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胡超球《金馬侖紀遊》
瘴鄉東去隔關河,形勢迴環險峻多。
野色望窮青不斷,花期無準候都訛。
當中特地昂頭立,四起群山仰面過。
結個茅廬高處住,此生清福未修何。
《南洋商報》1948年10月19日第9版
(金馬倫Boh茶園,Agnes Chong攝)
陳明發《實兆遠燕窩》
從北馬霹靂州太平章卡遮令,連接到南部雪蘭莪州瓜拉冷岳萬津的“E32 西海岸大道” (West Coast Expressway,簡稱WCE),全長233公里,預料將在2022年建成。部分道路已在2019年5月已開放通行。這條大道將在冠毒後,為雪、霹兩州的海濱鄉鎮/漁村帶來國内遊的荣景。
霹靂州實兆遠沿海一帶,極靠近印尼。廿年前,印尼發生大火焚林,大量燕群纷纷飛越馬六甲海峽,移居實兆遠鄉區。當時,不少印尼燕農亦隨燕子遷移,越過馬六甲海峽到此搶購原不值錢的舊店,改裝成燕屋。
區區一間整十萬元的老鋪子,最高峰曾被炒到一兩百萬,十幾二十倍的價錢。在沒有高速公路的年代,實兆遠沿常被人笑說是“實在遠”。居民跟著印尼華商的腳步,成了馬來半島第一代的燕農。養燕的風氣後來從這裏傳到濱雪鄉鎮以及其他地方。
這個地方的名氣一度響亮到連越南人都知道,特地到來收購毛燕,處理後以高價賣到中國。大家開了眼界,于是不再賣毛燕,而自己動手設工場加工生產價位更高的乾淨燕窩。
這門功夫不用飛到遠方的越南去學,就近度過馬六甲海峽就可以了。動用了當地宗親會的鄉親長老出面,請來師傅無私分享真功夫。
但是,燕群聚居一處的時間為期只有7至15年,過後就每年逐漸減少以至消聲匿跡。經過風光的二十年,印尼燕商已經幾乎完全退出實兆遠養燕業。這裏的燕城盛譽已成歷史,過去那種燕群遮天蔽日的盛況不再有。留下的產業現在都由本地人收購;印尼華商臨走還從產業賺了一筆,比本地人精明多了。
濱雪鄉鎮之一的沙白安南,是全馬繼實兆遠之後最早養燕的地區之一。我在2019年曾訪問過最早從沙白安南把養燕技術帶進沙巴的領導人黃安榮先生,他的經驗就是來自他的出生地沙白安南。他透過社會企業的方式,推廣“以燕養校”的公益活動協助獨中,算是馬來西亞的Social Innovation(社會創新)之一。這一塊,我猜測它也會是衝破馬來西亞族群籓籬的有效工具之一,沙巴土著因此很早就參與了養燕業。
我想起2017年在參與廈門洽談會期間,有位女士請我和友人到她在泉州的新居一坐。她的談話充滿了成就感與積極心,因爲連一句馬來話都不會的她,居然有本事到馬來西亞與印尼收購燕窩,靠微信買賣在三年的時間內,儲夠了錢在泉州市區買下中上水平公寓的一個單位。
有位在大學教書的朋友對這樣的本土案例深感興趣,因為它是一個無處可聽到的真實特色小鎮故事。(18.3.2021)
居家旅遊 Staycation
Here in Malaysia , we staycation all year round .
這裏位於馬来西亞,我們一整年都可以進行留守假期啦。
Holidaymakers trying to rein in spending have popularized the term staycation ( taking a holiday without going abroad ) .
那些節省開銷的假日遊客,使得staycation(就近旅遊,即在國內或離家不遠的地方度假)一詞流行起來。
When your average carbon dioxide (CO2) emissions is 20 tons per year , going down to 18 tons is as easy as taking a staycation .
當你每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值為20噸時,降至18噸就和居家旅遊一樣簡單。
And then tell us your vacation or staycation plans for this annual leave.
然後告訴我們你這個年期的外出度假或留守假期的計劃吧。
Remember , you can have a romantic staycation anytime .
