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漢都亞是華人嗎?
在網上搜索馬來民族英雄漢都亞資料,近年有人提出他實為華人,而非馬來族。這些新發現曾經引起一些爭議,各家以證據來證明本身的考據是對的,因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根據黃元煥譯《杭.杜阿傳奇》(Hikayat HangTuah,杭.杜阿在我國通譯為漢都亞。學林書局出版)的描述,漢都亞的父母住在杜榮河,父親是杭瑪穆德,母親唐默爾杜瓦蒂。有一天,杭瑪穆德聽聞賓丹國有了國王,便與妻子說:「賓丹是個大京城,較易謀生,我們遷居到那裏吧。我們一家三口都去。」到了賓丹,杭杜阿認識了4個都以「杭」為家族姓氏的朋友,即杭茲巴特、杭加斯杜利、杭勒基爾和杭勒久。5個朋友親如兄弟,均是印尼人。他們知悉安渣盧庫山有位修道長老阿迪普特臘,於是便一起前往拜師學藝,長老傳授給他們各種知識,如將帥統兵之術、未卜先知之術及勇士武藝等等,由於他們武功好,勇敢善戰,被賓丹國王收為內臣,後來賓丹國王決定遷都,另覓地方建立新京城,國王選中了利棠島,建立的新京城命名為滿剌加國(今馬六甲)。
從上面敘述中,讓人了解了漢都亞5兄弟均是印尼的馬來族人。
近年來,經常跑東南亞的馬、新、印尼各地民間,關於漢都亞兄弟的故事,多多少少有些聽聞,一些人指出漢都亞5兄弟原是來自中國的華人。這裏就將這些零星資料整理出來,大家不妨當做茶余飯後的傳說故事來聽,畢竟民間傳說與史實有很大的差別,而且可靠性不高。
話說明朝初年,朱元璋的皇太子早逝,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登基為建文帝,由於藩王們擁兵自重,各據一方成為他的心腹大患,於是逐個削除藩王勢力,位於北京的皇叔燕王朱棣趁機起兵攻打南京,建文帝戰敗而逃。朱棣遷都北京登基為永樂大帝。下令搜尋建文帝,可是遍尋不獲,建文帝的下落成為一個難以解開的歷史之謎。關於建文帝下落的版本,約有4個:一、焚死說,即在朱棣攻打南京皇宮時被火焚死;二、出亡說,民間傳說建文帝沒被焚死,而是從地道逃跑了;三、為僧說,傳說建文帝逃出皇宮後出家為僧;四、出海說,傳說建文帝逃亡時泛舟出海去了南洋。
民間傳說建文帝出海逃到南洋,永樂帝為了消除心腹大患,便派出武功高強的錦衣衛,這些錦衣衛分布在南洋的印尼、婆羅洲、菲律賓、泰國、越南、馬來土邦等地。而來到馬六甲的約有5名,他們被訓練講當地土語,穿當地服裝,取當地土著名字,衣食住行完全當地化,以掩人耳目,使到建文帝等人以為他們是土著而失去戒備之心。
明朝時的海外華人以福建人為主,所以錦衣衛也以福建人為多。馬六甲5位錦衣衛改了當地土著名字,即Hang Tuah、Hang Jebat、Hang Kasturi、Hang Lekir、Hang Lekiu。若以福建話來譯音,他們的名字音近:漢大仔、漢則捌、漢巧斯都理、漢禮基、漢禮球。他們的名字裏,除了Kasturi為馬來語外,其餘音近福建話。Kasturi取自馬來語的麝貓,據說他本身喜歡麝貓,所以才取了這個名字。而他們的姓氏「漢」,有可能是取自福建話的韓或樊姓。
5位錦衣衛隱蔽身份,改頭換面,衣食住行完全當地化。他們武功高強,受蘇丹邀請當內臣,忠心耿耿為蘇丹效命疆場,無人可敵,成為絕代英雄。他們暗中奉命尋找建文帝,生要見人,死要見屍,尋不到就不必回去。結果當然尋不到建文帝,因而終老於馬六甲。
以上只不過是民間流傳的傳說,不可當真。大家泡了咖啡或茶,一面品飲,一面閱讀,讀完這個傳說故事,或許帶給你一個愉快的周日哦!(1.11.2015 《星洲日報》副刊文化空間專欄)
關於張正隆的《雪白血紅》
《雪白血紅》是中國大陸報告文學作家張正隆的代表作,描述了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林彪率領中共軍隊在中國東北戰場與中華民國國軍作戰的事跡。
作者採訪了上百個林彪有工作關係的人整理而成,寫得相當紀實,其中加入了大量林彪與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共中央互通的電報內容,書中涉及強制動員參軍、長春圍困戰中長春圍城餓死大量平民等敏感內容,出版後引起轟動,在被禁前在中國已經賣出超過十萬本。
此書於1990年被禁止在中國大陸發行,被禁的原因是“為蔣介石評功擺好,為林彪翻案”,據悉彭真氣極敗壞地對他的秘書說:“林彪難道比毛澤東還英明嗎?”結果出版社遭到牽連,一些人遭到降職和下崗,責任編輯馬成翼被關了23天,張正隆被關了一個月,對張正隆後來出的書內容也審查得更嚴。2002年,此書在香港出版。如今在中國大陸少數圖書館可借閱。(維基百科)
敘說古朝鮮女史官事跡的韓國電視連續劇《新進史官丘海昤》劇照,故事發生在19世紀初的朝鮮王國,劇情史實根據待考,唯可見唐代李世民前的中國史官制的縮影。
這樣讀史比較有益
歷史是什麽?歷史就是個婊子,誰有權有勢誰就可以弄她一下!——張永隆《雪白雪紅》
國人好史,好記錄,好規矩,那麽歷史是怎樣被記錄下來的呢?
