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藝頻道》

獻給所有為找尋、傳播、深耕生涯技藝的年輕人,和他們的師長與父母。資訊爆炸,腦子超載,但是我們的心和雙手需要知道怎麼做,才能給自己開創平安喜悅的一生。

《愛墾藝頻道》推薦精彩文章、照片請瀏覽以下網頁: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673

Albums: 愛墾欄目
Favorite of 1 person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3 hours ago

愛墾學術:愛優騰與「耽改出海」:中國長視頻的戰術突破與軟實力困境

近年來,中國大陸三大長視頻平台——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業界俗稱「愛優騰」)——紛紛加快出海腳步。在海外市場競爭激烈、韓流與日流長期盤踞的格局下,這些平台選擇了一個相對小眾卻能迅速累積粉絲效應的突破口:以 Boy's Love(BL)/耽美 題材為先鋒,將耽改劇與相關影視作品作為文化輸出的「前鋒隊」。這一策略引發討論:它究竟只是商業考量下的權宜之計,還是能夠真正成為「彰顯中華軟實力」的文化工程?

本文試圖從產業策略、文化符號、國際比較與軟實力理論等角度,對此現象進行分析。

一、為何是 BL?出海策略的產業邏輯

首先需要理解的是,愛優騰之所以選擇 BL/耽美題材出海,並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市場門檻低,迴響度高

相比動輒數億元製作成本的古裝大劇,BL 劇的投資通常在中小規模,但觀眾黏性極強。尤其在泰國、東南亞、甚至拉美與歐美的部分亞文化社群中,BL 已成為成熟且熱度持續的類型市場。對於急於打開局面、測試海外水溫的中國平台而言,這是一條相對「低風險高回報」的途徑。

(2)差異化競爭的突破口

韓國已經在青春偶像劇、綜藝與流行音樂形成完整輸出鏈條;日本動漫與文創形象深入全球年輕世代。中國若想在同一賽道硬碰硬,成本與風險都極大。BL 這一類型相對「新興」,尚未完全被單一國家壟斷,中國的長視頻平台便希望在這一領域「彎道超車」。

(3)社交媒體驅動的傳播優勢

BL劇的國際粉絲社群活躍於 Twitter、Instagram、抖音國際版 TikTok 等平台,喜愛製作二創、剪輯與同人周邊,能自發形成二次傳播。對於平台來說,這種「自帶傳播力」的內容類型,可以大幅減少行銷成本。

因此,從純粹的產業策略角度看,BL/耽美確實是出海初期的一個理性選擇。

二、耽美題材與「中華軟實力」的可能性

然而,若將視角提升到「文化軟實力」的層面,情況就更為複雜。

(1)文化輸出的柔性語言

BL 劇本質上是關於情感與愛情的故事,而情感是跨越文化最容易共鳴的語言。相比需要歷史知識背景的古裝劇,或容易引發價值觀爭議的現實主義題材,BL 類型往往更「輕盈」、更容易打動年輕觀眾。某種意義上,這可以視為一種「柔性」的文化輸出工具。

(2)語言與面孔的曝光

無論觀眾是因為劇情還是 CP 化學反應而入坑,他們接觸到的都是中文對白、華人演員的形象,以及中國大陸的製作環境。這在無形之中提高了「中國影視」的能見度,對中國文化的日常化理解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3)挑戰與張力

但不可忽略的是,BL/耽美題材在中國國內始終處於敏感狀態。多數作品在改編時需進行「降維」處理,如將愛情關係模糊化為「兄弟情」、「戰友情」。這種擦邊與隱晦,往往讓海外觀眾覺得不夠真誠,甚至出現「官方下場剪 CP」與「粉絲自發嗑糖」的尷尬場景。長此以往,這種矛盾會削弱作品作為文化輸出的真實度。

因此,BL 劇雖有助於文化「曝光」,但未必能真正提升「價值共鳴」。而後者,才是軟實力的核心。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18 hours ago

三、國際比較:韓流與泰國 BL 的啟示

若要評估「耽美出海」能否承擔軟實力重任,不能不參考其他國家的經驗。

(1)韓流模式

韓國流行文化的輸出並非僅靠單一類型。從 K-pop 到韓劇,再到電影、綜藝,最後延伸至美妝、飲食、觀光,形成「全方位的文化生態鏈」。韓劇雖以愛情劇為代表,但其軟實力效果來自於「韓國現代性」與「社會活力」的整體輸出。

