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營銷 2.0: 文化特區運動

除了朗朗上口的口号,另一个有效营销地方文化的工具是:形象定位。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26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OVEPI 5 hours ago

愛墾APP:Affect(情動)文化體驗與共鳴~~

Affect(情動)—— 文化意識的情感驅動,影響地方認同。

情感(affect)在地方文化意識中扮演核心角色,因為文化並不僅僅是知識或規範,更是一種「感覺」與「體驗」。情動的意義在於:

在地民眾透過情感共鳴建立文化歸屬感,而非僅靠理性認知文化的存在。

通過儀式、故事、藝術等方式,讓文化「被感受到」,而不僅僅「被知曉」。

激發對家園的深層依戀,使文化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僅在節慶或展演中被動再現。

Autonomy(自主性)—— 文化自主權與在地決策

自主性(autonomy)不僅是政治上的自決權,更是文化認同上的主體意識。在地民眾若缺乏文化自主性,地方文化將受到外部力量主導,失去原生意義。文化自主性的關鍵在於:

在地群體能夠決定文化發展的方向,而非由市場或外來政策強行塑造。

賦權給社區,讓文化的創造、傳播與管理權回到民眾手中。

避免「被消費化」或「被博物館化」,而是讓文化真實地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 

Agency (能動性)—— 促進地方群體對自身文化的主動參與與塑造
Autonomy(自主性)—— 強調地方群體在文化再生產中的自決能力
Activation(激活)—— 側重於文化意識的喚醒和實踐行動
Advocacy(倡導)—— 體現推動地方文化意識的社會運動角色
Animacy(活力、生機)—— 源自「animate」,隱喻文化的活化與傳承(下續)

Comment by OVEPI 5 hours ago

Agency(能動性);Autonomy(自主性);Activation(激活);Advocacy(倡導);Animacy(活力、生機)——

這五個「A」字母的關鍵詞(Agency, Autonomy, Activation, Advocacy, Animacy)可以與前述五大-六大概念形成深層關聯,構成推動地方文化意識的行動架構;體現推動地方文化意識的社會運動角色。以下是它們的對應關係及在地方文化運動中的作用:

Agency(能動性) → Obligation(誓約)地方文化運動的責任意識與主動實踐

Agency(能動性)意味著個體或社群擁有行動能力,能夠選擇並推動文化變革。

這與Obligation(誓約)緊密相關,地方文化意識往往建立在集體責任感之上,例如長者傳承文化的使命感,或社群為了保護文化遺產而采取行動。

應用情境:地方語言復興運動:許多瀕危語言的保護工作依賴於社群的能動性(Agency),例如台灣的客語復興運動;原住民土地權運動:社區基於祖先誓約,主動要求政府歸還土地,如婆羅洲達雅族的土地抗爭。

Autonomy(自主性) → Entirety(總體)文化的整體性與地方自主權

Autonomy(自主性)意味著社群擁有獨立決定自身文化發展的權利,這與Entirety(總體)密切相關,地方文化的完整性(語言、習俗、經濟模式)需要自主權來維持;當地方文化被全球化或國家中心化政策侵蝕時,社群往往訴求更多的文化、經濟與政治自主權。

沙巴與 砂拉越的文化自治權運動:這兩個州強調其獨特的文化與歷史,要求中央政府尊重地方治理權。主張分别在20條款與18條款保障下,維持政治、宗教、文化、語言與法律體系的自主性。

Activation(激活) → Nurture(情動)透過情感動員激活社群文化意識 

Activation(激活)代表喚醒社群對文化的感知,使之產生認同,並願意投入行動。

這與Nurture(情動)相關,地方文化運動通常依賴情感共鳴(如鄉愁、歸屬感、文化自豪)來激活社群的文化意識。 

傳統節慶與文化記憶重建:透過地方節慶(如豐收節、土著慶典),讓年輕一代重新接觸文化,從而激活認同;地方文創產業:運用地方神話、民俗故事設計文創商品,使文化意識深入日常生活。

