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Tags:
Albums: 旅遊·把故事說好的快意
Location: 倫敦設計博物館 London Design Museum
Comment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再訪馬來西亞,中馬關係如何開啟新的「黃金50年」?
4月16日,習近平主席對馬來西亞的國事訪問活動密集展開。
時隔12年再次訪馬,如何續寫「綿延千年」的傳統友誼?如何開啟中馬關係新的「黃金50年」?讓我們透過時間,讀懂習主席這次歷史性訪問。
1、歷史性訪問
2013年,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後首次出訪東南亞,其中一站就是馬來西亞。
時隔12年,習主席此次馬來西亞之行對推動中馬關係提質升級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馬來西亞高度重視習主席此訪,給予高規格接待。
15日,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率高級官員到機場迎接。當晚,安瓦爾在社交平台發文,表達對習主席到訪的歡迎和期待:「此次訪問必將使兩國受益,並將繼續加強基於相互尊重的友好關係。」
16日,馬來西亞最高元首易卜拉欣在國家王宮廣場為習主席舉行隆重歡迎儀式,隨後兩國元首舉行會見。安瓦爾總理全程陪同。
當天下午,習主席同安瓦爾總理舉行會談。在一系列國事活動中,中馬傳統友誼被反覆提起。
回望傳統友誼,更能感悟「為鄰之道」。
在同安瓦爾總理會談時,習主席指出,兩國友好在悠久歷史中孕育,在文化交融中生長,在互惠互利中鞏固,在風雨同舟中升華,展現了以心相交、以誠相待、以義為持、以和為貴的共同價值追求,體現出兩國人民的歷史智慧和勇氣,是兩國共同的寶貴財富。
重溫戰略抉擇,方能攜手「大道之行」。
馬來西亞同中國建交時,正逢冷戰時期。消除遏制、打破堅冰,需要戰略勇氣和遠見。此訪之際,習主席在馬來西亞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回憶,「51年前,中馬兩國領導人衝破冷戰陰霾決定建交,開創了中國同東盟國家關係的先河。」
歷史啟迪未來。在同安瓦爾總理會談時,習主席指出,「雙方要在下一個50年繼續把握歷史主動,勇立時代潮頭」。(2025年04月|來源:央視新聞)(下續)
2、開啟中馬關係新的「黃金50年」
去年,中馬兩國隆重慶祝建交50周年。今天,中馬關係如何開啟新的「黃金50年」,備受矚目。
2013年習主席訪馬期間,兩國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伙伴關係。2023年,習主席同訪華的安瓦爾總理宣布共建中馬命運共同體,開啟了雙邊關係新的歷史篇章。
今年此訪,中馬兩國領導人就雙邊關係提質升級達成新的重要共識——共同打造高水平戰略性中馬命運共同體。
如何理解中馬命運共同體的「高水平戰略性」?
先來看「戰略性」。
習主席在同安瓦爾總理會談時,就建設高水平戰略性中馬命運共同體提出三點意見,首先強調的是「堅持戰略自主,開展高水平戰略協作」。
他指出,中馬兩國都堅持自立自強,反對外部干涉,要繼續攜手走好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把前途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戰略性還體現在政治互信。安瓦爾總理在會談時說,馬方願同中方深化戰略溝通,鞏固政治互信。易卜拉欣最高元首表示,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都將攜手共進、合作共贏,推動高水平戰略性命運共同體建設。
再來看「高水平」。
2024年,中馬雙邊貿易額達2120億美元,比兩國建交時增長近千倍。進一步深化務實合作,是建設中馬命運共同體的題中之義。
習主席在會談時提出的第二點意見,是「凝聚發展合力,打造高質量發展合作標桿」。會談現場,習主席就兩國下階段務實合作明方向、劃重點。
當天,兩國領導人共同見證中馬雙方交換30多份雙邊合作文本。安瓦爾總理表示,習主席此訪取得的創紀錄合作成果,對馬方意義重大,馬方深受鼓舞。
「高水平戰略性」的另一個維度,是心靈契合、以心相交。
在同安瓦爾總理會談時,習主席提出的第三點意見,是「傳承世代友好,深化文明交流互鑑」。
去年,在互免簽證政策帶動下,兩國人員往來近600萬人次。在此訪中,習主席指出,以簽署互免簽證協定為契機,大力開展旅游、青年、地方交流,深化文化、教育、體育、電影、傳媒等合作。「中馬兩國人民要像走親戚一樣常來常往,促進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鑑,增進彼此特別是青年一代相知相親。」
3、「守護好亞洲家園的美好發展前景」