(2)泰國 BL 現象
泰國 BL 劇近年迅速風靡東亞與拉美,成為泰國文化輸出的代表之一。然而,它的影響大多停留在娛樂消費層面,並未真正轉化為整體國家形象或價值的廣泛提升。換言之,泰國 BL 的全球流行,更多是一種「亞文化現象」,而非真正的軟實力升級。

中國若過度依賴 BL 作為出海支點,可能會落入類似的境況:收穫粉絲與流量,卻難以建構深層的文化認同。

四、軟實力的定義與耽改劇的侷限

政治學者 Joseph Nye 對軟實力的定義是:「一國通過吸引力,而非強制力或金錢誘因,來影響他國偏好的能力。」其中的核心在於價值觀、文化與制度的吸引。

以此標準來看,BL 劇雖然能吸引海外觀眾,但它的吸引力主要停留在 「娛樂消費」 層面,而缺乏能夠反映中國社會現代性、價值觀或文化精髓的內容。甚至,由於國內的審查制度,這些作品往往呈現出一種「隱而不宣」的狀態,削弱了其說服力。

換言之,BL 劇可以作為「軟實力的前奏曲」,但若要真正成為國家文化影響力的一部分,仍需更多元、更開放的作品與文化表達。

五、未來展望:從戰術突破到戰略布局

那麼,中國的長視頻平台應如何避免「只見流量,不見軟實力」的陷阱?

(1)多元化題材輸出

BL 可以作為切入口,但不能成為唯一入口。愛優騰若能在此基礎上,同步推出都市劇、家庭劇、懸疑劇,乃至紀錄片與動畫,才有可能逐步塑造「中國故事」的多樣面貌。

(2)真實而開放的文化表達

當前 BL 劇常因「降維處理」而顯得含混不清。若要在海外真正獲得文化認同,需要更真誠的表達。這並非意味著挑戰國內審查,而是要尋找能在國內外同時被接受的表達方式。

(3)建立完整的IP生態

韓國成功的關鍵在於將影視作品轉化為明星產業、時尚潮流與觀光資源。中國 BL 劇若能延伸至音樂、漫畫、小說與線下活動,甚至帶動中國的服裝、美食與旅遊,才可能從「劇粉」轉化為「文化粉」。

(4)文化自信與現代性展示

真正的軟實力來自一個國家對自身價值的自信。如果中國能在 BL 劇之外,提供更多展現「中國現代社會」、「中國青年生活」的作品,才能讓海外觀眾建立全面的文化想像,而不僅停留在單一的耽美符號。

六、結語

愛優騰以 BL/耽美題材為突破口出海,從產業策略角度看,是一個聰明且務實的選擇。它能快速積累粉絲、打開市場,並在全球年輕世代中提升中國影視的能見度。然而,若將其視為彰顯「中華軟實力」的主要方式,則過於樂觀。

BL 劇的優勢在於 「引流」,而非 「定調」。它能作為中國文化輸出的破冰船,卻不足以承載國家軟實力的全部。真正的軟實力建構,需要更開放的文化表達、更多元的作品生態,以及對中國故事與價值的真實展現。

換言之,耽改劇或許能讓更多海外觀眾喊出「我嗑中國 CP」,但若要他們進一步說「我喜歡中國文化」,則還需要愛優騰與整個中國影視產業付出更多戰略性的努力。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yesterday

愛墾學術:中國軟實力新一章~從男生爱男生開始?

近年來,中國大陸的長視頻平台——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合稱「愛優騰」)——積極推動海外業務,試圖在全球串流影視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與 Netflix、Disney+、Amazon Prime 等國際巨頭相比,中國平台的資源與經驗仍然有限,必須尋找適合的突破口。在這樣的背景下,Boy’s Love(BL)/耽美題材 成為愛優騰的重要出海先鋒。

耽美劇的海外走紅已有先例。泰國 BL 劇近年在亞洲與拉美風靡一時,中國的耽改劇如《陳情令》、《山河令》也在國際市場上掀起波瀾。因此,平台選擇以 BL 為開路者,並不令人意外。但問題在於,BL 本身在中國國內就存在價值爭議;而在宗教或社會保守的國度,這一題材更可能面臨限制。這是否能成為彰顯「中華軟實力」的長遠策略,仍值得深思。