記住,任何時候你都可以宅家浪漫一下。
陳明發·放慢腳步
根據加拿大名記者奧諾德(亦譯卡爾·奥諾黑,Carl Honore)所著作的《放慢腳步》(亦譯《放慢脚步去生活》in praise of slow )一書,自上個世紀90年代起,西方多國政府有意識地為他們的民間,制定政策抵制全球化經濟所帶來的漫長工作時間文化,而提倡在工作與私人生活之間取得平衡。
奧諾德說:
“雖然削減工作時數,意味著少掙錢,但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種代價是值得的。英國最近的調查顯示,渴望削減工作時數的人是渴望贏得彩票的人的兩倍。美國的類似調查也表明,在兩周的休假和兩周的額外報酬之間,選擇前者的人是後者的兩倍。
”在歐洲,選擇兼職工作(編註:馬來西亞一般稱“自由業者”、“打散工”,意思是沒有固定上班的職業)不再是恥辱之事,而是成為愈來愈流行的生活方式。1999年的調查發現,歐盟77%的臨時工選擇削減工作時數,以便有更多時間陪家人、休息或從事自己愛好的活動。(奧諾德《放慢腳步》【37】)
陳明發《旅遊產品多元化》
這是一張拍攝於1953年的老照片,摘自網上,背景是檳城的遊泳池。這使我想起1976年中學畢業旅行,首度踏上檳榔嶼,參觀的景點除了傳統的喬治市市區、極樂寺、蛇廟、升旗山、關仔角、巴株菲冷宜,居然還包括檳城遊泳俱樂部!
對來自柔佛南部農耕鄉鎮的鄉下仔,雖然離開臨海的新山與新加坡,雖然僅有半小時車程,不過,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欣賞到穿泳裝的沙灘女郎。雖然山城有的是河流,許多人都諳水性,可是去到那麼“正規”的地方,誰也不敢脫掉衣服就跳下泳池去。
不遊泳,泳池與池中的水也沒什麽好看,不看人還有什麽事做呢?
今天去檳城遊玩的男女,相信誰也沒興趣去參觀那遊泳俱樂部了,要玩水不去海邊也有水上樂園。看來旅遊產品是會不斷演變的。(30.4.2021)
这个玩法有看头。
鄭文輝: 那些年,我們同住柔佛玉射( Gerisik)
退休之後為了寫《新加坡:赤道小紅點》(38萬字已出版),把家裡的資料找出來,於是翻箱倒柜一番,卻無意中掉出了一張發黃的照片。
那是一張1953年我小學畢業的群體照。這張照片卻使我的思潮墜入了回憶的深谷。
那一年,我們有16位同學一起在玉射培英學校畢業,我就是在這張照片中之一,小學畢業各奔東西去升學。
到現在幾乎都斷了線,你們在何方?我們何時能再相聚?
(黑白玉射 1939年日侵前的玉射青年团)
(黑白新山。)
在那個年代,上個世紀的四五十年代,馬來亞進入緊急狀態,反殖反英情緒高昂,到處兵慌馬亂。
殖民地政府在玉射小鎮的後面建立了“新村",有許多居民就是在附近膠園裡“移民"進來的,我們這一群孩子就是在這種機緣下相聚在一起,一同有緣在培英學校同窗6年,也共同過苦難的日子。
為了各自志向和前途,大家各奔東西,我在報界工作四十多年;從吉隆坡的《虎報》、《通報》一直到新加坡的報業控股《新明日報》。
從記者到總編輯到新聞培訓工作,輾轉已退休多年!現在唯一有聯絡並常碰面的,只有吳仲達,他和我同行,一直在吉隆坡擔任許多報章編輯及總編輯,現在也退休了。
培英學校是麻坡地區歷史悠久的小學之一,它創於1921年,創辦人是當時的華人僑賢戴金枝,首任校長是陳振炎。
初建於港腳“大厝"的舊板屋內,大約有50名學生,教師的薪水及膳食費等,都由戴氏負責,學生則免繳學費。
到了1938年因學生人數增加,當時的董事長邱孝培發起了籌建新校舍,即目前的校址,當時有一間禮堂、4間教室和4間教員宿舍,還有籃球場,算是規模不錯了。
那一年是戊寅虎年,也正是我爸爸要娶我媽媽的那一年,我的清末秀才外公劉琛恰來玉射小住、“培英學校"4個字就是他親手寫的,鑲在舊校舍那半圓的大門框上,今日不知是否依舊在?
(黑白新馬長堤。)
昔日的“故鄉",今日卻變成了“他鄉"
玉射是我出生地,但我離開它近半個世紀,在這些年來我回去不到10次。但是當我回去時景物依舊、人事全非了。現在,我即使回去也已經沒有“老家",更找不到老同學、老朋友了!
說到“玉射"(Grisek)這個柔佛州麻河北岸的一個小鎮,它是在柔佛的“港主制度"發展起來的,這又是早期華人在馬來亞披荊斬棘墾荒,洒熱血、拋頭顱的一頁墾殖史!
