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蔣勳·一段旅行,一個故事~望安即事
我到望安去只是想一個人到偏遠的小島上無所事事地隨便走走。
住在離馬公港最近的一間旅店七樓,有一扇開向大海的窗。窗外明亮的陽光一大片湛藍的大海,如同翠綠晶瑩的寶石。長長的提防伸向大海,像兩隻渴望環抱的手臂。
有一艘船嘟嘟駛出海港,在平靜的海面上劃出一道長長的白色浪花的尾巴。白色的尾巴像一條路,仿彿踏上去就可以到夢想的遠方。
我到樓下,詢問櫃臺小姐:「那艘船開到哪裡去?」
小姐探頭看一看說:「望安!」
(收藏自 《台灣好生活》網站)
「萬安?」我繼續問:「要多久?」
小姐想了一想回答說:「五十分鐘吧,是快艇;交通船可能慢一點。」
我就訂了隔天的船票,兩百元。小姐順便問我:「要不要代訂住宿?」
我搖搖頭,我並不確定要住在哪裡,沒有預定好的行程,沒有回航的明確時間。
那個小小的島嶼只是地圖上一個不顯眼的點,在大一點的地圖上甚至連標記也沒有。買票的時候小姐附贈了一張簡略的地圖,馬公南方的大海中標記一個叫「望安」的小島,望安的附近有將軍島,再遠一點有更小的花嶼、西嶼、東吉。
我終於走向了那條白色浪花鋪成的路。
******************************
船舷兩邊翻起一層一層的浪,在浪與浪之間飛起一群一群銀白色的魚。長長窄窄的魚的身體,被陽光照耀,閃亮耀眼,好像跟船在嬉戲,騰躍在空中。
海洋的風帶著夏天濃重的辛烈與鮮腥的氣味。我逐漸在燠熱中昏睡過去的時候,覺得許多海藻、蛤蜊、章魚、蝦和蟹在我頭髮四周吐著氣味強烈的泡沫,分泌著海洋腥味極重的體液。
******************************
那些海洋的氣味喧鬧吵雜,像一群騷動無法制止的頑皮兒童。
那些強烈的氣味吵鬧糾纏,但我還是睡著了,覺得身體是一枚久遠沈在海府礁石間被遺忘的時鐘,好像還可以聽到滴答的聲音,但鐘面沒有指針,時間也沒有任何意義。
「你不下船嗎?」
我被一個詢問的聲音喚醒時,船已經靜靜停泊在一個小小的碼頭邊。船上的人都走了,空空的船艙好像都是回聲:「望安~望安~」
我忘了揹包,折回到船上拿的時候,開船的男人正在解開碼頭上的纜繩,他笑著說:「我以為你要原船回馬公。」
船又駛離了碼頭,幾個間坐在堤防上看海的黝黑少年看著船越行越遠,好像做完了功課,就吆喝著相約回家了。
我順著碼頭的路走去,在一個小小的住宅的門口蹲著一個婦人,在地上鋪了一張報紙,報紙上攤著一推帶殼的花生,她看著我,指著花生,用手抄起一把說:「十元。」
我在一條仿彿無盡頭的路上吃著花生,花生仁脆而香,似乎是沙地上被烈日曬過,嚼起來有陽光和泥土的甘芳。
為什麼這個小小島嶼上的路使我想到塞外或大漠。乾乾黃黃的草,微微有一點起伏的大地,好像無止無盡地伸向遠方。我知道這是很小的島嶼,但視覺上天遼地闊,連呼呼吹過來的風都像是「長風幾萬裏」的草原上的風。
「這會是一個小小的島嶼嗎?」
我疑惑著,但的確可以嗅到四面大海的氣息。
乾黃的草叢裡有一叢一叢紫褐色的菊花,黃色的花蕊,在地老天荒的風景裡特別醒目。
******************************
我的汗把衣服濕透了,但很快又在乾燥風中乾了,陽光蒸發了所有的濕氣。
我在想:「這路到底可以走多久?」
一個騎著自行車的學生駛過,停下來,問我:「你不看一看中社的古厝嗎?」
他牽著車,陪我走進一個聚落。
「中社?」
******************************
我看到一些蜂窩一般有空洞窟窿的石頭砌建的老式房子,房子上端屋簷有美麗的馬背形曲線,映照著潔淨的藍天。
「這裡半年海風太強,居民都遷移到外地工作,慢慢整個中社就荒廢了。」
他牽著車子進了一個院落,院落雜草叢生,但門窗上還有細緻的雕花,堂屋的木門扉上有一把大鎖,鎖有點鏽蝕了,我從門縫望進去,看到幽暗的廳堂中央豎立著神像與祖宗牌位。「這裡大半都是荒廢的古宅,古宅的後代子孫都在外地發達了。」
我擡頭看到古宅屋脊上坐著一支紅陶素燒的獅子,那牽車子的學生說是當地居民用來鎮壓強風的「風獅爺」。
「風很大,船不能出海,九月到來年四月,居民只有到外地謀生了。」學生解釋著。
他告訴我是島上文史工作的義工,習慣了看到外地來的遊客就做一些介紹。
「想特別看什麼嗎?」他熱心地詢問。
我搖搖頭,似乎這個小島的緣分在可有可無之間,我還是希望沒有什麼目的的在島上隨處走一走。
「那我帶你去天臺山看雲雀!」
「天臺山,很高嗎?」
