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is Greenfield:40 Years Of Dance 2 直覺·時間性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26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y 16, 2021 at 6:59pm


柏格森的生命哲學 vs 達爾文進化論

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對達爾文進化論的普遍有效性表示質疑。在對達爾文進化論、突然變異等生物進化理論進行剖析之後, 柏格森得出結論:


“我們絲毫不懷疑: 對環境的適應是進化的必要條件。十分明顯, 倘若一個物種不去順應強加給它的生存條件, 那它便會消失。


但是, 承認外界環境是進化,必須慎重考慮的力量, 與宣布外界環境是進化的直接原因, 這完全是兩回事。後一種是機械論的理論。⋯⋯實際情況是, 適應造成了進化運動的種種曲折性, 卻並不決定進化運動的各個總體方向, 更不決定進化運動本身。” (柏格森,2000 :91 - 92)


按柏格森的觀點, 外部環境顯然不是促成生物進化的直接原因。
(見(胡學星,2005,柏格森與曼德爾施塔姆詩學,《山東外語教學》,2005 年第3 期,總第106期)

                                        (Source of Photo:The Seeds That Sowed a Revolution)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y 4, 2021 at 3:42pm


讓時間從虛擬落腳土壤上


陳明發按:
時間,在哲學上是與人的存在有關的大議題。冠毒的威脅創造了思考生命的緊迫性,其實也是我們正視自己的時間、自己的生命的契機;我們要在疫情後活下來,但這回要活得更有意義,更豐饒。“愛墾網”努力讓大家在尋常日子中,一窺哲學家對時間觀念的揭示。


“慢活”,是一道我們可能步入哲學聖堂親近大師見解的秘境。


輕鬆人生才嚐得到生活中的種種美好,包括日常食物的美味與故事,與自身內在的互動才可能定時與及時展開。感情生活才談得上豐饒;因為那個時刻,時間才可能從虛擬落腳土壤上。少了生活,一切的文化生產失去基礎。


當自己同時間的關係呈現出健康的趨向時,渴望加快速度的念頭消失了,或至少消減了。當你有更多的空餘時間,讓自己慢下來或重新充電時,你就不會太緊張,整個身心都能得到調整,總體說來你會更平和淡定。

對采納彈性工作制的雇主來說,這種平和淡定得到了回報:員工工作效率提高了,思維放慢了。當員工再度來上班時,都感覺精神飽滿。他/她已經把家裏安排得井井有條的:房子清理乾凈了,食品也購買了,衣服洗乾凈了,孩子們也愉快,

不上班的時候,他們不光休息、調養,還思考問題。在大腦裏醞釀工作,所以再回到辦公室的時候,常常能做出更審慎的、更好的決定,而不總是對所有的事情現場才做出反應。(奧諾德《放慢腳步》【39】)

                                                                                               (Don't Look Down Art)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y 1, 2021 at 11:08pm


曼德爾施塔姆·詞的交際


曼德爾施塔姆提出“詞的交際”觀點, 對俄羅斯文學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對布羅茨基等詩人的創作有直接影響。

當時的未來派詩人馬雅可夫斯基,曾提出“不是思想產生詞, 而是詞產生思想”的觀點, 並著手獨創新詞。(韓津-廖夫·奧蓋, 2001 :62)

相反的, 曼德爾施塔姆強調,應珍惜經典語言, 主張“為表達語言中尚未命名的事物(這正是詩人要傳達的) , 應該從已有的詞匯中誘發出所需要的含義, 這就需要將詞推向它的鄰居。”
(曼德爾施塔姆,2000 :9)(見(胡學星,2005,柏格森與曼德爾施塔姆詩學,《山東外語教學》,2005 年第3 期,總第106期)

                        (El pensador, Oriol Jolonch Clariana)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April 25, 2021 at 11:36pm


柏格森:綿延地思、根據綿延思、在綿延中思,每一個存在都是發光的。

康德與柏格森在時間觀上的差異,從根本上體現了康德主義與柏格森主義哲學之間的區別。康德的哲學繼承了自柏拉圖以來的理智哲學傳統,這種哲學像崇尚光明一樣去推崇理性,認為確定的、不可懷疑的、真實的知識,必須依靠理性之光的照耀。

依據這種哲學,世界依照理性的秩序來確立,它一以貫之地遵從因果必然律的規定,自由的王國被嚴格劃定在邏各斯的秩序之外。然而,柏格森借由真正的綿延(時間)所引入的是流變的世界,它是一種區別於理智哲學體系的柏格森主義,它剝奪了只有太陽才能發光的特權; 理性能力的擁有者,在這個世界中不再具有立法者的地位。每一個存在都是發光的,因而世界上的一切都能夠自己照亮自己。