習近平主席這次馬來西亞之行,既推動中馬命運共同體建設邁上新台階,對推動中國同東盟關係整體發展也具有重大意義。
馬來西亞是開啟東盟同中國合作的先行者、引領者。今年,馬來西亞同時擔任東盟輪值主席國和中國東盟關係協調國。
此訪期間,習主席多次表示,中國全力支持馬來西亞履職2025年東盟輪值主席國,期待馬來西亞作為中國東盟關係協調國更好發揮橋梁作用。
面對當前來勢洶洶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行徑,中馬兩國領導人的表態擲地有聲。
習主席表示,中方願同地區國家一道,盡早簽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議定書,以開放包容、團結合作抵制「脫鉤斷鏈」、「小院高牆」和濫征關稅,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的亞洲價值觀回應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以亞洲的穩定性和確定性應對世界的不穩定和不確定。
安瓦爾總理回應,面對單邊主義抬頭,馬方願同中方加強合作,共同應對風險挑戰。東盟不會贊同任何單方面施加關稅的做法,將通過合作聯合自強,保持經濟增長。
習主席這次東南亞之行,是中央周邊工作會議之後首次出訪。中國以全球視野審視周邊,堅定選擇攜手周邊國家共創美好未來。
16日晚上,在安瓦爾總理舉行的歡迎宴會上,習主席發表致辭。他鮮明指出:「面對當前國際秩序和經濟全球化遭受沖擊,兩國將同地區國家團結一致,共同抵御地緣政治和陣營對抗暗流,沖破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逆流,守護好亞洲家園的美好發展前景。」
推動高水平戰略性中馬命運共同體破浪前行,攜手打造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這是中馬兩國的共同選擇。
克瑙斯高:兩個層面的摩擦引發了火災~~ When someone is going through a difficult time, the difficulties spread out in concentric circles and touch even peripheral situations and relationships. When darkness falls in one person, fire is lit in the other, and thereby all sense of normality vanishes, unless one struggles to stay within it, without necessarily even realising what one is doing. For on the one hand everything is as usual, and must remain as usual, on the other everything is an emergency. It is the friction between the two levels that starts the fire.
當一個人正在經歷困難時,這種困難會像同心圓一樣擴散開來,甚至觸及到那些邊緣的情境和關係。當一個人陷入黑暗,另一個人就會點燃火焰,於是所有的正常感便會消失,除非人努力維持著某種「常態」,甚至都沒意識到自己正在這樣做。因為一方面,一切看起來如常,而且必須維持如常;但另一方面,一切又成了緊急狀態。正是這兩個層面的摩擦引發了火災。
(摘自《在春天》;作者: [挪威] 卡爾·奧韋·克瑙斯高[Karl OveKnausgård];上海三聯書店;沈贇璐譯;2024-1; 240頁; 克瑙斯高「四季」系列)
興起
「拿得穩⋯⋯」,「如果覺得時機合適」,正是奧黛特的言行本質。極端惱怒、大肆抨擊之後,又迅速變得充滿憐憫,並因為這種憐憫而極度內疚,托爾斯泰,可算是一個典型的案例。相反,在托爾斯泰夫人的日記里,我們可以讀到同樣持久、惡毒的對托爾斯泰的指責和蔑視,卻很少能讀到內疚、自我貶低的字眼。內疚與自責不同:自責也可以是指責自己處事不當,做事愚蠢,而使自己吃了虧。而內疚,則完全是由善良本性引發的對自己的裁決。在古代,內疚與自責,憐憫與嫉妒,這些「情感」,都屬於倫理學範疇,一直到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感論》,對它們的分析,都服從於更高的理念分析:什麼是善。而在現代,所有這些,幾乎一切「情感」都變成了心理學概念。而心理學是不討論善惡問題的,某種意義上,它只討論真假:你到底(在真實的、更真實的心理層面上)是自責還是內疚?它不討論你的自責或內疚是否一種善的自責或內疚。心理學也在幫助我們「認識你自己」,但是,它卻並不提供價值指導。而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是指向「善生活」的。而普魯斯特所處的,正是一個心理分析興起的時代。作為心理學大師,他描述了「我」、「斯萬」這些尚持有傳統理念的人,在一個變革時代的幻滅。(第221頁)
