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周興:未來才是哲思的准星 2

一般地,希臘人本來就把Being理解為Physis,那是顯-隱、長-消之二重性運動。而在當時,尤其是在哲學和科學時代之前,人與自然/存在的關係還是溫和的,是「學習」和「模仿」(mimesis)的關係。後來,特別是新時代(近代)以後,情況就發生了大變,就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主體-客體對象性關係的建立,人與自然的關係變成了主客關係,在康德那里「存在」變成了「被表象狀態」或「對象性」。這種人-自然關係是一種比較暴力的對抗關係,後果相當嚴重,現在文明和文化整個都不好了,傳統文化(哲學和宗教)構造起來的價值體系崩潰了,一切堅固的東西都消失了,人世間沒有了可以依靠的東西——除了交換價值。尼采把這種時代狀況稱為「虛無主義」。怎麼克服和擺脫之?這是海德格爾面臨的問題。

三、兩種方案:「大人」方案和「小人」方案?

縱觀海德格爾一生,我理解他提供給我們兩種方案,第一種方案,我願意說它是把人放大的方案,是一個「大人」方案,第二種方案呢,則是把人縮小的方案,是一個「小人」方案。這兩者之間區別蠻大的。

我們先說第一種方案,就是前期海德格爾的方案。前期海德格爾做了什麼?他把人放大了。怎麼放大的?放大到什麼地步?當然是說來話長。首先他是接著胡塞爾來說的。胡塞爾說事物的意義不是它本身給出的,也不是我主體給出的,而是由事物所呈現於其中的視域來給出的。這一點無比重要。海德格爾更進一步,說人(此在)是在一個有著因緣關係的世界境域里煩忙,跟事物打交道,事物才獲得了意義。這個想法有意思,但也很危險。海德格爾最後只能說,人的存在(此在)與世界是等值的,此在在,才有世界。

這里有兩個有趣的想法。其一是,人通過活動(煩忙與煩神)構成一個整體,甚至可以說人創造了世界。其二是事物的意義取決於人所創造的世界。這就是把人的存在放大了。放大以後怎麼辦?還不好辦,還是有一個虛無的問題。人的有限性在海氏那里被解為時間性。而時間性是曾在、當前、將來三維構成的整體性。若是按以前的時間觀,把時間解為線性的流逝,人就不免悲觀。但海氏提供了一種三維循環的整體時間觀,況味就好多了。人只要直面死亡(虛無),向死而生,面向將來,繼承過去,承擔當下,則還是能獲得自己的整全性(完滿性)的——人看起來就不殘缺了。

這套解釋在理論上被叫做基礎存在學(本體論),說白了就是把本體論的基礎設在此在的實存結構上,或者說是以人為本的本體論方案。這套辦法怎麼樣?不好,一是因為過於主體哲學化,把什麼都往人身上推,就會有問題。二是在策略上,仍然沒有逃脫蘇格拉底的路子,無非是讓人直面死亡和虛無。「直面」?說來容易做來難。你去直面直面看?

1930年以後,海德格爾想出了第二套解釋方案,我願意把它看作把人縮小的方案。實際上把人縮小並不難。當我們面對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時,我們會感到人的渺小。我以前學地質的,在地質史的時間概念上,人的歷史差不多還是零,可以忽略不計的。但現代人卻是自負的一群,我們會想,我們就是老大,自然不就是我們所加工的對象嗎?

人越來越失去了敬畏感。什麼是敬畏?比如自然觀上的謙恭,倫理上的報應。

如果人不大,那麼誰大?天大、地大、神大。只有人是一個要死的東西,是短命鬼。海德格爾要給人重擺位置。首先他是在世界的四個基本元素中,把人設為其中之一個,所謂天地人神是也;其次是把人與自然(存在、本有)的關係上,把人設為服從者、響應者、被佔有者。這樣一來,人怎麼存在,人類文化怎麼產生出來,都需要有一個重解。比如說到真理,海德格爾就說,真理不是人事,而天事;說到語言,海德格爾說,根本的語言不是人言,而是天言。若此,則就被放到了一個較低的謙卑的位置上了。

Views: 1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