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ng:
  • Currently 4.5/5 stars.

Views: 12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慕課 庫 15 hours ago

心理共振~心理學術語。別名:共鳴效應;分類:中間學科;作用:事半功倍。

心理共振即可稱作共鳴效應,它不同於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屬於它的一個分支。心理共振的表現形式,在於它可以產生共振效應,使成果或者想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理相仿。

心理共振的表現形式,在於它可以產生共振效應,使成果或者想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理相仿。

比如你在一個好的環境下你就可以變的更好,例如在一個獲得諾貝爾學者中的調查顯示,它們所在班級都是有所成就的人物,不論在科學上或者其它的方面都各有造詣,因為它們發現就是因為當初的互相的傳遞彼此信息與想法,才讓自己變的更強,因此心理共振效應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再或者孟母三遷,也是講的是這個道理,比如說,到了殺豬的地方,它就學殺豬;賣菜的地方,學喊賣菜,直到學堂才變成知識分子,也就是說共鳴效應的前提是在有一個相對的環境下產生的,這種效應使得某一個人在某一方面更有進展,不論是哪方面好的還是壞的! 共振效應也是人類前進不可缺少的一件事情,只有這樣才會產生很多的想法與靈感,我認為一個人想要獨立的發展,完全脫離人類這個大的環境下,是完全不可能成長,思想也不可能有所提高。

例如,有一個女人,它的丈夫和它離婚因此她把氣全撒到孩子身上。

她把剛剛三四歲的孩子關了起來,一下子關了十年,十年之間沒有與任何人接觸,母親也只給它食物就走了,十年之後,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會,並且不會說話,成了一個傻子。

因此共振就是一個想法傳遞與碰撞的一個過程,是彼此間的,無論是聖人,還是凡人,如果沒有這樣的傳遞與碰撞,等待它們的也只有變成一個傻子,一個人,必須誠心的接受別人的想法才能達到共振的效果。

比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也是屬於共振的一個產物,就像物理學上講的,頻率相同時,共振效果更強,人的想法相同時才有可能聚集在一起。

還有就是,有時候在一個班級裡面回答問題,或者想一件事情,有時候會驚人的相似,哪怕是錯誤的想法,並且好多人認為自己並沒有這樣想,但同樣也說出了這樣的想法,並且對自己發表的想法很是郁悶,因此,共振效應還有一個心理暗示的過程,我稱這個為暗心理共振,因此我們需要鑑別什麼時候不需要心理共振這個效應,什麼時候需要,因為不需要的時候往往會給你帶來災難和生氣等不好的情緒。

比如,有的人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本來自己並不討厭一件事情,可是在一起聊天的時候因為別人的討厭這樣一來自己就會討厭,並且你們越聊越討厭,這樣就把共振效應擴大了,因此帶來的就是你們集體的傷神傷氣,很沒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再比如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快樂兩個人分享,會更快樂!傷心兩個人分享,則會減少一半,我比較同意前者,而不同意後者,其實傷心分享,帶來只是兩個人傷心,並且如果一不小心產生共振,就會帶來很差的結果。

記得有一次聽到過這樣的一件事情,就是一個傷心過度,然後找了一個同病的人聊天,結果它們越談越傷心,因此決定一起自殺。

這樣的悲劇不是沒有,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找一個和你有同樣差勁想法的人聊天,否者產生共振效應帶來悲劇的結果。

這時候最好找一個快樂的人,或者和你又曾經相同的經歷但走出陰影的,這樣就產生不了共振了,反之就像物理學上的變成干涉這樣你的焦躁情緒才會減弱,你才會好起來,所以共振的利弊我們需要善加利用才對。同病相憐也應該解釋才行!(百度百科)

(愛墾評註:對照丹納在《藝術哲學》中的植物學類比,圍繞種族、環境與時代三元素作分析。)

心理學

心理學(英文名稱Psychology)是研究人和動物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心理學既研究動物的心理(研究動物心理主要是為了深層次地了解、預測人的心理的發生、發展的規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現象為主要研究對象。因此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和心理規律的一門科學。