學生噗嗤笑起來,他說:「天臺山是望安最高的地方,可是只有五十三公尺,一個小丘吧!」
我們走上一處斜坡,我聽到風聲中有一種啾啾的鳥叫聲,連續不斷,越來越高亢。
「你看!」學生指著一個小黑點:「雲雀,雄的雲雀為了求偶,在雌雲雀面前,表演特技,一面叫,一面越飛越高,你等著看。」
那隻雲雀果然越飛越高,我仰頭看著,牠飛到很高的地方,忽然停頓下來,然後完全像自殺一樣直直墜落下來,一直到要碰到地面,才急速轉彎飛起。
「啊~」我禁不住聲叫了一聲。
學生似乎頗預期我會有這樣的表情,滿意地笑著說:「望安是一個乾旱貧廢的小島,雲雀為了求偶繁衍下一代,也要表演特技,吸引異性。」
他騎著自行車離去的時候,我躺在天臺山高處的平坦草地上,看另一隻雲雀鳴叫著向上振翅高飛,這是一隻幽默的鳥,我也笑著等待看牠倒栽蔥式的自殺表演。
Comment
劉祖榮《香港九龍宋皇台古迹·聖山遺粹》
風抽響著風
浪推滾著浪
如同七百四十年前
酣睡了的宋元古井
醒於屯馬線地鐵懷抱中
35米高的聖山舊址
已從啟德機場變成了郵輪碼頭
巴士般偌大的宋王臺僅存清人的扼腕
沒有漠北金戈
亦無嘯江鐵馬
江西景德的白釉盤
福建晉江的黑釉茶具
浙江龍泉的青瓷香爐
七十萬塊陶瓷碎片仍釉彩光艷
訴說雅致生活的輝煌
花草紋、鳥紋、蓮瓣、雙魚形、鴛鴦形
飽含人生恒久的向往
咸平元寶、慶曆重寶至淳祐元寶
羅列出宋代三百年的風雲疊起
龍袍與皇冠,玉璽和權杖
最終緊隨行朝漂入南海
那年宋端宗趙昰九歲
宋少帝趙昺七歲
他倆稚氣未脫,滿懷好奇
傳宣一言九鼎的聖諭 : 朕要登高歇息
二千多艘浩浩蕩蕩的船隊
十數萬忠貞不渝的臣民
匯聚於獅子山和太平山之間港灣
濤聲陣陣,炊煙裊裊
劉祖荣·《宋皇臺地鐵站》
人事浮沈豈可猜
行朝輾轉盡悲哀
聖山石刻猶相貶
地鐵正名復帝臺
公元1277-1278年,南宋端宗趙昰和宋少帝趙昺曾在香港駐蹕約6、7個月,九龍衙前圍村是當時行宮的所在地。
宋末行朝的船隻泊於土瓜灣,海岸有一小山,趙昰和趙昺曾在山上的巨巖歇息,後人故曰"宋皇臺",該小山被視為" 聖山"。清人刻字紀念,為避嫌,只用"宋王臺"。
然"皇"與"王"身份迥異,曾引起坊間熱議。20世紀四十年代拓建機場,日軍炸平聖山。六十年代,香港政府從殘存山巖擇取刻"宋王臺"的一小部分,並於機場附近設立公園以紀念。
天意弄人,九歲和七歲的這兩位苦命小皇帝,孰料竟擁有中國歷代帝王中惟一被紀念的地鐵站。(劉祖荣更多精彩圖文,敬请閱讀“美篇專頁”)
日本水鄉潮來菖蒲園
我們認識一個地方,許多時候是從一首歌開始。例如,因為韓國的Psy的Oppa Gangnam Style,而認識了首爾的江南區。更早的,因為橋幸夫的“潮來笠”而認識到日本茨城縣潮來水鄉。
橋幸夫(はし ゆきお、本名:橋 幸男(和藝名讀法相同)、1943年5月3日-),東京都荒川區出身的歌手、演員、製作人。
先後進入遠藤實、吉田正門下、1960年年17歲的橋以「潮來笠」一曲出道、以此曲獲得第二屆日本唱片大獎新人賞。和後來出道的舟木一夫、西鄉輝彥一起被稱為「御三家」,具有高知名度。
在2005年,為紀念憑一首“潮來笠”走紅日本歌壇的橋辛夫出道45週年,潮來觀光區花園還豎立了與這歌曲有關的紀念碑與“潮來笠”紀念歌碑。(歌曲與中文歌詞見下欄)
潮來花菖蒲節
潮來市(Ikato),是日本茨城縣歷史悠久的水鄉,座落於東京東邊80公里外,其街景除了有過去文化的痕跡,還有守護古蹟之居民的心意。
潮來是茨城縣包括位於東南部的潮來市,行方市,鹿島市,和神栖市的地區。本地區的東部面對著太平洋。
在潮來有趣的老街散步,請務必感受時光流逝及這裡居民的生活。
潮來菖蒲園是1976年開放的,總面積約1.3公頃。園內種植著約500種共100萬株的菖蒲,每年6月10日的時候是觀賞菖蒲花開放的最佳時期。
(照片珍藏自“一哥一嫂趣旅尋”部落格)
菖蒲開花的5月下旬到6月下旬這段時間,水鄉潮來菖蒲園會舉辦「水鄉潮來菖蒲廟會」。約有500種、100萬株的花菖蒲盛開,將悠悠水鄉妝點成花鄉,這時便會舉辦「花菖蒲節」,屆時還會舉辦傳統潮來花嫁的「嫁入舟」,穿梭在繽紛的花菖蒲水間,浪漫的有如一首古典詩歌。廟會期間,在花園旁流過的前川河上,不僅可以看到載著身著潔白禮服的潮來新娘的出嫁船通過,還會有人力遊覽船,跳菖蒲舞等活動。每年大約有超過80萬的觀光客來到這裡觀看豐富多彩的菖蒲花和水鄉獨有的廟會活動。
日本茨城縣與千葉縣交會的潮來市有水鄉之名,古時這一代大多是沼澤,開路不容易,往來各地多靠水路,嫁娶也一樣。
