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拏雲:宋元泉州「文化特區」名士「頂級流量」 (7)

至順三年(1332年),汪大淵第二次由泉州啟航,其航程主要經南洋群島諸國, 穿過馬六甲海峽,繞過須文答臘島,北至萬年港,東至古里地悶、文老古,向北至蘇祿島,最後經中沙、西沙群島返航。至元三年(1337年)夏秋間抵泉州,又記下大量見聞,不僅涉及東南亞、南亞和西亞,而且包括非洲。

汪大淵二次遠航,歷時八年,航程數萬里,到過220多個國家和地區,沿途記所聞所見。至正九年(1349年),汪大淵再次路過泉州﹐恰逢泉州路達魯花赤偰玉立命吳鑒修《清源續誌》,以泉州系海外各國人物聚集之地,對各國風土人情應有記錄,遂請大淵著《島夷誌》,附於《清源續誌》之後。次年,汪大淵攜《島夷誌》(後世稱《島夷誌略》)歸南昌,單獨刊印以廣流傳。

《島夷誌略》以地為綱,以事系地,記述親歷的國家、地區或部落寄碇名稱219個,其中貿易口岸81個。《島夷誌略》翔實記載海外各國的地產和與之交易的商品。這些交易的商品,有些是中國產的,也有些是他地販運的。該書記錄經泉州港出口的商品90多鐘,絕大多數是手工業制品。根據書中所述,刺桐港海商風帆所向,備受各寄碇口岸居民的歡迎。海外國家、地區或部落人民,幾乎都對刺桐港「海上絲綢之路」敞開大門。

汪大淵《島夷誌略·古里地悶》里還記載了一起泉州吳宅商人遠航「古里地悶」(即今印尼帝汶島)的事件。吳宅,是泉州港的一處支港。這是泉州商人揚帆出海,首航帝汶島,開創中國與帝汶友好往來的先例。汪大淵《島夷誌略·古里地悶》載:「昔泉之吳宅,發舶稍眾百有余人,至彼貿易。既畢,死者十八九,間存一二,而多羸弱,乏力駕舟回舶……(吳宅人)高帆健艫,疾榜擊汰,出沒於霧濤風浪中,習而安,不懼也。趨利之多,自昔為然。」

《島夷誌略》是一部有極高史料價值的古代世界地理誌,同時也是中外延續友好交往的媒介,汪大淵在《島夷誌略》很多篇章記載了中國人在海外與僑居國融洽相處的情狀。故而,汪大淵被後世稱為中國中世紀偉大的航海家、旅行家。

手記

宋元時期為泉州所吸引而來,並最終為這座城市帶來超高人氣的名人尚有許多,如王十朋、真德秀、馬祖常、偰玉立等。他們在泉州歷史中留下重要的履跡,也留下了永不褪色的人文佳話。直至近現代,泉州依然是在國際上擁有頗高聲望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隊就到泉州進行了為期五天的考察訪問。其間,多位著名國際專家與泉州專家進行多次學術接觸與交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建議在這個城市建立了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心。

2004年,金庸先生曾蒞臨泉州。當他來到泉州名剎開元寺時,對天王殿的「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木質楹聯凝視了許久。導遊介紹說這是南宋理學家朱熹對泉州這座文化古城的評價,而楹聯上的字跡為弘一法師所留時,金庸先生高興地說:「到了這里,大家都成聖人了。」金庸在泉州時還特意去世界唯一的摩尼光佛遺址——草庵參觀。因為他要驗證一個有趣的「誤會」,他的著作《倚天屠龍記》中曾多次提到明教,但很多人以為明教是金庸杜撰的,真實歷史中是不存在的。站在光佛石像面前,金庸激動地表示:「草庵的存在說明明教不是我杜撰的。」在金庸的眼里,泉州這座千年古都是擁有神秘「文化寶庫」的,是能令人心生向往的美妙城市。其實,在大多數來過泉州的遊客眼中,又何嘗不是如此?

Views: 3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