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動態攝影家 譚志國·勝興車站

《愛墾旅遊慕課》推薦精彩文獻,歡迎點擊學習:


Rating:
  • Currently 4.66667/5 stars.

Views: 38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旅遊 庫 on August 22, 2023 at 9:49pm

(續上)誠然,不是每個地方都有世界級的文化象徵,也不是每個城市都適合發展觀光,但除了利用文化賺取收益之外,Beatles 以一種核心文化的價值,對於當地社會的文化認同也非常具有凝聚力:「Beatles 這樣優秀的團體是來自這裡,就在我從小長大的街道巷弄!」;「我的城市就是 Beatles 的家鄉」這樣的驕傲,無論本來是否對 Beatles 有特殊喜愛的人,都能參與這一分認同感。如同 Cresswell(2006, p. 99)所言,我們周遭有各種進行中的努力,促使地方更具特色和能見度,提供自豪感與歸屬感,但召喚地方感與昔日的努力,目的往往是刻意而有意識的作為(Harvey, 1996, p.302),只有當文化資產受到正視、受到肯定,並且受到適當的利用及發揚,才能為當地帶來經濟效益並且塑造社區認同。

目標族群二:非因為 Beatles 而造訪利物浦的遊客

 許多當地人笑說,他們向人說自己來自利物浦,許多人直覺就聯想到 Beatles和足球!當然這僅限於對英國人,或者對音樂和足球有關注的外國人。不過此現象也證明了 Beatles 在利物浦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做為文化資產和地方觀光密不可分。因此針對不是因為 Beatles 而造訪利物浦,原本對 Beatles 也不太了解的族群,The Beatles Story 也有信心能夠提供令他們滿意的體驗。原因就是現在Beatles 已經成為利物浦的象徵之一,來到利物浦的人,就算原本對於 Beatles 的沒有特殊的愛好興趣,也會因為他們是利物浦獨有的特色文化資產,而很有可能想要對其有所了解,且 The Beatles Story 正提供了這樣的管道。The Beatles Story管理者提到,即使館藏大致上固定不太會有變動,他也不擔心再訪率的問題,因為「全世界的人都愛 Beatles,而還有那麼多人沒看過 The Beatles Story」。若有新增展品,會不定期有特展及辦節慶活動。The Beatles Story 館內採用時間軸的方式,讓遊客能夠在短時間之內經由走過一遍展館而對 Beatles 有初步的了解,建立起 Beatles 是經典而歷久不衰的「傳奇感」。

目標族群三:對 Beatles 有先備知識的遊客

這個族群意指在參觀 The Beatles Story 之前本來就已經了解 Beatles,可能是親身經歷 Beatles 走紅的時期,想要重溫經歷、緬懷過去的人;或者來自英國其他地區或世界各地其他國家,因為喜愛 Beatles 而特意造訪 The Beatles Story 的遊客。這個客群因為已經對 Beatles 有所了解,所以他們來參觀 The Beatles Story 不是為了獲得關於 Beatles的基本概念,以及他們曾經有多紅的輝煌歷史,而是獲得更深入的體驗。他們想要看團員的手稿、第一把吉他或穿過的表演服裝,也有可能追求更細節的知識,比如樂團成名背後的推手及製作人的故事。在對 Beatles 歌曲有一定的了解及喜愛的前提下,模擬的洞窟酒吧表演場景更能喚起他們想像 Beatles 就在他們面前表演,幾欲令人暈眩的興奮。導覽解說也能夠選擇當時曾身處洞窟酒吧參與 Beatles 表演的歌迷的親身訪談,他們描述那時晚上酒吧外每晚大排長龍的年輕人,Beatles 是如何的受歡迎等等,這讓一切靜態呈現的場景彷彿活了起來。

結論與建議

The Beatles Story 館中所與用的文字說明、語音導覽、模擬場景佈置與真人蠟像,到 F4D 的多媒體設施,這些所有的努力都是讓遊客能夠有更多的「輔助」去「想像」Beatles 當紅時的情景。不過筆者認為光是用描述的時在是太可惜了,何不讓這一切真實重現?讓遊客真的有機會可以親身經歷到 Beatles 當年的表演,其體驗一定會更加深刻。