潮來市為了維持「新嫁娘小舟」這項文化傳統,每年五月底至六月底菖蒲花祭時,舉行渡船的迎娶儀式。新娘將穿著一身「白無垢」,搭乘人力車到渡船口,穿過一整片菖蒲花田後搭上小舟,小舟沿著前川駛入北利根川後,新郎將在另一處的渡船口等待他的新娘。
只要是一年之內結婚的新人都有機會體驗這項復刻版迎娶活動,記錄人生的重要時刻。不過,因為僅限菖蒲花祭期間舉行,不到30組人,幸運才能抽中。今年有三對新人的另一半是外籍配偶,分別來自俄羅斯、哈薩克和印尼,潮來市歡迎台灣人來報名,感受特別的日本文化。
這裡的文化路徑推薦從江戶時代(1603年-1868年)開始就作物流而使用的水路前川十二橋巡遊。菖蒲節中使用名為Sappa船的從以前開始就使用了的船,可以在船頭(船長)的介紹下遊川。如想要在6月菖蒲花盛開的季節來看花的話請一定要來水鄉潮來菖蒲園。除此之外,鹿島神宮和權現山公園等都是推薦的散步好去處。
在區內移動的時候可以使用電車,巴士和汽車。從各個都市前來可以使用電車。如果潮來站是最近的車站的話,從東京站到潮來站乘坐JR需時大約2小時。從東京站可以乘坐高速巴士到水鄉潮來巴士總站,大約需時70分鐘。到水鄉潮來從羽田機場和成田機場都有巴士,從機場到來也很方便。
水鄉潮來位於茨城縣東南部,周圍圍繞著常陸利根川與北浦湖,绿意葱茏、水韵悠悠,日本有許多歌曲都描繪這裡的景色,像美空雲雀的娘船頭さん、橋幸夫的潮來笠、野口雨情的船頭小唄等。(照片來自網路)
《潮來笠》
橋幸夫(はしゆきお)
作詞:佐伯孝夫 作曲:吉田正
潮來的伊太郎,假若驀然見到
像似薄情的飄泊浪子
這樣也好,任由善變的
風,如此東飄西盪著
潮来笠 然而啊
為何眼底浮現出,潮來的浪子
斗笠的紅色繫帶飛舞著
肩搭行李,看起來很沉重
莫問原由,只會淺笑以答
將漂亮和服單衣的袖子挽起後髪引
潮来笠 然而啊ー
依依難捨,潮來的浪子
於旅程的夜空下,現在才明瞭
女人心底的情事
此處是関宿,往大利根川
隱藏人後,漂流的花蕊
潮来笠 然而啊ー
那姑娘於下游,潮來的浪子
1 “潮來笠”音樂
2 “潮來笠”歌曲·橋幸夫 原唱
賴碧清·萬里茂的郊野風情
萬里茂並沒有萬里遠,也並不如何茂盛,尤其AMJ大道在大約9年前的2007年開通之後,它更如被撇在一旁的孤兒一樣,雖不致於自生自滅,卻也處在較為困窘的發展境況中──離AMJ大道不遠,算是在大道旁走進去的一個小鎮,距離有好幾公里,從AMJ轉進去車程約10分鐘。但總是不如它原來就在南上北下必經的路線上。它在Route5。
萬里茂是Merlimau,AMJ是通行亞羅牙也─馬六甲─柔佛的新大道。真心希望在這些古老小鎮上生活的人們,找到小鎮的新出路。
其實在AMJ之前,這些小鎮已經開始出現人口外流的現象──人口漸增、教育提升但工作機會沒有相應增加和提升。小鎮已經開始老化,這是許多曾經繁榮的小鎮情況,就如當年的礦業或火車站或交通路線改變等現象出現時,這些小鎮就必須尋找它們新的命運。如果不能轉型、尋找到新的生機,也許就只好繼續沒落下去。
當然,有些小鎮很幸運換裝成功,像十八丁、太平怡保、金寶都是很好的例子(咦,剛好都在霹靂),還有適耕莊、林明。剛好它們都是靠旅遊業來重新包裝,也有一些年輕人回鄉開咖啡館和民宿之類的。這類“旅遊新鎮”一般都著重在本地土產和美食,及地方上的特色景點。神廟也在旅遊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為遊客朝拜的重要景點,有拜有保佑嘛。無煙工業但需更貼近土地。
說回萬里茂和旅遊業是否可以掛鉤呢?我自己是覺得可以的。這條路是早年從麻坡到馬六甲的一條主要通路,相信是跟拜里米蘇拉經過的路途不會差太遠(尤其是近海的、甘榜的、較小的路),而從敦迪惹和一些蘇丹的墓及葡萄牙井的存在,更令人相信這是馬六甲蘇丹王朝離開的路。
這將是一條歷史的路。馬六甲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對歷史更為敏感是很重要的開發方向。但與當地人聊起時,一如既往的,人們總是說:“這裏沒有什麽好看的。”
我編過不少郊區的導覽路線,例如馬接峇魯、巴也明光、一個小小的陸連島、瓜拉雙溪峇魯、寧宜、丹絨端等,一開始都會這樣說。但當我帶團去玩時大家都很驚訝馬六甲有海龜、有螢火蟲、有城堡遺跡、有世界級的觀鳥區、有華人建的清真寺而且有華文的石碑說明、有蓮花池、有養豬業和可愛的小豬……還有很多。今天去過或沒去過的人,開始紛紛帶人去這些地方玩呢!看來要成為“林明第二”應該不是太難的事,更何況馬六甲本來就有很多遊客,很多人來過很多次了,如能到附近走走是很不錯的主意,就看路線和內容怎麽編罷了。我想。
