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發的詩《金屬疲憊》

翻越了電腦程序

從手機私己設置爬出來

一步一步走進個人抉擇的頁面

一直追一直問, 網路創作

真叫四海矚目知音來?

讚之後是讚之後是讚之後是讚之後是讚

食指的聆聽沒留意到什麼

個性已金屬疲憊成一團團

低像素的視線,天才

還没從隧道中摸出来

(7.2012)

[Photo Credit] bedtime stories by Stanislav Mironov

Rating:
  • Currently 4.5/5 stars.

Views: 26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Ra Zola 9 hours ago

爱垦網·情动转折 vs新诗学

情动转折(Affective Turn)理论强调情感和感受在文化、政治、社会中的重要性,它将情感视为驱动社会变化和生成力量的重要因素,而不仅仅是个体内在的情绪体验。结合情动转折理论,可以从情感层面进一步加强领导诗学、管理诗学和文创诗学,为这三个学说注入情感驱动的力量,进而促进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生成和变革。以下是如何通过情动转折理论来强化这三个诗学的思考:

情感驱动的领导诗学

在领导诗学中,情动转折理论可以赋予领导者更强的情感洞察力和情感调动能力,使其不仅通过理性策略或文化象征去引导团队,而是通过深刻的情感连接与共鸣来推动生成性变化。

情感共振与激发:领导者可以通过情感的感染力与共振,唤起团队或社区中的集体情感,并以此作为推动行动的动力。例如,在面对多元文化或复杂社区时,领导者应敏锐感知各个文化群体的情感状态,并创造性地通过叙事、象征或仪式激发出群体的集体情感,促进身份认同和团结。

情感作为生成的力量:情动转折理论认为,情感不仅是个人的内在感受,它可以通过互动、传播和再生产影响集体文化和社会结构。因此,在领导诗学中,情感成为推动生成性文化和社会转变的关键力量。领导者通过情感驱动的文化叙事,不仅能激发情感共鸣,还能将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与创意生成。

例如,领导者在设计文创项目时,借助情感层面的引导,能够将群体的情感倾向转化为凝聚力和文化创新的动力,帮助团队在复杂环境中产生新的文化表达和认同感。

情感调控的管理诗学

情动转折理论在管理诗学中的作用体现在情感调控与管理的实践。传统管理学通常重视制度、流程和理性决策,而情动转折带来的视角强调情感是组织行为和协同的关键因素,在管理实践中至关重要。

情感作为文化管理工具:管理者可以通过调动团队或社区中的情感力量,促进合作、激励创新。例如,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区中,不同文化群体可能有不同的情感需求与表达方式。管理诗学结合情动转折理论,能够通过情感调控来激发个体或群体对文化项目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情感共鸣能够跨越文化差异,成为集体生成文化认同的基础。

情感冲突管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情感冲突往往源于文化差异的碰撞。管理诗学结合情动转折理论,可以通过识别和调节这些情感冲突,转化为生成性合作的契机。例如,当团队内部出现文化分歧时,管理者可以通过创造性地引导情感表达与调解(如共享的文化活动或感性仪式),从情感层面化解冲突,促进团队的合作与共创。

情感不仅能作为激励和促进创新的手段,还能在情感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与文化表达。

情感体验的文创诗学

文创诗学强调文化创意不仅是文化资源的生产和再现,还涉及文化中的深层情感体验与生成力量。在这一框架中,情动转折理论能够深入丰富文化创意的表达方式,将情感作为文创生成的核心动力。

情感体验与文化生产的结合:文创诗学通过情动转折理论,可以更强调文化创意产品或活动的情感体验。例如,艺术品、叙事或文创活动不仅仅是形式和内容的呈现,还要能够通过情感触动去激发观众的感受和反应。情感成为文创活动中创造力生成的关键,它可以引发人们对文化的深层认知和情感共鸣,进而推动文化价值的再生与创新。

情感场域的生成与互动:文创项目可以通过塑造情感场域来增强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情动转折理论认为,情感在互动过程中能够影响个体与集体的认知与行为。因此,文创诗学结合情感层面的设计,不仅能通过情感符号与叙事生成情感共鸣,还可以塑造一种情感互动的场域,使得参与者通过情感互动更深刻地体验文化内涵,并推动文化创意的传播与延展。

