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HORIZON-CL2-2023-HERITAGE-01-02: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for a sustainable climate transition
Action typ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ctions
Opening date: 14 December 2022
Closing time: 14 March 2023 17:00 (Europe/Brussels)
Budget per project: € 4 000 000 of total € 12 000 000
Estimated number of projects funded: 3
Scope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CCIs) ar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growth and job creation in the European economy. Moreover, the CCIs play a key role in shaping culture, values and perceptions across the European Union and beyond. Thus, the role of the CCIs in achieving the European Union’s climate transition objectives is crucial.
At the same time, the CCIs are characterised by a large and diverse number of chiefly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as well as by hefty differences across geographical and sectorial divides. Large parts of the CCIs, thus, lack the capacity to take the necessary measures to adapt to and thrive under the climate transition, not to speak of driving this transition.
Specific approaches are therefore needed to enable Europe’s CCIs to develop their full potential to support a sustainable climate transition.
Proposals should provide for 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an economically sustainable model, or a portfolio of approaches, that address this challenge. A suitable set of CCI sector(s) or/and cross-sectoral issues should be selected to focus on, which allow significant impacts to be achieved.
The approach(es) developed should address the adoption of new sustainable business models, including the use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possibly the development or adaption of new technological solutions, as well as gaps in skills and capacities. The proposed models should be valid across different Member States/Associated Countries (where appropriate including regions), and address the needs of small, micro as well as larger companies. Different Member States/Associated Countries should therefore be involved, as well as a wide set of stakeholders including concerned policymakers,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solutions developed are effective and realistic.
Solutions may involve the use of platforms or networks to facilitate sharing investments, facilities or competencies among several companies or across sectors. In such cases, established platforms, networks or clusters for CCI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to avoid duplication of efforts.
Remarks
Projects should contribute to all of the following expected outcomes:
• Enhanced and upda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CCIs) in relation to a sustainable climate transition.
• Research and knowledge-based approach(es) on how innovative business models, including use of new technology, can make Europe’s CCIs true drivers of a sustainable climate transition.
•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help European CCIs become better prepared to adapt to and contribute to the climate transition in line with the 2030 goals spelled out under a European Green Deal. (https://ec.europa.eu)
Note:
Proposals should build on existing knowledge, activities and networks, notably the ones funded by the European Union. Furthermore, links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synergies sought with closely related actions, such as relevant R&I actions funded by Horizon Europe or Horizon 2020. In particular, when appropriate cooperation with projects funded under the topic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for a sustainable climate transition’ of the Horizon Europe Cluster 2 2024 calls should be sought. (source: https://www.timemachine.eu)The ten pillars of sustainabl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s presented in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playbook
兩百多尊風獅爺亮相同安
8 月 8 日上午,2018 傳統文化藝術巡展「海絲丹青風獅爺文化藝術展」在同安文化館 1 樓展廳開幕,吸引了眾多市民及藝術領域專家前往參觀。該展覽也是閩南地區最大的風獅爺展。展期將持續至 15 日。
風獅爺見證絲綢之路
風獅爺亦是古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見證。資料顯示,絲綢之路開通後,獅子與其它奇珍動物一起來到了中原。
同安文史專家顏立水在《金門與同安的辟邪物》一文中寫道,每到秋季,閩臺地區飛沙鎮壓,坊間有「八月十五,關門閂戶」的說法。為了預防風沙的侵害,民眾便在動物中找到了有著「拉虎、吞貔、裂犀、分象」威力的獅子作為保境安民的守護神。又因「風獅」與風神「風師」閩南話諧音,所以百姓認為風獅有著獅子的威武,又有風師的神威,具有製風沙、鎮路沖、扼水箭、破犯沖、防蟻害的功能。
此後,風獅爺文化又隨著閩臺出海的漁民,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馬來西亞、印度、新加坡、伊朗等地。時至今日,在這些國家仍然可以見到風獅爺的身影。(摘自 :劉承烺 , 余雪燕 . 兩百多尊風獅爺亮相同安 [N]. 海 峽 導報, 2018-08-09 (03).)
