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一些紐的細節,無論來自哪裏,它們的效應都可能波及許多方面。因而不言而喻,它們的重要性亦是根本的。酬它們也並不深奧、遙遠,人類只要盡心盡力,皆可做到的。 ——作者題記
課本:公用與“世襲”
聽說澳洲中小學的課本竟然是“公用”與“世襲”的,是在給孩子辦留學簽證的時候。 時值澳洲暑假,以昔日曾經從事多年教育的經驗,為了“不打無準備之仗”,讓孩子先有一份感性的了解與預習,我給一位老友打電話,向他借一套他在澳洲讀高中的兒子上個學期剛剛用過的各種課本,這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事。
(Photo Credit:http://www.weekendnotes.com/sustainable-school-shop/)
然而願望卻落芒了。老友在電話那頭說,澳洲的課本是不屬於學生自己的。按澳洲的法規,課本必須一屆一屆傳承,直到不能再用為止。如果某些內容過時了,那就修訂幾張“活頁”。而“活頁”也是要屆屆相傳的。老友兒子上學期用的就是不知傳了多少屆的課本,且早就按規定在放假前交還學校了……
記得當時通完電話,就不由得深深感慨:人家真是“環保”,真是富而知儉,且措施得力啊,這在中國也並不難辦到啊。
一年之後,孩子從澳洲回國度假了。無意間,在他的書桌上,我親眼見到了他帶回來預習的一本厚厚的下學期要用的物理課本。冬天的陽光,從窗口斜照在它的身上一一藍色的封面,A4的紙型,精美、考究的全彩色印刷,三百余頁的厚重……仿佛在鮮活的光束裏有著生命,令人油然而生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尊重感。
隨手翻翻,更令人詫異:除了藍色封面上有著某些滄桑的舊跡之外,整個課本的內頁竟幾乎是簇新的——這怎麼可能呢?那些一屆又一屆使用這些課本的,不都是身心活躍、好動好玩的中學生嗎?
且據孩子說,那兒上課更是“自由”、 “隨意”得像一個集市。其教學的要求,學生的用功和成績的競爭,也是與中國女口出一轍的(只不過內容與方法不同罷了)一一如此的過程,卻怎厶能不損壞課本,學習與愛惜二者兼得呢?
又是什麼使他們能夠保持、又怎樣保持課本簇新的呢?這可是多少個日日夜夜的翻閱啊,哪怕只有一次的疏忽……
然而,事實就那樣確鑿地存在著,就像是在刻意地證實一些我們習以為常、視而不見的“必然”,其實遠非必然似的。
於是不由得懷著疑惑,不時觀察預習功課的孩子了——他也變了。在國內養成的那些理所當然、大大咧咧、對課本命運絕不在乎的學習動作,這時成了保持手的乾淨,然後再輕輕地、小心翻動書頁的“自然”過程,就像所有的人對自己珍貴的物品都呵護有加一樣——原來有些事不是做不到,只是你如何意識又如何實踐罷了;而多年的積習,也不是不能改變的——這不,僅僅一年,一個孩子十幾年在中國養成的“習慣成自然”,不也就成了另一種“自然”了嗎?
且還不僅如此。文學與也曾經多年從事教育的職業性思考還告訴我——課本的“公用”和“世襲”,其實還有更為豐富的含金儲藏。這是一個樞紐的細節。它所給予人的教益,就像一個古老的儀式在維系一個民族的文化一樣,既凝聚又輻射,生生不息……
比方說吧,它能藉此從小培養對法規的尊重與自覺;它本身就是誠信而美好的校園文明;它能成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品質;它能使人珍惜自然,也珍惜自己與別人的勞動,進而珍惜生活,提高人的素質,民族的素質;它還能在身心活躍、好玩好動的天性裏,同時訓練人生的理性,即天性是不該也不能“越位”去做諸如損壞課本之類的錯事的……
它也在用事實證明,切實可行的有力措施比無數宣傳更重要也更有效,而市場經濟也是可以與環境保護、勤儉自律並行不悖的(澳洲的林木資源極為豐富,僅我孩子所在的墨爾本市就有四百余處森林公園,但人家卻並不因此就浪費無忌);它還在用課本屆屆相傳,屆屆簇新這樣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效果和榜樣,讓孩子覺得自己也是美好的一環、美好的一分子,並因此滿懷欣慰與動力,而從小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一本萬利,以及根深蒂固性,更是怎厶估價都不過分的……
它甚至是一種批判,批判我們那些說一套做一套的虛假行徑,批判那些泛濫的粗劣印刷品,尤其是打著“教輔”旗號的陷阱文本——它在證實這樣做的惡果不僅極為嚴重,且既顯露也潛在地禍及了其他的方方面面,包括在學生還未走上社會之前,就預埋了因上當受騙而視醜惡為常態的顛倒心理……
它還是一面鏡子,凸現著掙錢的道義底線,因為同樣是掙錢,且更會掙也更能掙,掙得也更多,人家澳洲怎麼就能這樣正面多多,負面寥寥呢?
