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营销 0.2:天字第一號工具

口號是傳播地方形象的頭號工具,它激发人們的熱忱,協調所有的地方營銷作業。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20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OVEPI 3 hours ago

幻影

我認清了這些道路,原來如此這般,知道它們直奔什麼所在,在什麼地方可以拐彎抹角,此時,我記起來了,這幾條道路我曾走過,當時正思念著斯代瑪麗亞小姐……我看,這條條道路已變得單調乏味了,但賦予我性格特徵所追隨的軌跡以精神意義。這是很自然的,然而並不是無關緊要的;條條道路提醒我,我的命運只是追求幻影,我夢寐以求的生靈,很大一部分是我想像出來的現實;的確有些生靈——我從小就是這種情況——對他們來說,凡有固定價值的東西,別人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什麼財富呀,功績呀,高官厚祿呀,都視為身外之物;他們所需要的,恰恰是幻影。他們為此耗盡了餘生,不惜一切代價,想盡千方百計去和幻影見面。但幻影稍縱即逝;於是又追求另一個幻影,哪怕再回過頭來重新追求第一個幻影也在所不惜。……斯萬……曾是幻影的熱心追求者。幻影形形色色,有被人追求的,有被人遺忘的,有被人重新尋覓的,也有時只求一晤的,目的在於接觸一種不現實的生活,這種虛無縹緲的生活一縱即逝,巴爾貝克的條條道路到處有幻影神出鬼沒。一想到沿途的樹木,梨樹呀、蘋果樹呀,檉柳樹呀,這我死後它們仍然生機盎然,我似乎從它們身上得到了教益,把精力撲到工作上吧,趁長眠安息的時刻尚未敲響的時候。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OVEPI on November 4, 2024 at 9:35pm

維舟·從神經科學出發剖析文學為何有用~~有這麼一個故事:據說當年伏爾泰的父親看到他詩寫得很好,起初很高興,後來又擔憂他「培養起這種根本不能賺錢的才能」。這想必很能讓中國人產生共鳴。40年前,「文學青年」仍然是個高級的褒獎,然而到了經濟繁榮的時代,這個詞早已變成了一種揶揄:按照中國人的實用主義,文學不僅無用,甚至還有害,助長了一種脫離現實的傾向。想必也是被人問得多了,作家莫言有一次坦率地說:「文學與科學相比,的確沒什麼用處,但文學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

文學確實不能當飯吃,因為它本質上來說是一種非物質需求——那是「精神食糧」。只不過,很多人都難免有一種錯覺,認為沒有這樣的精神生活也能過得好好的,但話說回來,「吃飯是為了活著,活著不是為了吃飯」。文學不僅僅能讓人擁有良好教養,還因為文學本身是精神生活的產物,證明了人不是動物、不是工具,而是有著複雜感受的萬物之靈,畢竟動物是沒有文學的。正因此,沒有文學滋養的社會文化和心靈,注定是粗鄙、蒼白和貧瘠的,無法體會到高層次的精神享受,那樣的生活其實只是「生存」。

對現代人來說,如果還想在人生中擁有豐富的內心和體驗,文學就是必不可少的。那倒並不一定是要你日常閱讀文學經典,而是說具備基本的教養——例如,至少知道《紅樓夢》,並對小說中主角的命運有所觸動。這就是安格斯·弗萊徹在《文學發明》中所說的,文學和那些物質生產的工具不同,「這些工具面向外部,幫助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而文學則面向內心,幫助我們活出自己」。

也就是說,文學之所以重要,乃是因為它有助於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但它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說到底,這是因為人類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從遠古時代起,「講故事」就是創造人際聯結、激發內心感受的重要方式。文學的獨特能量永遠在於虛構,但我們天生就能通過這些虛構的故事去想象那些超越現實的存在,觸及他人的感受,由此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自己的內心。