本文將從三個面向展開:一、BL 為何成為愛優騰的出海選擇;二、其對中華軟實力的助益與限制;三、是否存在更具普世性與可持續性的替代策略。


一、耽美題材為何能出海


首先要理解,愛優騰選擇 BL 並非偶然,而是出於現實考量。


1.成本低、熱度高


與動輒數億元的古裝大劇相比,BL 劇屬於中小成本製作,但海外市場熱度極高。年輕觀眾尤其是「二次元」「腐文化」社群,對 BL 劇有天然的接受度與傳播力。對急於測試海外市場的中國平台而言,這是低風險的實驗品。


2.差異化競爭

韓國的優勢在於偶像劇與 K-pop,日本的優勢在於動漫與流行文化,中國若想在同樣的類型正面交鋒,難度極高。BL 作為一個尚未被單一國家壟斷的領域,為中國提供了一個可能的「彎道超車」機會。

3.社群傳播優勢

BL 劇的國際粉絲社群在 Twitter、TikTok、Instagram 等平台極為活躍,習慣進行二創、剪輯與同人周邊,能夠自帶傳播動能。平台在行銷上可以省下大量成本,憑藉粉絲的自發推廣進入當地話題圈。

總體而言,BL 題材確實是中國長視頻在「出海初期」的一個理性戰術選擇。
愛墾根據網絡材料整理評述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Sunday

(續上)二、BL與中華軟實力:吸引力與張力

然而,如果將BL的國際流行直接等同於「中華軟實力」的提升,就過於簡單化了。

潛在的正面效果


BL 劇提供了一種柔性的文化輸出語言。愛情與情感故事比歷史劇或現實主義題材更容易跨越文化邊界。海外觀眾因為追劇,接觸到中文語言、華人面孔與中國的現代城市景觀,這在潛移默化中增加了中國文化的能見度。

某種程度上,它可以作為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文化輸出方式,比直接的宣傳更具吸引力。

內部的爭議與限制


然而,BL 在中國國內一直是敏感題材。為了符合審查要求,許多作品被迫「降維處理」,將愛情化為「兄弟情」「戰友情」。這種含糊策略雖能在國內上映,但在海外卻常被批評「不真誠」「偷工減料」。觀眾常常需要在官方文本與粉絲二創之間尋找「真實情感」。這種張力不僅影響作品的完整性,也會削弱文化輸出的說服力。

宗教與文化壁壘


在宗教氛圍保守的國度,如中東、南亞的部分穆斯林國家,BL 劇可能因違背當地價值觀而遭到抵制或下架。這意味著 BL 題材雖能在東南亞或拉美獲得流量,但難以覆蓋更廣闊的市場。若將 BL 作為出海的唯一路徑,顯然存在區域性侷限。

總結來看,BL 的文化吸引力停留在「娛樂消費」層面,難以轉化為「價值共鳴」——而後者才是 Joseph Nye 所定義的「軟實力」核心。

三、國際比較:他山之石

若要理解中國出海策略的侷限,可以參考韓國與泰國的經驗。

韓流的全方位布局


韓國的成功在於形成完整的文化生態鏈:K-pop、韓劇、電影、綜藝相互支撐,再延伸至美妝、飲食、觀光。韓流的核心吸引力不僅在於娛樂,而是展示了韓國的現代性、時尚感與社會活力。

泰國 BL 的局限


泰國 BL 劇的確風靡亞洲與拉美,但其影響多停留在小眾圈層,並未帶動整體「泰國文化」的國際形象。對許多海外觀眾而言,泰國等於「BL 生產國」,卻難以上升為更廣泛的文化認同。

中國若重複這條道路,可能會落入相似陷阱:獲得短期粉絲,卻無法形塑長遠的文化吸引力。 

四、更好的出海選擇

那麼,若 BL 不是唯一出路,中國長視頻應該如何制定更具普世性、可持續的策略?

