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網》馬來西亞-台灣墾友於2014年7月23~26日,四天三夜遊走沙巴內陸市鎮丹南(Tenom)。最難忘的,除了陳明發博士、劉富威和張文傑三人的麓夢悠神秘巨石圖騰(Lumuyu Rock Carvings)探險外,要算是丹南—Halogilat鐵路之旅了。最難得的是,這次鐵路遊得到Ken李敬傑、李敬豪兄弟的安排,請到服務沙巴鐵路局34年的蘇少基先生前丹南火車站站長一道同遊。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68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陳老頭 2 hours ago

陳明發《文創轉折》工作詞彙:象

文史:從具象到抽象

文創:從抽象到具象


文化:心象總體歆湧

陳明發:“興札記”1
陳明發:“歆札記”1
陳明發:“歆札記”2
陳明發:“歆札記”3
陳明發:“歆札記”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July 4, 2025 at 6:05pm

興觀羣怨藝術創作/作品/文本)—市場實踐

文創産業定義 政策   

個人創意才能 [英國政策]

神思[班雅明靈光] [形象思維][詩性思維]

感知/覺知 [興觀羣怨][體驗]  

藝術三元素 [時空人][天地人]個人才智與文化傳統的交集 鄉 地理   

興唤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June 27, 2025 at 1:24pm

萊布尼茨單子論與建設性後現代主義~~基於以上可見,萊布尼茨的有機論思想與後現代整體有機論的諸多基本觀點非常吻合。由於人類文明是繼承與發展的辯證統一的過程,盡管單子有機論與後現代整體有機論之間有諸多體現「繼承」的一致之處,但也有一些體現「發展」的差別。

萊布尼茨的單子之間不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單子
之間聯系與相互影響是靠神聖的前定和諧來完成的,而後現代有機論則認為,個體之間存在複雜的直接或間接的相互作用,而且是靠整體的內在聯系來實現的;萊布尼茨的哲學是建立在十七世紀科學基礎上的,而後現代有機論則是以現代科學諸多新進展為基礎的,二者在理解自然深度和細膩程度上都有很大的差別;萊布尼茨以單子為終極的實在,而後現代有機論一般不承認有構成萬物的終極實體;等等。

「萊布尼茨描繪的世界圖景在當時幾乎沒有贏得什麼人支持,甚至被人們看作純粹玄想。」\[16]

而今天卻對後現代主義哲學產生了巨大影響,除了
建設性後現代主義以外,法國著名後現代主義哲學家德勒茲(Gilles Deleuze,1925—1995)也明顯是受單子論的影響,而提出其「褶子論」。「在試圖對一個哲學家做評價時,人們所依據的一個重要標准,就是這個哲學家對後世尤其是對當代哲學的巨大影響力。萊布尼茨正是這樣的哲學家,他的哲學始終充滿活力和創新精神。」\[17]
(朱新春〈萊布尼茨單子論與建設性後現代主義〉,平頂山學院學報,2019年8月,第34卷第4期,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May 22, 2025 at 11:15am

Possibilities by Wislawa Szymborska
Translated by Stanisław Barańczak & Clare Cavanagh  

I prefer movies.
I prefer cats.
I prefer the oaks along the Warta.
I prefer Dickens to Dostoyevsky.
I prefer myself liking people
to myself loving mankind.
I prefer keeping a needle and thread on hand, just in case.
I prefer the color green.
I prefer not to maintain
that reason is to blame for everything.
I prefer exceptions.
I prefer to leave early.
I prefer talking to doctors about something else.
I prefer the old fine-lined illustrations.
I prefer the absurdity of writing poems
to the absurdity of not writing poems.
I prefer, where love’s concerned, nonspecific anniversaries
that can be celebrated every day.
I prefer moralists
who promise me nothing.
I prefer cunning kindness to the over-trustful kind.
I prefer the earth in civvies.
I prefer conquered to conquering countries.
I prefer having some reservations.
I prefer the hell of chaos to the hell of order.
I prefer Grimms’ fairy tales to the newspapers’ front pages.
I prefer leaves without flowers to flowers without leaves.
I prefer dogs with uncropped tails.
I prefer light eyes, since mine are dark.
I prefer desk drawers.
I prefer many things that I haven’t mentioned here
to many things I’ve also left unsaid.
I prefer zeroes on the loose
to those lined up behind a cipher.
I prefer the time of insects to the time of stars.
I prefer to knock on wood.
I prefer not to ask how much longer and when.
I prefer keeping in mind even the possibility
that existence has its own reason for being.