聽起來覺得不可思議嗎?但這可不是誇大其詞。

這本《文學發明》最新穎獨特之處,就是從文學作品中發現某種心理效用,「這種效用或許有醫學價值,或許能提高心靈的福祉,又或許對大腦別有一番好處」,並且它們都可以用神經科學來加以證實。文學當然能喚起人的種種情感,正如閱讀浪漫小說也能為讀者提供情感濡養,但本書並不只是寬泛地談論文學的心理寬慰作用,而是具體地論述不同的文學體裁會激發不同的情感,從而引發大腦神經的反應乃至重塑。(原題:從神經科學出發剖析文學為何有用; 作者:維舟;來源:文匯報;2024年11月03日;推薦書《文學發明》,作者:[美]安格斯·弗萊徹,譯者:郭澍|天津人民出版社,2024年7月。)

Comment by OVEPI on November 4, 2024 at 5:24pm

(續上)全書25個章節,每一章都從不同體裁的文學經典出發,論述了文學帶來的心理效應。例如:詩意的措辭可以促進釋放舒緩大腦的多巴胺,幫助我們結合既有記憶和新的思維模式;莎士比亞的悲劇通過進展緩慢的情節和悲慟欲絕的角色,起到了「悲傷療愈」的功能,幫助人們放下重負,解放心靈;曹雪芹的小說則能讓讀者大腦神經中的額內側回對文化規范進行長時間的沉浸式吸收,從而讓我們的大腦感到自在,真正接受自我;而旅行可以挑戰我們對人的預期,因而旅行文學本身就可以給人帶來新體驗,激活大腦的前扣帶回皮質,阻止我們倉促做出論斷,從而助益我們的心理健康,讓我們做出精確的最終決斷。

從詩歌到戲劇、小說,不同的文學體裁可以在不同方面拓展我們的外在視野和內心世界,對愛情、憤怒、痛苦、悲傷等種種情緒的刻畫,則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體驗,讓讀者的情緒得到濡養和慰藉,塑造了一種「心智複雜性」。這不僅僅是把文學的功用還原為某些顱內化學物質的分泌,也是科學地證明了一點:要成為更好的自己,文學的確是一份至關重要的營養。

要好好理解這一點,有必要補充一個關鍵概念——神經可塑性。這一心理學概念指的是:你如何看待自己、認識自己,可能會潛移默化地塑造自己的未來。這個道理其實並不複雜,如果你每天都自信地看待自己,積極地回答「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這類問題,大腦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引導你自我實現。自我定義和暗示之所以能產生這樣驚人的影響,正是因為人類的大腦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不斷根據外部刺激和內部信念重新塑造自己。

這種認為個人可以不斷調適、重塑的成長心態,本身就是現代社會的關鍵特征。早有研究鄉村社會的社會學家發現,農民的移情能力很低,他們很難設想自己還能扮演別的什麼角色,而文學正是提升移情能力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因為只要你沉浸在小說、戲劇之中,很自然地就會代入角色之中,跟隨著他們的經歷而心潮起伏。珍妮斯·A.拉德威的《閱讀浪漫小說》一書證明,浪漫小說的最重要讀者群體之一,就是那些情感上匱乏的家庭主婦,她們通過閱讀可以極大地滿足自我。

在文學史上,文學一直具有社會化工具的潛能——有時被看作政治啟蒙的載體,有時視為道德灌輸的渠道,還有時作為主流意識形態教化社會的工具。直到100多年前的美國,英語文學研究仍經常被視為一種用來警告、規勸和指導的政治教育工具。實際上,在文學研究專業化之前,「文學的視角應該是社會的,而非自我中心的」這種古老的觀點一直佔據統治地位。只不過,以往這種「文以載道」的工具性視角注重的是培養合格的社會成員——用黑格爾的話來說,古典教育的一個前提就是:「古人的作品是對人類精神最高的培育。」

不過,在很長時間里,文學作為良好教養的必需品,接受文學教育通常也就意味著分析研究經典作品的文本,這樣一來,文學就勢必從屬於語法、語源學、修辭學、邏輯學、演說、主題寫作等等,難免枯燥乏味。直到現代大眾文學興起後,這種觀念才逐漸遭到挑戰,更多人開始意識到,文學不是文本,它真正重要的地方,是深入刻畫並呈現人性本身。