試想,每周的某幾天晚上,當參觀博物館的遊客散去,優秀的搖滾樂團會裝扮成 Beatles 的樣子,從髮型、服裝到演奏及演唱實力都到位,在洞窟酒吧的模擬場景開唱,而旁邊的吧檯也真的提供當年的飲品及食物!Beatles 當年的經紀人及他們的親人朋友,也會由館方人員扮演穿梭於場中,和遊客談論 Beatles 的故事、他們與 Beatles 的情感與相處、他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演出結束之後,觀眾可以跟團員擁抱、合照,真實的感覺到 Beatles 傳奇以表演者初衷的姿態與熱情存在。這不是比用標示牌寫著「當年這裡就是賣 XXXXXX」或者「這就是他們當年表演的舞台」,而上面除了鼓架和麥克風之外卻空空如也,還令人興奮太多了嗎?

Comment by 旅遊 庫 on August 22, 2023 at 9:43pm

參考文獻

Aithen S.C. and Zonn L. (1994) . Place, Power, Situation, and Spectacle: A

Geography of Film. Rowman & Littlefield, Lanham, MD.

Burgess J. A. and Gold J.R. (1985) Geography, the Media & Popular Culture. Croom Helm, London.

Cresswell T. and Dixon D. (2002) Engaging Film: Geographies of Mobility and

Identity. Rowman & Littlefield, Lanham, MD.

Cresswell, T. (2004). 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 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 UK.

Harvey, D. (1996). 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 Blackwell

Publishers, Cambridge, MA.

Hughes, H. (2002). Culture and tourism: A framework for further analysis. Managing leisure, 3(12).

Kapodini-Dimitradi, E. (1999). Developing cultural tourism in Greece: Tourism and cultural conflicts. 15.

Leyshon A., Matless D. and Revill G. (1998). The Place of Music. Guilford Press, New York.

Macleod, N. (2006). Cultural tourism: Aspects of authenticity and commodification In M. R. Melanie K. Smith (Ed.), Cultural Tourism in a changing World: Politics,

Particip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McKercher, B., & duCros, H. (2002). In Cultural tourism: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New York: Haworth Hospitality Press.

McKercher, B., & duCros, H. (2003). Testing a cultural tourism typ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5(1), 14.

McKercher, B., Ho, P. S. Y., & duCros, H. (2004). Attributes of popular cultural attractions in Hong Kong.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1(2), 15.

OECD. (2009). The Impact of culture on tourism. Paris: OECD.

Oh, H., Fiore, A. M., & Jeong, M. (2007). Measuring experience economy concepts: tourism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46(13).

Richards, G. (1996). Introduction: Cultural tourism in Europe. In Richards, G.(Ed.), Cultural tourism in Europe (pp.3-18). CAB International, Oxon, UK.

Richards, G. (2001). European cultural attractions: Trends and prospects. In Cultural Attractions and European Tourism: CABI.

Richards, G. (2003). What is cultural tourism? In A. van Maaen (Ed.), Erfgoed voor Toerisme: National Contact Monumenten.

Richards, G. (2011). Creativity and tourism: The state of the ar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8(4), 29


(見:《大英風華,精焠文化》賈涵珺 [第 7 章] 文化資產轉化為文化觀光產品之策略―以利物浦 The Beatles Story 為例)

Comment by 旅遊 庫 on August 22, 2023 at 9:10am


披頭四文化資產→披頭四觀光產品

當披頭四 1970 年解散,約翰藍儂於 1980 年在紐約被瘋狂歌迷射殺身亡,披頭四已成歷史,也成為利物浦傳奇。但這傳奇如何維持它不朽的地位?利物浦運用了什麼策略將披頭四資產轉化成為音樂觀光產品?首先,強調資產的他性就是利物浦最具說服力的首要策略,來自全世界各地的披頭四樂迷來到利物浦想看的,無非是獨一無二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披頭四文化資產,例如保羅麥卡尼舊家 20 Forthlin Road 或是約翰藍儂舊家 Mendips 等。但是當這產品赤裸裸呈現在遊客眼前時,並無法讓遊客與其參考框架做連結,也就是說遊客難以感受到該資產與自身的連結性;所以我們就需要圍繞資產構建故事。「想像穿越後門進入後,進入約翰藍儂阿姨 Mimi 為他煮茶的廚房,或是站在約翰藍儂跟保羅麥卡尼寫下〈I Saw Her Standing There〉這首歌的地點」都讓整個資產充滿了畫面及故事性,也讓遊客的參觀體驗更加生動且深刻。當然,遊客來到利物浦,並不只是想要嚴肅的熟知披頭四團史或者走馬看花各景點,使體驗有趣、輕鬆、娛悅就成為了博物館/導覽行程的基本守則,因此利物浦博物館提供了卡拉 OK 室讓男女老少都可盡情高歌,小朋友們也很開心的戴上道具又唱又跳(圖 6.6.1)