懸疑推理與科幻題材


這是最容易跨越文化邊界的類型。中國已有《隱秘的角落》《開端》等口碑佳作,敘事張力能吸引不同文化的觀眾。這類作品凸顯中國編劇在敘事結構上的創新,既能出海,也能提升文化話語力。

青春校園與家庭題材


校園生活、家庭矛盾、代際衝突是全球共通的主題。中國特有的教育制度(如高考壓力)、親子關係也能成為引人入勝的文化元素。這種「普世情感+中國特色」的結合,更容易被不同國家接受。

古裝奇幻與東方美學


中國古裝劇的視覺奇觀與東方美學在全球具有獨特吸引力。若能在歷史題材基礎上加入奇幻冒險或普世的正邪對立敘事,將更容易為國際觀眾理解與接受。例如動畫《哪吒之魔童降世》已在國際市場獲得好評。

動畫與兒童內容


動畫比真人劇更容易跨越宗教與性別的禁忌,能夠針對年輕觀眾形成長期的文化影響。這是中國目前相對不足,但最具潛力的方向。

國際合拍與本地化改編


在穆斯林國度或其他保守市場,可以透過合拍或本地化合作調整劇情,推出「國際版剪輯」。這種策略雖增加成本,但能有效規避文化摩擦,建立品牌形象。

五、從戰術到戰略:軟實力的長遠布局

長視頻出海的最終目標,不僅是商業流量,而是軟實力的建構。這需要從「戰術突破」上升為「戰略布局」。

戰術層面:吸引觀眾


BL 劇、懸疑劇、青春劇都可以作為流量入口,幫助平台在不同市場打開知名度。

戰略層面:文化共鳴


長遠而言,需要更多能體現中國現代性、青年生活、家庭價值觀的作品,讓海外觀眾在情感之外,對中國文化產生理解與認同。

生態層面:產業鏈延伸


參考韓流經驗,長視頻應與音樂、動漫、文創、旅遊等形成聯動,將影視的流量轉化為更全面的文化影響力。

六、結語

愛優騰選擇 BL/耽美題材作為出海先鋒,從產業角度看,是一個聰明且務實的戰術:它成本低、粉絲效應強、社交傳播快,能幫助中國影視快速「破冰」。但若將其視為「彰顯中華軟實力」的核心路徑,則過於理想化。BL 劇的影響多停留在娛樂消費層面,且在宗教保守國度面臨天然阻力。

真正的軟實力建構,需要更普世的題材、更真實的文化表達,以及更長遠的產業生態布局。懸疑、校園、家庭、動畫與東方奇幻,可能比 BL 更具廣泛市場與文化潛力。

換言之,BL 可以是中國長視頻出海的「破冰船」,卻不是「航母艦隊」。要想真正形成「中國故事」的全球吸引力,中國影視產業需要的不僅是戰術上的敏銳,更是戰略上的格局。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Saturday

愛墾學術:Netflix的在地文化策略

Netflix透過委託製作在地原創內容以滿足本地與全球觀眾、調整平台功能以迎合區域用戶偏好,並與當地創作者及產業合作以促進多元市場的成長。此策略有助於吸引特定消費族群並鞏固用戶忠誠度,但同時也引發對智慧財產權控制以及在地製作環境可能受制於全球串流巨頭偏好的憂慮。

文化整合策略

在地內容製作:Netflix製作以當地語言呈現、擁有多元演員與故事線的原創電影與影集,以貼近區域觀眾。例如巴西影集《3%》,或韓國影集《魷魚遊戲》。

與在地人才與產業合作:公司與本地製作公司合作、挖掘地方故事、培養在地人才,開發具有高出口潛力的內容。這類做法類似於泰國借鑑韓國文化戰略的方式。

平台在地化:Netflix 調整其使用者介面、功能與推薦演算法,以支援當地語言、支付方式及內容偏好。

對在地文化的影響

為本地創作者帶來的機會:外國平台提供必要的資金,使創作者能製作原本因國內資金有限而難以達成的大規模作品。

在地內容的全球能見度:Netflix 促進了國家媒體內容的全球流通,為本地製作提供了獲得國際讚譽與認可的途徑。(愛墾網根据網絡材料整理)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August 1, 2025 at 1:02pm