Advocacy(倡導) → Renewal(再生產)文化倡導與政策影響力 

Advocacy(倡導)代表文化運動的公共影響力,通過游說、傳播、政策倡議等手段,促成文化保護與再生。這與Renewal(再生產)相關,文化的再生產往往需要公共倡導推動政策支持,使其在現代社會持續發展。 

文化遺產立法保護: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認定的文化遺產,往往是文化倡導者推動政府立法保護的成果。地方文化經濟模式:例如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傳統工藝、手作技藝)進入市場,以確保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Comment by OVEPI 5 hours ago

Animacy(活力、生機)→ Belonging(尊嚴)& Origin(價值)文化活力如何賦予社群尊嚴感與價值感。

Animacy(活力、生機)強調文化的生命力,它不僅是傳統的承繼,更是不斷自我更新的動態過程。這與Belonging(尊嚴)和Origin(價值)相關,文化只有保持生機,才能確保社群的認同感、尊嚴感,並成為其價值來源。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轉化:例如日本能劇、琉璃工藝在當代藝術中的新應用,保持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地方生態文化:婆羅洲原住民的「森林文化」,通過生態保護行動維持社群與自然的動態關係,使文化不會成為死記硬背的傳統,而是活生生的實踐。 

整體關係:從文化意識到社會行動

這五個"A"字母概念共同構成了推動地方文化運動的核心力量

 

| A 關鍵                       | OENROB 對應概念   | 文化行動層面 |

| Agency(能動性)    | Obligation(誓約)   | 文化行動的道德責任 |

| Autonomy(自主性)| Entirety(總體)       | 地方文化的完整性與自主權 |

| Activation(激活)    | Nurture(情動)       | 文化情感動員 |

| Advocacy(倡導)    | Renewal(再生產) | 文化倡導、政策影響 |

| Animacy(生機)      | Belonging(尊嚴)   | 文化的持續活力 |
                                      & Origin(價值)


這五個行動向度可以構成文化運動的策略框架:


從意識到行動(Agency & Activation):通過喚起社群能動性,使其主動參與文化保護。

從保護到自主(Autonomy):強調地方文化的獨立性,避免被全球化或中央集權政策吞噬。

從行動到影響(Advocacy):借助倡導策略,使文化運動獲得法律或政策支持,形成制度化保障。


從傳統到未來(Animacy):確保文化不會停滯於傳統,而能在現代社會持續發展。

結論:地方文化運動的政治與社會影響

這五個概念不僅幫助我們理解地方文化如何被實踐,還展示了文化如何在社會運動中發揮作用。它們賦予地方社群: 

政治權利(如文化自治)

經濟模式(如文化產業)

社群認同(如文化教育)

全球影響(如文化外交) 

