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2.3.2. 鑼鉦的社會—與文化的發展
鑼鉦體現各個少數民族的集體性。鑼鉦當初用於狩獵,後來用於人與神靈的交流工具。此外,鑼鉦同時也是生存中的交流工具,體現出人對神靈的崇拜。
鑼鉦聚會之際除了反映集體性的連接之外,同時也是男女相遇的機會。除此之外,在鄉村葬禮使用鑼鉦之前都要向神靈申請使用鑼鉦,這已經體現出西原人對先祖之恩之心。
鑼鉦與人從出生到死亡的一生密不可分。對加萊人來說,從嬰兒出生之日起要參與“吹耳禮“,聽到生命中的第一重鑼鉦聲。這個節慶證明孩子已經屬於此部落。鑼鉦響起在迎接嬰兒出生的“吹耳禮”,響起在告別亡人的“棄墓禮”,也響起在祭祀、婚嫁、迎新年、慶新稻、賀新居、送征人、慶戰功等儀式。
在越南音樂,鑼鉦打擊方式已經豐富了越南音樂吹打方式,同時也豐富了越南樂具庫裏的樂具種類。西原人對鑼鉦的豐富多樣的打擊方法已經使這種樂器越來越迷人,此外也體現西原人在藝術中的入微精神和浪漫心靈。事實證明,只有對鑼鉦有著迷戀的感覺,深厚的感情和優美的享受精神,西原人才能使鑼鉦敲法成為人們不可否認的一種藝術。
這些改變體現在西原人打擊鑼鉦的更高技術:埃地人的鑼鉦音調為復合音調、速度快、強度大;墨儂鑼鉦音調雖然不大但打擊速度特別快;巴拿-加萊人又側重於主調性質(“敲響最清亮的鉦,最低沈的鑼。輕輕地敲讓妙音隨風灑滿大地,大力地敲讓鉦聲響遍四方,穿過樓板飛向遠處,透過屋頂飛向天空)。
人們有時用手打擊,有時用木槌打擊,聲音因此而異。當集中成圓形表演時各位藝人開始打擊並帶著鑼鉦從右到左進行移轉,此動作表示與時間旋繞的相反方向但卻體現西原人思念先祖的思想。
經過漫長的時間生活在苛刻的自然環境下,西原各民族已經制造和定向一種符合於山林生活的樂器。鑼鉦帶有最高的集體性的樂器。在西原所有節慶裏鑼鉦是不可缺少的東西。鑼鉦鳴響西原各民族一生的喜怒哀樂,是西原人民一生密不可分的珍貴東西。
鑼鉦響起在迎接嬰兒出生的“吹耳禮”,響起在告別亡人的“棄墓禮”,也響起在祭祀、婚嫁、迎新年、慶新稻、賀新居、送征人、慶戰功等儀式。鑼鉦的聲音還是翩翩起舞,響遍四方向棄世人“送行”。
鑼與鉦生生世世是西原地區的好朋友,體現當地人民的喜怒哀樂。用比喻的方法來說,人的一生與“鑼聲長短”有密切的關系,鑼鉦離不開人一生的生活。
2.4. 鑼鉦與西原鑼鉦音樂的特征
2.4.1. 西原銅鑼樂器
2.4.1.1. 鑼鉦聲音
在公布西原鑼鉦文化為人類非物質文化傑作大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小一朗·松浦先生稱:“我欣賞了越南頗具特色的鑼鉦音樂,也看到了西原各民族鑼鉦樂隊獨特的樂器。這是越南特有的非常美妙精彩的傳統文化。西原鑼鉦文化獲得人類非物質和口傳文化遺產傑作稱號是當之無愧的”。
西原人認為每只鑼鉦背後都有一位神。鑼鉦越古老,神權就越大。鑼鉦是貴重的財產,是權力和財富的標誌,有時一只鉦價值等於兩只大象或20頭水牛。每逢節慶,人們在一壇壇竿子酒旁圍著篝火踏著震撼山林的鑼鉦聲跳舞,為西原增添了浪漫、神秘的氣氛,因此產生了西原雄壯優美的史詩和歌曲。
西原以鑼和鉦為主要的樂具。從外表來看鉦與鑼都是“圓形”但鉦的正中卻有球狀凸出來。西原人觀念“有孔為鉦,無孔為鑼”。鑼鉦是用青銅或者錫镴的合金。鑼有兩種:正中有孔的叫做孔鑼;正中無孔的叫做平鑼。鑼鉦尺寸豐富多樣。有的徑尺為90厘米,要掛在支架上面,打擊的時候聲音響亮如雷,有的徑尺為15厘米,打擊時聲音情朗。
鑼鉦之所以被人叫做樂具是因為鑼鉦能發出聲音,但並不僅僅為了服務娛樂生活。特別重要的是鑼鉦都離不開節慶或者重要的禮節。對西原人來說鑼鉦是神聖的樂具,是人同神靈交流的工具,因此鑼鉦音樂不限制於單純的藝術而更是服務民間日常生活重要節慶的樂具。幾乎每個部落的活動都不可缺少鑼鉦。從嬰兒出生時,村裏老年人都拿著最古老的鉦來到嬰兒床頭打了一回,孩子聽到了這重聲音之後就證明已成為部落的成員;從落谷、割稻到男女約會、人與人的分離等都不可缺少鑼鉦聲音。
在其他國家鑼鉦數量都統一的情況下(諸如:印度尼西亞包括五類),西原鑼鉦種類卻豐富多樣,五花八門。在鑼鉦系統裏最簡單的都包括兩面鑼,有的數量為9面、12,面甚至為15面。每個樂師一般都使用一面鉦,只有在重要的禮節下他們才把鉦與鼓一起配合演奏。
西原每個民族對鑼鉦又有不同的調整方式,具體不同點在於高度和音色。就像每個畫家對自己的產品配色一樣,聲音過高青,他們會調整低沈一些,這使聲音即好聽又迷人。西原聲音調整技術極為精巧,因為在調整的過程中他們只能用一把小錘來整聲音的高度因此調整聲音的人不但需要把握鑼鉦的知識而且也需要較高的調整技能。
- 鑼鉦在樂隊的位置
芒族的樂隊有五到二十面鑼鉦,每人拿一面。鉦和鼓的配合是最古老的方式,普遍在很多民族。在西原這個形式被人配合得最好。對於越、泰、岱依等族人在使用鑼鉦為節奏律樂具的情況下,芒族和西原其他民族已經演奏鑼鉦成為各種多音的歌曲。樂隊演奏各種各樣的歌曲,這些歌曲都以主調、多調及和調為主。
西原鑼鉦藝術豐富多樣,豐富的不僅在於節奏方面而且還在於調子、和音及表演藝術。鑼鉦由一群人表演,一人一面鑼或鉦。這一套鑼鉦一般都單獨使用,很少與其他樂器配合,若有的話就僅與皮鼓或者青銅的鈴鐺一起配合表演。
2.4.1.2. 分類鑼鉦
目前有很多方法來分類鑼鉦。根據鑼鉦外表可以分為兩種:有孔和無孔的鑼鉦。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別具一格,鑼鉦部分名稱因地而異。以下是不同民族對鑼鉦各部分的起名:
- Aráp鑼鉦(加萊人):用於棄墓禮
- M’Nhum鑼鉦 (加萊人)用於娛樂禮節或節慶等節日
- J’Rum鑼鉦(加萊人)刺牛禮
- Vang鑼鉦(加萊人)用於M’Pú(求健康之禮)
- So鑼鉦(巴拿人)用於刺牛禮
- Hơđúc鑼鉦(巴拿人)用於慶祝勝利之禮