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還是個大學教授時,他就曾主張:文學「有一種感動你的特質,只要你不是完全冷血就不會弄錯。它還有一種教導你的力量,有效而潛移默化,沒有哪種研究或系統方法可以與之匹敵」。他相信文學不是用來分析的,堅持「不存在關於文學的科學」,「文學的本質純粹是精神」,「你必須感受它,而不是過於有條有理地分析它」。

文學確實能有效地激發、引導、塑造人的情感,但有必要指出的是,有時這正是傳統社會提防它的原因——想想看,明清時代將《西廂記》斥為「淫詞豔曲」,正是因為它所激發的「情」對僵化的禮法秩序而言是危險的顛覆力量。然而,對現代人來說,情感卻是文學最重要的功用之一。把文學看作是人的基本精神需要,培養感受力和移情能力來達成自我成長,這是現代個人主義的信念使然。瑪莎·努斯鮑姆在《愛的知識》中雄辯地證明,人的感知同時涉及情感和理智,在建立這樣一種倫理理解時,文學是比哲學更好的表達形式,那才是人之所以為人。

1930年代,文化批評家萊昂內爾·特里林在哥倫比亞大學執教時,曾將文學當作社會學和心理學來討論,激怒了不少學生。而在當代社會,至少可以證明,文學確實能對人的心理產生複雜深沉的影響,它並非無用,恰恰是有著大用——讓我們成為更完善、更豐富的自我。(原題:從神經科學出發剖析文學為何有用; 作者:維舟;來源:文匯報;2024年11月03日)

Comment by OVEPI on July 2, 2024 at 3:18pm


重温孙春徳医生的《六四后的中国》


这是一部很好读的游记,连文带图加上旅行团成员名单,共110页,半个晚上就读完了。可是,孙春徳医生在这部《六四后的中国》一书里提到的许多事物,在庆祝马中建交50周年纪念的这两天,非常值得有心人细细地回味。

此书出版于1990年6月4日,砂拉越诗巫慕娘印务印刷,拉让书局发行。第二年,孙医生开始了他长达4届的立委生涯,期间依然笔耕不息,结册多部。虽以政论与民生议题为重,但其“有碗说碗,有盘说盘”的医生本色,在《六》书中早见其风格。

34年后翻出旧书来,我依然读得很有味道。想想,主要是因为我从1992年开始,便因为工作所需或背包包自助行,出入中国无数次,孙医生所说的城市或景点,我几乎都去过了。重温起来,是那麽的有共鸣感。

在旅游信息图文泛滥媒体的今天,此书更显得它的历史价值可贵。要看旅游消费的内容,去看小红书、抖音或任何旅游网站吧,随便一个一秒钟就扳倒孙书。

然而,好些有趣的记载,恐怕是那些网红闻所未闻的“好东西”。若“改编”、“搬演”到平台去,特别有话题性。很多很多故事,甚至令人感到现在的自己其实很幸福很幸福。

 

且举三个例子——


往东飞的方向朝西
 

以前的詩巫人去中国,首先得飞吉隆坡,住一晚再飞广州。现在,大家不仅可以省下许多不必要的飞行时间直飞大陆,有的城市甚至有直透班机。多好。

不再需要“若想往东飞,就得先往西飞”,符合逻辑多了。


大马内政部训诫


第二件事,精彩啰。我在1992年头一趟飞中国,绕道香港,可没这遭遇。

而孙医生伉俪一行人在吉隆坡梳邦机场登机前,首先要聆听内政部官员的循循“教诲”:有机会出去玩,当然要玩得开开心心,但千万别忘了签证期限,免得逾期逗留需要动用国际外交程序把你领回来。 

还有,随时随地顾好自己的护照;留意扒手、小偷和气候变化。 

回来时,切忌藏了中共宣传品,还得意忘形到穿上毛主席行头。这在马来西亚是严禁的事,乐极生悲就不好。 

最重要的,去人家国家玩耍,要懂得礼貌,不要口大大批评人家的政府、经济与社会等现象。 


这一项真有趣。


1990年的首相不就是老马吗?这些对华“友好条例”肯定是其内阁规定的,怎么到了2018年众望烧天时二任首相访华,他居然就忘了底线,在人家国境内批评他们的内政?