例如,设计文创旅游活动时,组织者可以通过情感触动的文化叙事,创造出情感体验的文化路径,让游客在情感共鸣中更深入理解和体验当地文化的独特性。这种情感体验的生成和传播能够赋予文化创意更深刻的感受性与吸引力。

情感为三大新诗学提供的生成动力

通过结合情动转折理论,“领导诗学”、“管理诗学”和“文创诗学”能够进一步强调情感在领导、管理和文化创意中的重要性。情感不仅是驱动个人和集体行为的动力,还能够作为生成性文化创意的核心力量,推动文化的变革与创新。

在领导诗学中,情感驱动的领导力可以激发更深层次的群体共鸣与生成文化认同。

在管理诗学中,情感调控成为管理多元文化社区的有效工具,通过情感激励和冲突管理促进团队协作与创新。


在文创诗学中,情感体验成为文创产品的核心,通过情感场域的生成与互动,使文化创意更具感染力与持久影响。

情动转折理论不仅强化了这三个诗学的理论深度,还将情感作为一种生成与变革的力量,帮助社区文创实践中的领导者、管理者和文化创意从业者更有效地通过情感触动实现文化的再生成与创新。

Comment by Ra Zola 19 hours ago

爱垦網·"诗学创造性"

诗学“创造性地揭示和理解世界的深层结构与变化过程”是一个贯穿多个学术领域的核心理念,不同学者从文学、哲学、文化理论等不同视角提出了相关的理论框架。以下是三个不同领域的学者,他们的理论与这一概念密切相关:

哲学: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生成与差异

在哲学领域,德勒兹的思想强调“生成”(becoming)和“差异”(difference),认为世界处于不断的流动和变化中,而不应被固定的实体、类别或身份框架所束缚。德勒兹与瓜塔里在他们的作品《千高原》(A Thousand Plateaus)中提出“生成-动物”“生成-女性”等概念,打破了固有的本质主义,强调事物是在不断生成中塑造自己。

通过创造性地思考差异与生成,德勒兹揭示了世界的深层结构:世界不是由静态的事物组成,而是由不断生成的力量、流动和关系构成的。他认为创造性是解构旧有的秩序并形成新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德勒兹的哲学提供了一种理解变动和不确定性的框架,揭示了如何通过差异和流动来理解现实的深层结构。

文学与文化研究: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东方主义与文化表征

在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爱德华·萨义德的著作《东方主义》(Orientalism)从文化表征的角度揭示了西方世界如何通过文学、艺术、历史等手段创造并构建了“东方”的形象。这种表征不仅仅是文学或艺术形式的问题,它反映了权力、殖民主义和文化的深层结构。

萨义德创造性地揭示了文化与权力的交织,指出所谓的“东方”其实是西方世界在意识形态、政治、经济上构建出来的一种他者形象。通过对西方文学与文化表征的分析,萨义德揭示了权力结构如何通过文化创造现实的表象,并影响全球的社会关系。这表明文化不仅是表层的表达,它承载着对世界深层权力关系的理解和塑造。

心理学:卡尔·荣格(Carl Jung)——集体无意识与原型

在心理学领域,卡尔·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揭示了人类共有的、深层的心理结构,即“原型”(Archetypes),这些原型在世界各地的神话、宗教、梦境和文化作品中得以表达和反映。荣格认为这些原型结构代表了人类心灵的共同模式,反映了人类经验的深层基础。

通过对梦境、神话和艺术的分析,荣格创造性地揭示了个人心理与集体文化之间的深层联系,并提出文化和个人表达中的象征性内容来自无意识的深层结构。这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个体的心理过程,还揭示了跨文化的共同经验如何在不同形式的创造性表达中得以呈现。


这些学者来自不同领域,但他们的理论都揭示了世界的深层结构,如何通过创造性思维得到理解和表达:

1. 德勒兹从哲学角度探讨生成与差异,揭示了世界的流动性与创造性。

2. 萨义德通过对文化表征的分析,揭示了全球权力关系如何塑造了文化的深层结构。


3. 荣格通过集体无意识理论揭示了人类心理与文化中的深层符号系统,连接个人经验与集体文化。

他们的理论共同强调,通过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分析,可以揭示出表象之下的深层结构与变化过程。

