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賁·什麼是《知青》“激情歲月”的激情?(上)

電視劇《知青》再次引起了“文革”期間“激情歲月”的話題,有評論說,“這部劇顯然不是‘老三屆’們的專屬,不同時代的人看過都會有截然不同的觀後感。有的老知青認為劇中表現的知青生活不夠艱苦;有的90後觀眾則認為當年的激情歲月值得向往”。需要追問的是,那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激情歲月”。

知識青年在“文革”中的“上山下鄉”不同於在這之前的少數畢業生因成分不好而被送到農場的“就業安置”,“文革”中的“上山下鄉”是以“青年運動”的形式來裹挾幾乎全體青少年到農村“滾一身泥巴,煉一顆紅心”的。這種青年運動只有在“文革”的極權制度中才有可能。“上山下鄉”不是去就業,而是去革命,去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革命的烏托邦。在那時,作為共產主義未來一部分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許多青年人以革命狂熱去追求的“天堂之夢”。在“文革”的環境下,任何人都必須至少在表面上裝作相信這樣的天堂之夢。

米蘭·昆德拉寫道,“極權主義不僅是人間地獄,還是天堂之夢”,沒有這樣的天堂之夢。統治權力就沒有辦法在人們的思想、行為中建立起它的全面有效控制。對天堂之夢的追隨者來說,這一夢想使得他們選擇無視罪惡和苦難,滿眼都是光明和幻想。“文革”的時候,《知青》的作者梁曉聲如果曾經如此,那本不足為奇,但在“文革”過去幾十年以後的今天仍然如此,而且要以此來影響他人,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文革中” 老三屆知青上山下鄉的時候,大的不過二十一二歲,最小的還有十三四歲的。這是一個人生命力最旺盛的時期,即使沒有任何別的燥動,他們也有心理和生理上的激情。“文革”所利用的正是年輕人這種心理和生理燥動的激情,給予它政治鬥爭和群眾運動的渲泄渠道。在短暫的亢奮之後(可以大致以“林彪事件”為分界線),隨之而來的是知青們普遍的仿徨、迷茫、失落和絕望。失落和絕望,那才是激情表象後面的真實景象,寫知青,如果寫不到這一層,那就頂多是浮光掠影、隔靴搔癢而已。

如果沒有知青們用自己親身痛苦體驗換來的普遍失落和絕望,如果所謂的“激情歲月”一直在維持,那麼,後來當回城的閘門打開之時,又怎麼會有幾乎所有知青奔湧而至的返遷大潮?這就像“文革”時期,人人表忠心,個個激情昂揚,高喊“誓死捍衛毛主席革命路線”,後來,“文革”與毛本人一同壽終正寢,沒有見誰出來誓死捍衛的。這就是極權統治下那種典型的“熱烈的淺層支持”,它會幾乎在一瞬間令人難堪,出人意外地突然崩潰。在“誓死捍衛”的表象後面隱藏著難以察覺的失望、懷疑和偽裝,即便大多數都是下意識的,也足以讓人懷疑,是否能把“文革”說成是一個中國人忠於領袖,堅持革命信仰的“激情歲月”。

真正的“激情”是一種人的自由意志的激發,而“文革”時期的人是不具備這種自由意志的。“文革”中的上山下鄉看起來轟轟烈烈,響應號召者看起來個個摩拳擦掌、歡欣鼓舞,其實,有過親身經歷的人都知道,許多下鄉的青年都只是迫於形勢,不得不如此罷了。他們對上山下鄉,同樣是一種“熱烈的淺層支持”,而並非什麼持久的激情。當時,因為病殘而能夠留城的極少數學生,不知成為多少人羨慕的對象;而高喊和積極表現“紮根農村”的,恰恰是為了爭表現,好早日有機會離開農村。

Views: 3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