Comment by 旅遊 庫 on August 22, 2023 at 9:09am

The Beatles Story 結合了各種新式科技、聲光效果,如 Discovery Zone、Fab 4D Experience,都是以娛樂體驗為主要訴求。擬真式布景滿足披頭四歌迷的需求,遊樂園造景配合各式各樣道具,館內到處都感受得到輕鬆活潑氣氛,讓年齡層較低的小朋友們也玩得不亦樂乎(圖 6.6.2)。而最後一個策略但其實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表現過去與現在的直接聯繫,披頭四解散至今已經四十多年,要如何延續披頭四魅力持續吸引新世代遊客前來?The Beatles Story 館長表示,披頭四的音樂魅力至今仍是全球性文化,走在利物浦街頭上,隨時可聽見披頭四的音樂放送,因此,音樂的力量就是過去與現在的直接聯繫,在 76 號公車上恰好遇見前往 Strawberry Fields 的一群西班牙青少年就是最明顯例子,披頭四音樂隨著世代交替而傳承,超越了音樂的物質性,成為一種文化價值與意義,生生不息循環著(Wicke, 1990)

反思

 流行樂/搖滾樂讓人感到無所不在的真正原因,是它與大眾傳播方式的緊密結合—唱片、廣播、電視、電影等,經由這些現代媒體科技,音樂穿透到世界各角落。利物浦音樂觀光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在這樣的文化機制下,利物浦運用了創意整合城市所擁有的披頭四文化資產,創造出像是 The Beatles Story 或是Mendips 等高品質的觀光商品,滿足要求高品質與真實性的披頭四樂迷/文化觀光客。但是,現在全世界到處可找到與披頭四相關的建築、博物館、景點等,除非文化資產的故事能被適當說出,否則它們本身並不具太大意義。因此,利物浦如果想要永續經營披頭四音樂觀光,單靠利物浦博物館、The Beatles Story 等點似乎稍嫌薄弱,保羅麥卡尼與約翰藍儂舊家在國家信託的委託保存下,呈現 1950 年代保羅與約翰童年居住時的樣貌,吸引了許多披頭四樂迷前往參觀,就是相當成功的文化資產轉化與妥善經營利用,如果將位於郊區的它們設為第一層次景點,配合第二層次的景點,例如 Casbah Coffee Club、Cavern Club、Strawberry Fields,附上解說看板,使之形成披頭四音樂觀光路線,在較大的區域如 Penny Lane 可開闢觀光區,再結合年度披頭四節慶活動,必能吸引更多遊客前往或是延長停留天數。

 如此一來,發展文化觀光不僅僅只是為了經濟效益,同時也是保存利物浦城市資產,使之生生不息的最佳方式。如先前所述,披頭四的音樂資產已經超越其音樂的物質性,成為了利物浦的無形價值,必須妥善保存與經營。作為一個成功的歐洲文化之都,呈現在全世界面前的,應該就是屬於該城市本身最珍貴的文化資產,而披頭四,正是利物浦的聲音。(見:《大英風華,精焠文化》劉怡君 [第 6 章] 〈在利物浦聽見披頭四(the Beatles)―利物浦披頭四音樂觀光

延續閱讀:

《藝頻道》電影達人

工業遺產文化創意產業

露天博物館發展文化觀光策略

文創觀光發展

Comment by 旅遊 庫 on August 21, 2023 at 5:14pm

黃璽允〈Birmingham's·Custard·Factory-閒置空間·再利用的驗證‧再閒置的可能〉

Custard Factory 是位於 Birmingham 市中心東南方一處廢棄工廠。占地綿延 5 英畝,位於改造後的工廠建築中。正如它的名字,這些工廠建築曾屬於發明了卡 士達醬的 Alfred Bird,而 Custard Factory 曾經就是一個卡士達醬工廠。經過巧手 改造,陳舊的工廠在 1900 年代換上五顏六色的新裝,搖身一變化身為 Birmingham 新興藝術家、設計師以及次文化團體們的創意搖籃。現今,Custard Factory 已經 成為一個富於創造力的藝術和文創制作中心,個人工作室、畫廊、傑出的藝術家、 獨立的手作店舖和餐廳聚合之地。 一處「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形成和經營,和當地文創產業發展及社區整體 氣氛習習相關,Custard Factory 有其引人入勝之處,但同時有有些部份令人費解。 在本篇報告中,將會探討 Custard Factory 的發展過程、行銷手段、及實地觀察後 與先前對其了解的異同。


一、發展過程

Custard Factory 位於英國伯明罕,與當地知名購物中心 Bull Ring 大約只有八百步的距離,最初由 Alfred Frederick Bird 於十九世紀末時建立,正如其名,是發明及製造卡士達醬的工廠,極盛時期曾有超過千名員工在此工作,卡士達醬無論在當時或現今都大受歡迎,不僅在英國內需龐大,也外銷國際市場,甚至有一說是 Custard Factory 帶動了伯明罕及英國的工業化程度。但由於擴廠成本及其他因素考量,Custard Factory1964 年時遷移至 Banbury,留在伯明罕的工廠並未拆除,閒置了近三十年後,現今的 Custard Factory 所有者獲得其所有權,並於1992 年著手改建。當時的預算為八百萬英鎊,其中有一百六十萬英鎊來自公部門。

 改建計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 Scott House 的改建,包括將廠房改建成數百個可供多媒體、藝術、及小型創意工作室的單位。工廠的一樓則改建為咖啡廳、會議室、舞廳、畫廊、展場、商店等。在 Custard Factory Theatrical Company的發想下,也在水池旁建造了一間有 220 個座位的劇場,供藝術表演及各式演出使用。

根據 Custard Factory 官方網站的說法,在第一階段的改建完工後,創造了約 300 個工作機會,幫助了 150 位以上的失業人口,並在市中心形成了一股文藝洪流,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各式活動,並深深受到廠內綠地、雕塑、噴泉等公共藝術的薰陶1。

改建計劃的第二階段,一開始名為「The Green House」,而在 2002 年工廠的對面 Gibb Street location 也完工後,便稱作「Gibb Square」「Gibb Square」中主要為現代媒體及相關產業,其中包括了 101 個新的辦公室、工作室、零售單位和藝廊。

Custard Factory 最廣為人知的巨大雕塑「The Green Man」(上圖)在這個階段一同完工。根據 Custard Factory 官方網站表示,「我們在第二階段改建後,整個園區變得越來越多元化,從高級餐廳到滑板場地都有,提供了伯明罕一個充滿動力的新興園區。」
(見《大英風華,精焠文化》第 2 章 Birmingham's Custard Factory-「閒置空間 再利用的驗證‧再閒置的可能」;作者:黃璽允〉(下續)

Comment by 旅遊 庫 on August 20, 2023 at 12:12pm

實地觀察

在到訪 Custard Factory 之前,已先瀏覽過其官方網站、社群網站(如facebook、twitter 等)及所搜集的資料,認為 Custard Factory 這個文化創意園區在舊廠房經過巧手改造後成為文創工作者的天地,也許和台北的華山創意園區、松山菸廠;和柏林的哈克薛市場(Hackerscher Markt)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於Custard Factory 及其週邊地區抱有樂觀的想像,特別是對其大型公共藝術和室內建築空間使用感到興趣。
關於整合-創新-空間,Graeme L. Evans(2009)舉了一些例子:像是在劇院或攝影棚內以文化產品支援表演藝術、零售與批發商的合作、將工作室延伸到攝影棚或展覽場地、及市集空間結合現場活動、演出、和展覽等。Graeme L. Evans(2009)並整理了出四種文創聚落的類型:

1. 單一文化工業產品─垂直整合(Mono-Cultural Industry Production – vertical dis/integration),如:電視電影、音樂產品、攝影棚、紡織品、陶瓷等。2
複合文化工業產品─水平整合(Plural-Cultural Industry Production –horizontal integration),如:視覺藝術、建築設計、表演藝術、藝術中心等。