Comment by Ra Zola yesterday

爱垦網·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文学的情动价值

在情动转折(Affective Turn)中,文学扮演了多重的重要角色,作为情感与体验表达的媒介,它成为引导个体感知与情感交互的关键力量;促进了解对情感在文化和社会中的关键媒介;唤起读者的情感反应,参与到社会情感的再生产和感性意识的转变中。

情感表征与传达:文学通过文字、叙事、诗意的表现,能够捕捉和传达复杂的情感体验。情动转折强调人类情感在社会、文化中的重要性,而文学正是通过精细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情感波动和环境互动,凸显情感的多层次结构,帮助读者与作品之间建立深刻的情感联结。

经验与情感的再创造:文学不只是反映情感,它也是情感体验的生成器。小说、诗歌等文学形式能够重新创造情感经验,读者通过阅读得以参与他人体验的世界。文学作品中的感性描写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读者感受到共鸣、同情甚至情感上的转化。

情感与文化空间的连接:文学通过情感塑造了独特的文化空间。在情动转折的背景下,情感不再被视为个体内心的私人事件,而是社会互动的一部分。文学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通过讲述个人与环境的互动,揭示了文化情感如何建构集体认同、历史记忆和地方感。

主体间性与情感交互:情动转折特别关注主体之间情感交互的复杂性,文学作品则为这种交互提供了丰富的语境。文学创造出不同的情感场景和人物关系,使读者通过感知他人的情感体验来反思和认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洪席耶“感性配享”研究新方向

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
感性配享(*le partage du sensible*)强调通过艺术与感性的分配与再分配,塑造了一个社会如何感知、思考与行动的秩序。结合文学作品与情动转折的理论框架,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学术深度的研究方向,探索感性与情感如何在文学中被构建和再现。这些研究方向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学在情动转折中的作用,还能够探索洪席耶理论在当代文学批评中的应用。通过重新分配感性的研究,文学不仅作为情感的表达工具,更成为社会变革的潜在驱动力

感性配享与社会变革:洪席耶理论下的反乌托邦文学解读

研究方向:从洪席耶的感性配享角度,分析反乌托邦文学作品(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或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如何通过重新分配感性领域,质疑并挑战现有的社会权力结构,探索文学作品如何唤起读者对社会现状的情感反应并推动感性意识的觉醒。


情动转折与文学中的阶级问题:从洪席耶到《悲惨世界》

研究方向:结合洪席耶对感性分配的讨论,探讨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中阶级之间的感性差异和情感再现如何被处理,研究文学如何通过感性分配对不平等现象进行批判,激发社会共鸣与同情。

Comment by Ra Zola yesterday

感性地理与记忆的分配:地方性文学中的情感再现

研究方向:将洪席耶的感性配享与情动转折理论相结合,分析地方性文学(如美国南方文学或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如何通过叙事分配情感记忆与地方体验,展现某一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复合体,揭示感性分配如何构建集体记忆与地方身份。


情感与感性的重塑:洪席耶与卡夫卡《变形记》中的主体性边界

研究方向:探讨卡夫卡的《变形记》如何通过重新分配感性领域,打破传统的主体性边界,将个体的异化与社会的感性秩序重新联结。通过洪席耶的理论框架,研究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如何成为打破社会感性界限的象征,并引发读者情感上的反思。


文学与感性空间的抗争:洪席耶视角下的当代移民小说

研究方向:运用洪席耶的感性配享理论,分析当代移民小说(如莫欣·哈米德的《离境》)中跨文化、跨地域的感性冲突与融合,研究文学作品如何通过重塑感性空间,反映社会中的权力分配与文化认同感的变化,探索情动转折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感性认知的影响。


感性配享与女性文学中的情感叙事:从《简·爱》到《隐秘的生活》

研究方向:研究女性文学作品(如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或A.S. Byatt的《隐秘的生活》)如何通过感性配享重新分配女性情感的社会位置。结合洪席耶的理论,分析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如何通过感性的重塑获得情感自主性,进而质疑并挑战传统的性别感性分配机制。

诗性智慧与感性配享:维柯与洪席耶在诗歌中的感性再生产

研究方向:探讨诗歌如何成为感性分配的特殊媒介,结合维柯的诗性智慧与洪席耶的感性配享,分析诗歌如何通过情感与语言的重新配置,反映或改变某一时代的感性秩序。可以以洛特雷阿蒙的诗歌作品为例,研究诗歌如何打破常规的感性体验,重新定义情感与社会秩序。