透過這種框架,地方文化意識可以被有效動員,並在全球化時代找到自身的位置。

Comment by OVEPI on January 21, 2025 at 9:08pm

馬来西亞新商會

1.馬来西亞福建總商會

2.馬来西亞廣東總商會

3.馬来西亞海南總商會

4.馬来西亞桂商總會

5.馬来西亞河北總商會

6.馬来西亞陝西總商會

7.馬来西亞林氏總商會

8.馬来西亞張氏總商會

9.馬来西亞邱氏總商會

10.馬来西亞永春總商會

11.馬来西亞葉氏總商會

12.馬来西亞中廣東茂名總商會

13.馬来西亞何氏全球總商會

14.馬来西亞陳氏總商會

15.馬来西亞王氏總商會

16.馬来西亞黃氏總商會

17.馬来西亞沈氏總商會

18.馬来西亞惠安總商會

19.馬来西亞吳氏總商會

20.馬来西亞蘇氏總商會

21.馬来西亞全球楊氏總商會

22.馬来西亞中龍岩工商會

23.馬来西亞惠客總商會

24.馬来西亞劉氏總商會

25.馬来西亞中工商協會

26.馬来西亞德化總商會

27.馬来西亞蕭氏總商會

28.馬来西亞義烏總商會

29.馬来西亞女企業家總商會

30.馬来西亞電動微車總商會

31.馬来西亞蔡氏總商會

32.全球華人總商會

33.馬来西亞泉州總商會

34.馬来西亞程氏總商會

35.馬来西亞無人機發展協會

36.馬来西亞浙江華僑華人總會

37.馬来西亞李氏總商會

38.馬来西亞東山商會

39.馬来西亞國際文化藝術商務促進會

40.馬来西亞山東商會

41.馬来西亞肖蛇總商會

42.馬来西亞高州總會

43.馬来西亞國際文化企業促進會

44.馬来西亞周氏總商會

45.馬来西亞專業技能發展教育公會

46.馬来西亞寶島婦女協會

47.馬来西亞華裔女企業家總會

48.馬来西亞貿工商會

49.馬来西亞-印度支那華商會

50.馬来西亞燕窩總商會

51.馬来西亞柬埔寨總商會

52.馬来西亞安溪總商會

53.馬来西亞南寧總商會

54.馬来西亞成功女性品牌協會

55.馬来西亞中醫師暨針灸聯合總會

56.馬来西亞數碼商會

57.馬来西亞澳門總商會

56. 世界和諧經貿文化藝術總會


延續閱讀:會中會·華裔商團進軍中國

Comment by OVEPI on December 17, 2024 at 10:32am

文學男失去蹤跡值得所有人擔憂◎David J. Morris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文學小說已成為女性的主要追求。小說越來越多地由女性撰寫並由女性閱讀。 2004年,《紐約時報》小說暢銷書排行榜上大約一半的作者是女性,大約一半是男性;今年,名單中女性的比例似乎超過四分之三。根據多份報告,女性讀者目前約佔小說銷售量的 80%


我在我教了八年的創意寫作課程中看到了同樣的模式。我們大約 60% 的申請來自女性,而且我們計畫中的一些群體完全是女性。大約 20 年前,當我還是一個類似計畫的研究生時,這些群體按性別劃分得相當均勻。正如Simon & Schuster公司副總裁兼執行編輯Eamon Dolan最近告訴我的那樣,「年輕的男性小說家是一種罕見的物種。」


在文學界,男性代表性不足是個令人不安的話題,否則文學界就會高度適應這種不平衡。 2022 年,小說家Joyce Carol OatesTwitter 上寫道,「一位文學經紀人朋友告訴我,他甚至無法找到編輯閱讀年輕白人男性作家的第一部小說,無論多好。」大眾對Oates女士的評論的反應迅速而尖刻——這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因為圖書界確實仍然以白人為主。但對男性作家命運的缺乏關注卻令人震驚。


需要明確指出的是,我歡迎男性在文學領域的統治地位的終結。男性統治世界太久了,常常以犧牲本應被閱讀的偉大女作家為代價。我也不認為男性應該在文學小說中得到更好的體現;他們不像婦女那樣長期遭受偏見。此外,年輕人應該閱讀Sally RooneyElena Ferrante的書。男性讀者不需要與男性作家配對。


但如果你關心我們社會的健康——尤其是在唐納德·川普時代和他幫助培育的扭曲的男性觀念——文學家的衰落和沒落應該讓你擔心。


近幾十年來,年輕人在教育、情感和文化上都出現了倒退。在四年制公立大學就讀的女性中,約有一半將在四年後畢業;男性的比例低於 40%。這種差異肯定會導致年輕人閱讀的小說數量下降,因為他們更深入地沉迷於電子遊戲和色情作品。仍然對世界表現出好奇心的年輕人常常透過Andrew TateJoe Rogan等「馬諾圈」人物尋求智力刺激。


年輕人的邊緣化似乎是今年總統大選的重要因素。沒有哪個選民比年輕的白人男性更支持川普——他在拉丁裔男性中也表現出色,並繼續在黑人男性中取得進展。我將2024 年視為「鬥陣俱樂部」選舉,心懷不滿的人們透過一名鬥毆者發洩他們的挫敗感和焦慮,有一天,這名鬥毆者將證明自己不是他們的英雄,而是他們想像中的虛構人物。