最近再去萬里茂的路途上找到一個大花園的住處,心底就開始想怎樣做個好路線和配套了。附近除了有歷史路線之外,也有很道地的田野、漁村、碼頭、馬來屋等景點!最近幾年親近自然的學習旅遊還有天文觀星的開始興起,關於歷史的導覽也受到注意,本國旅遊的民眾在馬六甲也有明顯的增加。雖說是因為幣值強弱造成的,但旅遊從自己的家鄉或國家開始,本來就是較容易達到的,愛國從愛鄉土地開始嘛。
認識一下馬六甲吧,在萬里茂。如果有一天這條路線熱賣起來,我一點也不驚奇,雖然花園的安哥照例說我:“這一帶沒什麽好看的啦。”哦哦。
文章來源:星洲日報/副刊·文:賴碧清·2016.06.27
吳小兮·檳城,南洋舊夢
第1天·2013-10-30
這次馬來西亞檳城之行可以說是一場“編外”安排,在馬爾代夫度過了一周的悠閑假期後,我們會轉到吉隆坡回北京,為了不浪費10天婚假的每一天,我們打算在馬來西亞找個城市逛蕩一下。有美食的誘惑,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檳城被我們選為了目的地。事實證明,這個選擇無比明智——馬代美則美矣,但島上的飲食卻著實不對國人的胃口,華人眾多,擁有諸多特色的檳城,著實好好犒勞了下我們的胃。而檳城所保留的南洋風情,更讓人想起了《初戀紅豆冰》裏那個安靜美好的華人小城——實際上,包括《初戀紅豆冰》、《色戒》等電影都曾在檳城取景。
此次檳城之旅從共有4趟飛行,分別是馬累飛吉隆坡,吉隆坡飛檳城往返,以及最後的吉隆坡飛往北京,其中除馬累飛吉隆坡是馬航外(票價2214元/人),其余均是亞航促銷時搶的票(吉隆坡飛檳城的單程“裸票”價是發指的98元……),吉隆坡飛北京的機票也只有800來塊錢(含保險、行李重量)。當然票價便宜是便宜,額外買行李重量,飛機上喝水、吃飯、選座位都是要花銀子的,飛機上也沒有音像設備,因為行李不少,我們全程都買了每人20公斤的托運重量,每一程也都買了保險,算下來每人在機票上一共花費3400元左右,其中馬累飛吉隆坡的票價就占了一半多,吉隆坡往返檳城+吉隆坡飛北京3趟飛行加起來才1200塊錢,亞航的機票確實非常實惠。
亞航對托運行李的稱重是相當精確的,在機場托運行李的地方屢次看到有人不斷開箱取出行李披掛在身上以免超重,不過據我觀察,雖然亞航規定了隨身攜帶上飛機的行李的尺寸和重量,但實際上基本不查,尤其是在吉隆坡-檳城這樣的馬來國內航線上,好多人都拎著明顯超尺寸超重量的行李箱上了飛機,所以如果實在不想買多的重量,可以盡量把東西分攤在拎上飛機的手提行李裏。不過我看到有其他攻略說亞航要對帶上飛機的手提行李進行抽查稱重,不過我們當時沒有遇到。
另外要說一下的是亞航的行李托運櫃臺一般不辦理登機牌業務。要預先在網上打印好登機牌,或者到達機場後通過自主值機系統自己打印(亞航真的是無處不在省錢,連登機牌都是薄薄的一張紙,而不是通常的厚紙卡),然後拿著登機牌才能取辦理托運。
我們在檳城的住宿是在檳城喬治城(Georgetown)的Hotel Sentral Georgetown,3晚高級間含早餐(雖然這早餐聊勝於無)的價格是900多人民幣,有免費的Wifi,網速尚可,只是不太穩定。房間比較大,很幹凈,關鍵是地段很好,在檳城人盡皆知的光大附近,周圍有很多好吃好玩兒的小店,著名的“四大天王”小吃店和王昭君魚頭都在其步行10分鐘的路程內。檳城的公交車大多經過光大,所以坐公交出行很方便。
結束了在馬代的行程,剩下的就是漫漫的飛行——我們要先從度假島坐1小時的陸飛到達馬累機場,然後再從馬累飛行4個小時到吉隆坡,接著是從吉隆坡國際機場轉到亞航的LCCT機場,然後飛1個小時到檳城……哈哈,是不是聽著有點暈?其實安排好了一點兒也不復雜,我們的行程非常順暢
馬爾代夫和馬來西亞有3個小時的時差,所以頭天晚上10點過起飛的飛機,飛行4個多小時到達吉隆坡國際機場時已經是第二天的清晨6點多了……哎呀呀,時差還沒倒過來就睡眼惺忪地逛蕩吉隆坡國際機場KLIA,不過這時機場的很多店面也沒開門,就淘換了點兒巧克力,接著就出海關,然後轉道去亞航的LCCT機場。
KLIA離LCCT的距離大概是25分鐘左右的車程,可以選擇坐大巴或者打車,出了到達口一路都有去LCCT機場大巴的指示牌。去LCCT的大巴不用去窗口買票,直接上車交錢給司機就行了,5塊人民幣一人,比打車是便宜多了。
