情、正義、人性、人際關係等倫理。雖是古代的戲,人在里頭的掙扎,現代人也能共鳴、 會感動,因為它還是在說我們的命運。(2008年11月6日 中國新浪網)

Comment by TV Plus on March 6, 2022 at 10:12pm


針對《陳明發:無間何來道》一文的
臉書討論


為什麼會這樣?改編自香港電影《無間道》的美國片《雙面刑警》,在2007年奧斯金像獎榮獲最佳導演、最佳影片等四項大獎,而劉偉強導演拍《無間道》,就只有炎黃子孫拍掌;同樣的原創故事到了好萊塢,卻成了不僅熱賣全球,還頻頻得獎的作品?

這話,曾在網上引起這樣的討論~~

 

甲:“語言當然是主要原因,國際語言vs方言。技術也是一大原因,即使照本宣科,美國的電影技術遠遠超過香港。奧斯卡其實也不算什麼,美國片拿奧斯卡跟香港片拿金像獎其實有什麼差。當然,語言、技術是重要原因。”

乙:是啊,奧斯卡其實也不算什麼;中國人也常說,拿諾貝爾獎不能說明什麼?你拿獎又怎樣?沒中國市場你一樣死啊;中國片爛又怎樣,人家就是賣錢。

 

甲:不是自欺欺人的負氣話, 其實奧斯卡不算一個真正的國際電影獎。威尼斯, 坎城等才是指標。懂些電影史就知道。相對於國際流通的好萊塢片, 中國市場不見得很大,它只是佔據了華語電影的一大塊。但是賣不賣座拿中國市場來算, 是不公平的, 只要你知道中國的電影市場是如何分配的。因此, 其實即使是華語片, 很多電影也沒有以進入中國市場為主要目標。甚至很多電影根本沒有想過能"賣埠。


乙:對,我看很多中國電影,其實是給中國人本身看就夠了,也沒打算賣海外,去坎城之類更是遙遠。反正人家看不懂,是人家損失;這戲本來就沒打算拍給中國以外的人看。


乙:講《雙面刑警》勝在語言與技術,在坎城、威尼斯得獎的片子,如王家衛、蔡明亮,早年的胡金銓和張藝謀的作品,也不需要講英文,也不需要好萊塢那一級的技術啊?


甲:片種不同, 能夠在國際影展得獎的東方片子,只有(類)藝術片, 但是能夠得獎的西方片子卻未必。而且, 這些得獎電影真的國際賣座的有多少? 馬來西亞的電影院最實際了, 從什麼時候開始, 連王家衛都排不上影院了? 無間道, 走的不是這一路子(所以在馬來西亞會上映)。

 

乙:看來,我們只好在商業片、藝術片之間擺盪;而且就放眼在馬來西亞這樣的市場。《無間,何來道》一文所講的東西,也就是怎樣把我們的文化產品“賣”到“第一市場”,還有一段很遙遠的道路呢。


甲:如果你是電影創作人, 你的格局決定你的作品可以去到哪裡。如果你是一個為電影心急的人,盯住現實(商機), 然後看哪裡有縫隙讓夢想(藝術)入侵。如果是一個為了藝術商機而焦慮的人, 我們還是先期待有好作品,再思考如何將它們送上殿堂,交給市場。


乙:盯住現實(商機),然後看哪裡有縫隙讓夢想(藝術)入侵?有這可能嗎?

甲:可能的。分享一個我知道的事, 台灣一群年輕人, 因為在網上看了某一泰國片LoveofSiam, 大為感動, 卻知道台灣是不可能引進這電影的, 所以集資買了版權, 另一方面向電影院尋求可能的檔期。最後, 電影在少數的幾間影院上了, 連續上了8周還是10周(或者更多, 我忘了), 還請來了演員和導演到西門町電影街辦簽名會。


乙:很有趣的個案。台灣人有理念,照先生看,馬來西亞人有那水平嗎?