Rowmal Del以為語言研究專家的加萊人指出:加萊族特別重視鑼鉦使用場合,特別是一些已經有加萊人起名的鑼鉦如:
- Pat maih 鑼:鑼上的孔有螺紋,裏面是梯形,鑼面像魚鱗一樣光滑,聲音響亮徑尺為80公分。
- Pat chet鑼鉦:鑼有橫紋,裏面是黑色的梯形。
- Pat ca鑼鉦:控有螺紋,裏面是梯形,尺寸和聲音與Pat Chet 鑼鉦一樣。
- Pat gó 鑼鉦:黑顏色,鑼面粗糙,聲音低沈於pat mail
- Pơ sơi鑼鉦(老鑼)有以下三種::
+ Pơ sơi se鑼:黑顏色,鑼面光滑,聲音低沈,方圓為80公分。
+ Pơ sơi Hle鑼:鑼面粗糙,有小錘的打跡,淺黑顏色,徑尺為80公分
+ Pơ sơi Jik鑼:鑼圍粗糙,尺寸和重量與Pơ sơi Hle鑼一樣重
- 班鑼(Ban鑼):包括三種
+ Ban Prong鑼:孔有螺紋,淺黑顏色,薄鑼邊薄,低沈聲音。
+ Ban Lol鑼鉦:淺黑顏色,清高、響亮聲音。
- Chiêng Joăn (由京族鑄造),包括以下4個種類:
+ Chiêng Joăn HlatơiL:鑼身顏色與香蕉葉顏色一樣,聲音清高,徑尺為60至80公分。
+ Joăn HlatơiL鑼:鑼面有小錘痕跡,聲音和尺寸與Joăn Hlatơi鑼一樣。
+ Joăn Eh Knik鑼:鑼面像蜂蠟聲音和尺寸與上面兩類一樣。
- Kông鑼有五類:
+ Kông Kne鑼:由紅銅制造而成,正中孔較小,圓周為80公分。
+ Kông Kia鑼:鑼面有眾多小錘打跡,青銅顏色,圓周為80公分。
+ Knah鑼:鑼裏面有較亮的色差,青銅顏色,圓周為80公分。
+ Kông Kleo鑼:鑼邊和裏面凸凹形狀,淺黑顏色
+ Kông Thoch鑼:正中的孔比較小和尖,淺黑的鑼面凸凹形狀,圓周為80公分。
2.4.2. 西原鑼鉦的表演藝術
談到鑼鉦就是談到其聲音。之前,其他地方的鑼鉦帶到西原由於不符合當地人的愛好因此後來西原人為了改變鑼鉦的聲音而已在鑼面上用小錘打擊成眾多細小的凹點。這種做法體現西原人對鑼鉦聲音的創意。調整音樂的人需要有耳聰目明的本能,同時也明白本地人對鑼鉦聲音的喜愛。西原人把這些人稱為“鑼老年人”(Po ania chieng)
鑼鉦使用方法因地而異,因民族而不同。有的民族用鼓槌,有的卻用拳頭來敲。同樣用槌打擊但有的地方按照原初的方法來打擊使聲音響亮四方,有的卻打擊的時候一邊打一邊用手閉著鑼以做成奇妙的聲音。用來敲鑼的小錘有兩種:一種有布料或有膠圈包住錘頭的錘子用來敲有孔的鑼。另外一種小錘是用軟木做成,一般情況下經常用來敲鑼孔。若是鉦,人們將用小錘打擊鉦中心的地方。僅有加萊人才用小錘打擊鉦後面的部分。
西原人以打擊方法在鑼鉦上改變其凹凸點以做出不同的聲音。這種做法具有正確的物理性,同時也體現出西原各位藝人對鑼鉦聲音的淵博的知識。
為了豐富鑼鉦種類,西原各民族已經選擇使用眾多變體的鑼鉦:
-兩到三套的鑼:雖然這個變體極為細小但據西原人的觀念,這是西原各民族最古老的改變。兩套鑼被人稱為Tha鑼,屬於布肉人;三套鑼鉦屬於巴拿、朱如、加萊、葉堅等組人。
-六套鑼普遍在眾多族人:六套平鑼屬於麻族;Stang鑼屬於色當族;Diek鑼屬於埃地族,也有六套有孔的鑼如鑼屬於埃地族的Bih鑼。六套平鑼鉦可以代替埃地族Bih組、埃地族Diek鑼的Kpa組、墨儂族Noong族的鑼套等。
-十一或十二套的鑼包括三面有孔的鉦和加萊、巴拿、色當等組人的8-9面平鑼
每套鑼有三面鑼以上一般都有大鼓或饒鈸一起配合。僅有朱魯族的三套孔鑼表演時要六音蘆笙一起配合。
幾乎每個敲鑼藝人都是男人,即使是加萊、埃地、巴拿、色當等組人在維持母系制度但在表演鑼鉦時,男人還是負責敲鑼鉦。僅有埃地人bih組才是女人來敲鑼鉦。在麻族,男女都能打擊鑼鉦但一般分為兩邊:男邊鑼和女邊鑼鉦。女人敲鑼鉦也體現她們在西原人的重要地位,收到西原人的重視。
在朱魯、色當、墨儂,特別是加萊、巴拿等組人的女人(特別是年輕女孩)一般聚成一隊一邊跳舞一邊敲鑼鉦。值得註意的是跳舞是鑼鉦演奏節慶裏不可缺少的部分(跳舞在無鑼鉦節慶的情況下不能用為娛樂目的)。換一種說法,西原鑼鉦文化生活是團體的活動,吸引各民族的所有成員。這方面更加體現西原歷史悠久的鑼鉦和文化活動的證據。
鑼鉦是儀式的樂具,鑼鉦是該儀式的基本需要的部分。每個儀式最少有一首鑼歌,不同的儀式又有不同的鑼歌,諸如:加萊族在“葬禮” 、“刺牛禮”、“吹耳禮“、“慶祝新屋”、“慶祝勝利”等儀式有特定的鑼歌。
每首鑼歌也有基本要求,就是要達到一定的情感表達程度,舉例說明:在“葬禮”、“棄墓禮”鑼歌音節放慢、聲音沈悶;“慶祝新稻”之禮,鑼音泠然、快樂;“刺牛”之禮的鑼音又連珠,迅速。
在jiava、巴李的哭靈堂、甘美蘭貢凱比亞鑼或菲律賓的民丹島,樂師只在一定的位置敲鑼鉦而西原樂師又更為靈活移轉,動作多樣如:閃身、欠身、彎腰。
敲鑼時,樂師的手拍拍鑼孔。以前,一些研究專家認為僅有一種敲鑼的方法就是在鑼面上用右手打擊但後來才發現樂師的敲法跟放弦絲一樣。他們用左手在鑼裏面的側邊一時拍一時又放,甚至有時候樂師又帶著一個手環以在敲鑼的時候能使手環碰到鑼裏面的部分,發出樂耳的聲音。那是獨特的技術而一般的人難以辨別。
除此之外西原人還們使用硬軟不同的木頭制成的錘鉆來敲鑼。可以在鑼正面敲也可以在側邊打擊。多數埃地人一般用較硬的吹鉆打出響聲但這個響聲又有較多的雜音。巴拿人經常使用木薯的錘鉆,此種錘鉆比木頭錘鉆更軟一點。雖然聲音響亮不大遠但聲音基本上卻能聽清楚。第三種錘鉆是用平常木頭制成,錘頭有牛睪皮或者布料、膠套包住。這種錘鉆最適合使用是因為它能做出最好的聲音。
在表揚任何人物的節慶裏,此人物會坐落在中心,人們會把一套鑼鉦圍著此人物走成圓形。裴重玄研究家指出:這個動作表示中心的人物可以在同樣的距離享受鑼鉦的聲音。
再說,在每縫節,各位樂師將拿著鑼鉦移轉相反鐘表方向,這意味著西原人找回根源的思想。此些點體現出西原人敲鑼的姿勢、安排鑼鉦的方式都帶有西原人的系統性的想法。
