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重要的事情就是我們該如何去做?也就是說,身體該如何做?身體應該同身體做斗爭,「在這斗爭中,符號與符號相互對抗,情感與情感相互碰撞,好讓一點點歡樂能得到保存,而這歡樂能讓我們走出陰影,改換類型。符號語言的喊叫聲銘刻下了這一激情的斗爭,歡樂和悲傷的斗爭,力量的強化和弱化的斗爭」(319)。應該讓積極的情動同消極的情動做斗爭,讓快樂戰勝悲愁,讓喜悅的光明驅散痛苦的陰影。讓我們堅持一種快樂的唯物主義倫理學。這是從斯賓諾莎到尼采到德勒茲的倫理學要求。何謂倫理學?倫理和道德的區別在於,道德是法則,是教義,是規范,它逼問我們應不應該去做,它拷問我們這樣做合乎道德嗎?而倫理則是技術,是行為,是實踐,它不是逼問我們該不該做?而是逼問我們,如何去做?怎樣行動?斯賓諾莎,尼采,德勒茲告訴我們如何去做?去驅趕悲苦,保持快樂,強化力量,放聲大笑,讓爽朗大笑壓倒那些令人心碎的啜泣。

或許,這就是德勒茲對海德格爾的隱秘回應。盡管他們都關注生存和存在(而非存在者),盡管都關注情感,盡管都將情感作為人的存在方式,但是,海德格爾難道不是一個悲苦哲學家嗎?他不是對畏,煩,焦慮更著迷嗎?在他那裡,死亡一直盤踞在人們的心頭成為下墜的重負。但是,對德勒茲(以及尼采)來說,

唯一重要的,就是生活的方式。唯一重要的,就是對生命的沉思,而哲學只能是一種對生命的沉思,而遠非一種對於死亡的沉思。它的操作旨在令死亡最終僅影響到我身上相對最微小的成分,也即,僅將其作為一種有害的際遇來體驗。眾所周知,當一個身體疲憊之時,陷入有害際遇的可能性就增加了。只要我還年輕,死亡對於我就確實是身外之物,確實是一個外源的偶發事件,除非是那些內發的疾病的情形。」(《萬塞訥》 20)

而對海德格爾來說,死亡對我們的糾纏無窮無盡,那裡沒有快樂只有悲苦。對德勒茲說,我們需要快樂而無需悲愁。阿甘本(Giorgio Agamben)在德勒茲離世之際所寫的極其簡短的紀念文章中,敏銳地指出了這兩位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的區別:「兩人用一種極端的勇氣思考了生存,以及作為此在的人,此在只是其存在的方式罷了。但海德格爾的根本調音屬於一種緊張的、幾乎金屬一般的苦惱,在那裡,一切的本己性和每一個瞬間締結起來,成為了有待完成的使命。相反,沒有什麼比一種感受更好地表達了德勒茲的根本調音,德勒茲喜歡用一個英文詞來稱呼這一感受:自我享受(self-enjoyment)。」□

參考文獻:

阿甘本:《除了人和狗》,白輕譯,載《解放報》199 5年11月7日。互聯網。2016年 12月 11日。 [Agamben, Giorgio. 「Except Men and Dogs.」 Trans. Bai Qing. Libération. 7 Nov. 1995. Web. 11 Dec. 2016.]

德勒茲:《德勒茲在萬塞訥的斯賓諾莎課程(1978—1981)記錄》,姜宇輝譯,載汪民安編《生產·德勒茲與情動》(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第 3 -22頁。 [Deleuze, Gilles. 「Les Cours sur Spinoza Vincennes, 1978-1981.」 Trans. Jiang Yuhui. Producing. Vol. 11. Ed. Wang Minan. Nanjing: Jiangsu Renmin, 2016. 3-22.]

德勒茲:《批評與臨床》,劉雲虹、曹丹紅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 [Deleuze, Gilles. Critique et Clinique.Trans. Liu Yunhong and Cao Danhong. Nanjing: Nanjing UP, 2012.]

德勒茲:《斯賓諾莎與表現問題》,龔重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Deleuze, Gilles. Spinoza et le problème de l』expression. Trans. Gong Chonglin. Beijing: Commercial, 2013.]

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集》,龐景仁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Descartes, René. Meditationes de prima philosophia. Trans. Pang Jingren. Beijing: Commercial, 1998.]

馬蘇米:《虛擬的寓言》,嚴蓓雯譯。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2。 [Massumi, Brain. Parables for the Virtual: Movement, Affect, Sensation. Trans. Yan Beiwen. Kaifeng: Henan UP, 2012.]

斯賓諾莎:《倫理學》,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Spinoza, Baruch de. Ethics.Trans. He Lin. Beijing: Commercial, 1998.]



(作者汪民安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載於《外國文學》2017年第2期,第113-21頁。)

Views: 1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