這些年輕人需要更好的故事——他們需要將自己視為屬於說故事的世界。小說有很多作用。它們娛樂、啟發、解惑、催眠。但閱讀小說也是提高情緒智商的絕佳方法。和許多其他書氣十足的 X 世代一樣,我無法想像自己的成長歲月中沒有Douglas Coupland的小說,正是它為我們這一代命名。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個更包容的文學文化,一種能讓年輕人擺脫寒冷的文化。


我並不是說我們應該宣布女性作家的進步已經完成,而現在只專注於男性作家。對我來說,問題是:如果人們不再參與閱讀和寫作,文學──甚至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男人和女人的命運是交織在一起的。例如,這就是為什麼我確保我的男學生閱讀《使女的故事》。重要的不僅是他們的薰陶;女性也受益於更好男性的存在。


這裡我想起了女權主義學者bell hooks曾經寫過的一句話:「女性主義思想家中,依然存在一小部分堅信他們已經為男性付出所有,並且只關注於提升女性集體福祉的學者。然而,我的生活經驗告訴我,每當一個男性勇於突破父權制度的界限時 — 這是我相信文學能夠促成的 — 女性、男性和兒童的生活都將在根本上得到改善。」
(16.12.2024 印卡臉書

Comment by OVEPI on November 1, 2024 at 8:36am

[內部引力、本性、自然規律]

在被人注視的一瞬間,人的面孔似乎是不變的,因為這面孔演變的進程很慢,我們覺察不到。但是,只要看看這些少女身旁的她們的母親或姑媽,就能衡量出這些線條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走過了多少距離。一般來說,奇丑無比的家伙在內部引力之下,其線條已經到了目光無神、面龐完全落到地平線以下再也沐浴不到陽光的時刻。

即使在那些自認為完全擺脫了自己的種族束縛的人身上,猶太愛國主義或基督返祖遺傳,都是根深蒂固而且無法避免的。我知道,在阿爾貝蒂娜、羅斯蒙德、安德烈那盛開的玫瑰花下,與上述思想根深蒂固、無法避免一樣,隱匿著粗大的鼻子、隆起的嘴巴、臃腫的身軀。

這個,她們自己也不知道,但它們將來要伺機出現,那會叫人大吃一驚,但實際上現在已在後台隨時凖備出人意料、定人生死地登場了,正像什麼德雷福斯主義、教權主義、民族和封建英雄主義一樣,一俟時機呼喚,便驟然從先於本人個性的本性中跳出來。一個人按照本性思考、生活、演變、強壯起來或是死去,他自己無法從因本性而采取的特殊動機中辨別出這個本性。甚至在精神上,我們也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其程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我們的思想,像某種隱花植物、某種禾本科植物一樣,事先便擁有某些特點,而我們以為這些特點是我們選擇而來的。

