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謙·中國哲學之“是 ”與“實、事、史、時、勢 ” 2

上述所謂特定背景和主體與客體間、或主體與主體間的交往環境 ,在中國哲學話語中可以用五個字來概括 , 這就是“實 ”“事 ”“史 ”“時 ”“勢 ”。“實 ”“事 ”“史 ”“時 ”“勢 ”都是中國哲學中有重要意義的概念。中國哲學之“是 ”與“實 ”“事 ”“史 ”“時 ”“勢 ”的關係非常密切 , 中國哲人總是善於在“實 ”“事 ”“史 ”“時 ”“勢 ”中來發現“是 ”, 求證“是”。

這一特征深刻地體現著中國哲學的本質 ,凸現了中國哲學作為一種不同於傳統西方哲學的哲學而存在的獨特價值 ,很值得加以深入研究。本文試圖通過具體論述“是 ”與“實 ”“事 ”“史 ”“時 ”“勢 ”的關係 ,來說明中國古代哲學的這一重要特征。

一、“是 ”與“實 ”

在主流的中國哲學傳統中 ,求“是 ”往往離不開求“實 ”。從根本上講 ,萬物的“存在 ”就是一個“實 ”,如王充說 :“萬物生天地之間 ,皆一實也。”[ 5 ]31求萬物之“是 ”也就是求萬物之“實 ”。談哲學之“是非 ”離不開事物之“名實 ”, 名實淆亂則是非不明。而在名與實關係上 , 多數哲學家是偏重於“實 ”, 認為“名生於實 ” [ 6 ]302,“名者實之賓也 ”[ 7 ] 24

雖然一些哲學家也看到“名 ”的重要性 , 看到“名 ”會對“實 ”產生一定的影響和反作用 , 但總的來說 , 中國哲學家很少有真正的唯名論者。孔子說 :“觚不觚 , 觚哉 ! 觚哉 ! ”
[ 8 ] 25 所謂“觚不觚 ”, 說明“觚 ”這個東西到底是不是“觚 ”, 跟這個東西的實體特征是有關的 , “觚 ”之所以是“觚 ”, 是有其實在規定性的 , 並不是任何一個東西我們都可以叫它“觚 ”。

脫離了
“觚 ”之“實 ”, 就已經不是“觚 ”了 (至於孔子又說“觚哉 ! 觚哉 ! ” 這又涉及到“是 ”與“時 ”“勢 ”的關係 ,下文再討論 )。法家講“循名責實 ”, 也是強調“實 ”比“名 ”重要。任何“名 ”如果最終不能體現為“實 ”, 則沒有意義 , 什麽都不“是 ”。如王充說 : “文不稱實 , 未可謂是也 ”[ 5 ]31

“名 ”是而“實 ”不是 , 就叫名不副實。名不副實就不“是 ”。凡“不實 ”、“失實 ”、“背實 ”、“離實 ”, 都屬於不“是 ”。即使後代一些哲學家喜歡以抽象的“道 ”“理 ”為依據來求“是 ”, 但他們也往往會強調“道 ”“理 ”的“實然 ”性 , 說“理 ”是“實理 ”、“真實道理 ”。如朱熹強調“理 ”“便只是實然底道理 , 譬如天地之於萬物 , 陰便實然是陰 , 陽便實然是陽 , 無一毫不真實處 ”[ 9 ]卷 95

此外 , 以“實 ”為“是 ”的依據 , 也有“眼見為實 ”, 重視感覺經驗的意思。墨子“三表法 ”裏有一表就是“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 ”[ 11 ]164。對普通百姓而言 , 什麽“是 ”, 什麽不“是 ”, 說到底以“眼見為實 ”。總之 , 對於中國哲學來說 , “實 ”是“是 ”得以成立的基礎和前提 , 是檢驗“是 ”與不“是 ”的基本標準。


二、“是 ”與“事 ”

“實事求是 ”一語最早見於《漢書 》卷五十三 : “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 , 修學好古 ,實事求是。”顏師古註曰 :“務得事實 , 每求真是也。”

[ 12 ]226管“實事求是 ”一語出現得不是很早 ,但用此語來表達中國傳統哲學的一個基本精神還是十分恰當的。

Views: 1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