甲:理想、熱情,馬來西亞人不會少,之事可能需要多一點時間召集多一點人而已!哈哈~


那重點是什麼?沒人把“軟實力”、“普世價值”的理念帶進來看待中華文創。(原載 August 11, 2013 愛墾網)

Comment by TV Plus on January 26, 2022 at 11:52am

管健《打卡文化的是與非》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中國即時通信用戶規模不斷擴大。當前,即時通信不僅是聊天的工具,也成為集交流、資訊、娛樂、搜索、電子商務等為一體的綜合化信息平臺。好像突然有一天,人們的距離被拉近了,他人生活的點點滴滴都盡在掌握。

美國傳播學家喬舒亞·梅羅維茨曾經提出「媒介情景理論」,認為新媒介可以導向新情境、引發新行為。也就是說,在現代社會,媒介的變化必然導致社會環境的變化,而社會環境的變化又必然引發人類行為的變化。在這些變化中,最為顯著和典型的便是網絡通信媒介對人們生活方式的重大影響。網絡通信媒介可以說是一種新的情境,它要求參與其中的行動者重新詮釋自己的行為,並且將內在腳本付諸實踐,建構一套自己或他人的全新社交行為體系。「打卡」便是如此,其充滿了儀式感和效能感,能夠使人們從大跌眼鏡到淡然處之,從嘖嘖稱頌到索然無味。

在一定程度上,打卡文化有助於形成正向自我強化,產生積極效能


關於行為保持的理論認為,人保持某種行為的原因在於從結果中獲得了積極反饋。當收到積極反饋時,人的大腦「獎賞區」會發送肯定信號,進而形成正向的自我強化,使人們表現得更好,更願意堅持。無論是來自於自我的積極反饋,還是來自於人際的積極反饋,都可以在大腦「獎賞區」激活行為驅動力,從而使人們展現強大的行為動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天必簽的打卡記錄就是一種正向而積極的反饋,能夠不斷鼓勵人們堅持某種行為。

「打卡」能夠使人們致力於做更好的自己。一方面,能夠督促習慣的養成。心理學相關研究顯示,重復某種行為會在大腦中留下記憶印痕,進而形成習慣。比如,學習駕駛需要在有意識的層面反復練習,由此在潛意識中留下印痕,成為習慣性動作。

社會心理學家凱爾曼指出,習慣的形成包含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順從,需要開始新行為、接納新觀念,外顯行為與內在意識保持一致;

第二個階段是認同,需要主動接受新理念,形成新習慣;

第三個階段是內化,需要將習慣變成必須,徹底接納、養成習慣。


與此類似,通過「打卡」,人們能夠重塑新習慣,形成全新的自我。可以說,堅持「打卡」能夠幫助人們更加自律,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不斷的學習。

另一方面,能夠適當打破舒適區,體驗更好的自己。舒適區雖然能讓人們感到舒適,但也容易導致不思進取以及故步自封。因此,只有適當打破舒適區,才能獲得進步。比如,可以嘗試多讀一些書籍,多做一些健身運動。當人們接受了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通過努力獲得成功後,便會產生積極的自我效能感。「打卡」會讓人們產生積極的效能感,而擁有積極的效能感會讓人們更具韌性、更加自信。


「打卡」緣於人際需求。首先,「打卡」有利於形成積極的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社交生活的題中之義,人們都傾向於在他人面前展現更好的自己。而展現自身積極的一面,曬生活中的「積極點」,會讓人們覺得自己更優秀,自己的人生更與眾不同。當他人通過朋友圈看到自己的自律、不懈和努力,投來的一定是欽佩和贊賞的目光,這無疑是一種人際獎賞。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一書中指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前臺」和「後臺」,「後臺」屬於自己和親近的人,是人們最真實和最不裝飾的一面。

「前臺」是展現給世界的一面,人們需要在前臺展示優雅、顯現勇敢、彰顯強大。「前臺」要求表演的是理想化和社會化的自我,而「後臺」是與表演場所隔離的、觀眾不能進入的,是人們暫時放下理想化面具的地方。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朋友圈就是「前臺」。一些人渴望在他人面前展現自身努力上進的一面,進而在虛擬的環境中虛構一個安享生活和不斷進步的自己。因此,「打卡」不啻為一種表演符號,人們通過這一行為展現自律和自控。符號化表演的目的是贏得觀眾的認可。事實上,每個表演者都有自己的劇本期望,期待別人更好地認知自己,因而會精心地裝扮表演場景,打造社會生活的舞臺結構,參與腳本的寫作和完成。(下續)