Comment by Ra Zola on Sunday

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文心雕龙》情动价值

《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重要典籍,尤其注重文艺创作中的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达,其理论思想为“情动转折”(Affective Turn)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质料,特别是在情感与创作、情感、认知与想象力、以及情感的文化具身性维度的交互等方面。“情动转折”研究可以从刘勰的文学理论中,挖掘情感与伦理作为文学创作的核心驱动力,同时也展示了情感与伦理如何通过文学作品进行文化传播与社会影响,进一步探索情动转折在文化和社会中的作用。

情感与创作的关系:《文心雕龙》强调创作中的情感驱动,尤其是情感对文艺创作的推动作用。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明确指出:“情者,文之经也。”意思是情感是文学的根本,文艺创作应来源于作家内心的情感体验,情感驱动了语言、思想和形式的表现。这与情动转折理论中的情感具身性概念呼应:情感不仅是内在体验,更是文化表达的核心动力。

通过这种情感的流动和表达,《文心雕龙》强调了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中心地位,揭示了情感如何激发作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情动转折研究也关注情感如何作为一种文化实践来生成知识和影响艺术创作,因而《文心雕龙》中的“情感为文之源”观点为现代情动转折研究提供了古典文学中的理论依据。

情感与想象力:《文心雕龙》特别注重情感与想象力的关系,这一理念对情动转折理论具有直接影响。刘勰认为,文学创作离不开作家丰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力的激发往往来源于情感的波动。情感不仅激发文学创作的原动力,还通过想象力将具体的感受升华为抽象的艺术表现。这种通过情感激发的想象力,在古典文论中称为“兴象”。

情动转折理论也承认情感是创意和想象力的关键推动力,特别是在艺术和文学领域,情感常常作为一种动力机制,影响人类的创造性表达和思维过程。刘勰的文学理论预见性地揭示了这种情感与创造力的深层联系,为情动转折中的情感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提供了古典的框架。

情感的具身性与文化传递: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描述了情感如何通过文学创作实现文化的传递。他指出文学不仅是一种个人的情感表达工具,更是社会情感的一种具象化表达。通过语言、象征和修辞等形式,文学创作将个人情感转化为集体文化体验。这一理论中的情感传递与具身性概念,与情动转折中的情感具身化思想一致。

情动转折认为情感不仅是一种内在体验,还通过文化符号、身体行动、艺术表现等形式传播和再现。刘勰的文学理论为情动转折提供了情感如何在文化场域中具象化的古典文本基础,展示了情感作为社会文化现象如何通过文学作品得以传递和分享。

情感、创造力与伦理:《文心雕龙》将情感与道德、伦理密切关联,强调文学创作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例如,刘勰提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指出作家的情感不仅是个人的感受,更是一种文化和伦理的体现。这种情感与社会伦理的结合,展示了创作的情感动力如何与社会价值观和文化规范相互作用。

在情动转折的研究中,情感不仅是一种生理或心理反应,还具有社会性和伦理性的维度。情感通过文化实践和社会结构影响个体与群体的行为和价值观。刘勰的观点为情动转折提供了关于情感与伦理、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早期探讨,展示了文学创作中情感的伦理功能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文化

情感与认知的交织:《文心雕龙》还讨论了情感与认知的关系,特别是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刘勰在书中强调,文学创作不仅是情感的表达,同时也涉及思想的提炼和智识的加工。他指出,文艺创作不仅仅依赖情感的直接流露,还需要通过认知和思想的提炼来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情感与思想的结合,使得文学创作既具备了情感的深度,也具有了理性的结构和逻辑。

这种情感与认知交织的观点与情动转折理论中的情感与认知的互动相契合。情动转折研究不仅仅关注情感作为一种感觉体验,同时也探讨情感如何影响认知、决策和社会互动。刘勰的理论为现代情感研究提供了早期的理论支持,展示了情感与认知在创作中的复杂互动。

Comment by Ra Zola on September 9, 2024 at 8:05am

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意念意识” Noetic Consciousness

“意念科学”或“心智科学”(Noetic Science)中,科学家们是怎样看待“意念意识”的?

