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網》馬來西亞-台灣墾友於2014年7月23~26日,四天三夜遊走沙巴內陸市鎮丹南(Tenom)。最難忘的,除了陳明發博士、劉富威和張文傑三人的麓夢悠神秘巨石圖騰(Lumuyu Rock Carvings)探險外,要算是丹南—Halogilat鐵路之旅了。最難得的是,這次鐵路遊得到Ken李敬傑、李敬豪兄弟的安排,請到服務沙巴鐵路局34年的蘇少基先生前丹南火車站站長一道同遊。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51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November 2, 2021 at 10:35am

第四場於105924日舉行,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陳室如副教授主講「晚清海外遊記的物質文化」。前一場優遊於明代文人文青旅行之後,本周陳老師則繼續帶領聽眾,將視野擴大到晚清時期的知識分子海外遊蹤。從鎖國到門戶開放後,包括駐外使臣、隨員紛紛報導自身經驗,反映出傳統文人知識框架與新事物的碰撞。

為了讓聽眾更瞭解當時遊記的視角,老師也從飲
食、服飾,這人生最基本兩大切身需求,觀察何以文人在驚嘆之餘會將自身心態轉化為自嘲「今歐美人一飲一啄,醰醰有味,皆我國之所貽,用以報鐵路、輪線、電線之功,交相酬報,不為薄矣。」抑或者以光怪陸離不可逼視,迴避知識上詮釋的困境與轉變。


第五場演講,邀請到鄭仰恩教授蒞館主講:「歐風遠颺,近代基督長老教會傳教士的臺灣之旅」。鄭教授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史重要研究學
者,享譽國際。本次演講,除了揭露出不少針對田野調查與歷史圖片與文獻影像,還將聽眾視野由前一場的晚清知識分子的外國經驗,移轉到19世紀後半至20世紀初的臺灣,從一個對「外國蕃」不友善的時代和處境,思考長老教會的傳教士與信徒試圖展現出「焚而不燬」的信仰精神。

演講過程對於幾位重要傳教士之行誼與事蹟,如
數家珍,生動而清楚的描述。這些傳教士受到近代「蘇格蘭啟蒙運動」(Scottish Enlightenment)「福音奮興運動」(Evangelical Revivals)的雙重影響(前者開啟「現代性」的世界觀,後者賦予「海外宣教」的熱誠),早期來台的長老教會宣教師開展出一種帶有「啟蒙宣教」特質的工作,主要通過醫療、教育、文字媒體/母語、社會服務、自然/文史研究的方式。儘管就整體而言,宣教師在遊記與日記描述中,依稀可見仍其帶著「家長式」的優越感,對非西方社會及文化存著偏見。最後在臺灣旅行,讓宣教師們願意調整自我,被土地和人民所轉化!國家圖書館秋季經典導讀系列講座周六場次最後一場,1051029日邀請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林淑慧教授,主講「脈絡的意義:臺灣遊記時空之旅」。活動並由曾淑賢館長主持。

林老師著作等身,她長期致力於臺灣文
獻的收集與整理,本次演講不僅展現她近年來學術研究豐富成果,同時也透過思維的陳述,清楚的勾勒出學者如何梳理史料、運用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數位人文等方法,觀察近代臺灣遊記之發展結構與脈絡。從遊記閱讀,到閱讀遊記,構思不同的解讀文獻方式。林老師並無私與讀者分享各類探索遊記題材的媒體,包括報紙、雜誌、明信片,甚至是官方宣傳品,使讀者體認:儘管「我們無法搭乘時光機回到過去,也難以走遍海角天涯;但藉由旅遊與空間文本,得以穿越時空親近旅人追尋幸福的軌跡,覓得屬於自己的幸福!」也從各時代臺灣遊記文學,離與返的不斷對話,吸引讀者與學界持續關注。(黃文德 國家圖書館特藏文獻組編輯「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系列活動策劃與執行 BIBLID 1026-7220(2016)105:4 p 1-7)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October 29, 2021 at 1:19pm


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
(續)