25分鐘後到達亞航機場,一下車就被這裏壯觀的景象震撼了——完全是春運期間的火車站嘛——好吧,我承認我誇張了,不過和KLIA比,LCCT這裏絕對要熱鬧不少,廉價航空的吸引力確實不一般。
LCCT基本上就是亞航的天下了,到處都是身材婀娜的穿著紅色制服的亞航空姐,停機坪上也大多都是火紅色的亞航飛機。觀察了下,LCCT貌似沒有滑梯,所有的旅客都必須拎著行李步行穿過停機坪上飛機,有的飛機停得比較遠,要繞來繞去,再加上亞航的旅客又多,所以一定要聽工作人員的安排,不要自己隨大流亂排位置,不然就上錯飛機了……嗯嗯~這可沒開玩笑啊,我們當時就見到排錯隊後來拎著行李在停機坪瘋跑的(是不是有趕公共汽車的錯覺)……
大概45分鐘的飛行後,我們就到達檳城了,從機場一路奔到酒店放下行李後,我們就迫不及待地出門尋找食物了……哈哈,誰叫馬代美則美矣,但飲食確實不對胃口,而檳城又是名聲在外的美食天堂呢?
紀念館和怡園茶室正對著,不大,主體是座白色的小樓,旁邊就是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社。孫中山曾經在南洋活動多年,發展了不少革命黨員,檳城就是其海外革命基地之一,1910年孫中山先生在檳城主持“庇能會議”。這個紀念館的前身就是孫中山當年創辦的檳城閱書報社,報社社員中就有幾位參加了著名的黃花崗起義,青史留名。
和檳城的其他茶室一樣,也是幾家特色各異的館子合用一個場地,一家收一家的錢(檳城的餐館是上一個菜給一次錢)。要了冰果汁兒、炒面和鹵雞爪,味道都不錯。而特別要推薦是蠔煎,檳城的蠔煎是將蚵仔和著雞蛋一起煎炒,有點兒像螃蟹炒蛋,分量也很足。
晚餐我們是在一家蝦面館解決的,8RM一碗,可以另加添頭。結果我看到了一款名字很誘人的菜——鯉魚鮑,想當然以為是鮑魚,呃~結果端上來一個類似於粽子樣的東東,打開來一看,原來是一種蒸的混合了貌似咖喱和其他香料的魚肉,雖然和心裏期望有落差,但也鮮香軟糯,別有一番風味。
第2天
2013-10-31
在馬來西亞的城市中,檳城可能是最美也最有特色的城市了,被譽為“東方之珠”,這裏從鄭和下西洋的年代就有華人居住,後來英國人到來並管轄了檳城,其後馬來人、印度人也陸續遷來,所以檳城的建築和文化都是多元化的,而且古城保存得非常完好,建築兼有東西方混搭的風格,很濃郁的南洋風情。在老城,幾乎見不到高樓大廈,都是窄窄的小街和兩三層高的小樓,而且城市也比較幹凈,文化氣息很濃郁,生活節奏也慢,淡淡的文藝範兒。
維多利亞女皇紀念鐘樓
維多利亞鐘樓是我們檳城老城行的第一站,從光大附近的酒店打車過來只需12RM,也就是人民幣24塊左右,不算貴。鐘樓不高,但已經有100多年歷史了,是檳城華裔富豪在1897年為紀念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登基60周年所建。鐘樓混合了英式鐘樓與伊斯蘭教摩爾式圓頂,呈現出東西合璧的風格。據說李安的《色·戒》也曾在這裏取過景。
康華利斯堡就在鐘樓的旁邊,顧名思義是一座堡壘(其實更像是座要塞),城墻不高,布置著一些老式大炮,守衛著檳城的入海口。據說這裏是檳城的開拓者萊特船長1786 年登陸時的地點,後來逐漸將這裏修著成了一座海岸炮要塞。其中最有名的一門大炮據說曾一度傳說有祈子的功能……以至當地婦女經常來拜~不過我們沒有看到這樣的場景。那門大炮據說經歷也相當輾轉,最早是屬於柔佛蘇丹的,後來落在亞齊人手中,然後又被海盜所獲,最後才在康華利斯堡“定居”,歷程也算傳奇。
堡壘旁邊就是檳城的海濱,這裏靠近城市,海水並不算太幹凈,也沒什麽沙灘,但視野卻相當開闊。海岸邊有一座小小的紀念碑,刻著1914~1918的字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念碑。
City Hall & Town Hall和康華利斯堡隔著一塊大草坪遙遙相望,是兩座緊挨著的西洋風格的建築,一白一黃,非常歐式。
很不巧,我們在檳城的時候City Hall正在整修,整個白色的建築都被圍欄封起來了,只能遠遠看下外觀。據說這座漂亮的純白色的建築也有100多年歷史了,建於1903年,外觀很好看,具有明顯的歐洲文藝復興的風格,像是童話裏公主的城堡。而且這裏也是檳城最早啟用電燈和風扇的建築哦。
黃白相間的Town Hall沒有City Hall那麽大,但也同樣惹人眼球,整個建築是維多利亞風格的,地道的歐洲風情。