【樂句】

七重奏重又開始,朝著終曲進行。奏鳴曲樂句反復出現,但多彩多姿,節奏與配器都富有變化,如同生活中重覆發生的事情一樣,既保持著原樣,又帶著新貌。有些樂句,我們一時分辨不出,不知它們與某音樂家過去的作品具有何種親緣關係。這些樂句把這位音樂家的作品當作唯一的住所,不斷地出現在其中,成了樂曲中的女仙、山林之衛和親切的神明……我又發現了奏鳴曲的另一個樂句。那是在凡德伊作品的最後一個樂段中,這個樂句沉浸在一股紫色的霧靄之中。盡管凡德伊在一些地方插入一段舞曲,但這個樂句仍然被乳白色的煙霧包圍著。它如此地遙遠,我勉強能夠辨認出它。它躊躇著走近來,似乎懷著憤怒消失了,繼而重新返回,跟其他樂句交織在一起,又呼喚著其他樂句。其他樂句一旦得到馴服之後,也立即變得引人入勝,進入全音符,充滿了說服力。……慢慢地其他樂句遠離而去,只剩下一句,重覆地出現五至六次,我都沒有看清它的容貌。但那樂句如此溫柔,絕對不能與任何女人所能激發的欲望同日而語。它用溫柔的聲音給了我一種真正的幸福。我不懂它的語言,但又完全能夠理解。它有可能就是那隱形物,就是我平生遇見的唯一的陌生人。接著,這樂句又四處彌漫,變幻形態,化成曲首那神迷的呼喚。有句顯示著痛苦的樂句,跟這呼喚形成了對應。這句深沉的樂句模模糊糊,幾乎是發自肺腑、帶著器質性的內心呼聲,它每次重現,我們都不知道它究竟是某一主題的表現還是神經痛的表現。不一會兒,兩個動機展開了肉搏戰。一方被打得片甲不留,但我們立即發現,另一方也只剩下殘肢斷臂。……遇到我這樣一個內在的聽眾——我對名稱和個別物是毫不在乎的——我對它們非物質的、充滿活力的斗爭充滿興趣,津津有味地注視著跌宕起伏的聲響變化,……最後快樂的動機佔據上風。這已不再是蒼天後面傳出的焦急的呼聲,而是似乎來自天國的無以形容的快樂。……有關喜悅的這一新的微妙區別,這向著超凡脫俗的喜悅的召喚,我是難以忘懷的。但是對我來說,這喜悅最終可能實現嗎?這個問題,我覺得至關重要,因為這句樂句也許最能夠體現——恰恰跟我其餘的生活和可見世界形成鮮明的對照——我生活中的一系列感受:馬丹維爾教堂鐘樓以及巴爾貝克海濱附近的樹木在我內心激起無限感受。我把這些感受視為構築真正生活的基准和開端。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OVEPI on October 23, 2024 at 1:14pm

爱垦APP:喚起性物件與接受詩學~~在文化與創意實踐中,"喚起性物件"的方法與讀者反應批評和接受美學之間有著深刻的交集,重點在於物件或文物如何通過情感互動和主觀解讀來產生意義。這種方法與觀眾在創造和重新解讀意義中所起的核心作用高度契合,這也是兩大理論的關鍵原則。讓我們詳細解釋這些交叉點——

喚起性物件與讀者反應批評

讀者反應批評強調讀者與文本的個人互動,認為意義是由個體基於其情感、記憶和經驗主動建構的。同樣,文化與創意從業者設計或展示喚起性物件,以引發深刻的、個人的和情感上的反應。

主觀性解讀:正如在讀者反應批評中,讀者主觀地解讀文本,喚起性物件也以高度個性化的方式被體驗。不同的人將他們的個人歷史、情感和聯想帶入與這些物件的互動中,產生各種不同的意義。
例如:一個地方工藝品可能喚起懷舊、自豪或身份認同感,就像讀者在閱讀文本時可能會感受到特定的情感或記憶一樣。

情感與意義的建構:喚起性物件的方法與讀者反應批評都強調意義是情感驅動的。喚起性物件被設計為與個體的情感生活產生共鳴,觸發情感反應,進而形成獨特和個性化的意義。這與讀者反應批評認為讀者的情感反應在理解文本中的核心作用相呼應。

例如:像家傳物件或用來喚起地方文化身份的文物,類似於讀者反應批評中的「文本」,觀眾或使用者通過互動主動賦予其意義。

喚起性物件與接受美學

另一方面,接受美學聚焦於文本的集體、歷史性接受,及其意義如何隨著不同觀眾的出現而演變。在喚起性物件的語境下,這種方法強調文化與創意從業者如何設計物件,使其與歷史、文化和社會力量在時間長河中互動。

期待視野:接受美學引入了「期待視野」的概念,即觀眾基於文化和歷史背景與文本或物件互動的框架。喚起性物件通常充滿了歷史或文化意義,依賴於集體記憶和傳統,這些元素塑造了不同觀眾與之互動的方式。

例如:在博物館展示的古代文物在現代觀眾眼中可能會與其原始歷史背景下的解讀不同。物件的意義隨著歷史和社會背景的變化而變化,這與接受美學中關於文學作品隨時間演變的解讀相似。

文化與集體記憶:在喚起性物件與接受美學中,共享的文化記憶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文化從業者常常利用喚起性物件來觸及共享的記憶、價值觀或文化敘事,這些記憶和敘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類似於接受美學中,文本在不同歷史時期和文化中的集體接受過程。