有关“意念意识”的定义,涉及到科学家们如何理解心智、知觉、经验的本质,尤其是在物质世界与心灵体验的交汇点上。“意念科学”的研究聚焦于心智与宇宙间潜在的深层联系,意识被视为不仅仅是个体生物功能的产物,也可能涉及超个人的、跨物质层面的维度。具体而言,通常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性:意识被看作是宇宙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类似于物质和能量。它不仅局限于个体的主观体验,而是更广泛的、与宇宙本质相关的现象。

2.扩展性:意识不仅仅局限于大脑的运作,可能跨越时间、空间,甚至连接到超越个人的领域,如集体潜意识、宇宙意识等。

3.非局限性(Nonlocality)受到量子物理的影响,Noetic Science提出了“意识”可能是非局限的,存在于超越物理空间的层面。它与量子纠缠等概念类似,强调了意识可能影响到远超个体的范围。

4.双向性:心智科学家们认为意识不仅仅是对外界的被动反应,它还能够主动塑造现实。在这种双向互动中,意识可能会改变物质现实,影响到个人和集体的命运。

5.不可简化性:相较于传统的神经科学将意识归因于神经元的电化学活动,“意念科学”提出了意识的不可简化性,认为它无法完全通过物质过程解释,可能有更高层次的存在形式。

6.自觉性(Self awareness)意识被理解为一种能够反观自身的能力,这种自我意识不仅仅是生理或心理过程,而是人类与宇宙深层对话的一部分。

这些观点虽然仍在科学主流中处于边缘地位,但为探索心灵、意识与宇宙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尤其是跨学科融合和心智的多维度研究。

这里的探讨并不是直接引用某位特定科学家的著作,而是基于对Noetic Sciences Institute(意念科学研究所)以及相关领域中常见的理论综述。Noetic Science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心理学、意识研究、量子物理学和哲学等,许多科学家和思想家在不同方面进行了探索。

然而,关于“意识”的定义及其特性,以下几位科学家的著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背景和贡献:

1.Edgar Mitchell:阿波罗14号的宇航员,是意念科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Noetic Sciences, IONS)的创始人。他的著作和理论将意识与宇宙的整体性联系起来,提出了一种超越传统物理学的世界观,认为意识与宇宙密切相关。他的书籍《*The Way of the Explorer*》探讨了他的宇宙体验与意识的关系。

2.Dean Radin:是当代"意念科学"领域的代表人物,IONS的首席科学家。他的著作《*The Conscious Universe*》《*Entangled Minds*》探讨了量子物理与意识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意识的非局限性和超感知觉(ESP)

3.Roger Penrose和Stuart Hameroff:虽然不直接属于“意念科学”,但他们的量子意识理论与Noetic Science中的某些观点有共鸣。他们提出意识可能与微管中的量子过程有关,从而与宇宙的基本物理定律相联系。

4.David Bohm:著名物理学家,其全息宇宙理论(Implicate Order Theory)强调了意识与宇宙整体结构的关系。他的观点强调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意识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5.Ervin Laszlo:他的“阿卡西场理论”(Akashic Field Theory)结合了意识与宇宙的信息场,认为意识与宇宙场在相互作用中塑造现实。

这些科学家及其思想有助于理解“意念科学”中对“意识”多维度的思考,特别是在非物质、超个人领域和量子现象之间的联系。

Comment by Ra Zola on September 7, 2024 at 11:22am

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新纪元运动

意念科学(Noetic Science)与上世纪1980年代的“新纪元运动”(New Age Movement)确实有一定的关联,尤其是在两者都关注意识扩展、灵性觉醒和超越传统科学的认知方面。然而,它们的起源、目的和表达形式有所不同。以下是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共同点

1.意识的扩展与觉醒

新纪元运动和意念科学都强调个体意识的扩展和自我觉醒。它们都相信,通过某种心灵修炼或精神觉知,个人可以超越传统的认知框架,达到更高的意识状态。

在两者的理论框架中,意识不仅仅是个人体验的结果,它还与宇宙的更大力量相连。因此,个体通过提升意识可以体验到与宇宙的共鸣和统一。

2.身心灵整体性(Mind Body Spirit Wholeness)

新纪元运动非常强调“身心灵”的整体性,主张健康不仅仅是身体层面的,还包括心理和灵性方面的和谐。意念科学中的许多研究也涉及到如何通过意识或心智的力量改善身体健康,探索冥想、直觉等对健康和幸福的作用。