鑼鉦的名稱極為豐富多樣。有時候,鑼鉦的名字是根據其發出的樂器,有時是根據其在鑼套的位置而起名。發出沈底聲音的鑼鉦基本上都是基本音,被起名為“母鑼”。在9套鑼鉦以上的樂隊裏,人們再帶上“父鑼”,接下來是“孩子”,“子孫”等鑼鉦,通過西原人起名的方法,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鑼鉦具有家庭系統性。一般情況下“母鑼”放在“父鑼”前面,表示西原的母系觀念。(下續)
(續上)表演時,兩面“母鑼”和“父鑼”都發相似低沈的聲音以給整個樂隊鋪墊。接下來是三個“孩子鑼”一起敲起來做成合音,西原人比喻這三個“孩子鑼”是家庭三柱(證明鑼鉦排列循序特有系統性);其他鑼鉦按照前-後,快-慢的循序一起配合而成聲音。為了把握這些規定,各位樂師必須要記得住、聽清楚同時要集中精力聽鑼鉦聲音以便確保樂隊聲音靈巧的配合。
每面鑼擔當每個音符的作用。多面鑼鉦在一起成為樂隊。有的鑼套只有打擊節奏部分,沒有音調部分。也許這是鑼鉦最初的編制形式。鑼鉦本身屬於樂器。樂器的主要價值是節奏,節律的形態。多數表演鑼隊都分明有這兩個相反的部分。鑼套的編制與交響音樂編制一樣,都有沈重、中重和高重。西原人在很久之前已經有了鑼曲的分布,通過此點我們可以看得出來西原人對於鑼鉦聲音的靈敏感音能力。
每套鑼鉦同樣可以敲出眾多音。若仔細去分析鑼曲,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出模仿的方法。以前人們無能想象到要用上述的方法才能使鑼曲更為生動,更加迷人。
原初的敲鑼方法是每人一面鑼。一對樂隊的靈巧配合已經做出每首鑼曲獨特的風格。鑼鉦的響度、節奏和音色體現人內心的不同情感。西原人在每個節慶又使用不同的鑼曲。鑼可以團弄地敲、可以慢速,快速地打擊。
在節慶裏,有鑼鉦的出現就意味著藝術表演的出現。敲鑼,跳舞已經成為西原地區不可缺少的一種傳統習慣,因此鑼鉦音調已經達到較高的音調,和音節奏和對位。西原人通過鑼鉦表演藝術體現出尚武、團結、相互幫助的精神。
這裏列出西原音樂大風格。本人對每個風格獎舉一個例子:
- 埃地人的鑼鉦:節律復合,節奏快,強度高。每首鑼歌是豐富多彩的聲音,一聽就想起混亂的聲音但仔細享受、滲透才感覺到其多樣、精美。這些聲音就像一線夏天燦爛、光輝的光亮,一眨眼光亮已經分光成復合的彩色使人無能集中欣賞在一點而欣賞了其燦爛的彩色,欣賞了鑼鉦灑滿大地的連續聲音。
- 墨儂鑼鉦:強度較大,速度較快。鑼鉦輪流想起聲音。人經常把其聲音比喻為森林中林濤的聲音、河邊潺潺的聲音,有時候又是家裏的畜生聲音。墨儂鑼鉦的聲音具有敘事性。
- 巴拿-加萊鑼鉦:傾向於音樂的主調。一個有孔的次中音響起豪裝的聲音,一個無孔的次中音響起嘹亮的聲音。這兩種不同的聲音一起配合就像天地的對話,再加上鐃鈸和大鼓雄壯的聲音更豐富了巴拿-加萊鑼鉦的獨特鑼音。
在越南越人一般在“村亭祭祀禮”把鑼和鼓一起配合表演,泰人在“迎接水稻禮”使用兩到三面鑼,但無論何地,西原的藝術最能表達人的思想和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正因為這一點而西原的鑼鉦已經成為西原文化空間最突出的特點。
1.1. 西原鑼鉦文化空間
西原鑼鉦文化空間於2005年11月15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承認為人類非物質和口傳文化傑作。西原鑼鉦文化空間覆蓋緄髙、加萊、德儂、得樂和林同等五省,此特色文化內容的主人是巴拿、色登、摩農、克何、羅曼、埃第、嘉萊等西原各族人民。西原鑼鉦文化空間包括一下幾個部分:鑼鉦、鑼鉦音樂奏曲,敲鑼鉦的人,各個使用鑼鉦的節慶(慶祝新水稻禮,水邊祭祀禮等),舉行此節慶的地點(長屋,龍屋,水邊,幕屋等)。至今西原鑼鉦被視為一個當地文化特色保存之物,同時也是西原吸引國內外旅客的產品。
西原一些地區每年都舉行鑼鉦節慶,此節慶能夠推動和廣播給世界各國西原鑼鉦文化空間。在此節慶裏,來自各省的各位樂師將表演本地的鑼鉦文化空間以傳播給所有民族一個重要的通牒:保存和維持當地的傳統文化,同時向旅客們介紹當地的經濟、文化及旅遊等潛能。
“當聽到加萊和巴拿的鑼鉦聲音時,人就產生一種神聖的感覺”(蘇玉青教授發表)。若曾經聽過40位樂師在“刺牛”、“慶祝新屋”、“慶祝豐收”、“迎接喜娘”、“棄墓”等禮節的表演才能真正的體會到這種神聖的感覺。每位樂師負責一個節奏模型然後一起配合成各鑼重和節律。
蘇武教授表示:“西原鑼鉦仍保留集體演唱模式-即通過相互聽取然後需要“集體的心靈”才能演唱成功”。武日升重申:“鑼鉦的聲音相似西原古老無鉆孔的氣管”。鑼鉦越古來,神權就越大。鑼鉦是貴重的財產,是權力和財富的標誌。哪個家族,哪個鄉村鑼鉦的數量眾多,哪個就收到其他家族、鄉村的羨慕。村裏最老的人被尊為整個地區的主人。
鑼鉦響起在迎接嬰兒出生的“吹耳禮”,響起在告別亡人的“棄墓禮。每逢節慶裏,鑼鉦是人與神靈的交往工具,同時是團體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工具。
打得樹上的猴子忘了緊抓住樹枝而掉下來
打得魔鬼聽著迷入而忘了害人 (DAM SAN長哥)
埃地、、墨儂等人的史詩裏描寫各部落裏面為了霸占鑼鉦而發生“戰爭”。色當族講:很久以前,有一次兇惡的大象沖著村裏毀壞鄉村平安的生活。色當所有男人拿著刀和弓箭一起努力毀滅猛獸,他們跟猛獸三天三夜龍爭虎鬥不分勝敗,到了勢窮力極猛獸實力更加兇惡。他們只能拱手懇求鄉村聖靈。
那時候,地下凸出一層土,挖進去就發現一個圓形像太陽一樣圓的青銅。當打擊這個東西時又聽到響遍四方的聲音,穿過樓板飛向遠處,透過屋頂飛向天空。敲得樹上猴子松手掉落地上,敲得魔鬼入迷忘了害人,敲得鼴鼠忘卻挖洞,蛇蟒發僵不能動,兔子吃驚豎耳聽,麋鹿神往忘吃草,一切的一切都在諦聽丹珊的鑼鉦聲……(下續)