例如:一件民間藝術品可能作為喚起性物件,代表某個地區的身份認同。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化價值觀的變化可能會導致該物件的意義發生變化,反映社區如何看待其自身遺產的轉變。

物件如文本

讀者反應批評和接受美學都將文本視為可供解讀的對象,且這種解讀深受觀眾的互動所影響。同樣,在文化與創意實踐中,物件本身可以被視為「文本」——作為文化文物,邀請人們解讀、參與,並隨著時間和社區的發展進行重新詮釋。

喚起性物件如多層文本:就像文學文本一樣,喚起性物件並不局限於一種解讀。一件傳統工藝品、珠寶或藝術品可以通過情感、社會和文化視角帶來多重意義。該物件對不同的觀眾以不同的方式「發聲」,這與在讀者反應批評或接受美學中分析的文本類似。

動態互動:兩種理論都強調讀者-受眾-文本/物件之間的動態互動。文化從業者往往設計物件以喚起多層次的意義,就像文學文本一樣。這些層次通過個體的情感互動(讀者反應)或通過集體的文化視角(接受美學)被逐漸揭開。

在文化與創意實踐中,喚起性物件的方法通過與觀眾的情感互動和主觀解讀產生豐富的意義,這與讀者反應批評和接受美學的原則緊密相連。喚起性物件不僅允許個體的多樣化解讀,還隨著時間和社會變遷在集體文化層面上不斷重塑其意義,形成一種動態的、互動的文化「文本」。

文创造物身体  德勒兹经营地方感  內容是Evocative Object   当符号呼唤象征   感觉者和被感觉物 情动地方志

Comment by OVEPI on October 9, 2024 at 6:46pm

爱垦APP:情動轉折與情緒經濟學

情動轉折情緒經濟學理論對海外華人社群文創活動具有深遠的啟示,尤其在文化認同、情感表達與市場化的交匯處。結合這些理論視角,可以更好地理解情感在海外華人文化創意活動中的作用,並為文化再生產、社會整合以及全球華人社群的跨文化互動提供啟示——

情感聯結與文化認同的再生產:情動轉折特別關注情感作為社會凝聚力,而對於海外華人社群,情感在維持和構建文化認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過文創活動,海外華人可以重新聯結故鄉情感、歷史記憶和傳統文化,從而在異鄉建立起情感認同的紐帶。

例如:
傳統節慶、儀式和文化活動可以通過情感的共鳴,讓不同代際的華人感受到文化歸屬感和身份認同。地方美食、手工藝品等文創產品不僅是商品,也是文化記憶和情感傳承的載體,能夠喚起集體記憶和情感共鳴,增進社群的凝聚力。

情感作為文化創意的核心驅動力:情緒經濟學在文創活動中的應用,意味著情感不再是單純的內在體驗,而是成為可以市場化和商品化的創意資源。對於海外華人社群,這種情感的商品化既是挑戰,也是機會:

挑戰:情感商品化可能會將文化傳統簡化為符號化的消費品,削弱其深層的文化和歷史意義。例如,某些海外華人社區的節日或傳統可能被商業化,成為一種表面化的慶祝,而忽略了背後的歷史和精神內涵。

機會:文創工作者可以通過情感設計和體驗經濟,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例如,設計具有強烈情感共鳴的文創商品,如具有懷舊元素的產品、以鄉愁為主題的文化故事等,能夠吸引廣泛的受眾,包括本地的非華人群體以及年輕一代的華人。

跨文化傳播中的情感橋梁:海外華人社群往往處於跨文化互動的前沿,情感在這類互動中起著橋梁作用。情動轉折的視角幫助理解情感如何在不同文化之間流動和轉換,進而推動跨文化的理解和融合:

跨文化文創產品:利用情感元素設計的文化產品可以打破語言和文化的障礙。例如,通過融合華人和當地文化元素,創造出具有普世情感價值的文創產品或活動,讓非華人群體也能產生共鳴。