(二) 新竹巡迴與本館星光場次

為推廣閱讀,今年秋季經典系列講座將以
「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為主題,其中本館於827日至1029日於國際會議廳舉辦六場講座。另外,為使相關主題貼近當代,結合科技與人文,本館與科林研發公司特邀請徐仁修先生以「亞馬遜河探險之旅」為主題,於105923日假新竹園區管理局大禮堂巡迴舉辦星光講座。徐老師為國內生態保育運動前輩,在他那充滿愛、冒險與勇氣的道路上,引領無數青年朋友與長者投入關懷臺灣土地的行列,本次活動亦吸引不少聽眾專程由臺灣各地前往新竹聆聽,讓演講現場氣氛爆棚,座無虛席。短短兩個小時演講讓人意猶未盡,思緒仍停留在老師話語中的熱帶雨林。新竹巡迴舉辦星光講座徐仁修先生主講:「亞馬遜河探險之旅」


由於秋季「旅行方程式」系列講座廣受佳
評。本館另特邀請詹宏志先生於1014日晚上19時假本館國際會議廳舉辦星光講座,講題為:「旅行與讀書以及路途上的餐桌」。本次演講不同於周六舉行以古典與近代遊記為主軸的風格,在週末的的夜晚,詹宏志先生從他個人旅行、職涯談起,演講全程充滿異國佳餚的想像、試驗與文化體驗回饋,讓閱讀不只是純粹的思維活動,也構成探索世界的一把鑰匙。而在旅行的過程中,他開始關注到不僅各地食物與物種的關聯性,連語言也透過食物、食材等日常生活傳播影響語彙的旅行。 由於在旅行途中經歷無數餐桌的緣故,在本次演講中詹先生也預告他思索也許可以寫一本書,就叫做《環遊世界八十碟》(Around the World in 80 Dishes) 。最後,詹先生也為讀者推薦歐洲作家蕾絲莉.白蘭琪(Lesley Blanch, 1904-2007) 的著作。(黃文德 國家圖書館特藏文獻組編輯「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系列活動策劃與執行 BIBLID 1026-7220(2016)105:4 p 1-7)(延續閱讀)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October 21, 2021 at 8:21pm


陳明發《本地人認同感》(上)

有些人相信

就只因為他/她們是在地人

他/她們對當地的故事

理所當然的比別人更清楚

 

你要當真問他/她一些事

得到的答案偏偏是:

“我記得蔡瀾說過

我記得阿賢說過

你沒看過《我來自新村》嗎”.......

 

我很好奇

蔡瀾、阿賢或

《我來自新村》電視系列製作人

為何是那麼多地方的“當地人”

 

有的時候,得到的

又恰好是相反的說法:

“這些媒體人只來了半天

懂得什麼?

弄點皮毛就要替我們講故事?”

 

我也很好奇

媒體人訪談的不都是當地人嗎?

當地人理直氣壯什麼都比外人清楚

為何給媒體的東西

不比“皮毛”更有血有肉有靈魂?

 

當然事情也不是那麼的沒希望

我就見過一些夠熱血的在地人

有能力深入探討:

 

這地方在上世紀初是什麼情況?

那華校或會館大禮堂紀念的是誰?

我們祖上是在怎樣的情形下落腳此處?

墾荒時期有哪些值得一說再說的往事?

我們小時候有些什麼娛樂消遣?

這兒的蔬果為何就是特別鮮甜?

幾間神廟香火為何特別旺盛?

等等,等等....

(還可以自行填寫

10萬誰;10萬個什麼;10萬個哪裡

10萬個幾時;10萬個為什麼

10個如何;10萬個“後來”、“結果”......)

 

要探討,就是因為自己搞不清

所以去讀書刊,收集與整理資料

在網路上拋個開頭

讓網友來補充、添加、修正、豐富

再找適當的人做訪談

也找有不同說法的人做訪談

勤思考、寫作、找人分享與指正

 

沒有一步可以省功夫

千萬不能像有位友好所批評的

眼下的許多媒體人

上司給個什麼題目

他/她就只懂得上網去

或鑽一下資料室

或打個電話口頭問問

挖點材料就塗塗改改

做點粗製濫造的加工業


(下續)

延續閱讀 》德國遊:歴史之旅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October 3, 2021 at 2:56pm


陳明發《本地人認同感》(下)

這位朋友責備這些媒體人

“加油加醋都懶的處理”

好像現在的很多餐館

賣的已經不是熱鍋現煮的菜餚

而是來自中央廚房事前做好的

微波爐食物

 