例如,许多New Age信徒认为通过瑜伽、冥想、能量治疗等方式,个人能够治愈疾病或改善生活品质,这与意念科学中一些探索意识对身体影响的研究有相似性。

3.对传统科学的超越:

新纪元运动挑战了传统科学的物质主义观点,转而拥抱一种更整体的宇宙观,认为宇宙中的万物是相互关联的,并且物质世界之外还存在着未被传统科学所理解的精神力量或能量场。

意念科学在一定程度上也走在这种超越传统科学的边缘,尤其是当它涉及到对量子场、意识与物质世界互动等理论的探讨时。虽然意念科学试图用更为科学的方法探索这些现象,但它与新纪元运动共同对物质主义科学模型的局限性提出了质疑。

4.灵性与科学的结合

新纪元运动倡导将灵性与科学结合,强调心灵与物质、个体与宇宙的统一。这种思想激发了对量子物理学、意识研究等领域的兴趣,进而促使了一些对科学与灵性交汇点的探索。许多人将量子物理学的某些概念(如“量子纠缠”)解释为一种科学证明心灵相互联系或宇宙整体性的依据。

意念科学部分延续了这一思想,试图通过科学手段研究和解释灵性现象,如集体意识、冥想的健康效应等。

区别

1.学术基础vs.灵性运动

新纪元运动主要是一种灵性和文化运动,涉及大量灵性疗法、占星术、水晶治疗等实践,并从东方宗教、神秘学、西方心理学中汲取灵感。它更多关注个体的自我实现与灵性成长,常与神秘主义和替代治疗方式相关。

意念科学则试图建立一种基于科学方法的研究体系,尽管其研究内容可能包含一些超常现象或灵性实践的探讨,但它努力保持一定的科学严谨性,进行实验和数据分析。例如,意念科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Noetic Sciences, IONS)通过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实验来探讨冥想、直觉和意识的潜在科学机制。

2.系统性与批判性

新纪元运动的许多信仰和实践是基于个体经验和灵性传统的解释,往往缺乏系统性或批判性。它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运动,涵盖了占星术、能量治疗、萨满教、神秘主义等,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

意念科学在其研究中更具系统性和批判性,试图从量子物理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角度理解和验证意识现象。尽管它仍然面对传统科学界的质疑,但它寻求将主观体验与客观验证结合起来。

3.实践与应用的差异

新纪元运动的实践更关注个人灵性成长和心灵修养,强调通过占星、冥想、水晶疗法等实现个人与宇宙的和谐。

意念科学更多探讨如何通过研究意识与现实的关系来改善个人生活、健康和社会发展。虽然有时两者的具体实践会有重叠(如冥想),但意念科学更关注这些实践的科学原理和效果,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灵性追求。


尽管意念科学和新纪元运动在探讨意识和灵性方面有共同之处,但它们的表达形式和重点有所不同。新纪元运动更像是一场文化和灵性复兴运动,强调个人体验和灵性实践;而意念科学则试图通过科学手段来理解和研究这些现象,尽可能建立一种理论框架来解释意识的超常现象和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因此,意念科学可以被看作是新纪元思想的一部分,但它尝试用更加学术和实证的方式进行探讨。

Comment by Ra Zola on August 23, 2024 at 8:59am

溫明麗·維科的詩性智慧

Poetic sentences are formed by feeling of passion and emotion, whereas philosophic sentences are formed by reflection and reasoning. ~ Vico, 《New Science》§219 激情和情感孕育出诗意的句子,而反思和推理则形成哲理的句子。 ~ 维柯,《新科学》219

維科(Giambartista Vico, 1668-1744)是義大利啟蒙時期的思想家,也是政治哲學家和歷史學家,出生於拿波里(那不勒斯)(Naples),為書商之子,家境並不富裕,但是自小即喜愛閱讀,博覽群書,尤其對羅馬的法律和歷史學,以及希臘哲學更深入鑽研,博大精深的知識,造就維科成為西方近代社會科學的先驅,其思想不僅影響德國和法國,也影響英美國家(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2014)