文化創意產業定義
文化(culture):是人類活動的模式、產物、工具、典章制度、痕跡、符號化結構、心智歷程等。例如音樂、文學、繪畫、雕塑、戲劇、電影等。
創意(originality):是一種創新與突破能力的舉動。
產業(property):產出價值之物、權。
英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1998年首次定義「創意產業」「源自個人創意、技巧及才華,通過智慧財產權的開發和運用,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產業」。英國據此將廣告、建築、藝術和文物交易、工藝品、設計、時裝設計、電影、互動休閒軟體、音樂、表演藝術、出版、軟體、電視廣播等13行業確認為創意產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定義——
「結合創作、生產與商業的內容,同時這內容的本質,具有文化資產與文化概念的特性,並獲得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而以產品或服務的型式呈現;從內容上來看,文化產業可以被視為是創意產業,包含書報雜誌、音樂、影片、多媒體、觀光,及其他靠創意生產的產業。」
創意產業是指以無形、文化為本質的內容,經過創造、生產與商品化結合,並獲得智慧財產權的保障,採用產品或者服務形式來表現的產業。
UNESCO認為文化產業包括:印刷、出版、多媒體、聽覺與視覺、攝影與電影生產,亦等同於工藝與設計。這個概念對某些國家也包括建築、視覺與表演藝術、運動、音樂器具的製造、廣告與文化觀光。
UNESCO將文化創意產業分成文化產品、服務與智慧財產權三項。文化產品指書本、雜誌、多媒體產品、軟體、唱片、電影、錄影帶、聲光娛樂、工藝與時尚設計。文化服務包括表演服務(戲院、歌劇院及馬戲團)、出版、出版品、新聞報紙、傳播及建築服務。也包括視聽服務(電影分銷、電視/收音機節目及家庭錄影帶; 生產的所有層面例如複製與影印;電影展覽,有線、衛星、與廣播設施或電影院的所有權與運作等),圖書館服務、檔案、博物館與其他服務。
2002年台灣政府的定義「源自創意與文化積累,透過財產的形成與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並促進整體生活環境提昇的行業」。
2002年行政院文化創意產業計畫,期使台灣從第二類產業的製造生產組織型態,改造成以知識經濟、高附加價值、創意設計為核心的生產及服務組織型態。
總結文化創意產業精簡定義:以累積的文化,經由創意發展與智財權作業,創造出新生活價值的產業。(黃穎捷,2008年)
文創美食應從味蕾深入心靈
國家博物館的「如意糕」「四羊方尊」巧克力,頤和園的「頤和一盒」月餅禮盒,圓明園荷花雪糕,玉淵潭櫻花雪糕,四川的「青銅面具餅乾」,上海的「董其昌下午茶」,廣東的「粵光寶盒」……在近年來不斷升溫的「文創熱」中,文創美食是最引人注目的內容之一。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在人們生活中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地位,而且形成了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與其他文創產品相比,文創美食更接地氣,受眾更加廣泛,也因此而成為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的又一創新手段。
縱觀當前比較受歡迎的文創美食,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偏重於「形」,也就是把文物的獨特器型復製為美食的外觀。比如「如意糕」以「乾隆禦題如意」的端首為主體造型,表面淺浮雕兩條水中跳躍的鯰魚;「四羊方尊」巧克力的造型則來自於商朝晚期青銅禮器。