這是我們從市政廳到聖喬治教堂途中偶然遇到的一個地方,名字很大,但其實是座私人博物館,是檳城華人開辦的,規模很小(目前就一樓布置有展館),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從鄭和下西洋開始一直到萊特船長登陸,馬來人、印度人遷徙,二次大戰日本占領,戰後發展一直到現在。穿插有場景復原、人物蠟像(做工還挺精致),價格有些小貴,成人22RM一人,也就是44塊錢人民幣一張門票。
有一座尖塔的純白色的聖喬治教堂是檳城的標誌之一,是是東南亞最古老的英國聖公會教堂,有近200年的歷史。教堂不算太大,但造型非常漂亮。教堂前的草坪上有一座圓頂的紀念亭,是紀念檳城的建立者萊特船長。這位苦命的船長在檳城因染上疾病而去世,而更令人唏噓的是,據說聖喬治教堂舉辦的第一場婚禮,就是萊特船長的遺孀與別人舉行的婚禮……愛情這個詞,還真是變化無常。
大名鼎鼎的“愛情巷”(LOVE LANE)李聖喬治教堂不遠,是一條不長的小街。怎麽說呢,雖然名為“愛情巷”這麽浪漫的名字,不過我並沒有看到多少情侶,實際上遊人也不是太多。許是旅遊淡季的緣故,這條小巷有些像是沒有遊客的北京南鑼鼓巷……哈哈,街道兩邊都是一樓一底的小樓,有的還有個小院子。開設的店鋪也多是背包客和文藝青年熱愛的咖啡館、青年旅社和小酒吧。可能“情人節”的時候這裏會很熱鬧吧,不過我們到時,“愛情巷”卻是安安靜靜的。
PS:“愛情巷”周邊區域是檳城和立體壁畫齊名的“鐵藝漫畫”比較集中的區域,多取材於檳城的風土人情,畫風很幽默,大家可以細細找找。
姓氏橋有些像香港的大澳漁村,是一片用木板搭建在海上的木屋區,只是按姓氏來劃分區域,有姓林橋、姓周橋、姓陳橋、姓李橋、姓楊橋、雜姓橋及平安橋,據說以前非本姓親族不能踏入其中,但現在也成為旅遊景區了。
姓周橋是遊客們最常來的,這裏的住戶大多都是中老年人了,基本都是華人,姓氏橋的風格有些像鼓浪嶼……哈哈~也是偏文藝的,很多往常的漁家也不再出海打漁,而是把自己的屋子開設成了度假屋,據說阿牛主演的那部《初戀紅豆冰》就曾在這裏取景。
張弼士故居又叫“藍屋”,顧名思義通體都是藍色的啦。據說這種藍色非尋常染料,而是由檳城出產的一種藍花取汁釀制而成,所以只有檳城獨有,而當年成片的“藍屋”經歲月變遷,到如今只剩張弼士故居,獨一無二。
不過張弼士故居在檳城的名聲似乎沒有其他地方那麽大,我們問了好幾個當地人都不知道我們在哪兒,最後還是一位熱心的華人老伯幫我們帶路找到的。藍屋在檳城的紅原餐廳附近,建於1897年,有100多年歷史了,是檳城富豪張弼士所建,據說是整個馬來西亞風水最好的宅子哦!藍屋現在貌似被開設成了一個兼具參觀、住宿的酒店+博物館,我們到時有些遲了,沒有進去。
顧名思義,和新加坡那處“小印度”一樣,檳城的小印度也是印度人聚居的區域,只是規模上比新加坡的要小一些。
印度裔是檳城僅次於華人和馬來人的第三大族群,小印度這裏就完全是印度的“最炫民族風”了,街道兩旁的店鋪都裝修得花枝招展,印度歌舞的音樂都放得很大聲。到處都是賣首飾、紗麗、碟片和印度食品,還有印度花環的小店,還有一些畫印度文身(並不是真的文身,用筆畫的,婦女來畫的居多)的小攤,有位女文身攤主超級漂亮,比電影明星還好看,她的鋪子也是最多人來光顧的。
在檳城觀光可以坐檳城特有的觀光人力三輪車去的,坐著這類似“倒騎驢”的三輪車去溜達是最佳的選擇——視野無敵啊視野無敵。
檳城的人力車夫幾乎都是老人,華人、馬來人、印度人都有,可以帶你去逛老城的各個景點、檳城特有的立體壁畫、鐵藝畫,也可以只去某處,按路程算、時間算的都有,價格自己商量,並不是很貴(老人家在烈日下蹬車也很辛苦的),如果想不錯過哪怕一處的檳城立體壁畫的話,找車夫領著去是最保險的,他們熟悉每一處壁畫的詳細所在。
有名的伍秀澤海南雞飯,好吃不貴哦~強烈推薦雞湯和冰豆漿!地址:地址:Lebuh Chulia, Georgetown,10200 Penang。營業時間:11.00am -5.00pm
第3天
2013-11-01
極樂寺
檳城極樂寺(Kek Lok Si Temple)離光大大約有30~40分鐘的車程,打車25RM~30RM(50~60元人民幣),依山而建,是馬來西亞最重要的佛寺之一,也有100多年歷史了。