情感傳播與社群影響力:在數字平台上,社群能夠通過情感傳播(如分享家庭故事、移民經歷、傳統節日的慶祝),增強其影響力。情感驅動的社交媒體內容,可以跨越國界,吸引全球受眾,讓更多人了解華人文化的情感底蘊。

情感勞動與文創從業者的角色:在情動轉折的背景下,情感勞動(emotion work)在文化創意領域變得尤為重要。對於海外華人的文創從業者,如何管理和表達情感成為了文創產品成功的重要因素:

文創從業者需要在工作中扮演情感的傳遞者和塑造者,通過情感設計、敘事和表達,來影響消費者和受眾的情感體驗。這不僅限於傳統藝術形式,還包括數字媒體、影視和娛樂等新興文創領域。

同時,情感勞動要求文創從業者在全球化的市場中,通過情感再現來應對文化差異和身份張力。例如,在文創活動中,從業者需要不斷平衡個人的文化背景與當地的文化期望,通過情感橋梁創造出適應多重文化情境的作品。

全球華人社群的情感共創與網絡:情動轉折的一個核心概念是情感的流動和跨空間的情感網絡。對於全球化背景下的華人社群來說,情感不僅在地方社群中流動,還通過全球華人網絡擴展。文創活動可以成為這種全球情感網絡的重要推動力:

跨國合作:全球華人文創者可以通過網絡平台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華人社群合作,共創基於情感體驗的文化項目。這些項目可以通過電影、音樂、視覺藝術等形式,將散居各地的華人情感聯結起來,形成全球性的文化共鳴。

數字文創平台的情感共鳴:社交媒體和數字平台為全球華人社群提供了分享情感體驗的渠道。通過這些平台,文創活動不僅限於線下,而是通過情感傳播在線上跨越時空界限,達到更廣泛的情感共創與傳播。


情動轉折與情緒經濟學的研究為海外華人社群的文創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路徑。情感不僅是個人體驗,也是在文化認同、商品化、跨文化傳播和社群凝聚中扮演核心角色的動力。對於海外華人而言,文創活動可以通過情感的表達、流動與設計,創造出具有深遠社會影響的文化內容,並在全球范圍內形成新的文化認同與情感共鳴。

Comment by OVEPI on October 9, 2024 at 10:27am

文創出彩又「出圈」的背後 聚焦這個新職業

「您好,請問您要微辣口味還是中辣?」甘肅省博物館藝術生活館內的「麻辣燙」銷售攤位前排起了長隊。甘肅省博物館文創中心負責人崔又心正在為游客們講解毛茸茸「食材」,「這是來自天水的炸洋芋丸子,麻辣燙是我們最新推出的文創『甘肅(不)土特產超級市場』系列之一,像現在比較火的隴西黃芪、甘肅軟兒梨玩偶等都是我們『絨化博物館』IP的產品。」

崔又心從事的職業為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師,是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最新發佈的19個新職業之一。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文創產品市場需求變化,文創產品相關人才需求也持續增加。相關數據顯示,當前文創從業人員已超百萬人,折射出文創市場規模的增長態勢。

崔又心所在的甘肅省博物館文創團隊在文創行業耕耘已有近十年,開發了七大文創IP系列產品近千種。其中,以中國旅游標誌銅奔馬為原型打造的文創玩偶成為「網紅」產品,截至2023年年底,該系列文創產品銷售額達700萬元。

「人文價值、創意設計和情緒價值是人們購買文創產品的主要動因,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師更要圍繞新需求研發新產品。」崔又心表示。

作為新一批19個新職業之一,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師的定義是從事文化創意產品的策劃、結合市場需求設計具有文化元素的產品、對文創產品進行營銷運營的人員。

談及當前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師的工作,崔又心表示,對於開發團隊而言,既要打磨自身文創產品設計的專業技能,同時也要提高產品宣介運營的能力,更要時刻保持對潮流熱點的捕捉力。

「我們的日常工作包括文創設計開發、文創活動策劃以及文創業態延伸等不同方面。每一次文創產品設計前,團隊成員都會對文物歷史資料進行詳盡收集和梳理,加深對文物本身的認識,設計過後也會反覆推敲產品設計理念與文物是否相符。」崔又心介紹說,現在大家也特別注重短視頻新平台的傳播力,會同步策劃視頻剪輯、圖文編寫等創意形式,讓產品推出後走得更遠。