(續上)西原各民族觀念樂具經過多節慶越靈。好聲音的鑼鉦的價值相當於兩隻大象或20頭水牛。
西原鑼鉦起名方式是根據家庭模式一樣,同時也辨別靈的鑼(有鄉村神靈寓居)和一般的鑼(一般用在日常生活或者在節慶裏)。
在越南許多民族使用鑼鉦裏,京族使用一面鑼和一個大鼓在村亭祭祀禮配合表演,太人用兩到三面鑼,芒族用鑼鉦在“迎接稻子”的節慶裏。雖然越南很多民族都使用鑼鉦來豐富自己的生活但只在西原,鑼鉦才支配當地人的生活,同時代表整個西原地區的象征。
文化和物理等方面裏,空間離不開時間。鑼鉦文化空間首先起源於特殊的文化時間。
法國一位民族家經過很長的時間與墨儂族一起生活已發現世界上最原始的石琴。後來他繼續發現西原各民族和西原南方的其他石琴。這就是原始石琴的家鄉。但值得註意的是人們已經找到西原3000年前石琴和現在的西原鑼鉦有密切的關系。
人們相信西原是一個世界,那裏有動物,物體甚至是人都有靈魂因此西原人用石頭來與靈魂說話。希望靈魂不來毀害莊家。
鑼鉦起源於石琴,但石琴只是斥逐野獸的工具而鑼鉦除了斥逐野獸的作用還是鄉村人與人之間的的交際工具。鑼鉦的聲音體現出人在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這種聲音是鄉村最近親的樂具。
西原文化空間的特別在於西原各民族的各種節慶裏都無可缺少鑼鉦聲音,特別是在陽歷延長一到三個月的節日,西原人把這些節日成稱為Ning Nơng月。
代人的眼光,鑼鉦是跳舞的配合樂具但在西原各民族的意識裏卻不一樣。他們相信每個鑼鉦都有一位玲神,因此一面鑼鉦要用象或者牛才能換得起。
鑼鉦文化空間離不開人的各活動,它是西原人的生活和靈魂。當嬰兒彌月,人們把村裏最靈的鑼鉦到嬰兒旁邊。若是女孩,鄉村老年人敲起三重跳舞的聲音,若是男孩,老年人敲起三重打仗的聲音。這重聲音叫做“吹耳禮”。他們觀念嬰兒的出生本來是天地的禮品,耳機未通,這個嬰兒要參加入族的“吹耳禮”以成為該民族的一部分。三重聲音表示西原各民族的文化繼承的跡象。
嬰兒在鑼鉦聲音而成長。西原人有一種觀念就是何事都要向神靈通報於是漸漸的鑼鉦在西原人的生活中成為極為重要的部分,從伐林墾地、水稻求安、谷庫關門到婚嫁禮節、慶祝勝利等節日都有鑼鉦的出現。
在求安之禮,鑼鉦聲音響起來時也是鑼神出現的時刻,鑼神高調感謝雷神(跳舞人扮演)。鑼神和雷神的結合帶給西原各民族一種興會。當大鼓聲音停止,鑼套隊排一行在竿酒旁邊,敲起抑揚的聲音,然後每個家庭主婦出現,手上拿著酒甕圍著竿酒跳舞以便舀水倒進竿酒裏。這種歡樂氣氛一直延長到明早才結束。
鑼鉦在刺牛禮的文化。對於西原當地民族來說,牛不僅僅與農業生產有密切的關系而且它還是向神靈獻生之物,同時也是鄉村鑼鉦和鐃撥交換之物。有賧牛的節慶都被視為巨大的節慶如求安、謝神等但最大的節慶要論到慶祝勝利的刺牛禮。在此節日裏,大家一起敲鑼鉦,參加跳舞,雕刻等民間傳統活動。
“刺牛禮”一般在龍屋舉行,刺牛禮的音樂極為豐富,有的音律給神靈,有的模仿戰場的舞蹈即歡鬧又雄壯。
在正式刺牛禮,鄉村所有人圍繞著龍屋前面的族竿一起呼喚,鄉村老年人向神靈默禱。默禱聲音剛結束,鑼鉦聲音和Yoan調(西原傳統曲調)又響起來。
當人們的曲調換成T’Rum調的時候,各個男孩一手裏拿著騰牌另外一手拿著標槍一邊跳舞一邊從龍屋走到族竿。他們與族竿下的牛玩耍使這只牛暴跳如雷。經過這短短的祭奠禮,鄉村人一起跳舞,各個男孩一直拿著騰牌和標槍走在這頭牛周圍。所有鑼鉦都敲得急促急忙時,一個男孩忽然拿著標槍砍在牛的後腿肘子使這只牛撲,掙揣了幾圈後撲跌在地上。人人呼喚的聲音響亮不停。牛撲跌之後他們開始在龍屋宰殺,分每人一點牛肉然後一起在龍屋一直吃喝到夜晚。
除了“刺牛禮”之外,西原還有另外一個極為重要的節日叫做“棄墓禮”。“棄墓禮”一般延續三天,在此節日上不可缺少響遍四方的鑼鉦聲音。有的“棄墓禮”具有五到七敲鑼鉦隊。每隊鑼鉦申旦達夕輪流敲起,同時與巴拿及加萊姑娘的跳舞舞蹈和打鼓聲音配合表演。據鄉村老年人,此節日是鄉村男女逞能和相遇的機會。人們相信,只在“棄墓禮”或者其他正式的節慶裏,人們才能聽到最感人的聲音“鑼鉦妙音隨風灑滿大地,響遍四方,穿過樓板飛向遠處,透過屋頂飛向天空”。
若有機會到西原而未聽到即清亮又低沈的聲音就不算真正到這裏。只有聽到了鑼鉦聲音才能感覺到西原鑼鉦文化空間及其人民的生活節奏。
1.1. 鑼鉦成為“人類非物質和口傳文化傑作”的提交及公認的過程
西原覆蓋著五個省市及11個民族因此準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需要的有關資料遇到眾多困難而且準備的時間卻在短暫的六個月內。關鍵的是越南國家要做好西原介紹相關資料(包括圖片、錄音相關資料、遺產保存及發展的資料庫),這所有資料必須翻譯成英文後才能提交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為了完成鑼鉦此份資料,除了已存檔的資料文化-體操院已經分成不同的小組負責去田野、編輯、翻譯、配音等任務。作為越南各民族代表的表演藝術,鑼鉦已經參與國家眾多紀念節日同時也是各位藝人在國外表演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樂具。
從西原文化地區物體及非物體的出發點,2004年3月19日文化與信息部向政府總理提交西原鑼鉦空間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和口傳文化傑作。2004年03月24日,越南總理批準文化與信息部的提交。
為了完成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西原的資料,文化信息部及西原五個省的文化信息局已經盡快履行文化信息部所下指導的內容,具體2004年10月13日在河內舉行的東南亞各國的青銅打擊樂器的文化價值科學會談。會議參與成員有越南文化與信息部、越南社會科學院、越南敏捷文藝協會等機關的各位科學家與來自菲律賓、日本、柬埔寨的三位科學家。此會談已經初步得到結果以便越南向UNESCO組織提交建議。(下續)