丹納《藝術的哲學》諸位先生,你們可以回顧一下走過的路程。我們對藝術一步一步地得到一個越來越完全,因此也越來越正確的觀念。最初我們以為藝術的目的在於模仿事物的外表。然後把物質的模仿與理性的模仿分開之下,我們發現藝術在事物的外表中所要模仿的是各個部分的關係。最後又注意到這些關係可能而且應該加以改變,才能使藝術登峰造極,我們便肯定,研究部分之間的關係是要使一個主要特徵在各個部分中居於支配一切的地位。這些定義並非後者推翻前者,而是每個新的定義修正以前的定義,使它更明確。結合所有的定義,按照低級隸屬於高級的次序安排一下,那麼我們以上的研究工作可以得出個結論如下:藝術品的目的是表現某個主要的或突出的特徵,也就是某個重要的觀念,比實際事物表現得更清楚更完全;為了做到這一點,藝術品必須是由許多互相聯系的部分組成的一個總體,而各個部分的關係是經過有計劃的改變的。在雕塑、繪畫、詩歌三種模仿的藝術中,那些總體是與實物相符的。(丹納《藝術的哲學》第一篇·藝術品的本質及其產生)

完美的塑像藝術的條件,他們完全能適應;眼晴沒有眼珠,臉上沒有表情;人物多半很安靜,或者只有一些細小的無關重要的動作;色調通常只有一種,不是青銅的就是雲石的,把絢爛奪目的美留給繪畫,把激動人心的效果留給文學;一方面受著素材的性質與領域狹窄的限制,一方面這些限制也增加塑像的莊嚴;不表現面部的變化、騷動的情緒、特別與反常的現象,以便顯出抽象與純粹的形體,使端莊和平的塑像在殿堂上放出靜穆的光輝,不愧為人類心目中的英雄與神明。結果雕塑成為希臘的中心藝術,一切別的藝術都以雕塑為主,或是陪襯雕塑,或者模仿雕塑。沒有一種藝術把民族生活表現得這樣充分,也沒有一種便藝術受到這樣的培養,流傳這樣普遍。(丹納《藝術的哲學》第一篇·藝術品的本質及其產生)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June 11, 2025 at 11:06am

愛墾APP:台灣與香港本土情懷~~近台灣與香港近年在電影文創中重新回歸本土情懷,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逆流與在地認同的再塑造。這一趨勢不僅與兩地的社會文化變化密切相關,也展現了影視創作對地方文化與觀眾情感共鳴的重視。針對台灣的《周處除三害》和香港的《破地獄》取得成功,我從幾個角度進行分析與評議:

1. 本土情懷的復興與在地敘事的回歸

(1)台灣:《周處除三害》與地方文化復興

故事選擇與文化認同:《周處除三害》取材自中國古代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通過台灣本地化的改編,賦予了該故事更多現代意義,強調個體成長與社會責任。這種傳統文化的重塑,喚起了觀眾對中華文化根源的認同,尤其是年輕觀眾在觀看時能感受到文化傳承與現代社會的對話。

地方元素的運用:影片通過台南、台中等地的獨特風景和民俗細節,呈現了台灣地方文化的豐富性。這種「地方化」處理,強化了影片的真實感與文化親和力,成功吸引了關注本土文化的觀眾群體。

(2)香港:《破地獄》與民間信仰的重塑

題材創新與信仰探索:《破地獄》以香港傳統的民間信仰和「盂蘭節」習俗為背景,講述了人與鬼神之間的故事。影片不僅滿足了觀眾對神秘、奇幻題材的興趣,還通過對信仰與道德的探討,引發觀眾對生命意義的思考。這種基於地方信仰的敘事,不僅貼近香港本土文化,還與粵語區的觀眾形成了情感共鳴。

城市空間與文化記憶:影片巧妙地運用了香港的城市空間,將舊建築、街巷與民俗祭典結合,喚起了觀眾對「本土香港」的懷舊情感。這種視覺與情感的結合,突顯了地方文化的獨特魅力。

2. 本土情懷復興背後的社會與文化動因

文化自覺與身份認同台灣與香港近年來面臨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促使文創產業回歸本土。這種回歸既是對自身文化根源的挖掘,也是對全球化語境下文化自我定位的探索。

觀眾需求的變化:隨著觀眾對多元化、地方化敘事的需求增長,市場對具有本土特色的影視作品的認可度提高。《周處除三害》和《破地獄》的成功,表明了觀眾對具有文化深度和情感共鳴作品的期待。

政策與資金支持:台灣與香港在文化政策上加強了對本土文創項目的支持,鼓勵具有地方特色的影視創作。例如台灣「文化部」的影視補助計劃和香港電影發展基金的支持,為本土情懷的作品提供了創作與傳播的平台。