在這一家族興起的時候,法蘭西巴黎聖母院和夏爾特爾聖母院的上空還一無所有,後來才建造了這兩座教堂;郎市山頂的聖母大教堂尚未問世,現在,那高高屹立的教堂中殿,就像停在阿拉拉山上的挪亞方舟,牆上畫滿了族長和他他們的家人,一個個憂心忡忡,俯身窗口,觀察上帝是否已經息怒;他們帶著各種各樣的植物,凖備在大地上種植,還帶了各種動物。這些壁畫上的動物像是要從鐘樓逃出去似的,牛在鐘樓的屋頂上安詳地閒步,居高臨下,眺望著香巴尼平原;那時,如果游客傍晚時分離開博韋,回頭一看,還看不見聖皮埃爾達教堂在殘陽的金色帷幕上展開它那多分支的黑翅膀,緊跟在他後面飛翔。
蓋爾忙特公爵一高興起來,待人有多和藹、有好、隨和,充滿情誼,那麼在我看來,親王待人就有多刻板、正經、傲慢。他對我勉強一笑,嚴肅地叫了我一聲:「先生。」我常聽公爵譏笑他表兄弟傲慢不遜。可是,親王剛開始和我說了幾句,我馬上就明白了,真正目中無人的正是一見面就與您「稱兄道弟」的公爵,這兩個表兄弟中,真正謙遜的倒是親王。從他審慎的舉止中,我看到了一種更為高尚的情感,我不是說平等對待,因為這對他是不可想像的,但至少是對下屬應有的尊重,這就像在所有等級森嚴的圈子里,比如在法院、醫學院,總檢察長或「院長」深知自己身居要職,表面都顯出一副傳統的傲慢氣派,可內心里比起那些佯裝親熱的新派人物來,實際上要更真誠,若與他們相處久了,就會覺得他們為人更善良,待人更友好。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愛墾APP大哉問:阿當為夏娃取名 II
阿當給他的妻子取名「夏娃」(Eve)的時間點,確實是在他們吃了禁果之後,但仍在被逐出伊甸園之前。
經文依據:《創世記》3:6-7(吃禁果)
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吃了,又給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他們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便拿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編做裙子。
(→ 這裡描述了亞當和夏娃吃了禁果)
《創世記》3:14-19(神的審判)
在他們吃了禁果後,神降下審判:
- 詛咒蛇(3:14-15)
- 讓女人在生產時受痛苦(3:16)
- 讓男人必須辛勞耕作(3:17-19)
《創世記》3:20(亞當為女人命名「夏娃」)
亞當給他的妻子起名叫夏娃,因為她是眾生之母。
(→ 這裡是「夏娃」名字的首次出現,發生在神宣告審判之後)
《創世記》3:21-24(被逐出伊甸園)
耶和華神為亞當和他妻子用皮子做衣服,給他們穿。(3:21)
耶和華神說:「那人已經與我們相似,能知道善惡,現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樹的果子吃,就永遠活著。」(3:22)
耶和華神便打發他出伊甸園,去耕種他所自出之土。(3:23)
於是神把他趕出去了,又在伊甸園東邊安設基路伯和四面轉動發火焰的劍,要把守生命樹的道路。(3:24)
結論:夏娃的命名發生在他們吃禁果後(創 3:20);但發生在被趕出伊甸園之前(創 3:21-24)。 這表明「夏娃」這個名字是在神的審判之後,但在他們仍在伊甸園時確定的,之後才被驅逐出樂園。
愛墾APP大哉問:創造伊甸園~~根據根據《聖經·創世記》的記載,伊甸園是在亞當被創造之後才被特別設立的。
經文依據
1.亞當被創造《創世記2:7》「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這是亞當被創造的時刻,他是直接由神用塵土塑造並賦予生命的。
2.伊甸園的設立《創世記2:89》「耶和華神在東方的伊甸立了一個園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裡。」「耶和華神使各樣的樹從地裡長出來,可以悅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園子當中有生命樹,還有分別善惡的樹。」這一段說明伊甸園是在亞當被造之後特意設立的,神先造亞當,再安置他進入伊甸園。
3.神給亞當責任《創世記2:1517》
「耶和華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那園。」「耶和華神吩咐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這表明亞當在伊甸園被賦予管理的責任,同時也收到了「不可吃分別善惡樹果子」的命令。
4.夏娃的創造《創世記2:18,2122》
「耶和華神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
