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斯坦·加西亞(Tristan Garcia):情緒操弄 上

愛墾APP:法國哲學家特里斯坦·加西亞(Tristan Garcia)說過,(大意)人現在被好多情感情緒操弄,好intense,但可以嘗試擺脫它;這些情感本身雖具摧毀性,但如果懂得轉化,可以成為一種倫理道德力量。佛洛伊德也講過「力必多」政治。

可是,在剝削自己的壓抑與消費的沉溺以外,文創人可如何疏導(channel)生自語言前的情動,以及已經被名目化、外在化的情緒,使它們成為文創的感情衝力?

2008年以来,觀察本土政治分崩離析現象的結果,文創研究者陳明發博士已經體會到,這個“情感普遍被綁架”的問題非常關鍵。

2014年寫的短詩〈綁匪〉(筆名:陳楨),是陳氏這個時期的一個記錄。如何從情感的操弄與消費性沉溺中擺脫,進而將情動(affect)轉化為一種倫理道德力量,甚至是文化創意的動能,成了陳明發多年来文創學術努力的重要方向。現從幾個層面給這問題做個階段性的小結——

1. 由「被情感操弄」到「管理情動」 首先,加西亞(特別是在2016年出版的《The Life Intense—A Modern Obsession》中)指出,現代社會讓我們的情感變得極度強烈(intense),這種強烈可能是一種操弄,讓我們陷入無止境的興奮、憤怒、焦慮、痛苦或快感之中。然而,他並不是要我們拒絕情感,而是要我們理解並學會駕馭情動的力量,避免成為它的奴隸。 這與佛洛伊德的「力必多」(Libidinal Politics)相呼應。

佛洛伊德認為,個體的能量不只是純粹的生理衝動(libido),而是被社會、文化所規訓,使我們內在壓抑,或者反過來成為消費文化的囚徒。

從壓抑與消費,到「情動轉化」

大多數人對情緒的處理,主要是兩種極端方式:

壓抑自己(Repression)— 壓抑、克制、理性化,甚至冷漠地否定情緒。但這會導致內部焦慮,甚至精神創傷。

沉溺於消費性情感(Addictive Consumption of Emotions)— 透過消費(電影、遊戲、社交媒體、娛樂、短視頻、)來麻醉自己,以為這就是「表達情緒」。但這其實是被動的,不是真正的情感轉化。

例子:社交媒體的「情動投機」

社交媒體利用人類的情動機制,製造「快樂—焦慮—憤怒」循環,使我們情感被操控,而不是我們主動管理情動。這是一種情動的剝削,使我們成為被動的消費者,而非創造者。

更好的方法是「情動轉化」(Affective Transmutation,或譯嬗变、蜕變)

這裡,Garcia 和佛洛伊德的觀點可以與德勒茲(Deleuze)與瓜塔里(Guattari)的「慾望流動」(Desiring-Production)結合。我們的情動能量並不應該只是被動地接受,而應該主動地蜕轉成創造性動能。

所以,問題的關鍵是:如何channel這些情動,使之成為文化創意的驅動力?

Views: 1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