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慕課MOOCs研究》推薦精彩文獻,歡迎學習:


攝影家:台灣馬拉松長跑攝影家 蔡鎮鴻
攝影主題:吟誦之美~廣益南樂社之整弦會奏:十音.泡唱@高雄大社青雲宮(上)
                  台灣屏東六合客家文化園區(下)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20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Saturday

錢學森1984年在全國思維科學大會的講話

人的思維除了有自己能夠控制的意識以外,還有很多所謂下意識,是人腦子不直接控制的。比如人走路,開步走是人腦控制的,走了二、三步後就「自動化」了,腦子並不去想該怎麼走。要拐彎了,又控制一下。

所以,人確實有很多意識是沒有經過大腦的。這是另外一個科學部門即人體科學要研究的。思維科學是要研究人能夠控制的一路意識。

以前我按照習慣,把一個人的思維分成三種,抽象(邏輯)思維,形象(直感)思維和靈感(頓悟)思維。這只是說從思維規律的角度來說,有這麼三種。但是,不排除將來會發現這樣劃分不合適,或許還有其他類型的、具有不同規律的思維。

另一方面實際上人的每一個思維活動過程都不會是單純的一種思維在起作用,往往是兩種、甚至三種先後交錯在作用。

比如人的創造思維過程就決不是單純的抽象(邏輯)思維,總要有點形象(直感)思維,甚至要有靈感(頓悟)思維。所以三種思維的劃分是為了科學研究的需要,而不是講人的哪一類具體思維過程。

這三種思維學都是思維的基礎科學,也可以合稱之為思維學。在下面還要提出另外一門思維科學的基礎科學:社會思維學。

(l)社會思維學

人的思維是不是集體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我們要認識客觀世界,不但靠實踐,而且還要利用過去人類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什麼知識都不用,那就回到了l00多萬年以前我們的祖先那裡去了。

所以人的思維質量的好壞,一是靠社會實踐,二是靠知識。知識是人類社會實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補充。所以人的思維是集體的。

從學術討論對人的啟發作用這個角度來看,也是如此。在西方,16世紀初N·哥自尼(1473一1543) 在天文學上有很大貢獻,提出了日心說。據說他得益於他所在波蘭大學裡有一個互助學術組織,大家相互促進,所以他才有那麼大的成就。


【何按:似指玫瑰十字會,光明會、共濟會的學術組織。】

王炳照同志在《光明日報》1983年8月26日上撰文說,在南宋淳熙二年,呂祖謙在江西信州主持「鵝湖全會」,由朱熹和陸久淵等講論為學之道,辯論甚烈,首開「講會」之先河。

(原題:1984年錢學森在全國思維科學大會的講話;2021-07-05 思維科學中的基礎科學)(下續)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Friday

(續上)這篇文章裡還說,講會有規定,各種意見都可以講,不同意老師的意見也可以講,老師不能罵學生。還有一條是不准在會場之外吹冷風。違反這些規定者,下次不許參加,這是很嚴肅的! 既活潑,又嚴肅。南宋淳熙二年,即公元1175年,比西方的學術討論會還早三百多年呢!

當然,中國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確實是非常重要的。據我個人體驗,在國外,哪一個學術中心學術討論搞得好,這個中心的學術成果就多。所以人的思維是集體的,不完全是一個人的,它受集體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在人類發展中意識是逐漸由感性意識轉向理性意識,由具體的意識轉向腦象的意識,由集體意識向個體意識發展,這一點很有意義。這就是說,在人類的早期,個體意識幾乎是沒有的,都是集體的。在觀察人類社會組織進展中發現,人類進步了,才逐漸出現個體意識。

這可能是一門新的學科,社會思維學。它當然跟社會心理學等等都有關係。我們研究思維科學的,也要研究社會思維學,這是一個客觀事實,不研究不行。

(2) 抽象(邏輯)思維學

首先必須說明,我們在這裡講的邏輯,是人的思維規律,而不是作為哲學涵義的客觀世界發展運動的規律,那將包括因果關係等不屬於抽象思維學的內容。哲學內的辯證法也是講客觀世界的發展運動的,也不屬於抽象思維學。

我們在這裡講的抽象思維學,也有些同志認為可以直接稱為邏輯思維學,但我覺得仍然稱作抽象(邏輯)思維學為好,因為抽象思維比邏輯還廣闊些。就是說,抽象思維學裡面的邏輯思維比我們常常說的數理邏輯似乎更廣泛一些,譬如說多值邏輯,數理邏輯碰到多值邏輯,結構就要變了,如所謂量子邏輯。

這種變成符號化的數理邏輯,碰到各種不同的情況,它的結構就變化了。也還有其它邏輯,比如所謂模態邏輯(Modal Logic)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覺得我們研究抽象思維學是不是可以研究抽象思維與數理邏輯的關係? 這是一個問題。