「耶和華神使那人沉睡,他就睡了;於是取下他的一條肋骨,又把肉合起來。」
「耶和華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個女人,領她到那人跟前。」
夏娃的創造是在伊甸園設立之後,神看到亞當獨居不好,才造了夏娃,並帶她到亞當面前。
總結
1.先造亞當(創2:7)。
2.再設立伊甸園,並把亞當放入園中(創2:89)。
3.賦予亞當管理園子的責任,並給出神的命令(創2:1517)。
4.最後才創造夏娃(創2:1822)。
所以,伊甸園是在亞當被造之後設立的,然後亞當被安置其中,最後夏娃才被創造出來。
亞當給萬物命名的記載出現在《創世記》第二章,發生在夏娃被創造之前。
經文依據
1. 亞當被造後,神帶動物來《創世記 2:19》
「耶和華神用土所造的野地各樣走獸,和空中各樣飛鳥,都帶到那人面前,看他叫什麼。那人怎樣叫各樣的活物,那就是它的名字。」
這表明神在創造夏娃之前,先讓亞當給動物命名。
2. 亞當發現自己孤單《創世記 2:20》
「那人便給一切牲畜,和空中飛鳥,並野地走獸都起了名,只是那人沒有遇見配偶幫助他。」
這段話暗示,在命名過程中,亞當意識到自己是獨自一人,並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伴侶。
3. 之後神才造夏娃
緊接著,《創世記 2:2122》描述了神使亞當沉睡,並用他的肋骨創造了夏娃。
總結
亞當在夏娃被造之前就已經完成了命名工作。
命名的對象包括「野地走獸」「空中飛鳥」和「一切牲畜」。
命名過程讓亞當意識到自己需要一個配偶,因此神才創造了夏娃。
這顯示出《創世記》的一個邏輯順序:先造亞當 → 讓他命名萬物 → 發現自己獨居 → 神造夏娃。
愛墾APP大哉問:夏娃跟蛇對話,是聖經裡第一次記載到夏娃開口說話嗎?
是的,《創世記》3:15 記錄了夏娃與蛇的對話,這是聖經中第一次明確記載夏娃開口說話。對話內容(創3:15)—
1.蛇對女人說(創3:1):
「神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
2.女人對蛇說(創3:23):
「園中樹上的果子,我們可以吃,
惟有園當中那棵樹上的果子,神曾說:
『你們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們死。』」
3.蛇對女人說(創3:45):
「你們不一定死,
因為神知道,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
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
幾點重要觀察
1.這是聖經中夏娃首次被記錄說話
在《創世記》2:23,是亞當在夏娃被創造後先發言。
直到《創世記》3:2,夏娃才首次在聖經中「開口」。
但這第一次對話不是與神或亞當,而是與蛇,意義深遠。
2.夏娃的回答與神的原話有差異
神原話(創2:1617):
「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
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
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夏娃的回答(創3:23):
她加上了「不可摸」(神未曾說)。
她弱化了神的警告,把「必定死」(原文很強烈)改為「免得死」(語氣較弱)。
這可能暗示她的理解已經受到影響,為蛇的欺騙埋下伏筆。
3.對話揭示誘惑的過程
蛇的策略:先制造疑問(「神豈是真說……」),再直接否定(「你們不一定死」),最後給予誘惑(「便如神」)。夏娃的反應:她沒有求問神或與亞當商量,而是自己做決定。
總結:夏娃在聖經中的首次發言確實是與蛇對話(創3:23)。
她的回答在細節上偏離了神的原話,表明她可能對神的命令不夠准確,或受到了暗示的影響。這場對話直接導致了人類的墮落,成為聖經敘事中的重要轉折點。
愛墾APP大哉問:聖經是否記載,夏娃和阿當第一次見面,各對對方說了什麼?
《聖經》在《創世記》2:23 記錄了亞當在第一次見到夏娃時的反應:
「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稱她為『女人』(Ishshah),因為她是從『男人』(Ish)身上取出來的。」(和合本)
這句話表達了亞當對夏娃的驚喜與認同,強調了兩者之間深厚的聯系。
解析
1.「骨中的骨,肉中的肉」
這是一種古代近東文化中的親密表達,表示血肉相連的親屬關係。也表明亞當認出了夏娃是他的一部分,並非像動物那樣的受造物,而是與他相匹配的存在。
2.「可以稱她為女人(Ishshah),因為她是從男人(Ish)取出來的。」
這裡的「Ish」(אִישׁ)是希伯來文「男人」。「Ishshah」(אִשָּׁה)是「女人」,暗示二者在名稱上的聯系。這種命名方式表明,夏娃是亞當的另一半,而非其他受造物可替代的。
夏娃的回應?