(下續)

Comment by OVEPI on July 2, 2024 at 3:10pm

机场故事

第三件事,讲讲机场。

在1990年代上半叶,中国境内航班所使用的,很多都是军用机场。连普通民用机场都没有,更别说国际机场。

我1992年去海南岛,因为航班有限,得先在香港呆一晚,隔天再飞海口大英山机场。

此军用机场距离市区只有二三公里,设备很简陋。由于下雨起大雾,飞机没法下降,又返回香港等待消息。

熬了好几个小时,未知喝了多少咖啡,才再次起飞。可是抵达时,天色已提早暗下来,机场照明条件不良,机师没敢降陆,唯有原途返回。

虽然航空公司赔偿了酒店住宿与晚餐,但从马来西亚出门算来已足足两天,还没法子抵步海南岛。 

最后,虽然有志者事竟成到达了目的地,下了飞机可没有雨伞。细细春雨中走到机场建筑物,也算一种海岛风情。

去领发旅行箱时,发现躺在地板上的旅行箱,虽然防水,却裂了。 

重温孙春徳医生1990年出版的《六四后的中国》,再想想自己在时间上相距不久的一次海南岛商旅,不难看到在刚改革开放十余年,一切还是邓小平说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阶段,很多让人苦笑的类似现象,其实都很普遍。

唯一分别的是,孙医生伉俪参加的,是行程早已安排得紧紧的旅游团,班机有误,很多景点就要错过了;接待服务一时不到位,对经验丰富的国际旅人来说,难免会摇头。

我呢,因为是受托做投资前作业,考察性质,时间安排比较自由。且行且看,随时随地都是珍贵的亲身体验。 

旧事重提它干嘛?就只想说明一点,看看今天中国的所有建设、提升,对比曾有的情景,谁也不能否认这是多么果断、迅速而神奇的蜕变。 

反观当时事事看中国都带点优越感的马来西亚人,這些年当然不能说没有与时俱进。但请时时记住,我们曾有一位首相说过:“我们有世界一流的建设,管理却三流!” 

话是在2004年左右说的,“三流”?指的是那个时期的水平。现在?自己估计吧。
(21.6.2024)

愛墾評註:为何不换个角度,由海外有丰富“中国体验”的人,在社媒直播中叙說“小”故事,“深”意义?

延續閱讀:每当变幻时/朋友你好吗?

Comment by OVEPI on May 27, 2024 at 5:00pm

徐賁·官員如何學會說話

200811月,中國前駐法大使、外交學院前院長吳建民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批評一些中國高官不懂得如何同外國人交流,把大量時間浪費在充滿套話、廢話和空話的無效交流上。吳建民認為,交流力缺失是中國社會的一大浪費。

前不久,又有報道,"人民網"推出了"怎麽看領導幹部找替身開會"的專題調査,說是會太多,而且開會聽報告太辛苦,不能不請人代勞。還有報道說,2007年12月26日,廣東省委開會,有一成人缺席,惹得廣東省委書記對地方會風開炮。2007年7月份針對華南虎事件,陜西省召開處級以上幹部大會,在整風大會現場,臺下幹部卻睡得正香。

開會的"逃會"、"睡會"、"替會",這都與會上說話的人說話不得法,叫人厭煩、提不起興趣有關係。看來一些官員說話能力成問題,不是在國外不會說話,只會在國內說,而是他們在國內也不會說活,否則怎麽能把聽話的人說得睡著、煩得逃走呢?