極樂寺一帶是檳城最早的華人聚居區,所以佛寺周圍基本都是華人的商鋪。而遊人前往佛寺也是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巷一路拾級而上,兩邊林立的都是賣各種小商品的鋪子,放著梁靜茹的音樂,真的很像是在國內的某個集市上行走。直到經過一個滿是大烏龜的放生池(烏龜們愛吃空心菜啊~)之後,才算是進入極樂寺的範圍。
極樂寺最出名的是1930年就修建的萬佛塔,建築特點也很有南洋風格,看起來像是中國、泰國和緬甸寺廟“混搭”的風格。另外後來還修建了一座巨大的觀音像,差不多在極樂寺的最高處。可以買纜車票上下,來回是10元人民幣一人。在山頂俯瞰的視野非常好。
PS:極樂寺是沒有門票,不過每天下午6點,所有遊客都必須下山。(收藏自2016-03-17 東南網)
馬來西亞馬坑(Mahang)
麻坑(Mahang)是一個小型的華人新村,位於吉打和霹靂交界,距離居林約15 公里。據說,早在1940年,已有不少村民在麻坑村紮根居住及發展,算來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
這村莊是以一種用來建屋子的麻坑樹(Pokok Mahang)來命名。
麻坑村的吉輦河(Sungai Kerian)是霹靂州和吉打州的分界線,它在霹靂州的北部和吉打州的南部。
麻坑的人口日漸減少,年輕人因為要過更好,更有素質的生活,便離鄉背井到發達的城市裏發展,如今只剩下一些中年人和老人繼續居住在這裡。
早期麻坑新村的居民以開礦、種植和經營店鋪為生,如割橡膠,經營雜貨店或經營自己的生意。
隨著前來開辟油棕園的農人增加,麻坑的農夫逐漸改成種植油棕,使得油棕增產。麻坑村裏有些設備如警察局、小型癥療所、羽球場所、華小以及國立中小學。
(Photo Credit:Darren Boon,https://www.facebook.com/darren.boon.121 )
但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了郵政局、銀行以及巴剎;排汙系統更是讓人煩惱。
其人口比例巫裔占80 巴仙,其余的15 巴仙是華裔以及5 巴仙印裔居民,而當地華人居民大多數都是潮州籍。麻坑的人口日漸減少,現少於1000 人,整個麻坑就只剩下約有20 多戶華裔家庭,而且,大多數都是年過半百的老人家,村長還笑言麻坑快變老人村了。
麻坑是個小鎮,年輕居民麻坑這小鎮居民人數日漸減少,導致不少的房屋荒廢了。該村以店鋪為多,多半是半獨立式排屋,平均大小約2x100,7x80,全村大約有40 間左右。幾乎所有的地契屬於馬來人的,屋子則屬於自己的。居民飲食不用愁,村裏有幾間茶餐室,售賣馬來餐較多。
宜蘭青春小旅行·蘭陽博物館
有人說:「宜蘭是一座博物館,而蘭陽博館是認識宜蘭的窗口」。歷經18年的規畫,蘭陽博物館終於在2010年10月16日正式開館。這裡,在清朝時曾經是宜蘭對外貿易最重要的門戶,船桅雲集的景色還被列為當時的蘭陽八景之一呢!
為了讓博物館的建築與周遭的烏石港遺址濕地自然的融合在一起,設計者姚仁喜先生採用宜蘭北段海岸常見的海岸地形「單面山」作蘭陽博物館建築的基本造型,並且在牆面隱藏了韋瓦第《四季》小提琴協奏曲的每個音符;石材與鋁板的排列不但模擬單面山一層砂岩、一層頁岩的解理,同時也呈現出宜蘭田野方塊的意象。
拜訪蘭陽博物館,你可以想像自己是水滴,隨著手扶梯緩緩上升蒸發至天際,然後落入雲霧繚繞的山林,接著來到阡陌縱橫、人文薈萃的平原,最後流入廣闊的太平洋,循著黑潮的湧升流,和成群的飛魚及鬼頭刀一起探索宜蘭的海洋。這裡,可能沒有像翠玉白菜那樣鎮館之寶級的文物,它用劇場的手法展現了宜蘭獨特的自然與人文風貌,以及先民如何在這樣多雨的環境生活的智慧。
1.蘭陽博物館仿單面山的建築與周遭的烏石港遺址濕地自然的融合在一起。
2.沿著園區步道走到濕地的南端看博物館,你會看到一隻大鯨魚;濕地裡矗立的大烏石,正是「烏石港」地名的由來。
3.跨過三樓的空橋,你可以在「山」的另一端看見泰雅人的聚落和他們在家屋裡生活的情形。
4.「鴨母船割稻」是過去宜蘭塭底地區特殊的稻作方式,說明了宜蘭早期時常淹水的環境以及農人克服環境的無奈與智慧。
5.蘭陽博物館最大、也最早就位的展品-「南風壹號」,展現討海人鏢旗魚時不畏風浪的勇氣。
江明樹·印象頭城~~李榮春紀念館一瞥
三月十五日與二十一日,跑了兩次頭城,感覺與昔日路過的感覺沒太大的區別。頭城與旗山一樣是小鎮,市區幾條街,縱橫羅列,看起來沒有羅東市區的熱鬧。例假 日的頭城烏石港觀光客搭船到龜山島,成為熱門。當雪隧通車後,宜蘭各鄉鎮皆成為台北人的後花園,假日人潮湧進,雪隧會有塞車現象。