越南鑼鉦成為世界非物質和口傳文化傑作的理由
- 鑼鉦文化空間已經走出越南邊境,成為人類遺產。鑼鉦文化空間的價值已經得到國際界社會的認可.
- 西原文化空間最突出的價值是西原當地含有人類的創造傑作價值。西原鑼鉦文化空間的主人是西原各少數民族。西原人不親手澆灌鑼鉦但以自己靈活的耳朵和敏捷的音樂靈感,西原人已經創造一種特殊的鑼鉦,西原鑼鉦從購買的價值成為藝術表演的樂具的價值。西原的每個小社會裏,在每個藝人的手裏每面鑼鉦代表樂隊的一個音符。
- 西原鑼鉦有著長久的發展歷史。很久以前,西原人民已經改變鑼鉦以造出不同的聲音。西原的鑼鉦即清高又低沈,這種聲音帶有西原獨特的風格。
- 鑼鉦是西原各民族團體的文化特色和團體性的證據。每個民族有不同的敲鑼方式。西原平民只要聽到聲音就能辨別此聲音是哪個民族的鑼聲。
- 通過鑼鉦的調整方式、編制及敲鑼方式等環節我們可以看到西原藝人對鑼鉦敲法的熟練技巧.
- 西原鑼鉦是西原民族的獨特樂具。它與西原人從出生到去世的過程密不可分的東西。在公布西原鑼鉦文化為人類非物質文化傑作大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小一朗•松浦先生稱:“我欣賞了越南頗具特色的鑼鉦音樂,也看到了西原各民族鑼鉦樂隊獨特的樂器。這是越南特有的非常美妙精彩的傳統文化。西原鑼鉦文化獲得人類非物質和口傳文化遺產傑作稱號是當之無愧的”。越南文化遺產局長表示:“應該保存及不斷努力發揮鑼鉦的價值“
1.1. 西原鑼鉦與東南亞各國鑼鉦的區別
鑼鉦豐富了世界眾多國家的文化,特別是東南亞各國的文化。鑼鉦一般成套單獨演奏或與其他樂器配合演奏。在越南幾乎所有民族都使用鑼鉦,甚至有時只使用一到兩面鑼鉦與大鼓一起配合。在北部丘陵地區幾個省市,編制8至12面鑼鉦一起成套表演。鑼鉦成套表演已經是西原民族的突出特點。
西原每套鑼鉦都與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柬埔寨、老撾等東南亞國家的鑼鉦存在共同點。東南亞音樂文化傾向青銅文化、越南早就有青銅大鼓因此離不開青銅文化地區,然而在這些共同點裏,西原鑼鉦還顯示出其獨特。
西原文化和音樂帶有團體的音樂性質,是團體所有成員的文化標準。在一些男的負責打擊鑼鉦的邊遠地區,所有男人必須學會敲此樂具。在一些女負責打擊鑼鉦的民族,所喲的女人必須學會敲此樂具。在墨儂民族,鑼鉦打擊工作由男人和女人來負責。
在鑼鉦幾乎已經成為東南亞一些國家專業性的音樂類型的情況下(如印度尼西亞甘美蘭樂器、泰國khong wong,柬埔寨的pin pet等樂具)西原鑼鉦還保留當初較多古老的因素。
世界較多國家一般每人負責六至七面鑼鉦而越南西原每人負責一面鑼鉦,鑼套不根據大小組成而根據家庭模式組合而成如鑼父、鑼母、鑼孩子、鑼孫子等鑼鉦。
西原鑼鉦與東南亞各國鑼鉦的區別在於鑼鉦的類型更豐富多樣(如加萊人以前已經保存著五套不同的鑼鉦:用於“棄墓禮”、“喝竿子酒”、“迎接新娘”、“祭祀火神”及“迎接贏者”等節慶)特別是演奏的方式也別具一格。
老撾、柬埔寨、泰國等東南亞陸地國家;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海島國家除了Gamelan、Gong Kebyar、Kulingtan、Khong wong yai、Khong thom、Ky waing等較大的有孔的鑼鉦都放在支架上面,其余無孔或者有孔的較小鑼鉦一般循序放在圓形的支架上面。各位樂師做在中間,兩手拿著木錘敲鑼。總的來說,他們的鑼套布置像一把琴,敲出各種各樣的節律。
緬甸鑼鉦在2009年國際鑼鉦節慶
越南西原鑼鉦卻與上述各國的編制存在差異。西原鑼鉦種類繁多,滿足人在生活中的不同節日的需求。
東南亞陸地各國的每位樂師負責17至19面鑼套,而西原樂師卻每人打擊一面鑼。樂師負責整個鑼鉦的每個高度、節奏和音色。這需要樂師集中精力,同時也要把握時間和節奏以敲好自己的部分又要聽取別的樂師的節律以與整個樂隊配合好。為了參加演奏一首鑼曲,“樂感因素”及天生才能等兩個因素要放在首位。特別注意的是西原對鑼鉦整套裏的單獨鑼鉦都分得清每種鑼鉦的職能:“低沈聲音的鑼鉦本來是基本音,叫做“母鑼”。在9套鑼鉦裏,人們再加上“父鑼”,接下來是“孩子鑼”及“孫子鑼”,這些鑼鉦帶有西原地區母系的跡象。演奏時,“母鑼”和“父鑼”做鋪墊、“孩子鑼”和“孫子鑼”前-後,快-慢連續發出主要的節律。
另外一個異點在於西原樂師在敲鑼鉦時不固定位置而靈活一轉(一般圍繞著中心的族竿一直移轉);動作放松,靈活(可以是欠身、門身、低著頭等動作)。西原鑼鉦有兩種打擊方法:用錘鉆打擊和用手薏苡打擊。用軟錘鉆打擊時,聲音沈底、輕柔,用硬錘鉆打擊時,聲音雄壯、連珠。手薏苡磨到鑼面發出奧秘、洪亮的聲音。樂師左手不但放在鑼正後面以守住鑼鉦而且還與右手配合演奏。左手一時被覆一時又放著鑼面以造出回蕩的聲音。
在東南亞鑼鉦普遍分布的情況下,西原鑼鉦雖然經過漫長的變化的時間按但仍確保其獨特的優點。這使西原鑼鉦成為當地嫡傳的音樂。(下續)
(續上)第二章·小節——經過研究西原文化,我們更深入了解當地的生活文化及風俗習慣。西原是一個具有人文價值和美妙精彩的文化,這些內容都通過政治文化空間,生活方式,婚姻與戰爭等因素體現得極為真切。
西原覆蓋昆嵩、嘉萊、多樂、多農、林同五省和包括20多個民族一起居住。除了西原北部一些民族和移民的京族,西原的民族可以分成兩種語言:門-高棉群和馬萊-多得群。談到西原文化就談到這兩群人的文化,但其實西原文化還包括長山山梁和從廣平省至福燕等兩個地方。
西原的氣候溫和,這裏普遍的居住形式是長屋、龍屋等鄉村的生活模式。再加上西原特色的傳統服裝及豐富的飲食文化和風俗習慣(如鋸牙張耳,婚姻習俗,帶手環等)都直接影響西原人的的生活。