聖經沒有記載夏娃當時是否立即說了什麼話。
但從後續情節來看,夏娃能與蛇交談(創3:15),說明她具備語言能力,只是聖經沒有詳細描述她最初的反應。
對比其他古文化
在一些猶太拉比傳統或解經書(如《塔木德》與《米德拉什》)中,有關於亞當與夏娃初次相遇的更多想象性描述,比如:
亞當可能對神表達感謝。
夏娃可能對自己的來源感到驚訝。
但這些都不是《聖經》正典的內容,僅是文化解讀。
結論
亞當第一句話是充滿喜悅與認同的表達(創2:23)。
聖經未記載夏娃的第一句話,但她後來與蛇對話(創3:15),表明她會說話。
這段描述強調了男女的互補性與親密關係,也奠定了婚姻的聖經基礎(創2:24)。
丹納·藝術哲學:只看見人~~希臘人和意大利人只看到人和人生的最高最挺拔的枝條,在陽光中開放的健全的花朵;倫勃朗看到底下的根株,一切在陰暗中蔓延與發霉的東西,不是畸形就是病弱或流產的東西:窮苦的細民,阿姆斯特丹的猶太區,在大城市和惡劣的空氣中墮落受苦的下層階級,瘸腿的乞丐,臉孔虛腫的痴呆的老婆子,筋疲力盡的禿頂的匠人,臉色蒼白的病人,一切為了邪惡的情慾與可怕的窮困而騷擾不安的人;而這些情慾與窮困就像腐爛的樹上的蛀蟲,在我們的文明社會中大量繁殖。
他因為走上了這條路,才懂得痛苦的宗教,真正的基督教;他對聖經的理解同服侍病人的托缽派修士沒有分別;他重新找到了基督,永久在世界上的基督:數千年如一日,在荷蘭的酒坊中,客店中,像在當年的耶路撒冷一樣,他安慰窮人,替他們治病,只有他能救他們,因為他和他們一樣窮而心中更悲傷。影響所及,倫勃朗自己也動了憐憫;在一般貴族階級的畫家旁邊,他是個平民,至少在所有的畫家中最慈悲;他的更廣大的同情心把現實抓握得更徹底;他不回避丑惡,也不因為求快樂求高雅而掩飾可怕的真相。
——見到這樣的場面,我們以為人類的事業已經登峰造極了。然而佛羅倫薩不過是第二個美的鄉土;雅典是第一個。從古代殘跡中留下來的幾個雕像,《彌羅島上的維納斯》,巴德農神廟上的石像,羅多維齊別墅中的於農的頭,給你們看到一個更高級更純粹的種族。比較之下,你們會覺得拉斐爾人物的柔和往往近於甜俗,體格有時顯得笨重;米開朗琪羅的人物的隆起的肌肉和劍拔弩張的力量,把內心的悲劇表現太明顯。
肉眼所能見到的真正的神明是在另外一個地方,在一種更純淨的空氣之中誕生的。一種更天然更樸素的文化,一個更平衡更細膩的種族,一種與人性更合適的宗教,一種更恰當的體育鍛煉,曾經建立一個更高雅的典型,在清明恬靜中更豪邁更莊嚴,動作更單純更灑脫,各方面的完美顯得更自然。這個典型曾經被文藝復興的藝術家作為模範,所以我們在意大利欣賞的藝術,只是愛奧尼阿的月桂移植到另一個地方所長的芽,但長得不及原來的那麼高那麼挺拔。
人具備的性格顯然是多多少少有益的,或者是有害的,或者是混雜的。我們天天看到一些個人和一些社會發達,增長,失敗,傾覆,消滅;倘從總的方面考察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失敗總是由於總的結構有缺陷,某個傾向發展過度,地位與能力比例不稱;他們的成功總是由於內在的平衡非常穩固,欲望有節制,或者某種力量很強。在人生險惡的波濤中,性格是秤砣或浮標,有時使我們沉到水底,有時把我們托在水面。
律師、醫生,坐辦公室的或做買賣的人,疲軟的肌肉與拉長的臉到處留著專用腦力和室內生活的痕跡。 …… 一個無論如何完美的身體,必須有完美的靈魂才算完備。 …… 精神生活一達到相當的高度會輕視肉體生活,或者視肉體為附庸;人認為心靈受著肉體之累,所以他的機器變為附屬品;他為了要更自由自在的思想而犧牲肉體,把肉體關在書房里,讓它傴腰曲背,一天一天的軟弱 …… 生生命還在過去的乾涸與未來的泛濫之間奔流,氣勢壯闊而很有節制,像一條美麗的河。
在現實界,特徵不過居於主要地位;藝術卻要使特徵支配一切。(第三章 特徵有益的程度)