Comment by TV Plus on January 26, 2022 at 11:51am

(續上)其次,「打卡」有利於增強自我控制力。打卡行為本身是一種超級自控的顯現。自我控製力是指當抽象的遠期目標與具體的近期動機發生直接沖突時,人們可以將抽象的遠期目標放置於具體的近期動機之上的能力,即可以為了遠期目標的實現而放棄近期動機的誘惑。也就是說,它能夠幫助人們克服近期短暫的欲望和干擾,實現長期的目標。比如,拒絕懶惰,每日背單詞; 拒絕高熱量食物,堅持素食主義;等等。心理學家發現,自控與成就具有較大的關系。擁有較高成就的人更容易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甚至可以與沖動購物、網絡上癮、藥物成癮、暴飲暴食等絕緣。擁有自控能力是人類的標誌性美德,能夠自控的個體會擁有更多的幸福感、進行更好的自我管理、展現更強大的自信心。可以說,自控能夠讓人們抵抗及時享樂的誘惑,讓短期行為趨向於長期目標的實現。


最後,「打卡」有利於在比較中提升自我。日常生活中會經常遇到類似情況:一些人在朋友圈中不停地「打卡」,有人背單詞、有人做運動、有人學知識……周圍的人跟比賽似的不停地向外界炫耀自己的努力、刻苦、敬業。此時,一些人會不由自主地產生與他們進行比較的心理,進而認為自己的生活枯燥、無趣。然後在與他人比較的漩渦中開始「打卡」。事實上,每個人都需要更好的自己和更好的人生。與那些擁有更好生活或者更好條件的人進行比較,是典型的向上比較。但需要註意的是,這種比較不能過量亦不能盲目。


「打卡」有時也會走向「異化」,成為一種虛假的努力


「打卡」有時也是一種免費廣告。人們對於某款APP的了解很可能來自於他人在朋友圈中的「打卡」展示。哪裏有用戶,哪裏就有營銷。平臺龐大的用戶量,讓各類企業和營銷機構欲罷不能。越來越多的人披著心靈雞湯的外衣,告訴你要堅持某件事情、培養某個習慣、追尋某種夢想,然後深植營銷套路。比如,要想使用或者獲得某些APP的優惠方案,就必須要在朋友圈中不斷「打卡」。對於這一現象,微信安全中心於2019年5月發布《關於利誘分享朋友圈打卡的處理公告》,明確指出,某些公眾號、APP軟件等主體通過以返學費、送實物等方式,利誘微信用戶分享其鏈接到朋友圈打卡,嚴重影響朋友圈用戶體驗,違反了《微信外部鏈接內容管理規範》。

事實上,人們的需求不是單線的,而是並行的。人們有短期需求也有長期需求(一般而言,長期需求是學業成功和事業進步,短期需求是暫時享樂和珍惜當下),長期需求的實現需要強大的意誌力。而在意誌力很難維系的情況下,打卡文化便應運而生,激勵著人們面對長期需求、暫別當下享受。人們之所以缺乏自控能力,是因為其大腦中總會有及時行樂的念頭。它會影響人們的決策,從而導致非理性行為的出現。當然,出發點很好的打卡行為有時也會成為一種假努力。比如,有人把記錄步數的手表戴在招財貓上,看著每天的記錄成就感滿滿;有人每天在朋友圈中展示自己的英語學習記錄,想讓身邊的人知道自己有多努力……此間種種,內心想法不一而足,但總體來說無非都是一些無傷大雅的小得意、小聰明而已。當然,也有人把打卡「異化」了,即本來打卡或者不打卡(堅持或者放棄,展示或者不一定要展示)是主體自我決定的行為,但「登門檻效應」(即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讓這種自我決定變得「被決定」,即一旦開始了,就不得不堅持。馬克思說「異化」是人的受難,對於一些群體而言,定期打卡也成為一種「受難」,本來是充滿意義的自我享受,卻在無形中變成了精神和肉體的多重折磨。