3
文化產品消費(Cultural Production-Consumption)─創意市集、開放工作室,如:東倫敦的 Spitalfields, Whitechapel 等、節慶活動,如親水區節慶市集─Baltimore, Barcelona, Bankside London 等。

4
文化消費(Cultural Consumption)─零售(時尚、電子產品)、街市(古董、工藝品、食物),藝術娛樂場所及園區(博物館島、影城、紅燈區、美食街等) 以 Custard Factory 的特徵而言,大約是屬於 Graeme L. Evans 所言之第三種和第四種類型,旨在創造能夠同時具有文化生產及消費的空間。

初次實地走訪的經驗和想像中有著極大的不同,甚至可說是震驚。在到達伯明罕後不久的週末下午,便抱著期待的心情前往 Custard Factory,Custard Factory所在的 Digbeth 地區離市中心非常近,從伯明罕車站徒步約十分鐘即可抵達。雖然是週六的下午時段,但一樓的空間大約有七成都是呈現沒開或是待租的狀況,少數幾家有營業的商店(包括一間咖啡廳 Yumm、一間餐廳、一間理髮廳、一間做指甲的、一間賣自印 T-shirts 的 GRIP、一間賣家具的 FFRENCH’S、和一間雜貨店幾間樂器行)都沒有什麼客人,也許是天候不佳,在園區內的訪客大約也不到二十人,約五到十個青少年在公共空間玩滑板,一組攝影師和 model 在拍照,一個街頭藝人,了咖啡廳和餐廳外,消費活動甚少,似乎大部份的訪客都是逛逛就出去了。對於這樣與官方網站和其他資料大相逕庭的狀況,感到十分不解,當時在伯明罕也並非有何特殊活動會影響人潮的流動。

Custard Factory 園區占地不小,硬體部份都尚算合用,與其官方網站上的介紹相符,且有兩座停車場。在一樓有偌大的接待中心,各空間之間的連接通道也簡單明白且別具特色,徒步區及外觀的設計感都尚佳、色彩繽紛,且Custard Factory 的招牌字樣算是醒目,附近也有公車站可直達火車站及市中心。(下續)

Comment by 旅遊 庫 on August 19, 2023 at 2:41pm

但若以外國訪客的觀點來看,附近並沒有任何關於 Custard Factory 的路標,只能靠著牆上的塗鴨知道到達了 Digbeth 地區,在靠著廠房上的巨大出租單位廣告看到了 Custard Factory,實屬不便。附近社區則沒什麼特別的,亦看不出太明顯的,所謂這個文創園區對社區的影響,一樣是有 Bar 有超級市場,並沒有感覺出因 Custard Factory 而產生的相關產業、studio、機構等。                                                圖 2.3 建築內部公共空間                                                                                          圖 2.4 建築內部公共藝術

雖然官方資料說法中表示 Custard Factory 是南岸的 audio centre & media centre,但並沒有特別發現類似的建物或 studio、機構等。

遊客體驗

為何該是人潮洶湧的週六下午,對當地社區來說相當重要的文創園區,甚至是休閒空間會有如此荒蕪之感呢?基於好奇與不解,詢問了寥寥無幾中的幾位訪客,關於來訪動機和對 Custard Factory 的了解和感覺,並截取了以下的回答:

「我們是看了 Custard Factory 的網站介紹而決定來走走,我們很喜歡這裡的建築和雕塑,有一種舊時代和新時代融合的感覺,但這裡的商店都沒有開,有一點死氣沉沉的,也許人都在 Bull Ring 那邊吧,我們會在伯明罕待三天,對於這個城市來說應該是足夠了,畢竟真的是沒有什麼特別吸引人的。」

─觀光客‧夫妻‧50 歲上下‧美國

「我們跟朋友約在附近的 Irish Bar,剛剛去逛完 Bull Ring 就走過來喝杯咖啡,平常其實沒有很常來這附近,這附近感覺有點......不那麼有趣......我知道 Custard Factory 以前是真的做 Custard 的,但我不太清楚它現在是做什麼的,文創園區?新媒體與藝術中心?啊有可能吧,這邊的環境滿適合的......其實每次來這裡人潮都差不多,除非有舞會會什麼別的,不然這裡平常真的比較冷清。」─當地學生‧少女‧約 17-20 歲‧伯明罕