據Garl A.Trocki在柔佛州檔案所搜索到的251張港主地契中,有一張是回曆1330年(即公元1883年;清光緒八年)寫著Gresek(玉射的另一個寫法)港主是Wan Cheng Wan應該是“袁財源"的潮語譯音。
由此可見,隨著潮人港主的開墾,玉射這地方也許比麻教市的開埠還要早一年。
港主制度是柔佛州天猛公依不拉欣有志開發柔佛,而於19世紀初在柔佛州推行的政策,並發出“開港准證"(Surat Sungei)給港主。
而港主持有此證可以招收人馬開荒拓地,這塊港主所轄地,就叫“港腳"(Kangka),所以,在柔佛州有很多地方都叫“港腳"和某某港的。
18世紀末,柔佛州和新加坡開始種植胡椒和甘蜜。玉射在開港初期也是大量種植胡椒和甘蜜,因此在鄰近還有一個小鎮稱為“武吉甘蜜"(BukitGambier)。
事實上,玉射在港主開拓之前,印尼的爪哇人已經在這裡河邊岸落腳,他們多是來自印尼東爪哇三寶壠東部新埠頭府(Badjonegoro)極東的“錦石"(Grisek)新村。
當17世紀時候,荷蘭人初到爪哇時就在這裡設商館稱“東印度公司",是荷蘭人在東爪哇的根據地,因此,“錦石"這地方也是爪哇感染歐風最早的地方。
所以這裡的人民也很早就出海,有一些就來到了麻河的上游落戶,也把自己家鄉的地名Grisek搬到了這裡來,在地圖上,柔佛州就有好幾個地方稱Grisek的。
新加坡有一條街,從前曾是爪哇人聚居的地方也稱為Jalan Grisek。
“玉射"的地名來源就是這樣,過去有許多以訛傳訛,這是我作的考證,必須在此聲明一下並作糾正。
“夜來幽夢忽返鄉",昔日的“故鄉"今日卻變成了“他鄉"。
而他鄉在美好回憶中的碎片雖然一去不復返,卻是能堅實地留在我心底作永久的印記!
(脫稿於先母往生後的第十天, 7月24日, 2012-09-2012 星洲日報/星雲 - 活力副刊)
萧今·膠林之鄉一一砂益
砂益(Sagil) 位於東甲副縣以北七英里,於一九四八年緊急法令時期建立的。目前人口三千多人,九十巴仙以上是華人,其中福建,廣東人居多,同時,又以陳林鄭姓氏占多數。村民占七十巴仙以上是靠割膠為生,堪稱是個膠林之鄉。整個村的四週均是大園丘,計:南洛園,勿冷望園,淡那美那園,東甲園,小園主也不少,不過,這些小園主多半是自己割,少有僱請工人。村民為了載膠液及路遙關係,幾乎每一戶人家均備有一輛摩多單車,因此,形成了村內摩多單車特別多。
擁有三千多人偌大的一個新村,竟連一間供人娛樂的場所都沒有,因此,每當夜幕低垂傍晚時分,青少年不是聚集在兩個公共籃球場上玩球投籃比賽,不然就是聚坐在咖啡茶室品茗,高談闊論,有者索性去擺四方城,更有者結伴到離這裏七英里外的東甲去看電影。
村內沒有社團鄉團組織,只有聖約翰救傷隊的組織,也是村內唯一能提供較健康進步予青少年活動的團體。村內的青少年皆有一種互助友愛的精神,每當村人不幸仙逝,青年無不到場協助襄理事務如:搬桌椅,搭布蓬,采購物品等。發揮助人為樂的精神。
培育英才搖籃的啟群學校(下圖/網照),建設在村內的側旁,環境清靜幽雅,是個讀書的好地方,目前莘莘學子六百多,教職十八位,分上下午班上課。
南馬最高峰奧菲爾峰一一金山就在村後,宛似一巨人俯視整個新村。常有遠近人士攀上峰頂紮營露宿,欣賞日出和日落的美景及夜晚觀賞附近鄰區夜景。近來,政府曾耗資千萬元在峰頂裝置電訊臺發射站,同時由金山蓄水池起,開辟一條長達五英里多的柏油路直通山頂,目前工程仍在進行中,禁遊客攀登。
金山蓄水池,在奧菲爾山麓下,水源由山上多條支流匯集而成一大河,小於麻河,供食水予麻屬所有鄉市。蓄水池上風景幽雅美麗,綠草如茵。囿於食水關係,不允遊客作歷身之遊。
離村子三英里外的亞逸班那瀑布(上圖/網照),也是在奧菲爾山山腳下,是遊客常到的地方,每當周日或假期,來自外坡的遊客絡釋不絕地包租巴士,私家車前來爬山越嶺,欣賞那大自然風光,登上瀑布頂躍下湖池戲水,看那灌木叢林,聽那瀑布聲,蟬聲鳥聲混合奏出悅耳的《混合交響曲》洗滌煩惱,陶醉於大自然懷抱!(取自《風雨故鄉情篇》/23-8-75 刊於星洲日報星雲版。)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