在這種新的哲學中,近代以來笛卡爾—康德式的沈思已經失效,它需要的是新的沈思方式,即綿延地思、根據綿延思、在綿延中思。(劉松青摘 / 原題《邏各斯的退隱——柏格森對康德時間觀的批判》/ 作者單位:中國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 / 《哲學文摘》2014 年 02 期 / 原發期刊:《哲學分析》2013 年第 4 期 第 50-61 頁)

                                                                                            ( GoPro Dome)

繼續·柏格森 》

https://iconada.tv/photo/3-5

https://iconada.tv/photo/8-1

https://iconada.tv/photo/12

https://iconada.tv/photo/hoststudio003

https://iconada.tv/photo/kreativ024

https://iconada.tv/photo/3600580:Photo:1010278

https://iconada.tv/photo/iconmoocs008

https://iconada.tv/photo/hoststudio042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April 10, 2021 at 12:26am

陳明發《發酵》

話說研讀散文詩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的作者把他的散文打扮得“漂漂亮亮”,好像讓自己两三歲的女兒看来更可愛些一樣。然後,叫它“散文詩”。

有趣的,當然不止這一個,此前已寫了些探討。未在社媒發表的部分,目前放下讓它發酵。


暫時擱下,對自己與在討論中的事情,應該是聰明的决定。我總不能老是那麼“信心滿滿”、“自以為是”;倒很期待以後的自己能打敗現在的我。

畢竟,作為主體的“創作”,是我、概念與文字“三位一體”的跨界合作。老讓我的個人意識,配合文字,欺壓概念,以方便“表達”,那恐怕是一種“非法侵入”。


最根本的,什麽才是散文詩?


若從已出版的書籍,或已發表的論文裏,淘寶似地摘三两段出來,然後說 “是” 或“不是”,可能在短時間內就能解决這困惑。

但想想不管何人,對馬雲的“多才多藝”有多傾倒,阿里巴巴做中間人套利的那玩意兒,最近在中國出事了。這事對創作人,應該有點文化隱喻才是。

入口那些書或論文來代勞,把他們的努力轉成順手現成的腌漬物,坦白說,只是自大地把作者降為外勞,太對不起人家的心血啦。


更不符他們原來提倡的創造精神。

我不習慣吃淹漬物,此時還是選擇“不確定”吧。 (28.2.2020 )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rch 29, 2021 at 1:10am


陳明發《允許背叛》


柏格森主義的生命力來自它允許人們背叛它;其命脈在被背叛時才得以延續。因爲柏格森認為,大寫的哲學是一種恒常在變異的運動。運動帶來不斷的變化與差異,這就是創造精神的真髓。

最美妙的變異,無非就是自我背叛。

當一位創作人在計劃投進一項新創作時,例如“重復”若干年前的一項盛舉,如果一切的觸覺與考量都離不開那原來的盛舉,在創作過程中感受不到、看不見“越界”、“解域”的嘗試,依然“也是”、“還是”曾有的“所是”,那麼,那曾有的生命流泉去了哪裏?


難道是因爲乾枯而未能繼續綿延?


原來的活動稱得上“盛舉”,肯定有它的創想,而創想之所以稱得上創想,是因為它具有繼續綿延的生命力,並取得與當下時空有所交會與互動的新進展。

“重復”與復制是兩回子事,復制是原型的仿冒;“重復”則是當時的精神的演進,帶出新的不一樣的面貌與實質。
(29.3.2021)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rch 19, 2021 at 4:40pm


福柯·生存美學與‘我們自身的歷史存在論’

福柯一生所關懷的基本問題,始終是我們自身的生活命運;為此,他既要探討我們自身的現狀及其歷史運作機制,又要尋求我們自身實現自由的審美生存的出路。生存美學就是在這樣的理論關懷的脈絡下提出來的。福柯晚期回答訪問者的提問時,將自己的所有這些研究,概括成‘關於我們自身的歷史存在論’ (l’ontologie historique de nous-mêmes) (Foucault, 1994:IV, 223; 383; 609)。

這樣一來,‘關於我們自身的歷史存在論’,既概括了福柯所從事的整個研究活動的基本內容及其研究方法、策略和基本方向,也突出地顯示他晚期所探索的生存美學的核心問題:‘關懷自身’(souci de soi)