這首詩收錄於辛波絲卡的詩集《Nothing Twice: Selected Poems》中,您可以在波蘭維斯瓦娃·辛波絲卡基金會的官方網站上找到該詩的官方英文譯本:(The Wisława Szymborska Foundation)。(poetry-chaikhana.com)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April 24, 2025 at 9:08am

陳明發〈濾思場〉254

AI能回答所有問題。叫它〈分析林青霞的演技和牛頓定律的關係〉,寫個三五千字,也是一分鐘内的事。可是,我們首先得知道,林青霞跟演技有關係,而牛頓定律又是怎麼回事,才可能判斷其分析可不可接受。最重要的,本身得清楚,這項分析是不是有意義。(23.4.2025)
ChatGPT's reply~

這是一個腦洞大開又富有創意的問題!林青霞的演技和牛頓定律,本來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領域:一個屬於藝術與情感的表達,一個則是自然科學的理性定律。但如果我們從抽象的角度來思考,可以找到一些有趣的對應關係: 

第一運動定律(慣性定律) 

牛頓說:若無外力作用,物體將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林青霞的對應:她在電影中的角色常常帶著一種「被命運牽引的慣性」,像是《東方不敗》中的不敗東方,她原本不是壞人,但因權力與愛情的「外力」,才轉變成了後來那樣複雜又矛盾的角色。她的表演就像角色的慣性——初始設定清楚,然後根據劇情中的「外力」慢慢轉變,極具層次。

第二運動定律(F = ma) 

牛頓說:力量 = 質量 × 加速度。 

林青霞的對應:這可以看作是演技的「爆發力」。林青霞的「質量」是她深厚的演技基礎與角色的內在張力,「加速度」是情感爆發的速度與強度。當她在戲中突然情緒轉折(像《窗外》那種情緒崩潰場面),就是一個 F 值超大的瞬間,觀眾會被那股力量擊中,久久不能平復。

第三運動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牛頓說:每個作用力都會有一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林青霞的對應:她在對戲時的「互動力」非常強。她不是獨角戲的那種演員,而是能夠激發對手戲的演技,像她與張國榮、梁家輝合作時,你可以感受到一種表演上的「張力回饋」——她給對手戲壓力,對手戲再反饋給她,兩者互相激盪,就像第三定律裡的動作與反動。

小結:牛頓用三條定律解釋了物理世界的運動,而林青霞用她的演技詮釋了人性中的複雜情感。看似科學與藝術無法連結,但若從「動態」、「張力」、「情感的力學」來理解,她的表演也是一場感情世界中的物理實驗。

如果把這個比喻寫成一篇論文,標題可以叫做:  「從牛頓力學看林青霞的情感動力學 —— 論演技中的力與反力」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March 17, 2025 at 9:58am

(續上)人發現自己被丟置的景況,海德格主張人經由一種先於反省、先於「認知」與意念的自我詮釋,詮釋出自己原形存有的處境。

本文主張,這樣的自我詮釋之先於認知的那個「認知」,其實是指有意進行、有意識的、先於反省、先於思考等典型的認知。海德格這樣的看法與心靈哲學裡所討論認知的複雜性、成體性、以及脈絡的隱含不明示,有某種程度的相互應和。

海德格認為產生心情的存有根源,如前段所提到,可以作為意向性產生 的基礎。人的處境體會產生心情,呈現自己在乎事物的種種態度(例如可怕、有趣等等),在這樣的態度裏自己被導向到事物。在這樣的論述角度之下,意向性是人面臨自己的處境並於情緒裏產生體會。