3. 港台本土情懷電影的未來展望

文化多樣性的挖掘未來,港台電影可以繼續深挖地方文化,探索不同族群、地方習俗和語言的多樣性,將地方文化與全球視野結合,打造更具國際影響力的本土作品。

跨區域合作與市場拓展:港台電影文創在強化本土敘事的同時,也可以通過與大陸或其他華語區的合作,拓展市場,創造更多文化共鳴與認同。

數字化與多媒體敘事的融合:借助數字化技術與新媒體平台,港台本土電影可以探索跨媒體敘事,將電影內容擴展為多元化的文創產品,增強受眾互動與文化傳播效果。

4.總結與評議

台灣與香港電影文創回歸本土情懷,反映了文化自覺與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周處除三害》和《破地獄》的成功,展示了本土文化與現代敘事結合的無限可能。未來,港台電影若能持續深挖地方文化,並與國際視野相結合,將在全球華語市場中佔據更為重要的位置。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May 15, 2025 at 5:47pm

愛墾APP:《沙灘男孩》——日劇的圓夢营銷~~《沙灘男孩》(Beach Boys)雖然是一部娛樂性質的電視劇,但其「逃離都市」「回歸自然」「追尋自由生活」的核心主題,確實為日本後來推動的地方創生(地方再生、地方振興)實踐提供了某種文化和心理上的啟示。以下是這種方程式在地方創生中的實際影響和作用:

1. 鄉村生活的理想化與營銷

電視劇效應:Beach Boys通過展示海灘小鎮的美好生活,賦予鄉村地區一種理想化的色彩。這種「自然、簡單、自由」的生活方式成為很多都市人向往的烏托邦。後來,許多地方創生項目通過類似的方式,利用電視劇、電影或廣告來塑造鄉村地區的魅力,吸引城市居民旅游、移居或參與地方活動。

案例:例如,香川縣的小豆島、長野縣輕井澤等地,通過影視作品和文創活動宣傳當地自然風光與慢生活,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甚至吸引了一些年輕人長期定居。

2. 逃離都市、回歸地方的理念推廣

體制外生活的倡導:Beach Boys的兩位主角從都市生活的束縛中解脫,重新思考人生。這種精神與後來日本地方創生中提倡的「回歸地方」「找到新生活」的理念一致。地方創生計劃鼓勵都市居民,尤其是年輕人,通過移居鄉村、從事農業、手工藝、地方創業等方式,過上更具意義的生活。

案例:政府和地方自治體推出了「地域おこし協力隊」(地方振興協力隊)等政策,鼓勵年輕人到地方工作和生活,以獲得新的事業和人生體驗。

3. 文創與地方振興的結合

文創產品與IP打造:Beach Boys的成功也顯示出影視作品和地方風情結合的強大影響力。許多地方創生實踐借鑑這一方程式,通過影視、文創產品等方式打造地方IP。例如,將地方特產、文化故事與現代設計相結合,打造具有獨特魅力的文創商品和旅游路線。

案例:大分縣的由布院地方,通過藝術、音樂節等文創活動吸引游客,成為日本知名的文創與觀光勝地。

4. 觀光與體驗經濟的推動

體驗式旅游:電視劇的海灘生活場景和小鎮氛圍,啟發了地方創生中「體驗式旅游」的發展。許多地方推出深度游項目,讓游客不僅僅觀光,而是融入地方的生活,體驗農耕、漁業、手工藝等。

案例:瀨戶內海藝術祭通過藝術裝置和地方文化結合,不僅吸引了游客,也促進了地方的可持續發展。

5. 社區共創與地方自豪感的提升

社區角色:Beach Boys中的小旅館經營者和居民展現出一種緊密的社區關係。地方創生中強調的「共創」(collaboration)理念,即通過社區成員的共同參與和合作,推動地方經濟與文化復興,這與劇中呈現的社區協作精神相呼應。

案例:高知縣「馬路村」通過村民共創柚子產品,將小村莊打造成「柚子之鄉」,獲得全國知名度。

6. 移住與創業激勵政策的支持

現實中的實踐:電視劇中的人物逃離城市、在地方重新創業的情節,為後來的地方創生實踐提供了象征意義。許多地方政府推出了創業補助、移居補貼、空房改造等政策,吸引城市居民移居地方,開啟新生活。