抽象思維中還有辯證思維,有的同志稱之為辯證邏輯。「辯證邏輯」是什麼? 講講道理比較容易,具體運用就不那麼容易了,用不好會犯錯誤,原因是沒有形成規律。

作為思維科學基礎的辯證思維理論如何進一步規律化,也是抽象思維學的一項艱巨研究任務。

關於這一點,我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何新同志發表在《自然辯證法通訊》1986年第6期上的「論進化分類學的辯證概念關係」一文中得到啟發,我想如果把集合論的二維平面Venn圖加以發展,引入時間,形成三維的結構,成為枝幹有粗細的「樹林」,也許有可能引出「數理辯證邏輯」,把辯證思維嚴格地規律化。到那時才能真正進入抽象思維學。

再有一點,就是形象地講,抽象思維好像是線型的,或者分核型的,這是它的特點。這聯系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電子計算機。因為一切邏輯思維的東西都可以上電子計算機,都可以用電子計算機來代替人的勞動。現在電子計算機的最大作用就是如此。也就是說,他可以代替人的抽象思維,但不能創新科學技術。

不久前朗歐華司志說了一段話,對我很有啟發。他說圖靈機(Turing Machine)就是這麼個東西。

我一想,對了。許多同志把圖靈機講得神乎其神,實際上,圖靈機是代替不了人的,因為圖靈機能夠做的,就是抽象思維、邏輯思維這一套。

人類思維比這個范圍大多了,我們搞思維科學的必須明確這一點。圖靈(Turing)有貢獻,但是我們把圖靈機說得那麼敞闊,也不應該。

(3)形象(直感)思維學

再就是形象思維或叫直感思維。這個問題,以前我從實踐當中有些體會,那時候我沒有什麼理論,僅是朴素的感覺。

技術科學是把基礎科學應用到具體的問題當中去,這裡不完全是邏輯推導、演算。因為要解決一個具體問題是很複雜的, 要在複雜的現象裡抓住要害才行。抓不住要害,就無從做起。

那麼要害問題到底是什麼呢? 它是在東面還是在西面呀? 如果它本來在東面,你往西面去攻,攻了半天白攻了。而且, 既然問題是複雜的, 你就不能一口吞下去,得一口一口地咬。往那兒咬,從何下手? 這就是要對研究對象有—個認識。至於認識是怎麼來的?那時我也說不清楚。

再有一點是, 我那篇文章講,工程師處理問題、別人看來不明白是怎麼回事。譬如總工程師最後下了決心,大家就這麼幹。一幹對了,究竟怎樣對的? 為什麼要這樣幹? 誰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在當時,我說的是總工程師。實際上,戰爭中的指揮員,都是這樣的人物。他有豐富的經驗,他把地形一看,形勢一估計,決心就下了。參謀們可能向他提了很多方案、建議,他說不行,就這麼打,別人搞不清是怎麼回事,但是仗打勝了,說明他是正確的。

關於這個問題, 張光鑑同志有個理論,叫相似論, 是探討相似在科學技術思維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和規律。

大家可以進一步研究, 形象思維中相似是個因素。我覺得,這裡頭最根本是形象思維,或者叫直感思維。這個形象思維好像跟抽象邏輯思維的路子不一樣,抽象邏輯思維是一步步推下去的,是線型的,或者是交叉型的。而形象思維常常連一點來龍去脈都搞不清楚。所以我似乎覺得它是不是面形的、二維的,而不是一維的?

去年,美國科學家麥克林托克 (B. Mc Clintok) 獲得諾貝爾生物學獎。她是專門研究玉米遺傳學的,在40年代, 她曾預見到染色體中遺傳基因內的「轉座因子」(transpo-sition elements)。當時,她的理論是整個遺傳學界中能接受的。(下續)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Friday

錢學森1984年在全國思維科學大會的講話(續)

到了50年代以後,脫氧核糖核酸的螺旋結構才搞出來, 到7O年代末期在細菌中發現了「轉座子」(transposon),才證明麥克林托克在4O年代末提出的理論是正確的。

但在40年前, 大家頭腦裡不可能有今天的分子遺傳學概念,而她是超越了那個時代的,那當然不完全是科學推理。她的工作方法也似與眾不同,有時候,她一個人想問題,跑到樹蔭底下捉摸,冥思苦索。

她在獲得諾貝爾獎金後說:「我這麼多年來,確實得到許多愉快的經歷,我的經歷就是問玉米,要玉米給我解決問題。我給玉米出題,然後我就等著,從玉米生長的表現得到回答」。她認為,她跟玉米的關係好像是朋友關係,可以對話似的。所以,很難說她那些工作完全是依靠抽象(邏輯)思維。

我們既要認識到經驗的重要性,又不要犯經驗主義的錯誤。在運用經驗時,切忌硬套,死抱着過去的老經驗不放。在現實生活中,這個毛病恐怕還很多。

所以,我們在運用經驗、形象思維或者相似論這樣一些概念時,要有一點警惕性,弄不好是會犯錯誤,變成經驗主義了,變得思想很保守。所以我以為如何正確運用「類比推理」是個問題,要是機械地運用這種類似推理,就要犯錯誤,就會變成套框框。