而同時,它不還是一個具體的借鑒嗎,我們怎麼就不能采取這樣一舉多得的“傳承”之法,或至少用它來幫助窮困鄉村的學生呢,不是整天地說,大一統的體制最好辦事也很有效率厶?……
細節的力量有時是不可估量的。它們點點滴滴,然而也正是它們積蓄了生活和歷史的進步。
當然,還有反面的錯誤與罪惡。
《年鑒》: 與百蔻年華同質的溫馨
不知這是否也是澳洲的法規——年初,從孩子就讀的墨爾本市郊那所教會辦的鄉鎮宗教中學,隨著他的學期報告、校長致家長的信等等厚厚一摞材料一起寄來的(真是大大不同於中國的《學生手冊》),還有該校上一年的《年鑒》:一本伴隨豆蔻年華的溫馨的書。
這本普通中學的《年鑒》印刷精美——很高檔的畫報用紙,全彩色,一百余頁,且主要以照片為王,因而從手感到視覺,都不由得讓人一見就喜愛。聽說該校學生加教職員工有上千人, 《年鑒》人手一冊,想必是花了大錢的。然而撫摸著她,多年養成的中國當下思維也就生出疑竇了:一所鄉鎮宗教中學也有編《年鑒》的必要嗎?它僅僅是為了記載與匯報嗎?用這些錢去做些別的事情是不是更合時宜呢?……
就這樣懷著疑竇一頁一頁翻下去,諸多的內容接踵而至,看到最後才似乎有些釋然了——原來,內容豐饒繽紛,要有盡有的《年鑒》,如校長的匯報,學校的建設,各年級各班的學生合影,各科教師的教學體會,學校的文體活動、社會活動,學生的學習經驗……等等,都是蘊涵著信仰、價值,也蘊涵著人道以及教育規律等等生動信息的啊。
因而問題不在編《年鑒》的有無必要,而在為什麼編,以及是一本怎樣的《年鑒》。
比如該校班級的名稱吧——就不是單調、邏輯的阿拉伯數字,而是以花、以色彩等等大自然現象命名的“歲月” (我孩子所在的班即曰“金色”之班)。這樣的班級名稱,從心理學上說,不就可能使孩子平日一想到學習、學校,一踏入校門,就像郊遊一樣,身心舒暢,在美感的森林裏,吮吸雨露和陽光嗎,這樣溫馨和親切的心理氛圍,與學生時代、花樣年華、校園生活,是多厶和諧,多麼融洽,又多厶科學!
人類是在符號中生存的,符號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例如“龍”與我們民族的心態)。一個學生單純而美好的六年中學青春,感性而活躍的十三至十九歲,如果是生長在、相伴在這樣的班級名稱中的,而周圍上下其它班的名稱,亦同樣美不勝收,那麼其耳濡目染,其暗示、其聯想所滋潤的心態、生活與記憶,也許就不是以枯燥數字命名的班級名稱可以相提並論的了。
這也許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小細節。然而西諺曰:魔鬼在細節。同樣,黃金不也在細節口馬,尤其對教育而言,尤其對像我這樣曾經做過多年高中教師,又總是為孤身留洋的孩子擔著心的家長而言。
再比如《年鑒》中所述的校長、教師、學生之間的平等、交叉的交流吧,除了能使感情相匯,學習進步,身心敞開,坦誠的意識茁壯成長並能力化之外,這樣的“上下級”平等,不也同時可以從小培養孩子平等、尊嚴的人格意識嗎?