近年來,各大博物館的文創頻頻「出圈」,吸引更多公眾走進博物館,引發持續不斷的「博物館熱」,與此同時,旅游景區、美食餐廳、非遺工作室等也都推出了獨有的文創產品,成為消費市場又一新熱點。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創產品消費群體中相當大一部分是年輕人。中國文博文創消費調研報告顯示,1990年後出生的消費者佔比超過53%,其中「95後」佔比達30%。

業內人士認為,市場對於文創產品的需求與要求同步增長,特別是年輕消費者更加注重文創產品的文化價值與情緒價值,這也對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團隊提出了新要求,近年來文創從業者數量持續增長,據不完全統計,當前文創從業人員已超百萬人並呈現持續增長態勢。

人才需求的增長也折射出文創產業的發展態勢。智研咨詢發布的報告指出,從傳統文化保護到商業化、藝術化再到數字化,文創產品行業正在經歷業態的轉型升級,2023年中國文創產品市場規模達到163.8億美元,同比增長13.09%。

與此同時,實用性、審美性與趣味性成為文創產品轉型升級的關鍵點,而這也對文創產品相關從業者和人才結構提出了更高要求。

業內人士表示,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典型的知識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行業,也是新興的交叉性行業,要求從業人員具備復合型知識背景和較高的綜合素質,能夠掌握創意設計、舞台美術、人文歷史、旅游管理、項目運營管理等多項技能。

「文創產品經歷了『1.0』到『5.0』的發展版本,從最開始注重文化屬性,即借助產品傳播文化元素到如今更倡導產品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其市場需求變化對於我們的實際工作也提出了新挑戰。」崔又心表示,隨著數字文化消費浪潮迭起,文創產品開發也要兼具科技屬性和社交屬性。

「大眾對高質量文創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但仍面臨所需人才緊缺的問題,尤其是掌握設計與運營等複合型技能人才缺口仍較大。」崔又心表示,期待伴隨新職業公佈,未來大學專業設置、行業協會建立、政策支持等方面能夠同步推進,讓文創產業相關人才儲備更加充足、文創產業發展前景更加廣闊。經濟參考報 | 2024年10月09日;原標題: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師:讓文創出彩又「出圈」)

相關: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3 》:雙子塔:兩條玉蜀黍而已?

Comment by OVEPI on October 3, 2024 at 11:44am

愛墾APP:意念科學跨領域對話

德勒兹柏格森克里希那穆提對話網絡上有關“意念科學”的套語,愛墾網發現,許多論點其實在許多科學家和作者,曾在不同領域發表過相近的研究結果,涉及人類意識、心靈與身體的相互作用、感官感知的擴展、以及心臟與大腦的聯系。以下是幾個著名的研究者和他們的工作,與這些觀點具有一定的關聯性:

Rupert Sheldrake / 領域: 生物學與意識研究

Sheldrake的「形態場」(Morphic Fields)理論認為,生物體之間通過看不見的場進行信息交流,類似天線接收和發送信號的過程。他的研究涉及人類心靈感知如何影響物質世界,並提出了心靈和身體之間的一種隱性聯系。


相關研究:
Sheldrake在他的書《The Sense of Being Stared At》中,探討了人類對他人注視的預感能力,並提出心靈感知可以超越物理距離。這與心臟、腦部預感到信息的思想有所關聯。

HeartMath Institute / 領域: 心臟與大腦的生物能學研究

該研究機構專注於研究心臟和大腦之間的聯系,特別是如何通過心臟的感知來影響情緒、健康和認知功能。他們提出了心臟具有自己的神經網絡,能夠快速處理和反應情緒、預感,甚至比大腦更早接收到某些信息。


相關研究: HeartMath Institute的研究發現心臟的電磁場可以與外部環境互動,並通過調節心律變異性(HRV)影響人的身心狀態。這與心臟在接收和發送預感中的角色相吻合。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