反過來講,人認識客觀世界首先是用形象思維,而不是用抽象思維。就是說,人類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到抽象。比如,小孩子的思維也是認形象思維開始,然後到袖象的,你跟很小的小孩子講道理是講不通的。

一般講,語言先於思維,是指抽象思維而言的,形象思維是在語言以前就有的。

這樣說來,形象思維應該是我們當前研究思維科學的一項最重要的任務。因為它這麼廣泛,涉及到人類很大一部分知識,很大一部分精神財富,但我們現在對它卻不怎麼了解。

首先在心理學方面,現在興起來的認知心理學,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認知心理學也涉及到模式識別問題,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比如認字,人認字的本事大得很,寫得很潦草的字,也難不住人。用機器去認,就不行了。

其次還有語言問題。入聽話的本事也是很大的,比如我在這兒講話,即便我的話裡毛病很多,可能文法也不對,還有些語氣詞夾在裡頭,但大家可能都聽得懂。一個人的口音很重,也可以聽懂。要是機器,就不行。這裡邊是不是有個形象思維的因素?

第三個方面是人工智能,什麼計算機下棋呀,專家系統呀等等,這裡問題就更多了。對於一位熟練的人來說,那是沒有問題的,他覺得該這麼辦就這麼辦。但是,他是怎樣做出決定的?

為什麼一下子就看得那麼清楚,這是不是跟形象思維有關係? 因為,可以肯定的一條是,那不完全是推理。

再者,中國科技大學的陳霖同志認為,圖象或者模式識別跟圖形的拓朴學有關係,是一個整體分析問題。過去,不用拓朴觀點,不用整體分析觀點的路子可能走錯了。這個概念是陳霖同志在美國提出來的,很受重視,這可能是一個新的途徑。當然它聯系到視覺的生理心理學問題。

必須指出,生理學家、腦科學家們對視覺確實下了很大功夫。但是人的視覺是很複雜的,研究了這麼長時間,也出了不少成果,但是直到觀在,根本問題沒有解決。這不是指光的信息是怎麼進去的,而是指人腦是怎麼處理這個信息的

比如熟練的外文打字員,為什麼打得那麼快? 如果程序是:人看到一個宇,然後反射到腦子裡,再由肌肉去控制手指頭,那就慢得多了。實際上,這裡面是個什麼關係? 所以在視覺生理心理學方面,有很多材料可能對於我們研究形象思維學是有幫助的。我們要吸取這方面的成果。

第四是文藝理論、美學,這當然跟形象思維有密切關係,不少同志從前說,文藝只有抽象思維,沒有形象思維。後來毛澤東同志說還是形象思維。

第五,就是人體特異功能。人體特異功能怎麼跟形象思維有關係呢? 因為從已經做的一些實驗來看,是很有意思的。比如耳朵認字,或者認出密封在裡面的東西,這個過程是很複雜的。

第六,聯系起來,還有個做夢的問題。人在醒覺時得不到對問題的答案,可以在夢裡得到,在夢裡怎麼得到答案的?

夢裡的情況都跟形象有關係。再者,跟做夢有很密切關係的是靈感。我們這兒說的是形象思維,不是靈感恩維,但是靈感思維裡的一些觀察結果,將會有助於我們研究形象思維。關於靈感問題,我在後面還要講。

第七,最後一點,就是心算神童,這些人的情況是很有意思的。在前不久我見到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的王守覺同志,他對我們國家的一位心算神童史豐收曾進行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研究,他認為,史豐收所以算得那麼快,是他腦子裡記住了一些具體的數值計算結果,他有個很大的儲存庫。

以上我說的恐怕還不全,我的意思是,要綜合一切可以利用的素材,加以整理,把它構築成一門形象思維的學問,形象(直感)思維學。當然,在運用這些素材時,我們要采取嚴肅的態度。

我建議把形象(直感)思維作為思維科學的突破口。因為它一旦搞清楚之後,前科學的那一部分、別人很難學到的那些科學以前的知識,即精神財富,都可以挖掘出來,這將把我們的智力開發大大地向前推進一步。(原題:1984年錢學森在全國思維科學大會的講話;2021-07-05 思維科學中的基礎科學)

【附注:1984年8月,在北京國防科工委遠望樓賓館召開了全國第一次思維科學研討會。會議召集人錢學森院士,成立中國思維科學學會籌備組。錢學森,高士其,李莊,吳運鐸任顧問,張光鑑任組長,田運任副組長,兼北京學術活動中心的負責人。見84年8月12日的《光明日報》頭版頭條。】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Friday

盧明森·錢學森與思維科學

(本文作者:盧明森;單位:北京聯合大學 應用文理學院,北京 100083;原載《中國工程科學》 2002年 第4卷 第2期;頁碼 8-15;收稿日期: 2001-11-28 修回日期: 2001-12-14 發布日期: 2002-02-20;關鍵詞:認知科學 ; 思維科學 ; 抽象思維 ; 形象思維 ; 創造性思維 ; 模式識別)

