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靈魂的巢》·文革進入了我們的血液

歷史的圖景一頁一頁無情地翻過。不管它繁花似錦,還是鮮血淋淋。變幻無窮是歷史也是生活的本質。但那些曾經在歷史的黑夜裏受苦受難——甚至死於非命的人們,註定只是一種可憐的犧牲品嗎? 

我們常常會感到,"文革"已成為歷史——

在當今中國,已經看不到任何"文革"的景象。再沒人去穿那種炫耀暴力的"文革"服裝;曾經鋪天蓋地的小小紅寶書已然了無痕跡;充滿了荒唐感的光怪陸離的領袖像章也只有在古董市場裏才能見到;"文革"話語幾乎成了一種笑料。連那些面孔肅殺的"階級鬥爭臉兒"和一直盤踞到八十年代的"左爺"們,今兒一個都見不到了。而曾經千千萬萬的受難者呢,是不是正在笑容滿面地享受著日益充裕的生活?

(張紅年繪畫《發人深思》(原名:不!)1978年)


如果生活是公平的,理應補償他們。

然而,"文革"真的消失得這麽無影無蹤?

如果悲劇真的結束得如此幹凈徹底,我們應該無比慶幸。

可是歷史的大河在地面消失,往往會轉為精神的暗流;思想的陰雲擴散之後,漸漸化為心中的迷霧。

我們不是常常感到,當今中國社會一切難解的癥結,都與"文革"深刻地聯系著,甚至互為因果。比如,我們缺乏歷史精神,不是與"文革"滅絕傳統有關?我們輕賤自己的文化,不正是"文革"踐踏文化的直接結果?為此,至今我們對自己的文化仍然缺乏光榮感與自信。至於人本精神的低迷輒由於"文革"把封建主義發揮到了極致。更別提"文革"對中國人樸素的人性本質的破壞!"文革"將猜疑與敵意註射到人們的血液裏,如果我們沒有將它徹底地清除出去,在當今充滿現實功利的市場中,它必然會惡性地發酵。

應該說,我們缺乏對"文革"的徹底的思想批評。故然,權力階層表示不再搞任何破壞性的政治運動是非常重要的,但對於知識界來說,這僅僅是個前提。它不能代替知識界對"文革"進行全面的、毫不留情的、清醒而透徹的思想清算。在廢墟上很難建立堅實可靠的大廈。只有對它掘地三尺。

從歷史學角度看,"文革"已經成為上個世紀的"過去";從文化學角度看,"文革"依然活著。因為"文革"是一種特定的文化,它有著深遠的封建文化的背景。而且,它活著——不僅因為它依靠一種慣性,還因為它有生存的土壤。究其根本,是因為我們一直沒有對這塊土壤進行徹底的清除。尤其是20世紀的80年代。全民的註意力還在"文革"上。那時如果對"文革"進行剝皮抽筋般的反省與批評,必然會深入人心,積極地影響整個社會。如今"文革"的一代都已離開生活的中流。"文革"早已不在人們關註的視野之內了。本來,徹底批評"文革"是使中國社會良性化的必不可少與至關重要的一步,但我們把這大好的歷史時機耽誤過去了。時至今日,作為政治"文革"的一頁已然翻過去,再不復生;但作為一種精神文化——"文革"卻無形地潛入我們的血液裏。

惡魔一旦化為幽靈,就更難於應付。

因為"文革"仍然作祟於我們,但我們並不知它緣自"文革"。

也許這正是本書再版的意義。本書寫於1986年至1996年,即從"文革"結束十年到二十年間。從嚴格的意義上講,這不是一部文學作品,而是社會學著作。作者用社會學家進行社會調查的方式來寫作的。只不過作家更關註被調查者的心靈。本書的目的,是想以口述史的方式,將一代中國人的心靈記憶載錄史冊,同時,也給思想理論界提供思考與研究的第一手和依據性的人本資料。為此,很感謝時代文藝出版社理解作者的本意。特別是這次出版,將把本書帶給21世紀新的一代讀者。

此亦作者之願望。是為記。

Views: 16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