「我們問了車站的旅客中心伯明罕有什麼好玩的,服務人員介紹我們來這裡,這裡的氣氛和建築很棒,很酷且很有活力感。剛從購物中心那一帶過來,覺得 Custard Factory 人沒那麼多,是個適合喝咖啡度過悠閒下午的地方,也可以拍一些照片,很放鬆的地方.....這裡是文創園區嗎?我們以為是社區活動中心之類的。Manchester 很多這樣的地方,其實沒什麼非常特別之處,但好像在伯明罕沒看過類似的地方,會不會再訪很難說,可能還是購物區那一帶比較吸引人吧,這裡可以在逛完街後走來喝杯咖啡。」─觀光客‧少女‧約 20-25 歲‧Manchester

來訪 Custard Factory 的訪客有一些明顯地相同處,可以整理如下:1. 目的明確,不是因為碰巧遇到就進來看看;2. 來訪原因之一皆是離 Bull Ring 很近;3. 對於 Custard Factory 的了解相當粗淺,來訪目的較少文化消費動機;4. 回訪意願不高;5. 觀光客居多,本地居民少。(下續)

Comment by 旅遊 庫 on August 18, 2023 at 7:55pm

(續上)針對這些特徵,可以分析出 Custard Factory的地理位置其實相當重要,在旅遊資料及都市規劃資料中,Custard Factory所在的 Digbeth 區與 Bull Ring 所在的市中心區是完全被分開介紹及規劃的,但事實上步行僅十分鐘左右路程,且完全直行,對觀光客來說是相當簡單易達的,且相較於 Bull Ring 購物區的繁忙,僅管與期待不符,Custard Factory 提供的尚是一處較為清閒悠哉的休閒空間,也許可對此進行整合行銷;再者,訪客大部份不了解 Custard Factory 的定位和其背景,甚至連 Custard Factory 真的曾是一座「Custard Factory」都不清楚,也許是因為園區內並無明顯告示指出園區特殊歷史背景,沒有好好利用這樣的工業遺址資產來吸引觀光客,實屬可惜,且因人潮稀少,訪客大部份皆使用「冷清」、「空曠」等相關詞彙形容對 Custard Factory 的感覺,相信這絕非 Custard Factory 本意,但這並非只是宣傳行銷面的問題,而需從各方面來思考解決。


再訪 Custard Factory 是週二午後,發現週間與週末完全不同,在週間因為上班日,這裡的人潮明顯較多,與接待中心人員詢問後得知一樓以上的空間租給獨立公司使用,但是否為文創或媒體產業相關公司則不一定,產業種類相當多元。

大部份在此設點且持續營運的店家各有自己可以生存的方式,大多屬於綜合工作室及展示零售空間。零售比較不是主要的收入來源,會在此設點的原因比較是需要展示及倉儲空間。比如說「Get a grip」是印製 T-shirt 的小工作室,大部份的產品是來自外界的接單,工作室投資規模也不大,員工共三人,可以達成自己的供需平衡。

「我們覺得這裡很好,租金便宜,空間也剛好可以擺我們的機器和展示我們的商品......我們有三個員工,我們有很多的網路訂單,大部份的時間我們都忙得不得了,這裡比較像是可以跟顧客面對面討論的地方,就是工作室兼辦公室......我們基本上非常少散客,大部份都是訂製印刷T-shirt 的客人,除非是量做多了我們才會在這裡零售......我覺得這裡的店家都很好相處,大家都是因為租金便宜或類似的理由進來,但這裡的流動率高得嚇人,我們是這裡撐最久的一家,也不過兩年多罷了,通常幾個月就會換一家店,你也看得出來其實大部份的單位都是空的,Custard Factory本身內部好像營運的不是很好吧,但這方面不是太清楚,我們與他們(指Custard Factory)幾乎沒有什麼關連。」─「Get a grip」手創 T-shirt 店‧男店員‧約 30 歲上下‧工作兩年