摘要:文章分析了錢學森倡導建立思維科學的背景和必要性,介紹了錢學森關於思維科學研究的對象、基本道路、思想來源的一系列論述,闡述了錢學森倡導建立的思維科學是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的11個大部門之一,它包含基礎科學、技術科學與工程技術三個層次,分別介紹了各個層次近20年來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思維科學是錢學森院士在20世紀80年代初倡導建立的一個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並列的科學技術部門。在短短的20年中, 雖然其理論體系尚在建立中, 但已經參與了一些國家重大科研課題的研究, 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並在科學技術、社會經濟管理、教育改革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其中的形象思維、創造性思維已成為各個方面競相研究的熱點。這是錢學森為中國人民乃至全人類做出的又一貢獻。

1 倡導建立思維科學的背景

錢學森倡導建立思維科學並不是孤立的、偶然的, 而是信息時代科學技術革命的迫切需要, 既有廣泛的國際背景, 又有自身深厚的基礎與國內根源。

1.1認知科學的產生與發展提供的經驗教訓

認知科學是以電子計算機的產生與發展為其物質、技術基礎, 以計算機與人腦相類比為其前提的。它有兩個基本假設:物理符號系統假設與啟發式搜索假設。前者認為, 任何系統, 如果具備輸入符號、輸出符號、存儲符號、復制符號、建立符號結構與條件性轉移這六種功能, 就表現出智能;反之亦然。

後者認為, 一個要求具有一定智能加以解決的問題, 要通過在一個問題空間 (即問題表達) 中, 用有選擇的搜索加以解決。這是認知科學的兩塊基石。著名認知科學家H. Simon教授則進一步地將其概括為: 認知科學 = 認知心理學 + 人工智能。其中, 認知心理學「著重研究利用計算機仿真技術建立人的認知模型」; 人工智能「著重研究如何運用人的知識經驗使機器、首先是計算機智能化。」[1]

錢學森對認知科學的發展進行了科學的分析。第一, 近30年電子計算機的發展表明, 它引起了一場新的技術革命, 能夠模擬、代替人的部分思維功能。第二, 計算機之所以能夠模擬人的部分思維, 是因為邏輯學在兩千多年的發展中, 總結出很多抽象思維的經驗教訓, 發現了一些規律。因此, 只要能夠講清道理, 進行形式化的思維活動, 都可以由計算機來模擬。

第三, 認知科學的路線與方法有嚴重缺陷, 特別是一些強人工智能學者, 把人的精神看作是「肉體的電腦」, 把思維等同於算法, 甚至認為只要算法、程序足夠複雜, 痛苦與快樂、對美麗與幽默的鑑賞、意識與自由意志就會自然地湧現出來[2]。顯然, 其方法論屬於還原論, 其世界觀是機械唯物論。

第四, 物理符號系統所處理的僅僅是符號, 現有計算機所模擬的僅僅是初級抽象思維, 還無法模擬高級抽象思維, 因為受現有計算機結構與功能的局限, 以及對高級抽象思維——辯證思維、形象思維、創造性思維還缺乏研究, 還沒有找到規律。根據這種認識, 他倡導建立思維科學; 為了與「認知科學」 (cognitive science) 相區別, 他認為用「思維科學」 (noetic science) 更確切。
 

1.2新一代計算機提供現實動力與具體實踐

1981年10月, 日本正式宣布要用10年時間研制第五代 (即智能) 計算機, 在世界上引起強烈反響。錢學森敏銳地指出:「這就給我們帶來了一個信息: 到21世紀, 一個國家要能在世界上站得住, 就必須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3]他把第五代計算機的研制作為推動思維科學研究的現實動力與具體實踐。

1984年8月3日, 錢老指出, 日本人考慮的第五代計算機所包含的新內容主要就是圖像識別系統, 這就突破了單純邏輯思維的框框, 包含了形象思維的因素。但是, 人類對形象思維還缺乏研究, 這是思維科學研究面臨的最大問題。

1985年5月26日錢老批評國際上第五代計算機研制中存在的嚴重忽視理論的傾向, 提倡理論聯系實際, 指出「智能機和人工智能的理論就是思維科學。……而思維科學的發展也恰恰要靠智能機、人工智能的工作。我們也可以說用思維科學來指導智能機的工作, 又用智能機的發展來推動思維科學的發展」[3]。

1990年10月4日錢老在給戴汝為的信中進一步明確, 「我們的目的是設計制造能代替一部分人的腦力勞動的智能機」;「智能機是現在及今後50年我國的尖端技術」。「智能機和人工智能是工程技術, 屬思維科學的應用層次; 而上面提到的知識系統或知識系統學則屬應用科學, 是思維科學的中間層次; 所以智能機的工作最終也將有助於思維學的研究, 思維學屬思維科學的基礎科學層次」[4]。