十五日那天,我繞一圈市區,烏石港逛了一下,感覺還有時間,想到「福隆便當」,便又匆匆往福隆海水浴場奔馳。但沒有帶泳褲,也不可能在這個春寒料峭季節跳 進海水游泳。我都告訴志遠兄如果明年的東北季風冷濕,我不會常感冒咳嗽的話,我想會繼續長住下去,否則老骨頭怕冷抵抗不了冬天,會考慮南下向花蓮或台東移動。
宜蘭各鄉鎮,大約都去過,過去皆屬搵豆油般,除了幾次到礁溪冶遊外。對頭城、羅東、蘇澳三大鎮比較有印象。那時三星蔥還沒有很出名,人總習慣往比較有名的的地方跑乃極其正常之事。
(照片“愛墾網”收藏自網路)
三月二十一日,沿著十五日路線晃盪過去,閒適地慢慢穿過壯圍,迎著我的是水稻田,青綠油油秧苗撲眼而來,心情多麼怡然歡喜,還是停車駐足欣賞一下。我是成 長鄉村旗山,童年少年看到很多的香蕉園與水稻田,後來綠色黃金香蕉好價,整個旗山空地,都是香蕉樹,稻田幾乎消失了。近幾年回家照顧年邁老媽,又再看到極少的稻田,掩映在蕉海中,另成一景,好像珍貴的存在。若要看多一點,越過旗尾橋,看到美濃約有三分之一的水稻田,美麗的鄉村地景。
濱海公路,經過多處廟宇,幾處都有廟會。進入頭城市區,遶境活動封鎖道路,南部流行的「電音三太子」也出現,我就駐足看他們隨著嗆辣的音響大跳其舞,搖頭晃腦裝的可愛模樣,引得人潮中的小孩拍拍手。呵,七爺八爺搖過來,我不看而離開喧鬧的現場。
再抬頭看看天空,天陰著臉,我要找「李榮春文學紀念館」。問幾個人都不是很清楚,走了一些冤枉路,但一定要找到,總算問到一位認識歐吉桑。一條地鋪石磚頭 城老街,十三行址老街口樹立了李榮春看版,簡媜引述的評論文字,我以為到了。一位老歐巴桑說:「紀念館在前面」,遲疑繞過另一頭,一看招牌「鎮史館」,還 不是,然後走到右旁邊才出現「李榮春紀念館」,正是了,日本官署宿舍整修而成。
問了看管志工,遂脫鞋上去參觀,書架上陳列李榮春全集、鍾理和全集、楊逵全集,還有黃春明全集,以及零星鍾肇政、李潼、李喬等書。這些書絕大部份都曾經在 書架上,零星收集單行本閱讀過,要談要論,我皆熟諳。外面下著毛毛雨,我仔細看李榮春的資廖與老照片,在跟志工訂購晨星版「李榮春全集」。李榮春老作家, 與鍾理和一樣,靠著作敗部復活,未來會有更多研究論述出現,進入學院派的殿堂內。
呆了頗久,有一位年輕婦女帶著小孩,隔不久,又進來一位男士,仔細翻閱書架上的書,與那位婦女不太一樣,基於過去田調習慣,遂過去主動搭訕,沒錯,是佛光大學的應用中文系黃憲作教授,岡山人,又文學創作,我們談論話題頗佳,互留了電話。
稍後,志工搖了一通電話,找來一位退休的謝文正老師。三人坐在榻榻米上,學日本人盤坐,兩人聆聽謝老師講起李榮春的故事與個人來自彰化溪湖道頭城教書經過。然後,兩人先後離開。等待遶境迎神車陣過去,我還是逗留到近十二點,感覺肚子騷動了,才在福隆便當頭城分店用餐。
來到宜蘭十天,加上找房租十天,已經二十天。菜鳥的我插入群,當然入鄉隨俗。我的口音,洩漏了非本地人,被宜蘭人羅東人取笑口音重,哈哈,我想改變呀!
可66歲的我,根深蒂固,沒有辦法改成宜蘭人口音,我算是呂自揚口中的「新宜蘭人」。
呵,異鄉人,搞文學一輩子的我。入鄉讀文,入鄉讀史,「九彎十八拐」仙枝編輯邀稿,也許,我可以寫「非宜蘭人觀點」,寫印象中的宜蘭與宜蘭人,也許可以比較與高雄人的異同。目前,我得學習再學習,如圍棋術語所言:入界宜緩。
賴文誠·呼吸~自塔塔加鞍部遙望玉山群峰
時間暫緩了攀越
許多疲憊的段落,不再明顯
風呼吸著崩壁斷崖
幾個仰望的裸岩輕輕批註了
幾行陽光
這裡仍有尚未讀完的天空
雲海的序,以及夕陽的尾章
久違的寧靜漸漸登頂了
一個深呼吸,我聽見
胸膛裡,最清新的聲音
〈評審賞析〉此詩由鞍部仰望玉山群峰,身體尚未登頂,眼光先到,而心已神怡驚嘆,是一首精彩的登高詩。首段以其山之高昂難以驟攀,故以「暫緩」、「疲憊」、「崩壁」、「裸岩」等詞寫其險峻;段以「雲海」寫「序」、「夕陽」批註「尾章」、唯「寧靜」才能「漸漸登頂」等句,寫群峰宛若在天邊,又彷若唯自己方能讀得出其奧妙,有人欲與山和天合一之感,文字不急不徐,筆法簡潔清新。
2015生原家電《閱讀空氣 空中朗讀》入選作品欣賞
活動贊助單位:生原家電股份有限公司 www.alaska.com.tw/
照片收藏自 YUNTECH 登山社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