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賁·徐賁·美國的“野雞大學” 3

美國大學由"野雞"轉變為"不野雞",並有所發展,要了解這個過程,就不能不知道一個名叫特納的美國人和林肯總統於1862年簽署的《莫里爾法》。1851年,特納宣佈成立"一所招收工業階級的州立大學",他認為,整個文明社會"必然要分為兩個合作的而非對抗的不同階級:'專業'階級(醫生、律師、文學家和教士)大約只佔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四,而'工業’階級則包括其余所有的人"。美國以前的大學是培養"專業"階級人士的,特納要辦的那種大學是以培養工業階級的知識者為目的的。這是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教育民主理念和實踐。新辦的大學學業制度不完善,在老牌大學的眼里,都不過是"野雞大學",但那些卻是美國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大學。

1857年,當時擔任眾議員的莫里爾起草了一個法案,其中吸取了特納的想法。這個法案規定,向每一個州贈與一塊土地,以鼓勵每一個州都建立一所工業大學。出售公地所得到的款項,可以由每一個州用於建立至少一個學院,學院的課程不排斥其他科目,並要列進軍事學一科,還要有關於"農業和機工技藝方面的內容,……以便促進對工業階級的通才教育和實用教育"。林肯總統於1862年簽署《莫里爾法》。現在的許多公立大學都是在《莫里爾法》的推動下創辦起來的。

新型的大學教授農業、生產加工和簿記方面的知識,它們有實驗農場、果園和牧群,尤其重要的是,它們"向超過規定年齡的各階級的學生開放,時間可長可短,慶祝畢業典禮不是發表一篇拉丁文的演說,而是舉辦一個一年一度的集市,在集市上陳列實驗農場的產品,和從全州收集來的同類產品進行比較"。早期靠贈與土地建立起來的學校有的非常簡陋,很不正規,"不過是幾個有經驗的農民或技工向鄰居的小夥子們談談話而已"。

課程簡單、學生年齡不限、學習時間可長可短,這是非常鬆散的大學學習制度。但是不要小看這種新型大學的社會作用,它改變了美國人對知識和社會對知識需要的看法。以前種果樹、養牛、種玉米被看成是不需要專門知識的,現在有了大學,從事這樣的事情,也需要有專門知識了,知識和教育背景甚至成為從事這些職業的一個條件。因此,大學的文憑和學歷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要求獲得大學文憑的人也就空前地多了起來。既然有需要,也就會出現供給。於是便出現了美國歷史上第一波的"文憑工廠",給那些需要文憑,但又不想真的進大學學習的人們提供現成的"學位”。1876年,主管美國教育的伊頓稱"文憑工廠"大學是美國教育的恥辱。可見這個問題當時已經相當嚴重。

美國的學院或大學的數量之多,發展之快,是無與倫比的。1870年,美國的高等院校有563所,到1919年達到近1,000所,入學學生總數33萬余人。到1935年,美國高等院校的數目達到1,500所,學生100多萬人。到1960年,高等院校的數目達到2,000所,學生超過300萬人。而到1970年,高等院校的數目接近2,500所,學生超過700萬人。這麽多的大學,良莠不齊自然是在所難免的,而"學位工廠"便是其中最低端的。

美國大學的發展中有重要的民主因素,獲得知識是每一個公民的權利,不是少數精英的特權。他們上大學甚至不單純是為了找到相應的體面工作。有許多職業工作,其實沒有上過大學的人也能做,但有大學文憑的美國人做了,也不覺得丟分。令美國人感到驕傲的是:"我們的青年人大約有三分之一要上大學,而歐洲國家的男女青年大約只有十五分之一或二十分之一是大學生。但在歐洲人看來,這些美國人大多數都不是大學生,就是說,並不是為從事某種專業而作準備的學生"。但是,也恰恰因為美國大學生太多,所以沒有大學文憑的人在工作市場上的機會就受到擠壓,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於是買文憑便成為他們補償自己不利條件的一個手段。正是因為社會中有對假文憑的需要,"文憑工廠"這才因緣時會,湧現出來。

Views: 1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