注釋

1 錢學森1993年1月3日給李德華的信

1.3深厚的科學藝術修養提供堅實的文化底蘊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Friday

錢學森不僅具有豐厚、扎實的自然科學功底, 而且參與了大量的工程實踐, 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他高瞻遠矚, 自覺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分析、處理科學技術與管理方面的各種問題, 善於總結實踐經驗, 並上升到理論。他還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對西方音樂有良好的修養。這就為他倡導建立思維科學, 重視形象思維與靈感, 把形象思維作為思維科學研究的突破口, 提供了豐厚的底蘊。

從20世紀30年代「形象思維」的概念傳入我國開始, 到80年代初, 已經進行了三次討論, 特別是50—60年代的討論, 多數人都已承認形象思維的存在。這不僅為他提供了認識基礎, 而且也為他倡導建立思維科學打下了廣泛的社會基礎。把形象思維從文學藝術領域擴展到科學技術、教育等領域, 從而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注, 是錢老的新貢獻。

2 思維科學的研究對象、研究道路與思想來源

錢學森在1979年4月23—24日給中央黨校所做的「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報告中, 明確提出:「我們要把邏輯學擴大為思維學, 包括一部分我們已經研究得很多的而且很有成績的邏輯思維, 還包括其他的人的思維過程。這在外國已逐步地引起重視, 他們是從搞機器人、人工智能這個方面考慮的。搞人工智能、機器人, 就要搞一個人工智能、機器人的理論。這個理論, 他們叫認知科學。我們用『思維學』可能確切一點, 就是包括邏輯思維, 也包括其他的各種思維過程, 形象思維等等, 研究它們的規律。」這些論斷奠定了思維科學的理論框架、研究方向與基本道路。《哲學研究》1980年第4期首次發表了他的文章「自然辯證法、思維科學與人的潛力」。在後來的一系列文章、講話與書信中, 錢老進一步充實、完善了思維科學的思想, 並逐漸形成體系。

2.1建立思維科學的動力與思維科學的研究對象

錢學森在第一篇關於建立思維科學的文章中, 明確指出:「現代科學技術的實踐, 正預示著更重大的變革: 思維科學的出現。」「引出這項變革的是電子計算機。」後來又反復強調「推動思維科學研究的是計算機技術革命的需要」[5];「智能機的出現也將是一次技術革命」[6]。

錢學森早期提出的思維科學的研究對象, 主要強調三個方面: 第一是強調有意識、自己能夠控制, 自己不能控制的下意識不屬於思維科學的研究對象; 第二是強調「思維形式而並非思維內容」, 「思維規律而不是其具體過程和結果」[7]; 第三是強調思維是意識的一部分, 「不能把比思維更廣泛的意識放到思維科學部門中來探討[1]。後來, 針對國外把感覺、知覺、記憶等作為重要研究內容, 國內有人把信息的獲取、傳輸、存儲等作為思維的環節、過程, 納入思維科學, 以及有些人常常混淆思維科學與人體科學、腦科學的界限等情況, 1995年錢老對思維科學的研究對象與范圍重新做了界定, 指出「我們要進一步分清什麼是人體科學, 什麼是思維科學。……所謂感覺和知覺都是人體科學中神經心理學要研究的領域……。只處理所獲得的信息, 那才是思維學的研究課題」。「思維學是研究加工信息, 而不是研究如何獲得信息, 那是人體科學的事」。「思維學的任務就是怎樣處理從客觀世界獲得的信息」[4]。

2.2思維科學的研究道路

關於思維科學的研究道路, 錢學森的認識是發展變化的。1981年初他認為, 一條途徑是比較古老的心理學的方法: 人自己內省, 即自己考察自己的思維過程; 另一條途徑是微觀的方法, 即從神經元入手的腦科學方法。到1983年, 隨著對思維科學與人體科學認識的提高, 將思維科學的研究道路調整為: 一條是腦科學的路, 從微觀上弄清神經元在思維中的活動機制, 這雖然是根本之路, 但在短期內卻不可能有突破, 「所以要開辟第二條途徑, 要用電子計算機來模擬人腦的部分功能, 也就是試著改變電子計算機的操作運轉程序, 直至電子計算機也能出現如同大腦的功能, 盡管還是局部的功能」[1]。

1984年全國首屆思維科學研討會肯定了第二條研究道路。後來, 錢老反復強調這條道路的重要性。1987年2月28日他說:「從1984年後這三年看, 我們在那個會上討論的結果還成立, 即從人腦結構開始發展我們的理論是行不通的, 那太難了。我們希望腦科學發展快點, 但不得不說我們不能靠他們。那怎麼辦? 我們還有一條路, 就是思維科學的基礎科學, 思維學的路, 也就是從宏觀而不是從微觀, 不從腦神經細胞做起。思維學就是要從宏觀開始找人的思維的規律, 研究這個規律。這個規律你怎麼驗證? 不能愛怎麼說就怎麼說, 你必須按這個規律做出機器, 如果這個機器果然有人的思維的功能, 你就對了。……這是我們1984年那個會的結果, 說發展思維科學, 要同人工智能、智能機的工作結合起來。」[8]5月16日再次明確指出:「原來我強調的, 是從實踐提高, 實踐是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的發展, 特別是人工智能、智能機。從這個發展出發, 在理論上提高, 上升到思維學。」[4]

