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賁·什麼是《知青》“激情歲月”的激情?(下)

當然,大多數的青年學生確實是響應了上山下鄉的號召。對於處於生理激情期的青少年來說,這一點也不奇怪。上山下鄉是一場由“革命”意識形態主導的群眾運動,被稱作為“上山下鄉幹革命”。確切地說,上山下鄉是“文革”群眾運動中的一場亞運動,運動的主體對象是“老三屆”的青年學生(至少開始時是如此)。這一青年運動與其他一些青年運動非常類似。

意識形態對青年人具有特別強烈的吸引力,與他們特殊生理期的心理、情緒和認知特點有關。吳潮和趙曉蘭在《納粹運動與德國青年》一文中指出,青年層的主體都處於平凡狀態,但比其他年齡層卻多了一份自命不凡和向往轟轟烈烈的心境,“他們常常更容易感到失意和壓抑,追求著失意中的奮起。在當時,德國青年人彌漫著一種如醉如狂的情緒,其中既有那些在世界大戰中扛過槍的人們,也有那些在凡爾賽和約令人沮喪的影響之下成長起來的人們。……在思想上他們渴望著某種能給心靈和幻想帶來激蕩的東西,某些值得為之而生活的理想,這是當時德國青年整體精神狀態的畫面。凡爾賽和約的某些條款以及戰後德國的混亂狀態又削弱了國家對於未來一代的成長和教育影響,希特勒及其納粹主義終於首先在德國青年身上找到了最熱烈的宣揚者和最堅決的執行人,使大多數人堅信自己是在追隨著一種偉大的思想”。

青年運動的原則是打動他們的人心,喚起他們的激情和熱烈情緒。上山下鄉的宣傳非常能夠投合年輕人的特點,利用他們的弱點,煥發他們的熱情。青年人的性格和舉動常有明顯的相悖之處。他們追求無拘無束、自由浪漫,他們喜歡群體生活,害怕孤獨,在群體中他們可以感受到互相支撐與感染的力量。這使得他們能夠接受哪怕是非常嚴酷的紀律和命令,甘心置身於對人身自由具有強制性的團體之中。青年人有著一股自然而然的衝動,要加入組織和團體,要大轟大嗡激蕩人心的行動,要在凡是可能的地方采取行動和顯示自己的力量。參加“建設兵團”、成為準軍事化編制中的一員、身著軍裝制服、遵循儀式化的生活常規,這些組織形式對青年人具有一種特別強烈、神奇的吸引力。

這種充滿著激情和戲劇性,激蕩著表演衝動的場景與行為大量出現在《知青》中,成為它所展現的“激情歲月”的基調和主色。好的知青故事應該讓讀者看清它的虛幻,而不是對它懷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和向往。隨著歲月的流逝,隨著越來越多人的經驗增長和政治判斷力的成熟,這樣的“激情歲月”已經越來越暴露出它的虛幻實質。如何認識這種“激情”,把它理解為一種迷幻,還是一種真實,考驗每一個知青文學或文革文學作家的政治、道義、人性判斷。如何看待《知青》中的“激情”展現,把它理解為一種覺悟,還是一種愚蠢,是自由選擇,還是被迫洗腦的結果,同樣也是每一個觀眾自己必須仔細加以思考和辨別的。對這一點,不需要有一個所有人一致的結論(這本不是爭論的目的),但它會為我們提供一個共同的機會,讓我們有理由再次想一想,“文革”真的已經離我們遠去了嗎?

Views: 3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