說活不只是一種動嘴巴的能力,而更是一件需要花心思,去與聽話者有效溝通的事情。說話是涉及人與人實際社會關係的話語行為。平等、尊重的話語是討論、探尋式的。它不自大、有自省意識,因此而親切、幽默。相反,居高臨下的話語則是指示、命令式的,它聽上去很權威、很正確,但讓人覺得壓抑,無法親近。

今年八月雲南某高層論壇開場白就客套了80分鐘。不能說是不會說話,但卻是根本不會替聽話人的感受著想。居高臨下的話語是官場文化的產物,要改變這種話語,需要改變"我說,你不能不聽"的心態,更要改變"上面說,下面不能不聽”的社會關係。說話的人不妨先做一個簡單的練習,說話前在心里想一想,如果我是一個平凡的公民,我會要聽這樣的講話嗎?平等的話語是在替他人設身處地,顧及他人感受和理解的人際關係中建立起來的,它必須在平等的公民互動、交往關係中才能得到發展。

公元前4世紀,在雅典有很多教人說話的修辭學校,其中最有名,也是最特別的,是由伊蘇格拉底辦的。伊蘇格拉底把說話當作一種能幫助公民秉性和德性成長的普適教育,而不只是一種可以用來作法庭辯論或公開發言的技能。說話可以是顯示真實的方法,但也可以是遮掩和扭曲真相的伎倆。光教人如何說話,而不教人如何說真話、為何說真話,會把受教者引入歧途。伊蘇格拉底說,學習說話要有進步,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是說話人的自然秉性,不光是動嘴的天賦,而且也是真誠地說話。這是最重要的。第二是關於說話技巧的知識,如何運用排比、比興、講究用詞鏗鏘、自圓其說等等。第三是練習,練習的實踐比光有知識要來得重要。

放到今天的公共生活之中,伊蘇格拉底對說話本領三要素的看法仍然相當有用。

一個人說話,首先要明白自己為什麽要說話。在雅典的自由公民城邦里,一個公民要爭取公共權力就必須先得到其他公民的支持,演說成為一種很現實的公共生活需要。在現代民主國家里也是一樣,政治人物大部分是靠對選民或公眾說話,並取得他們信任才當選的。他們不是在要麽說官話,要麽悄沒聲的權力體制中被提拔起來的。

至於說話的技巧知識,現代人已經遠不如古代人講究。我們並不期待現在的政治人物都像古希臘、羅馬政治家那樣去做流芳百世的演說。現代人只要說大白話就行,而且越是大白話,越是大實話越好。在現代民主社會里,反倒是那些用說話和發言來遮掩事實的人,才特別需要研究一些以假亂真、似是而非、專按自己的辯證的"技巧"。倫理學家博克說,這種說話的技巧其實是"說謊"的技巧。

說話的本領是在實踐中鍛煉出來得。公共人物,尤其是官員,與民眾交往越緊密,越經常,自然就越有練習說話的機會。這種練習與作報告、下指示的說話是不同的,它要求理性平和的對話,不是頤指氣使的獨白。理性對話是一種公民社會的話語,它據理勸說,但並不能預期勸說的效果,因為被勸說者可能有他自己的理性立場,公民社會中的對話因此必須是一種多元協商、生動活潑、言之有物的公共話語。(2008年12月09日 南方都市報)

Comment by OVEPI on January 25, 2024 at 12:19am

Everything I Need to Know I Learned in 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 By Michael Desmond

“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 might be the funniest movie ever made. Filmed on a shoestring budget by the irreverent British comedy troupe Monty Python, the movie tackles the legend of King Arthur and lampoons everything from arranged marriages to medieval superstitions to the French.

Given its medieval setting and farcical treatment, you’d think there would be little software developers could learn from the film. As it turns out, “The Holy Grail” offers more than a few lessons for those involved with code.
 

Be pragmatic: Everyone told the King of Swamp Castle that he was “daft to build a castle on a swamp,” and sure enough, his first attempt sank into the muck. “So I built a second one,” he says. “That sank into the swamp. So I built a third. That burned down, fell over, then sank into the swamp. But the fourth one stayed up.” 