「思維科學要走人工智能和智能機這樣一條路」[3], 是錢學森倡導建立思維科學過程中始終堅持的基本觀點, 也是他為思維科學研究確定的正確道路。

2.3思維科學的思想來源

錢學森在反復強調從人工智能的發展, 智能機的研制中總結經驗, 上升到理論這條根本道路的同時, 也很重視其他方面的思想來源。其中, 一是邏輯學, 一是我國古代的文學藝術。

[ 6 ] 錢學森.關於「第五代計算機」的問題[J].思維科學, 1985, (2) :9~10 鏈接1

[ 7 ] 錢學森.1980年7月1日致吳廷嘉、沈大德的信[J].中國社會科學, 1980, (6)

[ 8 ] 錢學森.關於思維科學的研究[J].思維科學, 1987, (3) :3, 4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Thursday

記憶秘徑:教育綜合知識個口訣

考編教育綜合知識是很多人的弱項,知識點既多又雜還很容易混淆,沒有方法很容易背了忘忘了背,將知識點口訣化,考點輕鬆hold住。今日打卡教育學原理口訣。

知識點1:教育的社會屬性

(1)永恆性;

(2)階級性;

(3)歷史性;

(4)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5)繼承性;

(6)長期性;

(7)生產性;

(8)民族性。

記憶口訣:用(永)歷對民階繼生氣(期)

用(永)—永恆性;歷—歷史性;對—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民—民族性;階—階級性;繼—繼承性;生—生產性;氣(期)—長期性


知識點2:原始形態的教育

原始形態的教育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教育還沒有獨立的形態,還沒有從社會生產和生活中分化出來而成為獨立的社會活動。

第二,教育與生產勞動緊密結合。

第三,沒有專門從事教育(職業)的人員和相對固定的教育對象,沒有專門的為教育所用的內容和場所,更沒有什麼教育制度可言。

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生產和生活,是一種很低級、沒有專門化、處於萌芽狀態的教育。

第五,原始社會的教育沒有階級性,對每一個人來說,教育的機會是均等的,也可以認為教育是普及的,所有的兒童都在接受同樣性質的教育。

記憶口訣:三沒兩生一結合

沒—沒有獨立的形態;沒—沒有專門;沒—沒有階級性;兩生—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生產和生活

知識點3:古代教育的特點

階級性:學校是統治階級培養人才的場所。

等級性:不同階層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

道統性:教育反映統治階級政治思想和倫理道德思想。

專制性:教育過程是管制與被管制、灌輸與被灌輸的過程。

刻板性: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單一。

象征性:能不能接受教育和受什麼樣的教育是區別社會地位的象征。

記憶口訣:等階道專刻象

等—等級性;階—階級性;道—道統性;專—專制性;刻—刻板性;象—象征性


知識點4:「騎士七技」

「騎士七技」,即騎馬、游泳、擊劍、打獵、投槍、下棋、吟詩。

記憶口訣:馬泳劍獵槍下詩

馬—騎馬;泳—游泳;劍—擊劍;獵—打獵;槍—投槍;下—下棋;詩—吟詩


知識點5:近代教育的特點

1.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視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記憶口訣:公義世法

公—公立教育;義—義務教育;世—世俗化;法—教育立法

(2023-07-07 中國網摘)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Thursday

知識點 6:現代教育的特點/發展趨勢

1.教育的終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術的現代化(教育的信息化);6.教育的個性化;7.教育的國際化

記憶口訣:各(個)國全民多現身

各(個)—教育的個性化;國—教育的國際化;全—教育的全民化;民—教育的全民化;多—教育的多元化;現—教育技術的現代化(教育的信息化);身—教育的終身化


知識點 7:孔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作用:孔子認為教育對社會的發展有作用,提出了「庶、富、教」。

2.教育對象:孔子在教育對象上主張「有教無類」。

3.教育目的:孔子致力於培養一批「士」和「君子 」,以完善人格為教育的首要目的。

4.教育內容:「六經」,孔子的教育內容偏重社會人事與文事,輕視科技與生產勞動。

5.教學原則與方法:①因材施教的原則;②啟發誘導的原則;③鞏固性原則;④學思結合的方法;⑤謙虛篤實的方法。

6.道德修養的方法:①立志有恆;②自省自克;③身體力行;④改過遷善。

7.教師觀:教師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要為人師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記憶口訣:一二三四五六七

一—作用;二—對象;三—目的;四—內容;五—原則與方法;六—道德修養;七—教師觀。


知識點 8:夸美紐斯的思想

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1632 年)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學著作,是近代獨立形態教育學的開端,標志著教育學開始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因而夸美紐斯也被稱為「(近代)教育學之父」。

(1)論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

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是貫穿夸美紐斯整個教育理論體系的一條根本的指導原則。所謂教育適應自然,