中國古代,史官只需要對事實負責,連皇帝也無權修改和干預。
中國古代,如何記載歷史的史官,只需要對事實負責,而皇帝更沒有權力對史書進行修改,即使如秦始皇那樣“焚書坑儒”過的鐵腕君主也不能干預。 正是為了保證這一點,古代史官並不是由皇帝任命,而是采取世襲制度的,就比如《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他的史官職務並不是由漢武帝封給他的,而是他由其父親太史公那裏世襲下來的。史官成為了一個獨立的系統處於王權控制範圍之外,所以古代史官的地位是很高的。
可歌可泣的中國古代史官文化
史官獨立,當權者不能干涉史官的工作,但這並不表示當權者不會對秉筆直書的史官進行打擊報復,事實是在相當一段時期,史官文化獨立恰恰是由無數史官,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來加以捍衛的,除了我們剛才所提到的王允殺蔡邑之外,最為有名的則是“崔杼弒君”的故事,齊國的權臣崔杼弒殺了自己的君主齊莊公,齊太史直書“崔杼弒其君”,崔杼大怒,殺死了齊太史,齊太史的兒子復書“崔杼弒其君”,崔杼又殺之,齊太史的弟弟又寫“崔杼弒其君”,崔杼又殺了他,最後齊太史的小弟弟接著寫“崔杼弒其君”,崔杼終於無奈,只得放棄了。以崔杼當時的勢力連國君都能夠殺死,但卻不能迫使史官為其隱埋罪行,中國古代史官文化的可歌可泣由此可見一斑了!
李世民:破壞史官獨立制度的元兇
但令人痛心的是這種情況最終沒有能夠保持下去,而破壞這一制度的罪魁禍首,就是那個曾經被無數人稱贊的一代賢君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因是在玄武門靠搞兵變上的臺,所以對此事一直耿耿於懷,在他通過科舉制度成功的使“天下英雄入吾扣中”以後,就對延續了幾千年的史官獨立制度進行了徹底的摧殘,首先是對初唐的歷史進行了全面的篡改,隨後是把史官納入了皇帝的管理範疇,最後是規定官方修史,史書的記載與編修歸官方負責,民間修史不再允許,自此以後中國所有的正史被強行納入“國家主旋律”的指導之下。
從中國政治發展來看,史官獨立制度被破壞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發展的必然,因為到了這個時期,封建君主的權力已經日益強大,他們已經不能在允許史官還如同司馬遷一樣對自己品頭論足。但中國的歷史也由此而變得沈重,因為我們已經很難在區分出什麽才是真正的歷史,就如同張正隆在《雪白血紅》裏面所寫的那段:“歷史是什麽?歷史就是個婊子,誰有權有勢誰就可以弄她一下!”