This is the kind of thinking that produces epic SAP implementation failures. The King and his melancholy son Alice ... I mean, Herbert … could’ve spared themselves a lot of trouble if they had listened to trusted advisors and built on another site. Be pragmatic and be willing to shift your plan as events and conditions warrant. Oh, and no singing.

Assume nothing: That simple code update project you were assigned? It could be a killer rabbit.

Don’t make assumptions. Assess for complexity and scope, watch out for sharp, pointy teeth and budget accordingly.
 

Commit to process: It’s not enough to have a great idea, you have to execute. Sir Bedevere’s giant Trojan rabbit ploy worked flawlessly—except he forgot to put anyone in the construct before the French guards rolled it into their castle. A more rigorous process would have ensured the project was complete before he deployed it, allowing the knights to take the French “not only by surprise, but totally unarmed!” 

Harden your code: At the Bridge of Death, each knight had to correctly answer three questions or face being launched into the chasm. When the Bridgekeeper asked King Arthur the air speed velocity of a laden swallow, Arthur replied, “What do you mean, African or European swallow?” Surprised, the Bridgekeeper muttered, “I don’t know that,” and was himself launched into the abyss. The unanticipated input crashed the authentication routine and left the bridge unguarded. This is stuff that can be addressed by fuzz tests and error checking. 

Value documentation: The knights’ quest would never have even reached the Bridge, had Joseph of Arimethea not documented his work in the living rock of the Caves of Caerbannog. And the knights never would have gotten past the killer rabbit without the Book of Armaments and its detailed instructions on using the Holy Hand Grenade of Antioch. Document, document, document!

Consider open source:True fact: The budget for “The Holy Grail” was so small that the crew couldn’t afford horses. So cast members took two halves of coconut and clapped them together as they skipped along. Sometimes, free tools are the best tools.

Know when to quit: The Black Knight always triumphs, except when he doesn’t. Don’t be stubborn—no one is of any use with all their limbs lopped off. Take a lesson from King Arthur and his men, who throughout the movie would cry, “Run away! Run away!” as they retreated from one peril after the next. It looked cowardly and silly, but those retreats allowed the knights to regroup and press on with their quest. (Michael Desmond is the Editor-in-Chief of MSDN Magazine;October 2016,Volume 31 Number 10,Msdn Mag,Editor's Note )

Comment by OVEPI on June 29, 2021 at 10:02pm


創作旅遊口號高招

怎樣創作一個國家的英文旅遊口號?

1 夠親切

語言盡量口語話,親切自然,讓遊客感覺到賓至如歸。

Turkey: Be our guest
土耳其, 快來做客

Tajikistan:Feel the friendship
塔吉克斯坦, 感受友誼

Iran:You Are Invited
伊朗, 應邀而來遇見你

Uganda:You’re welcome
烏干達, 我們歡迎你


2 夠簡潔

簡潔凝練,使人印象深刻。廣告口號一般不超過十個字,用最少最精煉的詞匯傳遞最多的信息量。英語旅遊目的地宣傳語常用單個詞、雙個詞、三個詞、省略句、簡單句、感嘆號.

India:Incredible India!
不可思議的印度!

Brazil:Brasil – sensational!
激情巴西!

Haiti:Experience it!
海地,感受它!


3 夠撩人

語言需具有煽動性,激發遊客興趣,說走就走。

Ireland:Jump into Ireland
愛爾蘭,跳進愛爾蘭

Poland:Move your imagination
波蘭,開啟你的夢想

Zambia:Let’s explore
贊比亞,一起來探索吧


4 夠獨特

形象定位,強調獨特優勢。推廣語中盡量體現最大的優勢,特別是區別與其他旅遊目的地的優勢。獨特性,才能讓遊客只想到你。

Swaziland:A royal experience
斯威士蘭,一次皇家體驗

Gambia:The smiling coast of Africa
岡比亞,非洲微笑的海岸線

Denmark:Happiest place on Earth!
丹麥,地球上最快樂的地方!