之所以說西原是一個特別的地區是因為西原有著千年歷史的傳統和帶著越南民族的文化特色。西原最突出的一點就是鑼鉦的地區。鑼鉦是西原的靈魂和愛情的象征。鑼鉦聲音攪和西原天地、人民,離不開各民族的生活。西原鑼鉦文化空間值得已成為人類非物質和口傳文化的傑作。
I. 西原鑼鉦文化空間繼承及發揮的現狀
1.1. 西原鑼鉦文化的影響與價值
1.1.1. 歷史價值
西原鑼鉦文化空間有著巨大的價值,其先體現在歷史價值。鑼鉦文化空間已經體現得極為清楚越南從石頭時期到青銅時期的旺盛。這是人類發展歷史的重要一步。青銅時期標誌生產工具的出現,從石琴聲音到鑼鉦聲音有著無形的一絲紅色的小線兒連接。
經過多個世紀生活在苛刻的環境下,西原民族已經定型並創造符合森林生活的多種樂具。鑼鉦具有較高的集體性。在西原所有節慶裏都不可缺少鑼鉦。鑼鉦確實與西原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是西原民族的象征樂具。
鑼鉦文化空間發源於青銅文化,而典型的樂具是3000年前的銅鼓。銅鼓與西原長山各民族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鑼鉦也是葉堅族不絕如縷的聲音的Đinh tút角、巴拿族裊裊聲音的Ksí角、色當族溫暖聲音的Klông pút角等樂具的起源樂具。
至今在西原所保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信仰活動、傳統的風俗習慣及表演藝術類型,特別是史詩寶庫、傳口史料等文化遺產已經成為越南在內的西原的珍貴的寶物。
1.1.2. 人文價值
西原人以家庭關系來給鑼鉦起名(如母鑼、父鑼等)。這體現西原母系家庭系統的傳統,此外通過女人敲鑼,可以肯定女人在西原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除此之外,鑼鉦還體現家庭關系的連接。每套鑼鉦的編制不僅僅依據聲音、表演方式而還依據家庭觀點的基礎上。母鑼、父鑼像房基,鑼孩子像房戧、房頂因此鑼鉦布置局面還根據房間的建設和建築。
在西原,鑼鉦不但是一種樂具而更是人與人之間交際的獨特工具因此鑼鉦是少數民族在生活中密不可分的“生命線“。西原各民族通過鑼鉦聲音表示自己在生活正的希望和渴望。鑼鉦陪伴西原人,體現出當地人的喜怒哀樂。
鑼鉦是體現集體性的樂具。在西原的各種節慶裏鑼鉦起著重要的作用。鑼鉦已經成為人與人之間,人與集體之間和集體與集體之間的巍然不動的小線兒。值得註意的是西原民族數量雖然特別多但每個民族卻有自己保存鑼鉦的獨特方法,不同民族之間的鑼鉦都帶有該民族的特色。鑼鉦是西原各民族的傳統文化證據。在此意義的基礎上,鑼鉦在證明西原集體性和集體體文化的過程中起著巨大作用。
西原人保留的眾多古老習慣之中帶有人文價值。西原人不但向鄉村,家庭等去世人、國家烈士進行祭祀而且還向流離失所的孤魂,甚至是侵淩陣亡等人進行祭祀。這種人文的生活習慣從古至今一直不變,深深的留在整個越南人的意識中。
在西原,,鑼鉦代表西原各民族的富裕,強盛和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在鄉村的範圍內,鑼鉦代表每個家族,家庭的富裕與權威。加萊、埃地、墨儂等族人屬於多神信仰主義,在他們的意識裏鑼鉦不僅僅是一個節慶常用的樂具而更是一種人與人,人與神靈交流的工具。西原人觀念一面鑼鉦帶有一位神靈因此一個人所有鑼鉦的數量越多越得到別人的羨慕和尊重。
鑼鉦正式成為人類非物質和口傳文化傑作的成果是西原各民族最深刻的紀念,此成果也是西原20個兄弟民族的重大貢獻。
1.1.3. 藝術價值
鑼鉦文化空間蘊藏著人類具有創造性的傑作。西原人的才藝體是能把一個商品變成一個具有重要價值的人類遺產。西原人通過敏捷的聽取聲音技能及鑼面在空間中的抖動和放射性來調整鑼面,這就是西原人最大的創造。
鑼鉦是節慶的樂具。鑼鉦歌曲先滿足每個節慶的要求同時是該節慶的首要東西。每個節慶有不同的鑼鉦歌曲。總的來說鑼鉦文化及聲音體現西原各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
鑼鉦在節慶裏面代表文藝的作用。敲鑼、跳舞成為傳統風俗習慣,是西原各民族不可缺少的需求。西原人通過鑼鉦表演藝術來體現尚武、團結、互相幫助的精神。
鑼鉦不僅僅以其各種高低的聲音而且還以其與西原民族密不可分的作用得到人們高度的評價。表演時,各位藝人排成圓圈,拿著鑼鉦與鐘表方向相反移轉。西原人通過此動作表示倒轉時間,懷念先祖的思想。敲鑼的技術也極為特別。鑼鉦敲法以“父鑼、母鑼、孩子鑼和孫子鑼”的聲音配合同時創造出一種豐富多樣、吸引人心的聲音。
鑼鉦表演藝術還體現出每逢節慶內在的精神。鑼鉦高低、樂愁的聲音就是每個藝人演唱帶有自己的才能和內心的心思。
(續上)鑼鉦與西原其他樂器存在不同的特點。鑼鉦是西原所有樂具的原初樂具,同時也是西原鄉村的言語。因此,鑼鉦不僅僅是西原人的驕傲,而且是越南所有人民的驕傲。鑼鉦是原各民族最有價值的創造。
西原各民族對鑼鉦的知識見多,鑼鉦敲法別具一格。即使從其他地方帶鑼鉦到西原,西原人還照舊調整鑼鉦聲音以符合於當地各民族的嗜好。除此之外,西原當地民族已經選擇了編製鑼套,給每個民族編製不同的鑼鉦規定體系,敲鑼姿勢和鑼鉦歌曲。至今印度尼西亞的Gamelancủa鑼鉦、泰國的Khong Wongtrong Mahori、柬埔寨的Pin Peatcủa鑼鉦等東南亞一些國家的鑼鉦,已經變化成為更為專業的鑼鉦活動,而越南的西原鑼鉦還保持西原當地民族獨特的民間文化價值。
這是西原各民族對每個成員的文化標準,為西原鑼鉦文化空間做出文化創造及藝術表演等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
3.1.4. 集體團結的價值: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鑼鉦對證明西原當地集體的特色起著重要的作用。鑼鉦是各民族的連接工具。信仰、節慶、造型藝術、民間跳舞及民間飲食習慣等各方面都與鑼鉦有密切的關係。
