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惠柱: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人才培養國家體系 (10)

這些培養模式幾十年來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經常顯出一些問題。有的主辦方由於時間壓力,過分強調提供範本的大師的單向傳授,較少給學生機會在大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的呈現。有沒有可能運用高科技來更好地發揮高端培養模式的作用,讓更多學生能通過新創的培養模式,在大師的具體指點下進行創作、得到提高?這也是各人才培養機構都要研究、總結的重要部分。 

此外,我們還需要更大規模的非學歷培訓來為初級的藝術人才服務。前文說到,我國農村大量民營劇團的演員從未受過高等藝術教育;從他們頻繁演出的現狀來看,既不可能、也不需要脫產好幾年考進院校去接受正式的學歷教育,但他們中間的一些骨幹曾經受到過短期的藝術培訓,對提高演出的藝術質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大部分演員都有機會分期分批接受一點這樣的培訓就更好了——最好還要由政府給予一定經濟上的補貼。

民營戲曲劇團如此,其它藝術領域的基層從業人員也有大量的類似的需求。面對這樣的社會需求,國家全額撥款支持的藝術院校按理說是義不容辭的;然而,要去教這些從未經院校培訓但有著相當豐富的實踐經驗的基層學員,我們有恰當的教學方法和足夠的師資力量嗎?

正如習總書記所說,“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順理成章地,還應該帶來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刻變化。高科技不僅能使觀摩經典範本以及遠程教學更加方便,更能夠促成師生間更多主動的交流互動,促進教學相長,改變單向灌輸一統天下這一舊式教育的弊病。這將是產生藝術人才培養新模式的廣闊領域。  

  

作者簡介:孫惠柱(1951—  ),男,漢,上海人,劇作家、導演,國際人類表演學旗艦刊物紐約《戲劇評論》(TDR: The Drama Review)編輯聯盟輪值主編。紐約大學人類表演學博士,北美四所大學任教十年,1999回國,曾任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現為上戲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首席專家。著有《戲劇的結構與解構》《誰的蝴蝶夫人:戲劇衝突與文明衝突》《摹仿什麽?表現什麽?》《社會表演學》《心比天高:中國戲曲演繹西方經典》等10部專著與教材、200餘篇中英文論文;《中國夢》(1987)《掛在墻上的老B》《宴席》《心比天高》《忠言》《王者俄狄》《朱麗小姐》《徐光啟與利瑪竇》《柯賽與潘妮》等20餘部話劇、戲曲、音樂劇曾在20國演出;戲曲系列劇《孔門弟子》、韻劇系列劇《悲慘世界》《魯迅故事新編》總編導。研究方向:人類表演學,跨文化藝術,戲劇理論,藝術教育。  

*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7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項目編號:17ZD08)“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

Views: 3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