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台灣人不讀書,成天把“吃什麼”掛嘴上 (1)

五月上旬某天,《TechOrange》創辦人戴季全走到我座位旁說了句,「明天我約了張大春聊聊,一起去吧」,我根據工作流程問:「準備要聊什麼?」戴季全沒給太多 hint,只說要和張大春談談「作為一個讀者該有的文化準備」。

沒準備任何採訪大綱,隔天戴季全、張育寧和我一行三人,和張大春約在永康街一間法式餐館。

從「文化準備」開始聊,講到他近年的創作方式、創作中看見的台灣閱聽習性;因為長期 Follow 張大春的 Facebook,所以也和他討論他的Facebook「經營方式」,講到社群媒體、新媒體、網路公民參與、網路文字。

以下全文刊登。

採訪:戴季全/張育寧/鄒家彥   攝影:趙豫中   整理:鄒家彥/楊文心

沒文化素養、沒民主準備。

戴季全:我想要聊聊關於作為一個讀者的「文化準備」這件事情。我以前做編輯的時候,越來越暗自認為「讀」這件事情,是讀者的責任,不全然是寫作者的責任。在閱讀的時候,讀者應該要把想像空間跟詮釋能力開到最大,才有可能體會到文字沒有寫的東西。我記得有人這麼說過:讀書要讀字裡行間的空白處。

這幾年我又有另外一個感覺,對於老百姓、公民,其實民主也是要有民主準備,才能充分理解政策與參與政策。

但,現在大家的參與方式為什麼會比較偏民粹?因為大家是以一種「我是人民、我做主,所以我可以無限上綱」的心態。我覺得「文化準備」和「民主準備」這兩件事情是相關的。

張大春:高希均曾經寫了一篇〈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的文章,講的是要把任何事物的外部成本放進一個看起來不怎麼花錢、不需要付出代價的事件中。可 是,那個外部成本很難估算,有時候是社會成本;他的「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大概就是這樣的一個概念,你也可以說是經濟學 ABC 的概念。

戴季全:免費的最貴。

張大春:對。可是,在那個時代,整個意識形態和文章目標就很顯然地讓當道者很熱於去推動這個概念。意思是,做為老百姓,你不要看不到你的政府在幫你做的事,有很多事情是政府都在做的了,你不要抱怨。當然,表面上的話不是這樣講的,但是內在是這樣的。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的那個概念跟意識形態,事實上非常準確地扣住了當時在計劃經濟(或者說是半計劃經濟)的當局,是對於老百姓那種熱切而不能明說的期許。

為什麼那時候提倡這樣的概念,我們能接受?因為大家真的認為我們人生在世,是要付出代價的;但現在的人不是,因為大家有電視,不用管要付哪個訂閱電視的費用,因為相較過去,我們所得到的資訊是非常、非常便宜的;更不要說網路,一旦有網路,我要在上面交友、號召、發起運動、人肉搜索,或是聽音樂、看電影什麼活動都有。

(轉載自 台灣 《商業周刊》 www.businessweekly.com.tw

Views: 48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