說到這方面,也許只得提及孩子去年在澳洲所拿的兩個獎項了(全澳高中奧林匹克數學、物理一等獎)。這兩個獎在這所僻地中學的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以當下中國式的思維而論,該校大大宣揚一番也無可厚非。然而事實卻不是這樣。據孩子說,連頒獎儀式也不過是期末結業典禮上諸多程序裏的一項平常程序而已。他甚至覺得將頒獎放在結業典禮上也過重了一一領完物理獎不一會兒,當他因領數學獎再次上臺的時候,就覺得“很不好意思”,也很沒有必要了。經歷了澳洲那樣落到實處的平等與尊嚴的人道教育,他已認同了人各有所長及所長皆是平等的、同值的、美好的人權意識,從此視有意無意地厚此薄彼為不公正了。
果然,在《年鑒》裏,他的兩項所謂的大獎,也幾乎末著一字,只有兩張他和其它參賽同學與輔導老師合影的照片,簡短的附言裏,也只是說明學校曾參加過這兩項社會活動而已—但同樣是社會活動,且無任何獎勵,學校劇團的賣票演出、各級運動會及繪畫、音樂活動等等,卻有著近十頁的詳盡報道,圖文並茂。
獲獎不厚此薄彼,不人為地制造等級、對立,但將學好物理、數學的經驗、體會與師生們交流,卻是重要與必須的。因為所有的學習與活動皆同一尊嚴。為此,校方不僅為編這本《年鑒》鄭重地向孩子約了這方面的稿件,而且還醒目地登在了屬於校方而非海外學生專頁的重要版面上(一本“自己民族”的《年鑒》還專為寄讀的外國小留學生設此專頁,更體現了平等與尊嚴)。
而孩子呢,據他說,也壓根未想到在文章中提及獲獎一事,“只談學習經驗與方法,篇幅就不夠用的。” 而將這樣的文章登在這樣重要的版面上,是該宗教中學自招收小留學生以來的首例。孩子興奮地說: “在這樣的版面上,向其他同學奉獻愛心,才是人生最高的榮譽。”
不知校方是不是因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仰才這樣安排的。我想說的是,這些做法,同時凸現了符合人性的清醒的教育理念。因為對於中小學的教育而言,真正健全的素質比所謂的“主課”更重要,人也比獎項更重要;而人格與美,身心與能力更自然高於分數;所有孩子多元發展的廣闊空間,要比早早就狹隘地、功利地限定或引導孩子向某獎或某科目追逐,更不知要合理多少!孩子就是孩子,青春的特質就是不定型,就是無限的、多元的可能性,而此時,任何片面的提倡,無論有意還是無意,都必須是極其慎重的。
因為人首先是人,且永遠是人。因而不是成績和獎項,而是人本身才是第一位的。 澳洲中學的校方,不僅意識到這些,且時時想及,並以有效的措施做到了,這樣的教育以及由它所傳承的社會與民族,其良性發展,也就自然有根有據了。而這樣的他山之石,不也使得在我們這裏,一邊奢談素質教育,卻又自覺不自覺地對某科的高分者與獲獎者大肆宣揚並寵幸有加的矛盾作法,提出了言行不一、實質變相歧視的質疑嗎?
且從深處而言,這對當事的孩子與其它孩子的心理與人格的扭曲,甚至是不如索性不講素質教育來得實在與正常的。因為這絕不僅僅是教育的事,更高的“指揮棒”還來自民族的信仰、文化,以及社會出路與觀念。因此如何“綜合治理”,也就不啻是對民族智慧提出的嚴峻挑戰與考驗
撫摸著這樣的《年鑒》,我曾經做孩子、做學生、做家長、做教師的酸甜苦辣,一次次被深深觸動……我也能想像得到,屬於這本《年鑒》的那些學生和家長與教師,肯定與曾經的我迥然不同——他們不可能在面對她時,產生任何塵世的自卑與對孩子的責罵。因為人道的教育不可能產生“差生”的觀念,不可能厚此薄彼,扭曲、對立;也不可能不尊重不同孩子的遺傳、性格、興趣,以及多元、迥異的潛能,更不可能因為片面的成績與才華,將人分成三六九等,從小就以所謂的功利,為將來的社會提前剝離、預演了“精英”的頤指氣使與“平民”的擡不起頭來。
在這樣的《年鑒》裏,頁頁撲面而來的人與人天生不一樣的科學規律與彼此的平等與尊重,以及永能自我平衡的發展與同值同重的自得其樂、各有所長,其實等於在孩提時代,就開始為未來社會的矛盾和對立提前“減災”啊——不知校方捨得花大錢的道理是否就在這裏。
但至少,有了這樣的《年鑒》,美與價值,就不是一時的,而是隨時的、長久的了;也不僅僅是只在學校裏,只在教師面前了。她們還能在孩子們離校之後、畢業之後、成年之後永遠的回憶裏,在他們平常隨時翻閱《年鑒》的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能給予他們重溫的觸動與教育。
而它若能真的成就諸多孩子的正常成長,能使人真正是人,進而有益於社會和民族的話,花多少錢又能不值呢,哪怕僅僅是讓學生們在青春永逝之後,在感慨萬端之中,在窘於成年煩惱之時,或在自己也有了孩子的時候,能捧起這本當年沒有尊卑、沒有利害、沒有陰影,只有親切、美好、公道與歡樂的“回憶錄”睹物思人、思情、思美、思純,她也就永恒了!
生命的滋潤,是人性深處的莫大渴望。而這樣的溫馨,正與美好的豆蔻年華同根同質。因而,也必是人生極其珍貴的力量之髓吧。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