拋開廉價的堅持,找到真正有意義的儀式感,對人們至關重要


第一,找到有價值的生命意義感。生命意義感是構成幸福的重要元素,人們都在追求生命意義感。生命意義感不僅由意義和目的構成,還必須滿足常規性的要求。有心理學家發現,生命中的常規性行為能夠帶來意義和幸福。常規性行為是連續動作的自動集合,比如有人每天要喝咖啡,有人每天要晨跑,有人每天要讀報,等等。常規性行為與舒適的感覺、自我的信心緊密相關。常規性行為以重復模式排列反復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會讓人們重復性地獲得某種刺激(這種刺激隨著重復性的增加而固化),進而產生一定的生命意義感。每天的打卡行為可以說是常規性行為,會讓人們在潛意識裏覺得自己具有持續性、更為自律,進而對自我未來發展充滿積極想象。常規性行為是人們完成長期目標的重要途徑。從這個意義上看,拋開廉價的堅持、找到真正有意義的儀式感,對人們至關重要。「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生活的意義在於賦予,當人們賦予某些常規性行為和習慣以特殊的意義和不平凡的感受時,生命就充滿了意義感和小確幸,而這些其實都來自於內心真正的滿足,無需表面意義的假堅持和假努力。儀式感讓人們感受到存在的真切,漫長的生活需要熱枕而燦爛、精致而豐盛,但只有真正發自內心的儀式感,才能讓平凡的生活具有不平凡的意義。

第二,真正的努力無需證明。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沒有面具的生活是不可想像的。但無論一個人的演技多麽精湛,都不能失去自我。首先,我們不需要讓自己的努力活在別人的視野中。若喜歡閱讀,就可以盡情地徜徉書海,無需向世界證明自身的文藝範兒; 若喜歡運動,就可以努力地雕塑身材,無需刻意展示步數和體脂率; 若喜歡英語,就可以盡情地吸收語言文化,沒有必要一定要證明給誰看……真正的滿足來自於自己的內心,真正的勤奮不是別人眼中的形式。努力是為了自己,並非是為了表演給別人看。其次,假努力比真懶惰更可怕。假努力讓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但實際上獲得的進步和成績卻如漫天飛舞的泡泡,缺乏真實性。虛假的美好會導致「溫水煮青蛙」現象,即人們看不到自己未來的成長空間,沈浸在臆想出來的假努力中,從而喪失真努力的時間和機會。總之,故作的姿態總會露出馬腳,真正的努力無需證明,與其讓打卡行為成為假努力的作秀,不如腳踏實地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第三,發揮內心強大的驅動力。行為的改變是由一連串內容組成的連續過程,是一個整體,並不是獨立性事件。改變不會一蹴而就,需要一步步地推進。內在的驅動力讓人們朝著預定的方向前行,給人們帶來真正的、持久的價值感與成就感。因此,比起天賦和能力,動機才是人們堅持的最大推手。通過朋友圈發佈的信息獲得承認和欣賞,通過與日俱增的打卡記錄促使自身行為的改變,確實會產生一定的成就感,但這種成就感往往難以持久。只有那些發自內心的、鼓勵人們積極行為的內在動力,才能持久地帶來真正的價值感與成就感。

第四,加強深度學習,提升工作能力。人們需要的是加強深度學習和提升工作能力,日漸增多的打卡行為不但會消磨人們的時間,也會使人們喪失專注力和思考力。在網絡時代,人們不排斥碎片化的學習以及簡單的運動,因為網絡每時每刻都會滋生新鮮事物,但也需要沁入沈思、專注思考。卡爾·紐波特的深度學習概念一度引發人們的思考,即如何在信息碎片化時代重新思考和審視以往習以為常的工作和生活習慣,從而找到漸行漸遠的自控力、專注力,更好地進行精力管理、時間管理。真正的深度學習可以激活人們的大腦,最大限度地激發認知能力。深度工作、深度學習、深度技能等都是將人們從網絡壟斷異化中解救出來的良藥。摒棄網絡中那些膚淺的行為方式,找到符合內心的精神皈依,才是生活的最終要義(2020-07-21 人民論壇網,見(文化頻道)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