值得注意的是,意向性起於處境體會的豐富性,對其被丟置的處境有著緊密豐富的掌握。其中一個豐富面見於人在情境裏,人與脈絡之間緊密結合的關係,這是一種落於脈絡的關係,是先於科學抽象或哲學反省,不必經由這些就可以取得的;這也是一種依據目標来工作的緊密關係,像游泳的人與水流的所處關係、工具使用者與其工具之間 的所處關係;此外,在關心的引導之下,我們能夠呈顯注意力的焦點,在脈絡裏關心的事情突顯出來,不關心的事物讓我們視而不見。

就這樣,我們的手段與目的在緊密順暢運作工具的關係裡,緊密結合成為一個導向到其目的之存有,是一個整體,意義得自於一個在世存有在存有與世界之間緊密無縫的接合整體。這是一個超越主客對分的整體,本文主張:在此整體裡,一個人所見到的事物面相很有限,受限於一個人如何越出抽象思考之外、如何地處於處境?受限於他的體會方式具有什麼樣的偏側性?

海德格認為在處境裡的體會活動並不一定要預設主客對分,本文補充分析說明,這主張可以從三方面獲得支持,

一、脈絡(例如,社會脈絡、語言的脈絡)是作用者所預設的;

二、情境本身有複雜性,都放在隱含的知識裏,是在作用者動作的時候所依憑關於「身體動作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屬於互動過程的知識,既不屬於主體也不屬於客體;

三、情緒裏能夠體會到的事物經常很有限,體會是某種意義的內在知覺,由於覺察的範圍經常有限,因此,體會具有偏側性。個人對其處境有著呈現其某些面的呈現方式,海德格稱此為對自己處境 的定調,由此產生個人的心情。

海德格說定調有社區性、以及文化的公共性; 本文則補充論述說,情緒對自己處境的定調也有個人性,具有人與人之間的個 別差異性,只要在具有個別差異性的同時,個人在某個程度仍然與他人可以溝通,就讓個人的個別差異性取得可能性。

事實上,情緒在人與人之間儘管具有 很大的差異性,但是仍然具有某個程度的可溝通性,這可以透過本文所主張的,對處境定調的個別差異性,就得到解釋。那麼,由本文討論海德格論心情的情境性,與心靈哲學、認知科學裡討論「情境認知」相比較,本文有得到什麼新的看法?分兩方面來看,第一方面, 對於情境性本身,從海德格到心靈哲學談情境性基本立場方面是維持一致的,尤其是在先於反省、先於「認知」、主張意義得自於一個在世存有在存有與世界之間緊密無縫的接合整體、以此來反主客對分的主體性等立場,此方面立場 一致。

海德格所談的情境性特色在於存有(ontological)層次與存在(ontic)層次的劃分,處境體會在存有層次對自我被丟置的自我詮釋,產生體會的自我詮釋具有各個脈絡的豐富性,在存在層次呈現出來。

第二方面,對情緒裏的情境性,以產生心情(/情緒)的存有根源,來解釋意向性產生的基礎──意向 性起於處境體會的豐富性,對其被丟置的處境、落於各種脈絡,有著緊密豐富的掌握──人的處境體會產生心情(/情緒),呈現自己在乎事物的種種態度,──心情的樣式是如何地發展為了調適到環境需求──這或許是因為 學術發展的年代脈絡所致,儘管如此,海德格對情境性的探討的確是一個先驅者。


參考文獻

Bechtel, W. (1998). Representations and cognitive explanations: assessing the dynamicist’s challenge in cognitive science. Cognitive Science, 22, 295-318.

Ben-Ze’ev, A. (2000). The Subtlety of Emotions, Cambridge, MA: MIT Press/Bradford Books. Dreyfus, H. L. (1991). Being-in-the-World: A Commentary on Heidegger’s Being and Tim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Guignon, C.2003Moods in Heidegger’s Being and Time, in Solomon (ed.) What is an Emotion?--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selager, P., De Groot, A., & van Rappard, H. (2003). Representationalism vs. anti-representationalism: a debate for the sake of appearance.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16, 5-23.