而其他店家也屬於類似的經營模式,詢問過的店家皆提到便宜的租金是在此設點的考量首選,其次則是創意階級的聚合經濟,觀光客消費對他們而言似乎只是小部份的收益來源,宣傳的部份也都有自己的網站和其他社群網路。故對於Custard Factory 的需求與連結並非是必要性的(這方面則因店家而異,「FFrenchy’s」便較無自己的行銷管道)」。但能在這個地方生存下來的店家必定有自己的一套獨立方法,「FFrenchy’s」的店員明白表示:「光依靠 Custard Factory的客源是不太可能達到收支平衡的」。

在徒步觀察下,發現 Custard Factory 與週邊社區域幾乎沒有任何連結,更別提及文創園區所具備的連漪與教育作用,就算已建立十二年餘,尚停在相當基本的生產及需求面,周邊大部份的店家都是汽車相關,賣車修車租車零件等,幾乎沒有其他種類的店家。唯有 East Gallery 和一家辦公會議場地出租公司勉強算是文創產業相關,但在詢問之下皆表示和 Custard Factory 沒有合作關係。特別的是,千禧計劃點(科博館、IMAX、Birmingham City University)及 Ashton UniversityCustard Factory 並不遠,徒步僅十分鐘的路程,而 Eastside Park 也從 2011 年開始其大型建設計劃,很明顯地,以 Custard Factory 的地理位置而言,是很容易想到產學、異業合作的可能,與市中心的大型購物中心也有商品區位上的區隔,若是在管理面上發展出合宜的連結性,應該是可大有所為。(下續)

Comment by 旅遊 庫 on August 18, 2023 at 8:53am

(續上)大部份在此設點且持續營運的店家各有自己可以生存的方式,大多屬於綜合工作室及展示零售空間。零售比較不是主要的收入來源,會在此設點的原因比較是需要展示及倉儲空間。比如說「Get a grip」是印製 T-shirt 的小工作室,大部份的產品是來自外界的接單,工作室投資規模也不大,員工共三人,可以達成自己的供需平衡。

「我們覺得這裡很好,租金便宜,空間也剛好可以擺我們的機器和展示我們的商品......我們有三個員工,我們有很多的網路訂單,大部份的時間我們都忙得不得了,這裡比較像是可以跟顧客面對面討論的地方,就是工作室兼辦公室.....我們基本上非常少散客,大部份都是訂製印刷T-shirt 的客人,除非是量做多了我們才會在這裡零售......我覺得這裡的店家都很好相處。

「大家都是因為租金便宜或類似的理由進來,但這裡的流動率高得嚇人,我們是這裡撐最久的一家,也不過兩年多罷了,通常幾個月就會換一家店,你也看得出來其實大部份的單位都是空的,Custard Factory本身內部好像營運的不是很好吧,但這方面不是太清楚,我們與他們(指Custard Factory)幾乎沒有什麼關連。」─「Get a grip」手創 T-shirt 店‧男店員‧約 30 歲上下‧工作兩年


而其他店家也屬於類似的經營模式,詢問過的店家皆提到便宜的租金是在此設點的考量首選,其次則是創意階級的聚合經濟,觀光客消費對他們而言似乎只是小部份的收益來源,宣傳的部份也都有自己的網站和其他社群網路。故對於Custard Factory 的需求與連結並非是必要性的(這方面則因店家而異,「FFrenchy’s」便較無自己的行銷管道)」。但能在這個地方生存下來的店家必定有自己的一套獨立方法,「FFrenchy’s」的店員明白表示:「光依靠 Custard Factory的客源是不太可能達到收支平衡的」。


在徒步觀察下,發現 Custard Factory 與週邊社區域幾乎沒有任何連結,更別提及文創園區所具備的連漪與教育作用,就算已建立十二年餘,尚停在相當基本的生產及需求面,周邊大部份的店家都是汽車相關,賣車修車租車零件等,幾乎沒有其他種類的店家。唯有 East Gallery 和一家辦公會議場地出租公司勉強算是文創產業相關,但在詢問之下皆表示和 Custard Factory 沒有合作關係。特別的是,千禧計劃點(科博館、IMAX、Birmingham City University)及 Ashton UniversityCustard Factory 並不遠,徒步僅十分鐘的路程,而 Eastside Park 也從 2011 年開始其大型建設計劃,很明顯地,以 Custard Factory 的地理位置而言,是很容易想到產學、異業合作的可能,與市中心的大型購物中心也有商品區位上的區隔,若是在管理面上發展出合宜的連結性,應該是可大有所為。