另一類偏重「意」,即結合文化活動研製的別具特色的食品。比如「董其昌下午茶」,就是配合上海博物館「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推出的根據董其昌畫風拉花的咖啡,以及特製茶點。而不論哪一種類型,都充滿文化氣息,帶給人獨特的感受。不過,毋庸諱言,當下也有一些文創美食「中看不中吃」,外觀雖然精巧,但是口味一般,或者含糖含脂量過高,不符合現代人健康飲食習慣甚至食品衛生基本指標;另有一些則「中吃不中看」,打著文創的名頭,卻製作粗陋,或者跟風抄襲、缺乏創意,喪失應有的文化內涵。
文創美食,顧名思義,必須是文創和美食的結合體。其中,文化是靈魂,美食是載體,二者缺一不可。那麼,如何把二者更好地統一起來呢?筆者以為,首先應明確並堅守食品安全的底線。文創食品是名副其實的「進口」貨,事關人們的生命健康,尤其少年兒童往往更容易被文創美食吸引,食品安全不可不慎,必須嚴格遵守衛生標準,並在包裝上標明原料、生產日期、保質期等,讓人們看得舒心、吃得安心。
同時,還應堅持文化的標準,加強創意開發,提升食品的文化附加值,做到物有所值、物超所值。在這方面,應特別突出文物或文化活動中最閃亮的特征。不管是一個蛋糕、一塊巧克力,還是一枝雪糕、一根棒棒糖,它所能承載和表現的文化因素都受到材質和體量的限制,既不可能像文物原型那樣細致入微,也不可能像影像資料那樣周到全面,那麼,就必須抓住文物中最精華的局部或元素,結合現代人的審美心理,進行放大、組合甚至誇張變形。
此外,文創美食的「在地性」和「敘事性」的也不容易忽視。比如,僅從製造工藝而言,荷花造型的冰激淩並不難做。然而,當我們漫步在圓明園的荷花池畔,一邊欣賞綻放的古蓮,一邊品嚐這款冰激淩時,與在家裏的沙發上邊看電視邊吃,獲得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這是因為,圓明園的歷史以及如園遺址古蓮子的傳奇故事,營造了一種不同尋常的文化情境,讓品嚐美食的行為變成了對歷史文化的獨特身體感知。我們知道,文化的傳承既需要知識化的理性認知,更需要情景式的身體體驗。
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創美食只有超越器型的簡單復製或對文化概念、意象的「貼牌式」生產,結合特定的場所和情境,自覺融入文化敘事,變成一款有故事的食物,才能從捕獲味蕾到走入心靈,更充分地彰顯文化基因的魅力,產生更強大和持久的吸引力。(搜狐 2020-11-05)
陳明發《創新求勝》
讀過一本份量很重的書《創新求勝》;它的論點很特別,人人說“知識是力量”,它卻說“企業的力量在于它創造知識的能力。
現在,學校、企業'城鎮與社會都知道,知識是競爭力的重大元素。
但很少人在研究,知識是怎樣創造出來的。就像人人現在都懂得上網去”挖掘資訊“,可是你可能挖掘到的資訊,人人〔包括你的對手)也一樣能挖掘到,那來”不一樣的競爭力“?
《創新求勝》一書引述日本的例子,說明他們意識到,能夠形諸于文字的知識(或稱“外顯知識”)只是真正知識的冰山一角;而“內隱式的”(tacit)知識,却不易看得見也不易表達。
內隱式的知識極為個人化且難以形式化,因此不易溝通或與他人分享。主觀的洞察力、直覺和預感均屬于這一類。再者,內隱式的知識深植于人的行動與經驗當中,同時也深植于個人的理想、價值和情感之上。
對于推廣本地旅游、美食與房地產等產品,也要找出這地方的“內隱的”、“獨特”的知識,這需要不一樣的知識工作者與傳播者。
陳明發博士〈路線圖〉
隨著全球掀起文創產業大潮,作為民族文教事業基地的華團,隱藏著深厚文史底蘊與眾多文教人才。一旦這些人才掌握了文創的動能,文史資源也就可能提煉、轉化成本土文創的文化資產。一種比現有會所產業、銀行定存等有形資產更可貴的財富。
什麼財富呢?首先是結合上時代的脈搏,促使組織在國族振興上扮演更高層次的要角;有助於創富、精神更新、重塑社會風氣,並為新一代製造更多更穩靠的就業、創業機會。