《新科學》(New science) 一書即展現維科對人類社會科學研究的批判性和創新性,尤其書中分析的詩性智慧(poetic wisdom),除包括詩性形上學、詩性空間、詩性道德、詩性經濟、詩性政治、詩性地理等外,並歸納人類社會的起源與發展為神話、英雄與俗人三個時代,每個時代均有其要務,而此要務指時空和想像所創造出來的「當下」(Vico, 1999)。總之,詩性智慧本身就是創造的智慧。創造的功能不是以詩性智慧為基礎發展出来的抽象推理或玄學智慧,而是最早人類對宇宙生命最原始的思考與感悟,並通過自由想像與創造,形成生命本真美的智慧。

維科的《新科學》包含自然科學、歷史科學及社會科學,此與其論證人類及社會制度發展的三個循環階段相類,人類發展的三個不同階段分別對應三大時代發展的要項(引自蔣賢萍,2013)。第一個要項是天啟(divine providence),天啟指全體人類的存在猶如神話般,死去的人會對生的人有所啟示或提出警惕;第二要項則為威權觀念(philosophy of authority),維科認為,無論哪個民族的形成和其社會組成的歷史,均基於威權,此威權指人類社會的共感(the common sense of the human race),此共感無需理性,也非神權,而是人類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的共通性「偏見」;至於第三要項,則為異教徒的自然法則,此法則視人類為萬物之首,且懂得尊重自然的天威(Vico, 1999)

這三個時代各有相應的心理、性格、宗教、語言、詩句、政
治和法律,所以維科也說:詩的語句和哲學的語句並不相同,前者是情緒與激情的感覺產物,後者則由理性而構成,且前者比後者更具有想像力(Vico, 1999, §219);由此可推,想像力愈豐富,理性推理能力就愈低(Vico, 1999: 138),此等論述值得困在工具理性牢籠的教育工作者深思。

就此言之,人類若欲找回創意,可以透過想像力,而發揮想像力的重要方法就是找回原初社會人類對真實事物的感覺,這就是詩的智慧。可見,維科對「詩」的定義,乃採最廣義和鬆散者,故舉凡可以透過想像而創造出來者,均屬之(朱光潛,1989)

簡言之,詩性智慧就是透過詩意的想像,充分發揮個人的理性,賦予原本沒有感覺的事物情慾或情感(Vico, 1999)。維科的理性觀點不但翻轉了理性主義的理性推理功能與主張,更將人的心靈能力回歸到人的感覺上,所以,他主張人類的理性包括感覺、想像、回憶、理解與創造(引自蔣賢萍,2013)。維科的詩性智慧是認識世界的方式,其本身就是以感覺直觀方式去關照生命的思維(朱光潛,1989)

Comment by Ra Zola on August 23, 2024 at 8:59am

析言之,如同對語言的分類般,維科區分了共感的普遍法則為二:

一為知性的普遍(intelligible universal),指透過語言抽象的文字構築而成的權威;另外一種屬於想像的普遍(imaginative universal),雖然也是由語言構築而成,但卻是運用語言的符號表象功能,透過語言的隱喻方式而形成(Verene, 1987: 73),詩性智慧和創造力主要也是想像的普遍方能發揮效用。此两種語言構築的普遍法則與詩性智慧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彼此亦相互呼應。

維科也提出,形象思維形成的詩性智慧有两大規律:一是以己度物,即運用若干使世界人格化的方法,使那些原本沒有生命的事物,具有感覺和情欲,此乃隱喻的詩性創造方式,即把自己變成衡量萬事萬物的尺度;另一則為以物度物的類比法,即將個別事物的形象,透過想像的類比方法,將事物抽象化(Vico, 1990, 42;蔣賢萍,2013)。《新科學》的內容即生動地述說著此等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及其和藝術創造的關係。維科提出的透過想像或憑藉感官和直覺的方法,幾乎顛覆了笛卡爾的理性主義觀點。

笛卡爾(R. Descartes, 1596-1650)生於法國,逝世於瑞典斯德哥爾摩(Stockholm),是第一位現代理性主義哲學家。維科的理性觀點,雖受到笛卡爾的影響,但他在認識論的觀點上加入了人的情感、慾望和想像的因素,以詩性智慧取代推理理性(引自朱光潛,1989)

舉例言之,維科曾言:詩性真理屬於形而上的真理;經驗的、自然的、物理的客觀性真理欠缺想像力,也無法連結歷史、現在與未来,故並非真實的真理(Vico, 1999);再者,維科強調,最早的歷史就是神話思維與神話故事,但神話並非虛構,而是嚴肅地敘述的真實經驗。
(下續)