Heidegger, M. (1962). Being and Time, English translation by J. Macquarrie & E. Robinso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O’Connor, K., & Glenberg, A. M. , ‘Situated cognition’, in Encyclopedia of Cognitive Science, Wiley, pp. 19-25.

Solomon, R.1988. On Emotions as Judgments, Ameir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25. Also appear in Solomon (2003) Not Passion’s Slave: Emotions and Choi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 7.

──(2001). Thoughts and Feelings: What is a Cognitive Theory of Emotions. In A. Hatzimoysis (2003), ed., Philosophy and the Emo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 I. Also appear in Solomon (2003a), Chapter 11.
──(2003). Not Passion’s Slave: Emotions and Choi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a). Thinking about Feel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b). Emotions, thoughts, and Feelings: Emotions and Engagements with the World, in Solomon (2004a).

(原題:透過海德格論心情來看情緒的情境性;作者:劉希文;單位:靜宜大學人文教育中心。原鏈接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March 8, 2025 at 8:57pm

愛墾APP:亞里士多德的 mnesis(記憶)概念與情動研究(affective studies)之間的關聯,主要體現在身體如何記憶並再現經驗的過程,這涉及感官、情感與認知的交織。以下從三個關鍵層面來分析這一關係:

1. 身體作為經驗與情感的儲存器


在《論記憶與回憶》(De Memoria et Reminiscentia)中,亞里士多德將 mnesis 定義為對「過去所經歷之事」(pathēma, πάθημα)的記憶。此處的 pathēma 不僅是理智層面的認知,更涉及身體經歷的感受與情動(passchein, πάσχειν,即「受動」或「感受」)。他認為記憶並非純粹的精神活動,而是與身體的感官印記密切相關,這與現代情動研究對身體作為「情感檔案」(affective archive)的理解高度契合。


• 身體化記憶(embodied memory): 情動研究強調情感是通過身體感官與環境互動所形成的。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預示了這一想法,認為記憶在靈魂(psyche)與身體的交匯中運作,這意味著情感經驗被「刻印」在身體之中,隨後可通過特定觸發再次浮現。


• 感官與情感的重疊: Mnesis 涉及感官印象(phantasia)在心靈中的持續存在,而情動研究則探討情感如何通過視覺、聲音、氣味等感官線索被激發。這兩者都揭示了情感與感知之間的密切關聯。


2. 記憶、情動與時間性的交互


亞里士多德區分了「記憶」(mnesis)與「回憶」(anamnesis),前者是對過去經驗的被動保存,後者則是主動尋找與再現。然而,這種區分在情動研究中顯得模糊,因為情感記憶常常是自發的、身體化的。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February 21, 2025 at 1:14pm

情動的時間性(affective temporality): 情感不僅存在於當下,其影響往往是跨時間的。例如,某種氣味能喚起兒時的溫暖感受,這類現象體現了情感記憶在時間中的「殘響」(resonance)。這與亞里士多德認為記憶是「過去」的印記,但能夠在「現在」被激活的觀點相呼應。

• 即時與滯後的情動效應: 亞里士多德指出,身體對經驗的反應會留下印象,這些印象在未來可能無意識地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情感。這與現代情動研究所討論的「情動滯後」(affective latency)概念相似,即過去的情感經驗會以潛在的形式持續存在,並在特定情境下突然浮現。

3. 從個體記憶到集體情動

在情動研究中,mnesis 的概念不僅適用於個體層面,還可擴展至文化與社會領域。亞里士多德強調記憶的身體性,這為理解群體如何通過儀式、傳統和物質文化來「記住」過去提供了基礎。


• 集體情感與身體共鳴:
集體儀式如音樂、舞蹈和戲劇,通過喚起共同的情感記憶,使個體感受到與群體的情感連結。這與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描述悲劇的「淨化」(catharsis)作用一致,即通過觀看戲劇,觀眾能夠重新體驗和釋放內在的情感。