我們並不是從頭做一件完全新的事,而是世界諸多國家早已推動、實驗,並一再從實踐中改進的一項生產活動。
從東盟各邦及中國、日本與韓國等戰略夥伴,到歐美澳紐等先進國,無一例外地都把文創產業作為支柱產業,放到整個國家競爭力發展戰略的高度而加以規劃。
什麼是文創産業?它是立基於創意與文化的社會經濟生產活動。透過個人或集體的創作、創造與創新等智力劳作,投入新創觀念、技能與資訊等知識,生產出文化內容與創意成果等核心價值,具有知識產權或消費市場為交易保證,為公眾提供有異于前的文化體驗,也就是具有內在感情、認同等抽象聯系的行業集群。具體領域包括文化產物貯藏單位如檔案局、圖書館、文物館、博物館、美術館;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產;電影廣播電視、數字內容、廣告、動漫、視覺藝術、表演藝術、音樂、新聞出版、設計、廣告、節慶、會展、工藝品、藝術品、文物古董、時尚消費、旅遊休閑娛樂,及相關的研發、咨詢、策劃、承辦等輔助服務等大門類。目前最迫切的行動,是整理好加快社團投入這創意產業發展大計的路線圖。(9.11.2022)
陳明發博士〈華團文創〉
在馬來西亞現實中,有三股力量在形塑著華人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分別由華基政黨、中華商會與華團挑大梁。這是為了討論方便而作的表層分工,在實際操作上,彼此相互影響則在所難免。近年來,在「超越政治、關心政治」的趨勢下,彼此涉入也似乎無需避諱。還有一個相互涉入的現象就是,部分華團在其傳統文教活動之外,也開始組織與本身血緣或地緣有關的總商會以投入經濟计划。這種既不忘傳統角色而又嘗試影響其他領域的動向,在日益開放的社會更是無可避免,其形塑社會整體的程度因而日益擴散挺深。在這麽一個時代背景下,適宜引進一個新興動力,以整合華社目前在傳統政治、經濟與文教領域的各項努力,成為這個國家在立國一甲子後,既能超越疫後振興的艱辛挑戰,又可掀開新的建國議程。我稱之為“文創動力”;其優先行動是立足華社,協助華團進入國家的主流文創發展,與各族并肩與時俱進。(28.11.2022)
文創領域粗略概念
多媒體文創(影視與廣播、廣告、設計、動漫及數字内容)
藝術文創(音樂藝術、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工藝、創意寫作、纺織及時尚)
文华遺產文創(博物館、檔案局、修復、維護)[馬来西亞2009年國家創意産業政策]
每個領域有其次分類,如相關的研發、規化、傳播、諮詢等支援活動。
博物館文創從1.0到4.0,實現「野蠻生長」到「絕妙創意」的跨越
從簡單的「貼圖」生產旅遊紀念品,發展到利用館內豐富的文創資源和平臺轉化為文創產品的階段,博物館文創實現了從1.0版逐步發展到4.0版的質變。
從一路「野蠻生長」,到絕妙的創意大受歡迎,博物館文創到底經歷了怎樣的蛻變?
1.0版
復印文物印象,簡單疊加
這是博物館文創「亮相」的初級階段,它們充當了博物館旅遊紀念品的角色。比較常見的是文物仿製品,還有馬克杯、T恤、便利貼、書簽、筆記本、冰箱貼等小件生活日用品或文具。
1.0版的博物館文創,通常是將文物按一定比例仿製,或者是將文物的形象、博物館建築圖案、logo的元素直接印製到產品上面。其中,仿製品只有純觀賞性功能、缺乏實用價值,且定價較高,常有觀眾高呼「買不起」。而印製圖案類的文創設計普遍比較簡單,只是直接、機械地復印圖案,缺乏創新點。這樣一來,文創價格往往兩極分化,無法分層照顧不同群體的消費需求。另外,這個版本的文創品種有限,同質化嚴重,銷售也主要是在博物館里售賣。
總體來說,1.0版的文創,跨界幅度比較小,產品帶給公眾的吸引力不足。很長一段時間內,這是博物館文創的主要呈現方式。事實上,時至今日,仍有相當一部分中小博物館的文創還停留在1.0版。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