歷史起源:19世紀前,心理學屬於哲學范疇。19世紀中,自然科學上的發現對早期的心理學家也產生了重大影響。此時的心理學研究也逐漸開始重視實驗方法的使用。1860年,德國的費希納開創心理物理學,德國的艾賓浩斯開創記憶的實驗研究。1879年,德國的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標志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實證研究方法的運用是這一學科成為科學的轉折點。其後的一百多年,心理學門派紛爭及高度發展,學科體系也進一步完善。1900年,佛洛伊德發表《夢的解析》一書,標志著現代心理學建立。

心理學科性質:心理學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在於視角及立場,因為它本身具備兩者的特點。基礎心理學歸為自然科學范疇,應用心理學歸類於社會科學范疇,因此,有人稱之為「中間學科」。

心理種類:心理的起源,尤其是人類高級心理過程,如思維,語言,情感,意志,高級心理特徵的產生,是神經基礎及人類社會化進程的產物,所以我們不能以單純的生物學觀點來研究此命題。(百度百科)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December 15, 2024 at 9:31am

[法]丹納《藝術哲學》(傅雷譯)~~丹納(Hippolyte Adolphe Taine 1828─1893),法國史學家兼文學評論家。出生於一於律師家庭。自幼博聞強記,二十歲時以第一名考入國立高等師范,專攻哲學。曾任巴黎美術學校美術史和美學教授。著有《拉封丹及其寓言》、《英國文學史》、《十九世紀法國哲學家研究》、《論智力》、《現代法蘭西淵源》、《意大利游記》、《藝術哲學》等。

《藝術哲學》屬於現代藝術社會學:實用植物學,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從種族、環境、時代三種力量作用揭示藝術的發展變化的原因。是「一部有關藝術、歷史及人類文化的巨著」,「采用的不是一般教科書的形式,而是以淵博精深之見解指出藝術發展的主要潮流」。

丹納主張研究學問,應「從事實出發,不從主義出發;不是提出教訓而是探求規律,證明規律」。他認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性質面貌都取決於種族、環境、時代三大因素。從這原則出發,闡揚了意大利、尼德蘭和古的藝術流派。最後一編「藝術中的理想」,為丹納的美學。全書不但條分縷析,明白曉暢,而且富有熱情,充滿形象,色彩富麗,絕無一般理論文章的枯索沉悶之弊。

《藝術哲學》插圖珍藏本分圖本與文本兩卷,圖本共精選五百二十二幅,其中彩圖四百八十四幅,全部由老一輩攝影家,八十高齡的陳淵先生精心翻拍而成。

譯者序: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性質面貌取決於種族、環境、時代三大因素。藝術欣賞不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是有客觀標准的。但是丹納挖掘的因素只在上層建築(思想感情、道德宗教、政治法律、風俗人情),而沒有考察經濟生活基礎。

摘要

  1. 藝術品的本質及其產生

1.1 藝術品的本質

藝術品:

從屬於藝術家的所有作品。
從屬於「藝術家庭」(同時代、流派的藝術家們)。
從屬於時代精神、風俗環境——周圍的趣味一致的社會。

「美學」,(不是建立在預設概念之上的分析),把人的事業(尤其是藝術品)看做實事和產品,指出它們的特徵,探求他們的原因。以價值中立的,自然科學的態度,檢定和說明。

藝術:

模仿:「一切宗派,都是在忘掉正確的模仿,拋棄活的模型的時候衰落的。」但是正確和完全的模仿不等於藝術。

關係(和諧):需要模仿的是某些部分——「各個部分之間的關係與相互依賴」。但是不是複製關係,藝術家會改變關係。

本質——「主要特徵」:改變關係的目的在於:「使對象的某一個『主要特徵』也就是藝術家對那個對象所抱的主要觀念,顯得特別清楚」。不是抽象的本質,而是作為物質環境基礎的本質。

現實無法完成這個目的,因此需要藝術。

藝術家:需要靈感,不僅僅是工匠。

藝術品的目的是表現某個主要的或凸出的特徵,也就是某個主要的觀念,比實際事物表現得更清楚更完全;為了做到這一點,藝術品必須是由許多相互聯系的部分組成的一個總體,而各個部分的關係是經過有計劃的改變的。在雕塑、繪畫、詩歌三種模仿的藝術中,那些總體是與實物相符的。


音樂與建築(也符合上面的定義):

結構和精神的聯系。

數學的關係,建築:距離、比例;音樂:旋律、和聲、情感共鳴。

以達到靜觀默想的兩條路:科學與藝術。藝術在人類生活中的價值:

以保存個人為目標的自私行動。

以保存團體種族為目的的社會行動。

以觀察原因與要素為目的的無功利行動。


1.2 藝術品的產生


「作品的產生取決於時代精神和周圍的風俗」。自然氣候與精神氣候:淘汰和自然選擇——環境只接受同它一致的品種而淘汰其他的品種。

經驗證據。考察四個時期:古希臘古羅馬;封建和基督教時期;正規的貴族君主政體時期;受科學支配的工業化的民主政體時期。

推理證據。(1)客觀形勢 -> (2)引起人的特殊「需要」、「才能」、「感情」 -> (3)造成中心人物 -> (4)把中心人物變成形象、肯定中心人物的傾向和才能。

歐洲文化的兩組文明:

拉丁民族中的意大利人。

日耳曼民族中的法蘭德斯人與荷蘭人。


  1.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

2.1 意大利繪畫的特徵

完美的、古典的、人體的。

主要的題材是人,瞧不起風景,風景只是附屬品。

中心理想人物的精神不佔主要地位,以天然的理想的人體為主。不為了關切精神生活而犧牲肉體生活。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December 12, 2024 at 11:56pm

2.2 形勢

基本形勢:意大利人的特點。

(1)精神修養:人從封建時期的風俗習慣過渡到了近代精神。

(2)自發的形象。由物質基礎塑造的意大利人的形象。

(3)促使藝術表現人體的環境


3.尼德蘭的繪畫


尼德蘭(低地):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蘭德斯地區


4希臘的雕


5.
藝術中的理想


5.1 理想的種類與等級

似乎所有的特徵都價值相等——一切重要的特徵有絕對的價值。

但是對作品的評價褒貶不一。大眾(是時代觀念的平均)對作品的評價有客觀性。評價的標准在於作品的條件(特徵必須顯著、而且是最有支配作用的)。

5.2 特徵重要的程度

自然科學的「特徵從屬原理」(動植物學的分類原理)——最重要的特徵最不容易變化(具有更大的力量所以不易變化)。

把這個原則運用與人的精神生活。用歷史來衡量特徵變化的程度。 (1)最表面的,流行的風氣;(2)能夠持續一代人的感情思想;(3)存在一個歷史時期;(4)同一根源的民族共有的特徵;(5)一切高等人類共有的特徵。

原理的應用:

文學的價值相當於它所表達的精神生活的等級。

造型藝術的價值相當於肉體價值的等級。人體藝術的價值也相當於它所表達的人身上特徵的穩定程度。

作品的重要程度取決於特徵的重要程度。

5.3 特徵有益的程度

兩個方式(特徵——力量):

一種特徵和別的特徵的關係。考察不同特徵受到同樣破壞因素的影響的反應。

特徵對本身的關係(加強或減弱自身)。考察特徵本身的發展。走向構成事物的目標的高級形勢,藝術與道德相關。(~黑格爾「絕對精神」)

原理的應用:

文學作品的等級相當於精神特徵的有益的等級。

造型藝術的等級相當於肉體特徵有益的等級。

作品的重要程度取決於特徵的有益程度。重要和有益是一體兩面。 (~功利的)

5.4 效果集中的程度

特徵的支配程度。用效果集中的程度再為藝術作品增加一個等級。


目錄


初譯本《譯者弁言》

譯者序



第一編 藝術品的本質及其產生

第一章 藝術品的本質



1、研究的目的
2、這些總體決定藝術品出現及其特徵
3、美學的目的與方法



1、藝術的目的是什麼?
2、藝術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繪畫,雕塑,詩歌;一類是建築與音樂



1、絕對正確的模仿並非藝術的目的




1、藝術品模仿實物各部分的關係與相互依賴



1、藝術品不限於再現部分之間的關係
2、主要特徵的定義
3、主要特徵的重要
4、藝術家的想象與藝術的定義相符
5、回顧以前走過的路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December 11, 2024 at 9:49am

