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我們所說的一切,無論是在理論上的還是在個人自我表達上的,都是對秩序、意義、模式和處境的一種「提升(lifting out)」、一種「創造(making be)」,是在具體地生活、行動、說話和思考過程中的「超越(surpassing)」。
因此,他們使用諸如「前本體論的(preontological)」(也就是說在本體論或者哲學被構想之前)、「前反思性的(prereflective)」(在個體對被反思物進行反思並對它的內容進行型塑(fashions)之前)、「前對象性的(preobjective)」(在給定的對象被精確化分離並被型塑為對象之前)等詞匯來傳達那種感知性生命(sentient living)的具體式流動(concrete flow)。
所有的哲學主張都是「基於」具體的持續進行著的生命和感覺過程的一種闡釋(explicating)、一種精確化(precisioning)。
然而,這種對具體體驗的看似複雜的描述方式可能會產生誤導。存在主義的許多讀者沒有意識到這些技術性短語所試圖描述的那種對他們自身的「直覺感受(gut sentience)」的簡單、顯然而具體的指向。於是,存在主義看起來似乎就只是含混不清的、「模棱兩可的」,而人們被要求將那種短暫的存在美化為只有一系列否定性短語才能描繪的東西(就像上帝的否定性屬性):它不可簡化而被分析;它不可簡化為語言;它不可被呈現為合法的;它不可預測;它永遠是新的、獨特的、出乎意料的、不可簡化的,因此是無法被清晰地思考的。這是一個錯誤。這些短語力圖指向的是那種直接體驗到的、感受到的感知,其實你一直都是這樣的感知,你的生活就依托於它;基於它而又通過你的眼睛,你在看著這個世界。沒有什麽比你具體的(concrete)、可感知的(sentient)「在這裏」更為普通、更為被你所了解的了——即它的「前本體論的」、「前定義性的(predefined)」具體性(concreteness)。只有從這種具體性中,
你才能真正地表達自己,或者才能真正地制造特別的內容和模式、情感和闡釋鏈條、體驗性的步子和反應;這些都是你在以現象學的方式進行闡釋時所發現的(並且這些總是關於世界、他人、處境、你所想要的、你所恐懼的、你可能可以做的、你希望避免的、以及你所受之影響的)。因此,存在主義的關鍵之處就在於這樣一個公式:人之存在是沒有已定義的本質的(漢譯者著:即存在先於本質)。人類的所是就是他們的存在(這些古老的哲學詞匯即意指你所是的那種活生生的感受式感知)。
不過,存在主義的關鍵之處不僅在於指出具體的感受式體驗是根本的,而且在於將所有的概念和思想直接地與之相互作用。現象學的論斷是「基於(based on)」直接的、具體的、存在的生命。「基於」是什麽意思呢?我們把病人的生命-和-構想(living-and-formulating)之間的交互作用(interplay)稱之為真正的心理治療,這種特殊的交互作用到底是什麽呢?
這和我們所說的理智化(僅僅兜售一些冗繁的說法或概念)有什麽不同呢?不同之處在於「直接感受到的感知」與「語言或概念」之間的一種特殊關係。「在世存在」是具體的。它並不是某種籠統的東西;它總是你的存在、或者我的存在、或者他的存在。海德格爾(Heidegger)說「這是我之此處(It is my here)」。他解釋道:這並不是這種或那種情感,而是情感的可能性或感覺的素質。感覺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中被影響的方式,更確切地說,是被影響的那種可能性。我們所是的就是感覺——一種「對被影響的開放性」(海德格爾)。
類似地,薩特指出我們的感覺是「可能性們(漢譯者注:possibilities,即possibility 一詞的復數形式)」,是在世界上的可能的行動。我們捫心自問,在那下面的(down under there)是什麽樣的自己(「不在場-在場」) ,但這些可能性們實際上是身體的東西(stuff of the body)。在我們型塑這些可能性們並用語言表達它們之前,我們就已經感受到了我們的這些可能性們。
體驗式心理治療
在上一部分,我介紹了被稱之為存在主義的哲學對心理治療的貢獻。但是,心理治療對存在主義哲學其實也有很大的貢獻。感受式的具體性很難用哲學來描述,然而在心理治療中我們不斷地對它進行工作,我們對它是十分熟悉的。
榮格、蘭克(Rank)、艾倫(Allen)、羅傑斯以及另外一些人(均直接來自心理治療領域)的工作匯入到了哲學存在主義的浪潮之中。這兩股浪潮將帶來一種新的哲學和一種新的心理治療。
在心理治療中,我們對具體地感受到的東西是如此地熟悉,以至於我們把治療就定義為那個樣子。如果一個人只是在講話、在解釋,而沒有直接參與到他那持續進行著的體驗之中,我們稱之為「合理化」或「理智化」或「外化」(而非治療)。只有當他鮮活地去表述他那持續進行著的感覺,或者以其他方式去象征化它們,從它們中對我們做出反應,並讓他的感覺過程循著與我們的關係而演變和運動,那麽我們才稱之為真正的心理治療。作為實操心理治療師,我們並非僅僅是在理智化,我們希望我們的來訪者能夠比那做得更多。那麽,作為理論家,為什麽我們應該停留在一個僅僅是理智化的平面上呢?如果我們把「存在」等同於「體驗」,存在主義就能夠成功。對來訪者來說,持續進行著的感知是他在治療中所說所做的基礎,也是我們試圖以交互的方式去回應的東西,那是我們試圖最大化、釋放、允許其更充分地持續進行的東西。[10]
那些和孩子們一起工作的人(以及那些和成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起工作的人)一直在強調體驗,他們總是把語言、手勢、遊戲活動和所有象征性活動,看作是從具體地持續進行著的感知體驗中生發出來的。並不是所講的內容或者所畫的畫有效地改變了人格,而是對某人如此說話和如此畫畫的活生生的體驗過程帶來了這樣的改變。
[10] Gendlin, "A Theory of Personality Change," loc. ci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