就是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規律。

(2)論普及教育

「泛智」思想是夸美紐斯教育體系又一指導原則,也是其教育理論的核心,是他從事教育實踐和研究

教育理論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他主張一切男女青年都應進學校,主張「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為此他編

寫了很多教材,如教兒童看圖識字的課本《世界圖解》。

(3)論學年制和班級授課制

夸美紐斯制定了統一的學年制和學日制,提出並全面系統地論述了班級授課制。

(4)論教學原則

他在《大教學論》中論述的教學原則歸納起來,主要有直觀性原則、系統性原則、量力性原則、鞏固性原則和循序漸進原則等,並指出直觀性原則是教師教學的「金科玉律」。

記憶口訣:自然原則誇大四顆制

自然—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原則—教學原則;誇—夸美紐斯;大—《大教學論》;四顆制(智)—學年制和學日制、班級授課制、泛智

知識點 9:洛克的教育思想

英國哲學家洛克:《教育漫話》

《教育漫話》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將教育分為體育、德育、智育三部分,並作了詳細論述。它強調環境與教育的巨大作用,強調在體魄與德行方面進行刻苦鍛煉。洛克提出了「白板說」,認為人的心靈如同白板,觀念和知識都來自後天,並得出「天賦的智力人人平等」的觀點;他認為「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十之八九便是由於教育之故」,主張取消封建等級教育,主張人人都可接受教育。洛克主張對兒童進行紳士

教育。他認為,紳士教育應該在家庭中進行。其內容主要包括體育、德育和智育等;其中,德育排在首位,因為德行是紳士教育首要的品質。

記憶口訣:英國紳士洛克在白板上畫漫話

英國—英國人;紳士—紳士教育;白板——「白板說」;漫話—《教育漫話》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June 12, 2024 at 10:13am

知識點 10: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

(1)一本著作:《普通教育學》

赫爾巴特於 1806 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學》標志著教育學正式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標志著規范教育學和科學教育學的建立,是第一本現代教育學著作。

(2)兩大理論基礎:倫理學基礎和心理學基礎

赫爾巴特將哲學中的統覺觀念移用到教育學中,強調在教授學生新知時,必須喚起學生心中已有的觀念。赫爾巴特的貢獻,在於將道德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基礎上,把教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這也

是後人把他的教育學視為科學教育學的主要原因。

(3)教育的兩個基本目的:「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前者是指與兒童未來所從事的職業有關的目的;後者是指教育所要達到的最高和最為基本的目的,即養成內心自由、完善、仁慈、正義、公平五種道德觀念。

(4)教學過程「三中心」:教師、書本(教材)、課堂

赫爾巴特強調系統知識的傳授、課堂教學的作用、教材的重要性和教師的中心地位,形成了傳統教育的「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特點。

(5)教學過程「四階段論」:「明了、聯想、系統、方法」

赫爾巴特結合學生的心理活動,提出了「明了(通過分解新教材、比較已掌握的知識,清晰明確地感受新教材)、聯想(建立新舊觀念的聯系)、系統(在教師指導下,在新舊觀念聯系的基礎上,尋求結論和規律)、方法(通過實際練習,運用系統知識,使之變得更熟練、牢固)」的「四階段論」,也是著名的「四段教學法」。明了、聯想、系統、方法相對應的心理狀態分別為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動。後來他的學生

齊勒將其發展為「五段教學法」,即「預備、提示、聯系、總結、應用」,對後世產生了廣泛影響。

(6)赫爾巴特主張教育應從國家理念和國家思想出發,培養良好的國家公民。

(7)赫爾巴特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提出了教學的教育性原則。

記憶口訣:一二三四五

一:一本著作:《普通教育學》; 二:兩大理論基礎&兩個基本目的:倫理學基礎和心理學基礎&「可能 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三:教學過程「三中心」:教師、書本(教材)、課堂;四:教學過程「四階段論」:「明了、聯想、系統、方法」;五:齊勒將其發展為「五段教學法」,即「預備、提示、聯系、總結、應用」。

知識點 11:杜威的教育思想

(1)論教育的本質

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學校即社會」。

(2)論教育目的——教育無目的論

杜威從「教育即生活」中引出他的「教育無目的論」。「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改組、不斷改造和不斷轉化的過程。」

(3)論課程與教學

杜威提出了活動課程的理念,提出活動課程的教學組織形式應是活動教學,主張以活動性、經驗性的主動作業來取代傳統的書本式教材;他提出了「從做中學」的教學原則,強調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出發,利用兒童游戲的本能,讓他們在活動中學習知識。

(4)提出「五步教學法」

「五步教學法」是指「創設疑難情境、確定疑難所在、提出解決問題的各種假設、推斷哪個假設能解決這個問題、驗證這個假設」(可以概括為:問題、困難、假設、驗證、結論)。

(5)提出了「兒童中心論」

杜威認為教師是學生的輔助者,教學活動要根據兒童的興趣進行,形成與傳統教育相對應的新三中心: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