友人過去訂報紙

原來不是為了看新聞

而是細細欣賞副刊的高手來稿

現在連副刊也看不下去了

總覺得缺乏富有個性的原創內容

 

內容是王

是老生常談了

但還是個很管用的事實

 

友人說

當他想動手創作什麼新內容

而有關故事他自己還不是很清楚

最好的辦法

就是找到能講好這故事的人

當面的聆聽,交流,交會

自己有所感動

新內容才可能感動人

 

是啊,人與人面對面心連心的接觸

措辭用字、語氣聲調、肢體語言、臉部表情

都是觸發我們五官六識

達到洞察、領會的秘徑

那絕不是從其他地方草率挖料

所可能享受到的福分

 

更不是在社交媒體留言欄

按幾個表情符號,時尚言語

就可能有所啟示

 

說故事

講難不是難

除了啞巴,誰不會張口說話?

說容易也不是容易

說什麼故事,怎樣把它說好

計較起來,有一定的“技術含量”

 

小時候讀王子深入古堡屠龍

把公主救出來;後來做學問

才領悟到,這對故事人的含義很深

這社會到處有故事

沒有方法的話

人生就給時間這頭恐龍給吞噬了

(所以有“神偷歲月”的說法

寶貴時光都給繁瑣的歲月偷光了)

美好的故事(公主)也會消失於

九曲十八彎的古堡裡

 

幸而

這門藝術

人人可學

現在開始

還不算太晚

 

#重新敘述古老故事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July 27, 2014 at 10:04pm

馬來西亞-台灣墾友這次遊走丹南的活動獲得楊偉明賢達的熱血贊助,並獲得丹南留台同學會、丹南雅寄楊氏福利會、丹南客家公會和鄔華忠先生的招待。

墾友們有幸與丹南留台同學會主席兼丹南客家公會主席黃泰明甲必丹,丹南雅寄楊氏福利會主席楊理忠、秘書楊永青、崇正中學董事長张天仕、副董事長張英才諸領導共進晚餐。

《愛墾網》老編陳明發博士藉此機會到丹南崇正中學發表《丹南的文化創意潛能》專題演說,和王彩珍校長、老師以及高三同學們交流;陳博士同時訪問了丹南資深社團領導楊繼求前校長,聆聽他敘說丹南客家公會和雅寄楊氏福利會的歷史。

陳博士也有幸聆聽蘇少基前丹南火車站站長的鐵道故事。

陳明發博士的訪談乃配合“愛墾網”—台師大聯合文化研究計劃而展開,有關內容將陸續發表在“愛墾網”。


23~26.7行程記錄如下:

視察亞庇—淡布南—丹南舊路途中的金峰休息站,因為丹南—金馬利—亞庇新路的落成而敗落的境況;

欣賞淡布南農家稻田風光;

到淡布南Kampung Tibabar向抗英英雄Mat Salleh紀念碑致敬;

到淡布南Kampung Solibog 欣賞音樂石(Batu  Gong);

到根地咬向在二戰時犧牲的中華民國卓還來領事和四同難紀念碑致敬;

到根地咬縣議會前的馬來西亞成立時豎立的“宣誓石”(Batu Sumbah)致敬;

視察沙巴鐵道原最後一站(1971年停止服務)的文那納鄉鎮;

上Perkasa酒店座落處的山崗欣賞黃昏中的丹南;

到發財咖啡度假屋所在的山崗下鐵道旁木屋區攝影,敦慕斯達華鐵橋就在不遠處;

參觀不時有打廣告、但一直被傳言"很破落"的丹南農業公園;

參觀丹南市區張威明先生的老米較;

乘坐丹南至Halogilat的老式火車,沿著巴達士河畔與巴達士峡谷行走,欣賞河水、激流、高山叢林與險峻石壁;

參觀丹南博物館;

參觀裕和咖啡廠;

赴丹南往金馬旺方向開車約一個小時的Ulu Tomani之Bekuku村落,再爬陡險山路約40分鐘去參觀神秘的Lumuyu巨石圖騰雕刻;

回程走金馬利公路,在離開根地咬16公里的克拉克山脈的休息站茶座,享受大霧中的寒涼氣候。

沙巴名攝影家劉富威說的:一條路,15景。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