鑼鉦聲音一直給人的心裏留下深刻的印象。西原各民族通過鑼鉦來與自然,與神靈和外區社會交流。每個民族有不同的鑼鉦組織方式,這更加證明不同民族之間存在不同的鑼鉦敲法和鑼鉦音色。鑼鉦漸漸地成為每個民族帶有當地特色的樂具。
3.1.5. 旅遊與娛樂的經濟發展價值:文化本身是長久,以文化而發展是長遠的發展目標。若把文化與旅遊經營結合將造成旅遊文化的產品。文化旅遊是一種新鮮而特別的旅遊形式,即旅遊地點為文化地點、旅遊地點的產品為文化產品、特別的是這些地點都具有民族的傳統節慶。西原鑼鉦節慶是豐富多樣的綜合文化生活的類型、是人民在艱苦的勞動後的娛樂方式、是人們回憶根源,回憶起傳統或者排愁破涕的形式。
鑼鉦文化空間創造一個新鮮的環境,幫人解脫煩惱並解除生活起源的奧秘。若「禮」給人一種神聖的感覺,「節」又給人一種輕鬆、快樂的感覺。我們不可否認鑼鉦節慶裏的意義帶有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即以文化產品的角度下來看)。
此特別的產品是傳播當地文化特色的有利產品,從此帶給當地經濟發展潛能的重大機會。除此之外,為了吸引顧客,在旅遊產品的角度下,鑼鉦節慶本身要體現出其獨特的文化和當地的社會環境。
此外,西原還保持長屋、龍屋、石琴、幕象、各節慶及古老的民間文庫等眾多既有歷史價值又有特色的審美價值的物體和非物體文化遺產。鑼鉦文化空間以其豐富多樣的旅遊潛能有利於為西原地區的經濟發展。
3.2. 西原鑼鉦文化空間開辟現狀及其在「西原鑼鉦文化空間」的影響:
「西原鑼鉦文化空間」正式成為世界遺產之前,西原的旅遊活動未發展。許多旅客到西原主要為了到湖海、 Lăk湖、Lăk村、多樂等地點來參觀,享受生態生活,沐浴於大自然。鑼鉦當時未受到大家的註意因此鑼鉦無法普遍地傳播任何內容並面臨被人淡忘的局面。當真正成為人類的傑作,鑼鉦的吸引力越來越廣泛,一開始鑼鉦僅是在西原地區、越南的傳統樂具,漸漸地變成全世界矚目的傑作。
這不僅僅使西原地區的旅遊活動更為「火爆」而且也使得整個越南旅遊業更加發展。西原鑼鉦的意義不但體現在物質和單純的藝術等價值上而且鑼鉦還是「神靈與人的聲音」。來到西原鑼鉦文化空間,旅客將感受到西原鑼鉦與東南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的不同點。
菲律賓Jose maceda音樂研究教授表示:「西原鑼鉦是南亞地區鑼鉦的搖籃,它與青銅文化有密切的關系」。這個觀點已經指出西原旅遊業難以替換的無形的傳播價值。西原鑼鉦給西原民族創造就業機會、增加財政資源、推廣當地的國家的形象等有形價值。
西原政府為了保持及發展鑼鉦遺產,已經舉行「2005年西原鑼鉦節日」、國際鑼鉦節日以「西原鑼鉦鏗鏘及活力」等節日。近幾年來,西原鑼鉦傾向於日常化。鑼鉦從「節慶「裏走出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此點在西原民族的生活中起著重大的作用。
積極影響:旅遊活動裏面的鑼鉦開辟事宜為西原當地人民創造就業、增加收入資源的機會。鑼鉦旅遊有利於保存,克服及發揮西原民族的各傳統價值,同時向國家內外的旅客介紹西原文化的特征。鑼鉦旅遊是各人群之間的橋梁,有利於國際和平的發展。
西原鑼鉦已經推動鑼鉦一部分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有利於提高西原民族提高文憑及豐富了生活精神。人的感情生活也通過旅遊而更為濃郁,人們對國家的遺產保護的意識更加提高。(下續)
越南原西銅鑼(續)
鑼鉦旅遊增加了各地區文化交流的機會,有利於提高國家邊遠地區的文化水平、文化平均發展的水平及增加國家54個民族的團結。除此之外,鑼鉦旅遊還加強越南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從而給越南人選擇世界文化精華的機會。
消極的影響:除了一些積極的影響,旅遊發展也對鑼鉦起著消極的影響。這些消極的影響不僅由旅遊活動本身造成而由法律、行政和管理等方面的缺陷造成。一些消極的影響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鑼鉦旅遊發展帶動商品、貿易發展,這對鑼鉦文化價值有著一定的影響。為了滿足旅客的需求和自己錢包的利益,部分鑼鉦表演隊只保留西原鑼鉦文化空間的「外殼」而降低其的「真正價值」。除此之外,為了吸引旅客,居多鑼鉦隊故意「改造」,「創造」當地民族文化的價值以掙點錢。這些現象引起西原鑼鉦文化空間的活動可以隨時隨地舉行的現象。較多旅客從外地來到西原因此難以辨別此「變化」,同時默認自己已經欣賞到人類非物質和口傳文化的傑作。
鑼鉦旅遊發展導致當地民族,特別是年輕人的生活習慣的改變的原因之一,這使得當地人們追求「崇洋媚外」、自私和輕視民族傳統文化的心裏。此外,目前西原做旅遊的方法不重視長久的發展因此導致不平等的競爭,從而使民族文化遺產逐漸湮滅。
換一種說法,根據眼前的現狀,西原的結清組織及管理已經對當地環境造成不良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文化-社會及經濟-政治等兩方面。消極和積極的影響由組織和管理工作而成,具體體現在一下表格:
西原鑼鉦由其空間和藝術的結合而成,因此鑼鉦遺產保留要註重這兩點。但目前來看西原鑼鉦文化空間的變化已經成為有關管理部門的擔憂。至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承認西原鑼鉦成為人類非物質和口傳文化傑作已為10年。在這短時間內,各個管理機關和越南國家內外組織不斷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以保留並發揮鑼鉦遺產的價值。