案例:長野縣推出了「移住工作計劃」,吸引許多都市白領到地方創業或從事遠程工作。

《沙灘男孩》的方程式,即「逃離都市壓力—擁抱自然與自由—重新尋找生活意義」,在日本地方創生實踐中具有象征性意義。它不僅為地方文創、旅游推廣提供了營銷靈感,更在心理層面上鼓勵了城市人群探索新的生活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日本的地方創生實踐得以在文化與經濟層面雙向推動,實現了部分地區的復興與發展。延續閱讀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May 13, 2025 at 10:54am

大西洋人·和風·韓流·漢潮——中日韓三國文化軟力量的地位~~讓我們設想以下的情境。

如果現在有兩個舞台,分別由在日本與韓國各自當紅的偶像藝人木村拓哉和Rain上陣,再讓他們同時同地在亞洲各國巡回登場,互別苗頭,你想是誰的舞台較有吸引力?

對於這個假設,恐怕多數讀者都會同意,除了在日本,韓國藝人Rain的磁性會稍勝一籌。

當然,這只是一個假設的情境。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任何藝人經紀公司會如此直截了當地抬出兩名當紅藝人來做魅力競爭,畢竟代價過大,沒有多少人輸得起。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把較量的雙方換成兩個國家的政府,雙方要如何對陣。

然而,虛構這樣的比較情境,仍有其意義,至少這提供了一個對比平台,讓我們去窺視一個具軟力量資源的國家,透過公共外交渠道去加強自身文化感染力的核心思維之間的微妙關係。

眾所周知,東亞三國中國、日本及韓國皆可算得上是軟力量資源大國,不同的是這三國在對外輸出本國文化感召力時所處的階段有些差別。如果以一條弧狀拋物線來比喻,「和風」現在大概是處於往下墜落的那一邊,代表著它曾經風行一時,時下流行度卻有點不復當年之勇;「韓流」應當處於離地的最高點,顯示它當前如日中天的磅礴氣勢;而「漢潮」則在左側向上爬行的一邊,象征著它正在囤積能量,蓄勢待發。

由此可見,文化力量強弱的變化是個動態過程,曾經紅極一時的可能衰謝,但也可以因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創造第二個春天。日本是東亞軟力量發展的先行者,在20世紀80年代其經濟進入超速發展時代,成了在符合西方現代化標准的情況下保留了自身獨特文化的少有國家。在這之前,日本無論是文化能量或是科技實力都在緩緩積墊,直接造成80年代中葉至21世紀初的十多年間,「哈日」風潮有多盛,一時成了亞洲國家民間追捧流行文化有多起勁的指標。

值得一提的是,這股「和風」的形成是一種無意識的成就,之所以風靡他國,是由於它當時的文化水平達到別人所欠缺的先進性、開放性、娛樂性及前衛性。這與韓國在亞洲爆發金融危機之後所采取的傾全國政商界之力去發展文化產業的有意識做法,有所差異。

一個是在有意識地將文化產業化,並極力向世界推廣之後取得佳績;另一個則是漫不經心,只靠自由市場的無形之手在國外流露出自身的文化感召力。換言之,如果日本有心扭轉影響力日漸走下坡的態勢,就應該效仿韓國正視把文化產業化、全球化,並且結集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力度去改變一貫只重視國內市場的心態,積極將日本文化全球化。

在這個環節上,新加坡同日本雙方都同意探討在中國設立日本文化中心的可行性,顯然便含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畢竟,中國是首個同日本簽定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從此開啟了它同外國進行自由貿易談判的道路。為求與時並進,新日上個月簽訂了經修訂的「日新經濟伙伴關係協定」(JSEPA),進一步加強雙邊經貿合作。

新加坡同日本的關係源遠流長,兩國各界的交流也非常頻繁。就拿政治聯系來說,盡管李顯龍總理上個月應邀到日本作正式訪問離前總理、現國務資政吳作棟正式訪問日本整整14年之久,但這僅是外交形式上的問題。實際上,新日兩國領導人幾乎每年都進行工作性質的互訪,政府首腦也常在出席各項國際會議如東亞峰會、亞歐峰會及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峰會時,安排舉行會談。