(原題:溫明麗:維科的詩性智慧 Vico’s Poetic Wisdom,  * 溫明麗,台灣首府大學講座教授,  295—299頁《教育資料與研究》第 114 期)

Comment by Ra Zola on August 21, 2024 at 6:48pm

其實,人的經驗與神話,無論是否虛構,都不是理性主義者所能接受的論點,也因為如此,維科提出之《新科學》理念方更具有其「新」的意義。

試想:當我們把天空比喻為人的身體,身體各部位的整合又呼應天空的各種變化,則人類就是連結想像和經驗,以認識自然或自己的經驗,去構思或創造客體世界,此等認識論不同於笛卡爾等理性主義哲學家指出的,透過嚴謹的推理去認識外在的客體世界。維科就是運用此等方法,反擊笛卡爾的理性主義的認識論和形上學(百度百科,2014)。

由此可見,「新科學」宣稱的「新」,乃肯認人類原始直觀的思維方式,而非將神話理性化,反而是讓神話回歸其原初透過想像而建構之神話故事的真實經驗中。此乃人類認知方法的翻轉,就認識論觀點言之,維科的新科學將被理性主義視為神秘的宗教和形上學,再度拉回人間,也重拾被理性主義排除於科學認知範疇之外的人類感
覺、情感和慾望等。一言以蔽之,就維科的觀點,人的感覺才是最原始、最能真實地理解世界的鑰匙。

企業在其進行商業運作的過程中,既從利害相關人處獲得利益,也應對企業的永續發展及其利害相關人負起若干責任,此即企業的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李明機,nd.)

相對於維科詩性智慧忠於人類原初的感覺,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應忠於其原初的想法,即企業本身和其利害相關人之間是一體共存的關係。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BCSD) 於 1995 年成立,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為保護環境、促進經濟成長與永續發展而努力。如前所述,企業之社會責任主要由利害關係人相互關係、自願性、社會與環境利益等三個核心所組成(李明機,nd.),而期企業能因為追求專業、服務、效率與創意而永續發展。可見,永續發展才是確保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充要條件。從維科的社會組成與文化演變的三個時代觀之,企業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乃建立社會發展制度,並確保其發展的具體行為和結果。

簡言之,企業之社會責任的理念和制度,是人類理性的產物,亦透過實現企業、伙伴、社會、環境與生態等和諧共生之法理或合理性權威,實現企業的核心價值,此核心價值也成為該企業的文化,可見,企業的經營以理性思維的哲學語句,追求績效,卻透過感覺與直觀之詩性語言,實現其對利益相關人的社會責任。

考文獻

朱光潛(譯)(1989)。。(原作者:G.Vico北京市:商務印書館。[Vico, G. (1725). New science. (K. T. Chu, Trans.) (1989). Beijing: Commercial.

百度百科(2014)。。取自http://baike.baidu.com/view/85583.htmBaidu Encyclopedia. (2014). New science. Retrieved from http://baike.baidu.com/view/85583.htm

李明機(nd.)。簡析企業社會責任(CSR)之發展趨勢。,14114-21。取自http://www.bcsd.org.tw/sites/default/files/node/ domain_case/124.upload.155.pdfLi, M.C. (nd). Analysi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of the trends. OTC Monthly Review, 141,14-21

蔣賢萍(2013)。。取自 http://lit.cssn.cn/wx/wx_ymwx/201310/t20131026_599762. shtmlJiang, X. P.(2013). Through the history of space hidden

book” Poetic Wisdom. Retrieved from http://lit.cssn.cn/wx/wx_ ymwx/201310/t20131026_599762.shtml

Verene, D. P. (1987). Vico’s science of imagination. New York,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The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81)

 Vico, G. (1990). On the study methods of our time. E. Gianturco (Tran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Vico, G. (1999). New science. D. Marsh (Trans.) with introduction by A. Gafton. London, UK: Penguin. (The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44, Italian edition published 1725)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2014). Giambartista Vico. Retrieved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Giambattista_Vic

(原題:溫明麗:維科的詩性智慧 Vico’s Poetic Wisdom  * 溫明麗,台灣首府大學講座教授,  295—299頁《教育資料與研究》第 114 )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