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雪蓮·德莫特·莫蘭:交互主體性與文化構成 1

2019年7月3日下午,中山大學禾田哲學系列講座之「現象學的核心概念」的第五講,在錫昌堂103室如期舉行。本場講座中,著名現象學家、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德莫特·莫蘭(Dermot Moran)教授以「交互主體性與文化構成」為題,為在場濟濟一堂的中大師生和校外聽眾們呈現了一場精彩的報告。哲學系江璐副教授主持了講座。

作為系列講座的第五講,莫蘭教授在講座伊始以一種幽默風趣的口吻說道,「等到明天最後一講講座結束後,在座的諸位就自由了。」教室里的氣氛也隨之輕快。緊接著,莫蘭教授以他清晰明快的語調,通過帶領大家回顧之前講座的內容進而引入本場講座的內容,「正如我在講座中一直強調的,構造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它起始於胡塞爾所說的自我體驗,來自於我們直接當下的自身意識之流。在之前的講座中,我們討論過胡塞爾關於對他人的體驗與同感以及意向性方面的內容。胡塞爾認為意向性是由不同類型的意向性所組成,如社會行為、我們的意向性、與他人交往、自我共同體的構造等。胡塞爾還討論一種『共處的存在』(Miteinandersein),在這種存在中,我與他人相互交流,這種存在是『他我』的開放的共同體,也是轉向交互主體性維度的一種歷史現象學。」

本場講座圍繞胡塞爾的「交互主體性」這一重要概念而展開。莫蘭教授討論的主要內容是,胡塞爾是如何在對自我論和同感中的他者經驗的思考上進行了拓展,並發展出一整套關於交互主體性的論述的。講座的具體內容分為如下幾個部分。

胡塞爾現象學並非笛卡爾主義唯我論

莫蘭教授首先從對胡塞爾的一個常見批評說起。許多人認為胡塞爾的現象學思想是一種笛卡爾主義,因為他們認為胡塞爾過分強調自我體驗,並隱匿了他與笛卡爾之間的思想關聯,他們甚至認為現象學是「新笛卡爾主義」。胡塞爾在他的《笛卡爾式的沉思》中視超越論自我為「一切意義和存在的源泉」,這也招致了許多批評。但是在胡塞爾看來,他拒斥「唯我論」這樣的說法,並指出「唯我論」其實是笛卡爾的沉思工作的出發點,是一種純粹的「方法論」。莫蘭教授指出,「唯我論」體驗對胡塞爾來說並不是首要的,也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一種「思想實驗」。胡塞爾本人也試圖越出一種自我主義的現象學,他在其阿姆斯特丹講座「現象學心理學」中指出,「那個我們至今所談作為在己優先的描述現象學,乃是自我學的。我們思考一個自我,揭示其自身的純粹心理,他的在嚴格意義底下的心理的原初經驗之領域。充分地進行自我現象學研究之後將可能擴大現象學的方法,以至於他人經驗及群體經驗都包含在里面。於是一項明見性被展開來,一個普遍的心理學在其前後一貫的純粹性中被執行,而且僅僅只有意向性心理學才可能讓綜合的統一性越過主體性來到交互主體的現象學。」

莫蘭教授指出,最初引發胡塞爾對交互主體性進行思考的,是我們何以可能直接經驗到其他主體這一問題,而對這一問題的思考離不開人的種種「社會活動」。由此,文化世界、傳統與歷史世界的視域便被引入。在胡塞爾那里,「社會行為」可表現為承諾、命令、協議、誓言等形式,他將其稱為「我-你之間的活動」(Ich-Du Akte),例如某人發誓說,「我保證會娶你。」這是一項「公開的」活動,它不僅斷言了一個事實,也在向另一人做出承諾。阿道夫·萊納赫對這些活動的種類進行了研究,比如他在其《民法的先天基礎》中就列舉了警告、授權、轉讓、撤銷等社會活動。胡塞爾除了通過對同感進行討論以探索從自身通往他人的這條路徑外,還討論了主體在「社會活動」中的相互合作。

Views: 1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