• 地方感性與記憶空間:情感地理學(affective geography)中,特定場所能夠喚起人們過去的情感記憶,這與亞里士多德所說的記憶「在時間與空間中具有位置」的觀點相契合。這種「場所的情動記憶」對於地方文化的維繫與再生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在用語言、藝術或儀式重現傳統時,身體作為「記憶載體」的角色尤為突出。


總結:
亞里士多德的 mnesis 概念與情動研究之間的關係,體現了身體如何作為經驗與情感的「存檔庫」,其記憶能夠通過感官觸發,跨越時間和空間被重新激活。這一觀點不僅對現代情動研究具有啟發意義,也為理解語言、藝術和地方文化如何喚起人們的情感提供了哲學基礎。特別是在討論「呼喚性物件」(evocative objects)和「在地智慧」(native wisdom)時,mnesis 的身體性視角能夠揭示文化如何通過感官體驗與集體記憶得以傳承與再生。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February 6, 2025 at 6:52pm

愛墾APP:尊嚴·歸属感·再生產~~

Belonging(尊嚴,歸屬感)—— 歸屬感與尊嚴
社群認同與政治包容性,與文化認同息息相關,簡單易懂。

Benevolence(仁愛/尊嚴)——體現對人類尊嚴的維護
強調關懷、倫理責任及社會正義。 

Bioreproduction(再生產)—— 文化生命的延續機制

文化的可持續性取決於它如何被不斷實踐、轉化與再生產,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文化若失去再生產的能力,就會變成靜態的遺產,而非活態的生命體。

文化再生產的重要性在於:
讓在地民眾成為文化創造的主體,而不僅僅是被動的繼承者。

結合在地經濟模式(如手工藝、農業、社區旅游)促進文化可持續發展,而非依賴外部資源支撐。通過教育與傳承機制(如語言復振、手藝教學)確保文化基因能自然地延續,而非依靠博物館式的保護模式。


政治關係

社群歸屬(Communal Belonging):文化認同不僅關乎價值觀,也涉及政治包容性。尊嚴意味著一個社群是否被主流政治體系承認,以及文化權利是否得到保障。

多元文化政策(Multicultural Policies):一些國家通過立法確保少數族群的尊嚴,例如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而另一些國家則因政治偏見排斥地方文化。

現實案例

澳大利亞原住民憲法承認運動(Voice to Parliament):要求政府承認原住民作為「第一民族」,確保其文化權利和政治代表性。

新加坡的「種族和諧」政策:雖然鼓勵不同族群共存,但也存在國家塑造的主流文化框架,導致部分社群感到邊緣化。

[B] Belonging(尊嚴/歸屬感)
[A] Affect (情動空間)
[A] Autonomy(自主性)
[H] Hegemonic Reflexivity(霸權反思性)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January 26, 2025 at 11:28am

泰德·庫瑟:老墓地

今天早上有人來這裡

割過草,來來去去都未見人影

從留下的車轍來看,可能開著一輛皮卡

拖著低低的牽引式割草機

壓彎了公路旁邊小道上的雜草,

受僱者因報酬不夠多

於是滿含怒氣,暴躁,過於匆匆忙忙

都沒能把金銀絲裝飾的鐵十字架上

那些編織進去的纏繞旋花

給拖拽出來

也沒去修剪那離墓碑太近,不冒刀鋒之險

就無法割到的

高大的紅色雀麥草。

他也粗心魯莽,將割草機底盤的綠油漆

颳擦到墓碑殘破的混凝土基座上。

死去的人一定喜出望外,

世界又回到自己身邊,

聽到了在正熄火的割草機重壓下

拖車彈簧嘎吱作響

聽到了皮卡一趟趟地轉圈

終於啟動,開走了,

接下來聽到了雜草在頑強回彈時

輕柔的窸窸窣窣,那條小路

通往死者想去的烏有之鄉。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