1、中世紀文化與哥德工建築
2、古代世界的衰落,城邦的毀滅,羅馬帝國
3、對精神的影響
4、哥德式建築的誕生

1、十七世紀的法國文化與古典悲劇
2、正規君主政體的形成
3、出入宮廷的貴族成為模范人物
4、當時人的特性與時行的趣味--普遍的講究端整與高尚

1、現代文化與音樂
2、法國大革命
3、這種客觀形勢對精神的影響
4、這種時代精神地藝術品的影響
5、音樂的起源,德國與意大利

1、藝術品產生的規律

1、以這個規律應用於現代

第二編 意大利文藝復興斯的繪畫

第一章 意大利繪畫的特徵

1、古典時代的范圍與界限
2、古典繪畫的特徵

第二章 基本形勢

1、產生這種繪畫的形勢
2、意大利人的天賦與歷史環境一致

第三章 次要形勢

1、出現第一流繪畫的必要條件
2、近代文化首先在意大利出現
3、十五世紀的意大利和同時期的英國,德國,法國比較
4、巴大薩·卡斯蒂裡奧納的〈侍臣典范〉

第四章 次要形勢(續)

1、出現第一流的意大利和現代民族的比較
2、十五世紀的意大利和現代民族的比較
3、十五世紀的意大利
4、形象與觀念的平衡被文明破壞
5、以服裝與風俗為證

6、追求眼睛的享受,追求一般感官的享受

第五章 次要形勢(續)
第六章 次要形勢(續)


第三編 尼德蘭的繪畫

第一章 永久原因
第二章 歷史時期

第四編 希臘的雕塑

第一章 種族
第二章 時代
第三章 制度

第五編 藝術中的理想

第一章 理想的種類與等級
第二章 特徵重要的程度
第三章 特徵有益的程度
第四章 效果集中的程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December 5, 2024 at 9:48am

愛墾評註:中國文學傳統是抒情傳統(lyrical tradition)[陳世驤教授語]。中華文創人的“事情”觀,可當"侍情"論。

[145頁] 陳世驤(1912-1971),生於河北,1935年自北京大學外國語言文學 系畢業,1941年赴美,1945年入職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進入柏克萊後, 陳世驤長期擔任東方語文學系系主任,協助籌建比較文學系和現代中國研究所,充實東方圖書館館藏,並主持1957年設立的「中國研究中心」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奠定柏克萊的中國研究基礎。1  1971年發表 〈論中國抒情傳統〉一文,為現代中文學界標示出重要的論述方向。

[156-57頁] 19713保釣運動海 外第一次大遊行結束不久,陳世驤在美國亞洲研究學會(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簡稱AAS)年會比較文學組發表開幕詞〈論中國抒情傳統〉 (“On Chinese Lyrical Tradition”),在比較文學視野下,正式提出「抒情傳統」一詞:「如果說中國文學傳統從整體而言就是一個抒情傳統(lyrical tradition),大抵不算誇張。」48 在這篇演講詞中,陳世驤將抒情傳統的起源,歸諸「個人化語調充盈其間,再加上內裏普世的人情關懷和直接的感染力」49 的《詩經》,而 《楚辭》─他稱作「楚地哀歌」(“Ch’u Elegies”),「代表了抒情的另一 個主要方向」,50 在陳世驤看來,《楚辭》的篇章皆由抒情體組成,包括祭歌、頌詩、悼辭、葬歌,或其他「主觀地、激情地抒發一己之渴求、控訴、吶喊的韻文」。51 這兩組源頭共同確立了中國文學的抒情航道。 《楚辭》的抒情特徵究竟如何有別於《詩經》,陳世驤於此並未加以闡釋,但他已指出抒情的出發點雖在「情」的流注,並不局限於私領域的情感,尚包括「或公或私之自抒胸臆的主體性」,52 例如孔子談詩是為「言志」,既涉欲望、意向,也是「懷抱」(aspiration)的表達。53 1973 年6月發表於《清華學報》的遺作〈論時:屈賦發微〉(“The Genesis of Poetic Time: The Greatness of Ch’ü Yuan”),對〈離騷〉的討論 進一步詳釋這點:

48 陳國球,〈抒情中國:論中國抒情傳統〉,《抒情中國論》,頁20;原文刊於Chen Shih-Hsiang, “On Chinese Lyrical Tradition: Opening Address to Panel 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AS Meeting, 1971,” Tamkang Review 2, no. 2/3, no. 1 (October 1971/April 1972): 17-24.