‘我們自身’究竟是誰?為什麽我們是現在這個樣子?為什麽我們是這樣地思想、行為和生活?為什麽我們非要按照現在的模式進行思想、行為和生活?我們是否可以不這樣?我們有沒有別的可能的模式或方式,進行我們自身的思想、行為和生活?我們有沒有可能找到‘另類的’生存方式?所有這一切,就是福柯所時刻思考的重點。


正因為這樣,在研究西方哲學史方面,福柯的重點,不是建構體系化的抽象理論,而是探索近代西方哲學究竟有沒有、怎樣和如何思考‘我們自身’的命運問題。福柯認為,從笛卡兒到康德以前,基本上是將重點放在自我意識的主體化。只有從康德開始,近代哲學才產生了新的轉機,因為哲學家們開始關心我們自身的現狀。
(高宣揚:福柯的生存美學,2005)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rch 13, 2021 at 6:43pm

現代與後現代的交集



後現代是現代的延續,甚或是兩者交集的關係。社會工作是“現代”(即當時的資本主義、工業化社會)的產物,一開始就針對當時資本主義或工業化、都市化社會所帶來的社會問題的解決而來的,社會工作可說是為了解決“現代”弊端與困境,是屬於“後現代”對“現代”的批判與對抗,尤其社會工作服務對象,也是針對當時社會的非主流社會的邊緣族群,因為他們被“現代”社會的主流主群所壓迫,聽不到他們的聲音。


所以當“後現代”質疑與批判點,正是社會工作所存在的訴求與價值-要為社會的弱勢者爭取平等機會,為其代言,且強調“雙重焦點”(dual focus)和“人在情境中”(person-in-situation)的社會結構改變,就如基變社會工作(radical social work)主張。)(黃秀香,2003,後現代思潮對現代社會工作實務理論與處遇的影響及反思,台灣《社區發展季刊》104 期,321頁至341頁)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rch 10, 2021 at 12:16am

黃秀香·反對類别化

社會工作自1970 年代後,強調接受服務者自行敘述觀點,取代社工者的自我價值判斷,此與後現代強調非標準化、反對普及性規則,及反合法性的觀點是一致的。

同時,後現代的反類別化也提供實務工作者一個反省的機會

如對案主群的分類-如區分為障礙者與非障礙者、低收入戶與非低收入戶、災民與非災民、獨居與非獨居老人、單親與非單親等;及各種類別下的等級區分,如重度、中度、輕度障礙,中、低收入戶等的區隔意義,此區分類別是為控制資源的分配及工作者工作上的方便,對服務使用者毫無意義,且此種區分客觀嗎?公平嗎?

後現代社會工作質疑類別化是社會工作藉此控制案主, 別無意義
(Howe,1994)。(黃秀香,2003 ,後現代思潮對現代社會工作實務理論與處遇的影響及反思,台灣《社區發展季刊》104 期,321頁至341頁)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rch 7, 2021 at 3:26pm


黃秀香·社會工作從普遍的合法性,到彼此的理解与尊敬

十八世紀之前,在人際關係和倫理道德觀念被認為是正確而適當的,這種正確性和適當性並沒有在概念上、觀念上得到反思和論證,因其無不同文化體系的挑戰、接觸、對立和交流,所以大家都有普遍性的經驗(范瑞平,1997)

概括而論,傳統倫理是典型的信仰體系,是行而上學的人性觀。理性思維未從信仰體系抽離,而在其中表現出來。如亞里斯多德、柏拉圖的體系、基督教的體系、儒家的體系等都是整套的體系。從後現代的特色就是“多元化”,就以哲學、倫理學上而言,無法辦到以理性來證明正確的觀點。


就倫理學的論證而言,為何我們不能由理性來架構、證明一套完整的、唯一正確的體系?


主要原因是任何一套體系,都需要由一些基本的前提出發。基本的前提、假設是不能被證明的,因此後現代給哲學家一個不利的環境,無法證明一個正確的論點。

後現代,哲學不能證明某一種倫理體系,生活方式是唯一正確的(范瑞平,1997)

此時在理論上,社會工作融合生態與系統理論,發展出生活模式的社會工作處遇方法。所以,社會工作採生活模式理論企圖綜合許多新的處遇模式,克服傳統瓶頸,建立新的介入模式。(黃秀香,2003 ,後現代思潮對現代社會工作實務理論與處遇的影響及反思,台灣《社區發展季刊》104 期,321頁至341頁)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