記憶口訣:一二三四五

一個目的—教育無目的論;二個理念和原則—課程與教學;三個中心—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四個本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學校即社會」;五步教學—問題、困難、假設、驗證、結論。


知識點 12:布魯納的教育思想

美國的布魯納在其《教育過程》中提出了「結構課程論」,強調「無論選取何種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並倡導發現教學法,主張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科學興趣和創造能力。

記憶口訣:納有發現結構

納—布魯納;發現—發現教學法;結構—結構課程論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June 11, 2024 at 1:31pm

知識點 13:巴班斯基的教育思想

蘇聯的巴班斯基在著作《教學過程最優化》中提出了「最優化」的理念。

記憶口訣:巴班最優化

巴班—巴班最優化;最優化—《教學過程最優化》


知識點 14:瓦•根舍因的教育思想

瓦•根舍因:范例教學。

記憶口訣:瓦根找范例

瓦根—瓦•根舍因;范例—范例教學


知識點 15: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

1.為政治經濟制度培養所需的人才;

2.通過傳播思想,形成輿論作用於一定的政治和經濟;

3.促進政治民主。

記憶口訣:人才+輿論=民主

人才—教育為政治培養人才;輿論—教育傳播思想形成輿論;民主—教育促進民主。


知識點 16:教育的文化功能

1.傳遞和保存文化;

2.篩選和整理文化;

3.交流和融合文化;

4.更新和創造文化。

記憶口訣:「遞、選、融、新」

遞—傳遞和保存文化;選—篩選和整理文化;融—交流和融合文化;新—更新和創造文化。


知識點 17:學校文化的功能

1.導向功能;2.凝聚功能;3.規范功能;4.激勵功能。

記憶口訣:導凝規激

導—導向功能;凝—凝聚功能;規—規范功能;激—激勵功能


知識點 18:內發論的代表人物

1.孟子;2.弗洛伊德;3.威爾遜;4.格塞爾

記憶口訣:內(弗)(威)力大,(格)外愛做(孟)

弗—弗洛伊德;威—威爾遜;格—格塞爾;孟—孟子


知識點 19:外鑠論的代表人物

1.墨子;2.荀子;3.洛克;4.華生

記憶口訣:墨荀落(洛)花生(華生)

墨—墨子;荀—荀子;落—洛克;花生—華生


知識點 20: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原因

1.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人的活動;

2.學校教育是通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相對而言效果較好;

3.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響學生發展的各種因素。

記憶口訣:三有老師來控制

三有—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人的活動;老師—學校教育是通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相對而言效果較好;控制—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響學生發展的各種因素。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June 10, 2024 at 7:59am

知識點20: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原因

1.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人的活動;

2.學校教育是通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相對而言效果較好;

3.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響學生發展的各種因素。

記憶口訣:三有老師來控制

三有—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人的活動;老師—學校教育是通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相對而言效果較好;控制—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響學生發展的各種因素。

知識點21:學校教育在影響人的發展上的獨特功能

1.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作出社會性規范;

2.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3.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

4.學校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記憶口訣:規范即時加速特殊個性

規范—社會性規范;即時—即時和延時的價值;加速—加速個體發展;特殊個性—特殊才能和個性發展


知識點22:人的身心發展規律與教育

1.人的身心發展具有順序性;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發展的順序性,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身心的發展。

2.人的身心發展具有階段性;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階段性,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和主要矛盾。

3.人的身心發展具有不平衡性;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關鍵期。

4.人的身心發展具有互補性;身心發展的互補性,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

5.人的身心發展具有個別差異性;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

記憶口訣:順階不補差

順—順序性;階—階段性;不—不平衡性;補—互補性;差—差異性


知識點23:教育目的的功能

1.導向功能;2.選擇功能;3.激勵功能;4.評價功能;5.調控功能

記憶口訣:導激評選調

導—導向功能;激—激勵功能;評—評價功能;選—選擇功能;調—調控功能

知識點24:個人本位論的代表人物

中國代表:孟軻

西方代表:盧梭、裴斯泰洛齊、帕克、洛克、夸美紐斯、福祿貝爾、馬斯洛、羅傑斯、馬利坦、奈勒、薩特、愛倫·凱等

記憶口訣:盧洛愛福誇,羅馬泰軻帕

盧—盧梭;洛—洛克;愛—愛倫·凱;弗—福祿貝爾;羅—羅傑斯;馬—馬斯洛、馬利坦;泰—裴斯泰洛齊;軻—孟軻;帕—帕克


知識點25:社會本位論的代表人物

中國代表:孔子、荀子、梁啟超

國外代表:赫爾巴特、納托普、凱興斯泰納、巴格萊、涂爾干、孔德等

記憶口訣:兩孔兩巴一涂一斯荀梁托

兩孔—孔子和孔德;兩巴—赫爾巴特和巴格萊;一涂—涂爾干;一斯—凱興斯泰納;荀梁托—荀子、梁啟超、納托普

延續閱讀:

Lois Greenfield: 40 Years of Dancing 5

韵文化:气韵、神韵

愛墾慕課·研究篇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