Republic of Montenegro:Wild Beauty
黑山,野性之美

China, Like Never Before
古往今來前所未有

Comment by OVEPI on June 23, 2021 at 11:05am


非洲国家旅遊口號

Algeria:Tourism for everybody
阿爾及利亞:適合所有人的旅遊

Cape Verde:No stress
佛得角,沒有壓力

The Republic of Sierra Leone:The freedom to explore
塞拉利昂共和國,自由地探索


Nigeria:Good people, great nation

尼日利亞,友好的人民,美好的國度

Cameroon:All of Africa in one country
整個非洲,盡在喀麥隆

Namibia:Endless horizons
納米比亞,無垠地平線
 


South Africa:Inspiring new ways

發現新南非

Botswana:Our prides, your destination
博茲瓦納,我們的驕傲,您的目的地

Swaziland:A royal experience
斯威士蘭,一次皇家體驗


Zimbabwe:A world of wonders
津巴布韋,奇跡的世界

Mozambique:Come to where it all started
莫桑比克,快來這一切開始的地方

Malawi:The warm heart of Africa
馬拉維,非洲熱情之心


Madagascar:A genuine island, a world apart
馬達加斯加,一座真正意義的小島,一個與世隔絕的世界 (上圖)

Burundi:Beautiful Burundi
美麗之地布隆迪

Kenya:Magical Kenya
神奇的肯尼亞


Gambia:The smiling coast of Africa
岡比亞,非洲微笑的海岸線

Comment by OVEPI on April 18, 2021 at 4:11pm

西爾瑪·拉格洛夫·維特恩湖

男孩子和白雄鵝、灰雁剛飛上天空,就望見一座山坡陡峭、山頂平坦的高山,他們知道那肯定是塔山。阿卡和亞克西、卡克西。科爾美、奈利亞、維茜、庫西以及六隻小雁早已站在塔山頂上等候著他們。當他們看到雄鵝和灰雁終於找到大拇指兒時,大雁群中立即爆發出鳴叫、撲翅和喊叫聲,那歡樂的場面真是難以形容。

塔山的懸崖峭壁上幾乎從上到下長滿了樹木,但是頂部卻是光禿禿的。人們可以站在那里極目遠眺,縱覽四周。要是朝東面。南面和西面看的話,看到的差不多全是貧瘠的高原,除了陰暗的杉樹林、褐色的沼澤地、堅冰覆蓋的湖泊和灰蒙蒙的連綿起伏的群山外,其他什麽也看不到。男孩子也不禁覺得,造這塊地的人並沒有花多大的力氣,而是急急忙忙,粗制濫造,用石頭堆一堆就算了事了。不過,極目北方,景色就截然不同了。看來造這塊地的人懷著極大的熱情和一絲不茍的精神。朝北看到的全是瑰麗巍然的群山、平坦的峽谷和蜿蜒曲折的溪流,一直可以望到那片湖水滔滔的維特恩湖。湖面上冰已融化,湖水清澈透明,閃閃發光,就好像里面裝的不是水面是藍色的光。


正是維特恩湖使北面的景色錦繡如畫,風光旖旎,因為好像那道藍色的光從湖中升起,又撒向大地。森林、小山、屋頂以及坐落在維持思湖畔的延切平市的塔頂,處在一片淡藍色的光環中,看上去讓人賞心說目。男孩子想,如果天空中也有國家的話,那麽它們肯定也是像這樣藍色的,他認為他對天堂是什麽樣子似乎有了一個模糊的概念。 

當天晚些時候,大雁群繼續飛行,他們朝著藍色峽谷飛去。他們心情愉快,歡天喜地,一路上高聲呼叫,大聲喧鬧,凡是有耳朵的人都會聽到他們的喊叫聲。(西爾瑪·拉格洛夫《尼爾斯騎鵝旅行記》第17章,1906,四月十五日星期五)

瑞典維特恩湖(Lake Vättern):關於韋特恩湖名稱的由來,有一說認為是來自於瑞典語中的「水」"vatten"一詞,但目前並不能肯定。有意見認為湖的原稱應為"vätter,意解湖泊之神或森林之神。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