結語

 依 Montgomery(2004)之觀點,文化園區所應發揮之功能,包括:

(1)為藝術家及設計師創造就業機會

(2)提供藝術作品被消費的機會,如藝廊、劇院與音樂廳等

(3)與正規教育機構的密切合作,以提供教育及訓練,並提供新藝術家、企業家與研發的互動

Comment by 旅遊 庫 on August 18, 2023 at 8:48am

(4)成為混合使用的區域,提供各種互補的活動及夜間活動,包括:零售店面、私人藝廊與會場、咖啡廳及餐廳等

(5)成為藝術與創意活動被生產及消費的地方,在其中藝術家與消費者能夠被教育及享受娛樂,其環境氛圍讓人喜歡前來消磨時間及被觀看

(6)具有活潑的街道生活,並以公共領域及空間吸引人們前來

因此,成功的文創園區之特徵包括:良好的都市區位、提供有益的文化、形式與意義之組合、能刺激新的概念、使人得以從中探索、討論、嘗試、測試新的產品及新的機會(Montgomery, 2004)。都市提供人潮及市場以支持地方文化活動,而這些活動能活化地方經濟並提供年輕人創業機會。文化園區不僅是文化生產的基地,亦是文化被消費的場所。以 Custard Factory 而言,與其說是一個文創園區,不如說是一個綜合使用的空間,若是以綜合空間的方式來看,這裡的複合式空間、公共藝術、和創意的空間連結算是相當不錯,但以「文創園區」的觀點來看,Custard Factory 尚缺乏許多可構成文創園區的具體元素。

綜合以上,我認為 Custard Factory 的重點問題在於「需求」,需求面的問題也許出在於資訊不足上,我驚訝於許多當地人並不完全清楚 Custard Factory 的定位,對於其過往歷史的了解也不甚完全。很明顯地,Custard Factory 提供的出租單位就是供過於求,在尚未建構出對於文創產業的足夠需求時便生產了過多的空間供給。不僅 Custard Factory 是如此,與 East Side 的連結亦是如此,顯示出伯明罕城市規劃上的一些問題,也許是主事者對於城市發展的方向思考不夠深入,也對於城市計劃缺乏遠見,故在發展大型會展及商業基礎建設之後便將 Eastside計劃遺忘,或是經費分配上的問題。

整體而言,Custard Factory 很有一種「做到一半」的感覺,硬體完成了但缺乏軟體,建築設計與公共藝術可圈可點,但真正在使用的則是相當少數人。以當下的眼光來看,Custard Factory 尚不適宜稱為文創園區,以替代性綜合空間稱之也許較為符合實情,但其未來 10 至 20 年的發展也許會因為公園及高鐵計劃而有再興的機會,但也有可能頂多就只是增加人潮,成為較流行的公共休閒空間。若政府及主事者持續專注於商業及會展產業,忽視城市文藝發展的話,在對於文創產業的需求仍然不足的狀況下,Custard Factory則有可能成為「閒置空間再利用後的再閒置空間」。

參考文獻

Evans, G. L. 2009. From Cultural Quarters to Creative Clusters – Creative Spaces in the New City Economy.

Montgomery, J. (2004). Cultural Quarters as mechanisms for urban regeneration-Part2: A review of four Cultural Quarters in the UK, Ireland and Australia. Planning, Practice & Research, 19(1), 3-31.

Porter, E. & Barber, A. (2007). Planning the Cultural Quarter in Birmingham's Eastside.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15(10), 1327-1348.

Birmingham City Council
http://www.birmingham.gov.uk/ Custard Factory http://www.custardfactory.co.uk/

Custard Factory Spaces
http://www.custardfactoryspaces.co.uk/

Facebook pages of Custard Factory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Custard-Factory/

Livebrum
http://livebrum.co.uk/

Twitter of Custard Factory
http://de.twitter.com/custardfactory

Visit Birmingham
http://visitbirmingham.com/ Zellig http://www.zellig.co.uk

(見《大英風華,精焠文化》第 2 章 Birmingham's Custard Factory-「閒置空間 再利用的驗證‧再閒置的可能」;作者:黃璽允〉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