歷史再也不是統治者的專利
易中天:“《二十四史》基本上是“帝王家譜”; 以史為鑒,是為了讓統治者“知興替,明得失”;《資治通鑒》,則是“可供統治借鑒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於是,與統治無關的史料,自然是視而不見; 與王道無關的思想,也自然只字不提。那麽請問,還能指望對自己的文明有所解讀和反思嗎?有什麽樣的人,就有什麽樣的書; 有什麽樣的書,也就會有什麽樣的人。” (摘自:另類讀史:歷史再也不是統治者的專利)
中國文化堪稱一種“史傳文化”
史學的“敘事本位”,是指客觀的歷史實存和歷史精神,只有通過史學家對歷史細節的故事化文本,才能得以呈現這樣一種理念。由此反觀中國古代典籍,不僅“正史”、“野史”是“史”,而且“六經皆史”(章學誠語),諸子百家(尤其是其中的寓言形式)又何嘗非“史”?放而大之,《世說》玄談、禪佛燈錄、理學傳習、以及話本傳奇、南戲北曲,乃至村夫野佬的閑來說古,莫非“史”也。以此言之,中國文化堪稱一種“史傳文化”——與此形成對照的是西方式的“神啟文化”或“思辯文化”——其文化價值觀和文化向心力往往是通過歷史敘事的全員性世代傳播得以薪火相續的。(見 《何平:歷史敘事功能的退化》)
(原載:August 21, 2013《陳明發:文創玩家記事本 2001~2016》)https://iconada.tv/group/weibo/forum/topics/reconciliation001
石黑一雄·一座老建築的身世
有一天我去了裡面的一棟行政大樓,碰巧看到這個地方改造前的黑白加框照片,過去這裡曾是一般家庭的假日露營勝地。照片大約是五〇年代晚期、六〇年代早期所拍攝的,照片上是一座長方形的大型遊泳池,還有許多玩得水花四濺、笑得非常開心的大人與小孩。水池四周由水泥建成,遊客在附近擺放折疊式躺椅和日光浴床,還有大陽傘提供遮蔽。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想了一會兒,才知道這個地方就是現在捐贈人所說的“廣場”,也就是開車抵達中心時最先進入的地方。當然,水池已經填平了,但是外形輪廓還在,另外一邊甚至遺留了一臺架子,這也是另一個此地尚未整修完畢的證明,那是支撐高空跳水板的金屬框架。當我看到這張照片,才知道那個框架是什麼東西。現在每次一看到這座框架,腦中就忍不住想像一名泳者從上面俯衝下來跳進水泥的情景。
要不是水池的三面矗立著像是碉堡一樣的兩層樓白色建築,我恐怕也不會那麼容易從照片認出現在的廣場。這些白色建築應當就是以前家庭的渡假屋,我猜現在的內部裝潢應該變了很多,不過外表看起來仍然十分近似。我認為,就某些方面來看,現在的廣場和以前的水池並沒有太大不同。現在的廣場也是當地的社交中心,捐贈人經常走出房間到這兒來透透氣、聊天。廣場四周擺了幾張野餐用木桌,天氣太熱或下雨的時候,捐贈人尤其總喜歡聚集在老舊跳板底座的另外一邊康樂中心的水平屋簷底下。(《别讓我走》第18章)
(Movie Scene of never let me go)
陳明發·“一帶一路最優惠國”
孫中山先生11次起義,推翻滿清,建立民國,很大部分政治献金來自馬來亞華社,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也有馬來亞人的“份額”;而且,民國政府內閣中,曾有一位馬來亞人擔任過財政部長。
國共內戰,海外支持毛澤東最堅決者,很大部分來自是馬來亞華社,代表人物:陳嘉庚先生,因為已故陳老先生,崛起後的中國向海外發展高等教育,第一所走出大陸的大學(一如英國的Nottingham;澳大利亞的Curtin,Monash等),就是落腳馬來西亞的廈門大學。
中國1978年改革開放,最受期待/優先接洽的是馬來西亞華商,代表人物:郭鶴年;鄧小平先生逝世前最後一位接見的海外華商領袖,是郭先生。
習近平先生2013年推動“一帶一路”願景,在60餘國沿線國家/地區中,排在最前面第一位的策略夥伴是馬來西亞。
509以後?連進口榴槤最優惠的,都輪不到馬來西亞。
當年的革命同志,今天的地位已落到還不如泰國的水果商?
爾今,一帶一路国家都是文化伙伴,讓我們争取我们的角色。(4.3.2021)
孫中山先生曾在吉隆坡蘇丹街中華(後来的柏屏)大戲院演講籌募革命基金
愛懇課堂:幾個頁面,看懂馬來西亞華人史
顏清湟教授:一百年來馬來西亞,華社所走過的道路
林志清·1914年前英屬馬來亞華僑社會
林 其 泉·蘭芳大總制——亞洲最早的共和政體
馬来西亞513事件回顧
建國初期的選舉景象,選舉官用腳踏車載送選票箱。(愛墾納達網站文字、照片)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