49 同上註,頁16。

50 同上註,頁17。

51 同上註,頁17。

52 同上註,頁22。

53 同上註,頁22。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December 4, 2024 at 10:08am

(接上)該詩章竟英勇地以面對憂患為己主。這就是屈原作品《離騷》的題 旨……司馬遷謂“離騷者,猶離憂也”,也就是遭受憂患、面對憂遭的意思。它剖白人類所有的心緒,居於最深刻的人類的焦慮中,與人 類在時光之流中面臨的“存在”、“自我身份”問題相搏鬥……54 陳世驤指出,〈離騷〉作為政治情愛複合詩(politico-erotic poem),呈顯 「個我情感」與「感時憂國」的聯繫: 它可說是一高亢的抒情詩、一哀曲。但這悲劇性的完全主觀獲得了普遍性,獲得了一顯著的世界性(Weltschmerz),因為個人的情緒與私人的感情相聯結也同時與對國事大公無私的關注相聯結。55 值得留意的是,陳世驤著意突顯詩中人的英雄形象,反覆強調死亡的願望在後數章已告緩解,對自殺的解讀提出辯駁。56 陳世驤寫給楊聯陞的信指出,這篇論文是「大有感而發」、懷抱「背後用意」之作。57 屈原的抒情,透露孤臣孽子的心志。在陳世驤的詩學論述中,「情」 與「志」向來是相互演繹的概念。早從〈尋繹中國文學批評的起源〉(1951)一文,追溯「詩」字的起源與流變時,陳世驤便指認中國詩學由 「詩言志」過渡到「詩緣情」的發展。「志」在定義上的曖昧性,為它保 留與「情」匯通的空間,既可指稱道德與實用目的,也與美學、心理學的 涵義密不可分,奠定後世批評家以「情感的無目的的目的性」闡釋詩歌與 文學的基礎。58 這樣的思路提供我們深入洞察其抒情話語內涵的關鍵─陳世驤不 僅僅是抒情傳統的建構者,更進一步而言,陳世驤本身便是抒情現代性的實踐主體。陳世驤欲抒之「情」,從來不單是溫柔敦厚的詩教,他對抒情的體認,載負了關於現代中國命運的思索。59 當陳世驤立意以學術工作傳承中國文化,便開啟一條透過文學的中介,訾議歷史與政治的途徑。60


 54 陳世驤,〈論時:屈賦發微〉,收入張暉編,《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陳世驤古典文學 論集》,頁172。

55 同上註,頁179。

56 同上註,頁187-191。

57 楊聯陞,〈追懷石湘─陳世驤選集序〉: 19。

58 陳世驤,〈尋繹中國文學批評的起源〉,頁10-32。

59 陳國球,〈導論「抒情」的傳統〉,收入陳國球、王德威編,《抒情之現代性:「抒情傳統」論述與中國文學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14),頁25。

60 1971年1月陳世驤為《夏濟安選集》所撰序言,也呼應這樣的思考。陳世驤將夏濟安與艾略特、劉勰對照,強調他們的寫作皆出於歷史轉折的苦難階段,呈顯作者對時代的抒情感應。而陳世驤所期待者,是藉由撰述工作破開現實的昏暗障蔽,完成「新生的廣義的中國文明」。陳世驤,〈夏濟安選集序〉,《傳記文學》18.4(1971.4): 89。

(楊 婕:抒情的兩種政治—陳世驤與保釣運動;見《漢學研究》0254-4466;第42卷第1期 民國113年3月(2024.3)頁145-187漢學研究中心)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November 22, 2024 at 4:54pm

愛墾AFF:命名的哲學

1. 概念的最終形式或最清晰的形式,語詞,也是這樣形成的,只不過不是從我的經驗中形成的,而是通過一個語言共同體成千上萬年的共同經驗中成形的。

2. 。「鯨」、「金」這樣的自然品類名稱同時也是概念詞,是「有意義的」,但這個意義卻不是這個自然品類的定義,而是某種能夠形成概念的特征。這一點,我們拿「金」和「鉬」相比就知道了。

3. 與其說意義屬於語詞,不如說意義屬於概念。概念具有意義,無非是說,我們對某個事物有個概念,就是有了理解。把一個行動看作勇敢或看作魯莽,是對這個行動的理解不同。

4.
水的分子式是H2O,這一點是很後來才發現的,顯然不是為「水」舉行命名儀式時的依據。假如水的日常性質都不足以定義水,那麼我們是否應該認為在發現水的分子式之前,「水」是一個描述語,而發現之後,「水」才成為固定指示詞?(摘自:陳嘉映《專名問題》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