實際證明這幾年鑼鉦保存與發展已經得到一定的成就。在得樂、林同等省已經培訓出繼承的民間藝術一代人。如在得樂的Ea Bông村有一個青少年鑼鉦表演隊雖然年齡還小但已經熟練埃地族的鑼鉦敲法。Y Thim Byă培訓此鑼鉦隊表示:「他們帶著鑼鉦到各地各方表演,收到大家的歡迎」。在得樂省Trấp 鄉Krông村也有一隊敲鑼的漂亮的女孩子。他們日夜練習以保持自己民族的Jhô鑼調。該敲鑼隊的H Diêu成員表示:「目前鑼鉦隊裏的所有人都可以擔當隊伍的任何位置但我們還繼續努力練習以使鑼聲給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在林同省,從2010以來各個鑼鉦班已經普及全省。每個班包括24個學生和4個藝人傳授。通過每節課,學生都把握演奏操作和鑼鉦基本的歌曲。這些學生漸漸成為每鄉,每村的核心成員以服務當地的節日和人民。
除了地方政府所得到的成果,中央管理機關也做出協助政策及保存遺產的計劃項目。
越南原西銅鑼(續)
1.1「西原鑼鉦文化空間」的繼承及保存的急需變化——文化遺產是人在生活的過程中的創造產品,是環境-人-文化的總和關係的結晶。文化遺產能推動一個民族可持續發展的內在活力。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是旅遊形成與發展的基礎。然而由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與人的記憶裏,通過口頭而流傳。特別在融入和市場經濟的背景下文化遺產對人民有著一定的影響,因此文化遺產很容湮滅同時潛藏消失的危機。要注意的是住宿的建築內文化空間、生產工具的傳統工作、服裝、生活用品及運輸設施已經有著眾多的變化。眼前的問題是為了做好西原全面發展,各個部門要提出解決的辦法以保存並發揮此文化遺產的價值。此辦法不僅成為西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動力而且更是目前整個越南特別重要和迫切的問題。
這是每個人的權利與義務。除了所得到的成就,在保存的工作裏,鑼鉦文化空間還存在不良的問題,讓管理人們很擔心。最使人擔憂的問題是鑼鉦失去「空間」的危機。然而由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與人的記憶裏,通過口頭而流傳。特別在融入和市場經濟的背景下文化遺產,對人民有著一定的影響因此文化遺產很容湮滅同時潛藏消失的危機。要注意的是住宿的建築內文化空間、生產工具的傳統工作、服裝、生活用品及運輸設施已經有著眾多的變化。眼前的問題是為了做好西原全面發展,各個部門要提出解決的辦法以保存並發揮此文化遺產的價值。此辦法不僅成為西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動力,而且更是目前整個越南特別重要和迫切的問題。這是每個人的權利與義務。
第二各危機就是鑼套的數量減少。在傳統音樂會談上,專門傳統音樂的陳光海教授表示:「以前西原保留6000套古鑼鉦但目前僅有2000鑼套。許多古鑼套已經給旅客或者經營古物的人出售。據加萊文化信息局的統計數據,1980年前加萊全省的加萊和巴拿村裏有成千鑼套,每個家庭有2-3套。到1999年,全省僅有5177套,2002年者數量已經減少到3000套。林同省剩下3113套。自從1982至1992年,得樂省已經丟了5325套鑼鉦,從1993至2003年又失去了850套,目前全省剩下3825套鑼鉦。1993年全得樂省有4675套鑼鉦,到2003年剩下3825套,至今僅有3375套。目前珍貴的鑼鉦數量為少。面對鑼鉦逐漸「流失「現象,得樂政府部門已經研究並分析導致此問題的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最近幾年市場機制反面,已經導致當地人民的生活的變化。各鄉村人民根據家庭的經濟條件而初步分戶生活,放棄長屋。很多家庭已經賣出家裏最珍貴的鑼鉦以解決經濟困難的問題。除此之外,一些家庭也被壞人的思想影響因此消除節慶,消除鑼鉦和集體的風俗習慣,甚至把先祖流傳的鑼鉦給賣。目前信息、電影、視頻、舞臺、音樂等現代的各文化類型的發展也影響到民族傳統文化。現在埃地、墨儂等民族的青少年收到西方現代文化的影響,因此輕視民族傳統文化,不意識到需要保存及發展先祖流傳的鑼鉦文化空間和其他樂具的重要性。
第三是鑼鉦的「洋化」。目前出現鑼鉦進口的現狀。這些鑼鉦的外表引人注目,聲音好聽,高度準確但音階與西方的音階完全不一樣。西原鑼鉦不斷正在面臨逐漸失去「空間」和「樂具」的危機而且還面臨「洋化」的現狀。這種現狀出現是由於各鄉村年輕人意識不夠。據民間文化研究玲俄研究家,西原鑼鉦文化空間正在延續但眼前的問題在於年輕人對傳統文化遺產過度「創造」的問題。這無意中使傳統的鑼鉦出現「洋化」現象。一些對西原鑼鉦文化進行研究的研究學家已經指出西原年輕人對傳統鑼鉦進行調整聲音以創造成現代性的,更年輕的歌曲。漸漸地鑼面會變形難以再敲回傳統的歌曲。
如同上述觀點,陳光海教授重申:「之前每年每個藝人只澆鑄一面鑼,一面鉦。鑼鉦是黑銅澆鑄而成,鑼鉦上面塗上剛刺傷牛的血因此聲音敲起來很像山林的聲音。現在很多年輕人把鑼鉦上面的外殼剃光並在裏面部分調整聲音以成為西方風格的聲音」。緄髙省信局的副經理表示:「此動作直接逐漸失去鑼鉦真正的價值。鑼鉦以集體性、公感、鑼鉦與資源,鄉村-龍屋-吊樓的文化機構的連接和傳統節慶等因素合成鑼鉦文化空間。若這些因素被分開,鑼鉦文化無能成為其原初的性質。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Switch to the Mobile Optimized View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