在經濟方面,新日雙邊貿易關係自兩國建交41年以來取得長足發展。在1970年只有60家日本公司在新加坡設立業務,當時日本的投資總額是1億1500萬元。經過36年,在本地有業務的日本公司已超過2200家。

日本目前是新加坡第六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從前年的529億元增至去年的552億元。中國在日本的累積投資額到了2004年也達33億元,而日本在本地的累積投資額則多出十倍,達367億元。

這些都顯示新日兩國縱橫雙向都有著不淺的交流,因此必定已從磨合中了解彼此的文化特色。本地上世紀80年代刮起的東洋風,從人們追看日本電視節目如紅白歌唱大賽;電台介紹日本歌手,如唱紅一首《昴》(Subaru)的谷村新司;家喻戶曉的漫畫人物小叮當到後期因劇集簡短,人物描繪深刻而受廣大觀眾喜愛的日劇如《沙灘男孩》、《悠長假期》、《麻辣教師GTO》等,都是日本流行文化在本地播種、開花、結果的歷史見證。(原載:2007-4-14 貝殼村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May 12, 2025 at 12:56pm

(續上)即使在今天,亞洲新聞台連播了好幾年的節目「Japan Hours」(日本時段)也是這個面向亞洲觀眾的電視台收視率最高的休閒資訊節目之一。

在任何有意輸出本國文化產業的操作中,先把本土文化的土壤變得肥沃是無可避免的第一步。從日本專利數量全球最高;書籍和音樂產品的銷量佔全球第二;以及全球前25家跨國公司之中,日本擁有三家等方面來看,這塊土壤有多肥沃,大家一目了然。事實上,日本經濟產業部幾年前發表的知識產權戰略報告書便指出,它在音樂、出版和電視電影等文化產業上的總銷售量高達11萬億日元(約1400億新元),也比它出口鋼鐵所賺取的盈利高兩倍。

乍看起來,日本這方面的得分確實相當高。新力公司的Play Station電玩系列、吸引老小的吉蒂貓(Hello Kitty)、走紅亞歐美的袋魔(Pokemon)動畫片及東京街頭流行的服裝與髮式,無一不掀起一定的熱潮。日本流行文化所佔有的領導地位更讓軟力量概念的鼻祖、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前院長約瑟夫·奈(Joseph Nye)指為「亞洲最具軟力量資源潛能的國家」。

然而,一個軟力量資源豐富的國家並非天生就是一個軟力量大國。中國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學者周慶安曾指出,近現代歷史證明在整個軟力量的發展過程中,二者甚至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他說:「在國際政治歷史上,世界幾個重要的傳統文化中心地區,如東亞地區、愛琴海地區、兩河流域和南亞大陸,都沒有形成能夠影響國際政治話語體系的軟力量中心。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這些地方的發展中國家居多,長期的落後影響了這些國家的形象;另一方面是文化並非軟力量,能否產生「力」的效應,取決於這些文化的傳播和應用效果。」

因此,如果日本真的有感於近年韓國流行文化大行其道,甚至覺得「韓流」在登陸本國後如大台風般席卷扶桑列島,而有心力挽「和風」日益頹弱的局面,就應認真考慮利用新加坡作為國際化城市的環球直通脈絡,借助中國對區域風土民情及語言的了解及專門知識,在這裡設立涵蓋方方面面的文化中心,著力將之打造成日本文化在東南亞的輻射基地。

我們必須認清的一點是一種文化產品要升格為一個國家軟力量的重要手段,除了需要易於為人接受並產生共鳴的良好包裝之外,更取決於這個產品的國際化程度。

日本《朝日新聞》過去曾針對日劇暢銷度不如韓劇發表評論,一針見血地指出日本電視界太過滿足於國內市場,對打開海外市場不如韓國積極,只等別人來買,不知道對外促銷。此外,日本明星也傲氣太重,不懂得出國宣傳的道理。

的確,日本文化若想跨出國門,走入國際市場,所有的利益相關者下定決心改變固有心態和適當掌握並開拓傳播渠道,都同等重要。這是配合政府的戰略規劃,透過文化傳播來提升國家利益,加強國家安全,甚至展示軟力量應用的無限可能的重要一環。

(大西洋人:和風·韓流·漢潮:中日韓三國文化軟力量的地位;[原載:2007-4-14 貝殼村])相關 相關 相關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