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杜鍾敏:欲望與歸零——從西方後現代思想家德勒茲看人生 3

「相對性的真理」講的其實是一種「相對」的絕對。

在一個特定的時空,特定的條件排列組合下,對那個特定的主體而言,有一個「絕對」的對與錯,否則不會有鋼絲纏身般的苦楚與置人於死的仇恨。可是,在那個「特定的時空人事」盒子之外,裡面的絕對可能就「消失」了。但是很少人能夠如此超越自身的局限去看到「盒子」外面的世界。人世間確實有少許人突破了自身的桎梏,去看到別人的「痛」,這是一種大愛。然而,大多數時候的大多數人,無法做到,也不必做到。比如,在重大災難過後,即使當事人均已離世,後代子孫仍然要「討一個公道」,就是讓大家看到自己與家人所經歷的傷痛,這是絕對的,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血淚,以及台灣的「二二八」事件,都是歷史上的重要例子。若是犯錯方輕者道歉認錯,重者接受法律的制裁,受害者的心裡會覺得較為安慰,因為在這種極端的例子裡,受害者不可能有能力跳出自己的特定時空。就人類整體而言,這也是絕對的錯誤。但也有當事人永遠無法擺脫仇恨的陰影,讓仇恨永恆地咬噬自己的心靈,就是當事人認為自己認定的真理是永遠的絕對了。

我常常想起孟姜女哭倒萬裡長城的故事。對於孟姜女和那個時代受壓迫殘害的百姓而言,秦始皇是惡魔轉世,可對於我們後代子孫而言,長城的傲世壯觀又讓秦始皇登上了一張詭異的功業榜單。所謂真理,即每一個相對的觀點,在某個特定的環境時空裡,對那個特定的人而言,都是絕對的。同樣地,我們在一個特定的時空做每一件事時心中也應該清楚:當下我必須做的,熱烈擁抱的價值觀與道理,在更大的時空裡,它也可能不是這樣的。可是,這並不能改變我們赴湯蹈火的力量與勇氣。

但是,若每個人都「擁抱」自己的觀點,覺得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人世間就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殺伐戰場,沒有任何妥協、溝通的可能了。所以,「相對性的真理」,暗示著每個人自己認為的真理,其實都不是不變的「真理」,即使自己可以滔滔不絕地為自己的價值觀辯解,它們都有自身的局限和缺失。人與人不同的,只是這個局限或缺失的大小程度不同而已。

然而,「相對性的真理」所包含的既是絕對,也是相對;既是知道自己的觀點不可忽視,也同時有能力跳出自己的「盒子」透透氣,看一眼別人的「盒子」裡的故事。有時在兩者碰撞的當下,一如干柴的摩擦,智慧的火花就迸發了。就像美國詩人惠特曼《草葉集》中的一句詩:「寬廣的心,能夠容納矛盾。」

「相對性的真理」或者「相對本身即是真理」,指的是尼采的觀點(perspectivism)。我因為我的立場、文化、傳統,對於我認知的真理,熱切擁抱,相信它是唯一的、絕對的;同時,我又明白,由於我的背景、文化,我的觀點必然是局限的,「可能」仍有不足,相信仍然有空間可以讓我去敞開胸襟,試著尊重理解別人的觀點,並且接受考驗,不斷修正自己、超越自己。

然而,另一個讓年輕人困惑不已的地方是,在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中,我如何得知何時該尊重對方的價值觀,何時該介入,予以糾正、幫助?在美國,擁護自由主義的年輕人常常自問:我那麼希望社會開放,幫助弱勢族群,讓富豪大亨對我們恨之入骨,但他們賺的也都是辛苦錢,憑什麼要跟貧戶分享?同樣地,美國近幾十年來一貫的對外政策都無視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把自己的民主或者西方價值觀念強加於中東與亞洲國家,把自己認定的一套價值標凖,原裝原版地放進東方文化裡,也是一個具有爭議的議題。

人之於環境,重點是覺醒。「覺醒」需要時間,等待,那個一直在「絮叨」的力量,是人性與社會的良知力量。在每一個人的心裡,每一個家庭,每一個社會,都存在這樣的力量:父母看見走入「偏途」的子女,朋友看見「執迷不悟」的朋友,社會看見惡徒販賣有毒食品、貪贓枉法的官員漠視百姓疾苦,等等。每個社會都在某一個點上設定了「法律」,為的是強迫惡徒「覺醒」與加速「覺醒」。

Views: 1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