愛墾APP:斯賓諾莎的情感哲學在其經典著作《倫理學》中體現得尤為深刻,他的核心理論從情感的本質到情感的作用和分類,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這些理論不僅在情感哲學中佔據重要地位,也為現代心理學、情感研究及「情動轉折」領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以下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斯賓諾莎情感哲學中的核心概念和理論:
情感的生成機制: 斯賓諾莎認為情感(affectus)是身體與外界互動過程中產生的情緒反應,是人類自然狀態的產物。他認為,情感是「身心平行論」的體現,即心靈與身體狀態的同步性。他主張情感由外部事物影響身體變化而來,隨之在心靈上產生對應的觀念。這種生成機制強調情感並非孤立存在,而是互動的產物,可以進一步研究他對情感生成的內外條件和影響因素的理解。
積極情感與消極情感: 斯賓諾莎將情感區分為積極情感(如快樂、喜悅)和消極情感(如悲傷、憤怒),並認為積極情感有助於增強個體的「生存力」(conatus),而消極情感會削弱這一能力。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是,他所提及的「生存力」概念如何在現代心理健康和情感科學中找到對應的理解方式,及其與情感「自我調節」或「情感增權」的關係。
情感作為力量的觀念: 斯賓諾莎認為情感是一種力量(potentia),推動著個體行動、改變現狀。這種情感力量觀視情感為行動的動力而非純粹的心理狀態。他認為不同情感的強度直接影響個體行為,強烈的情感會帶來行動力,而微弱的情感則相對不會引起顯著行為反應。這一觀點啟發了現代情感心理學對情感動機機制的研究,並且對理解社會情感的傳播及其效果有重要參考意義。
「共情」與情感的傳播性: 斯賓諾莎認為情感具有共通性和傳染性,他主張情感可以在個體之間傳播並引發共鳴。例如,當他人表現出積極的情感時,我們自身可能會被這種情緒感染。這種傳播機制引導情感在群體中形成共通的情感氛圍,對集體行為的研究特別重要,可以更深入探索斯賓諾莎關於情感傳染的動態機制在群體行為和文化傳播中的作用。
欲望(Desire)作為核心驅動力: 斯賓諾莎認為欲望是情感的根源。他認為所有情感都可以歸結為欲望的延伸和變化,欲望引發行動,推動個體實現自身的存在。因此,情感是「欲求」或「意志」的外在表現。這一理論在當代心理學與精神分析學中都有對應的研究,可在行為動機和人類基本需求的層面上加深理解斯賓諾莎的欲望觀及其情感演化。
情感的自我管理與道德提升:斯賓諾莎提出,通過理性的自我理解,可以認識到情感的根源及其變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管理和引導情感,使個體不再受消極情感的束縛。他認為情感的管理可以帶來理性的內在自由,是通往幸福的關鍵。這種自我管理的情感觀在現代積極心理學、正念療法等領域找到共鳴,也可為情感調節的現代實踐提供理論支持。
情感與存在的關係 :斯賓諾莎認為,情感直接關乎個體的「生存力」和存在狀態。個體通過情感體驗其存在,並在情感中發現生命的意義。這種情感與存在的深層聯系啟發了當代存在主義心理學和現象學關於情感的深度研究,特別是在情感如何賦予生活意義、形塑自我認同等方面。斯賓諾莎的這一思想還提供了理解情感哲學在個人存在和社會存在中雙重作用的基礎。
綜上所述,墾友們可以做這樣的理解:斯賓諾莎的情感哲學不僅在情感的生成、分類和傳播等理論方面,為情感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也在積極情感的培養、自我情感管理及情感與存在的關係等方面提供了深刻的洞見。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