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e Bee·旅遊節目之消費實踐:旅人角色再造 (下)

二、 閱聽人深度訪談

(一) 旅遊節目的感官旅行團:
(二) 閱聽人自由行的想望:
(三) 閱聽人特徵:

上述訪談結果更再度印證過去Urry(2007)所強調的觀點,想理解當代觀光旅遊的本質,傳播媒體與廣告便可作為進入人們想像世界的操作對象。經由媒體中介的旅遊想像,能夠以最直接的方式協助閱聽人安全且輕易地抵達曾未到過的地方,不僅滿足人們逃離現實社會生活的需求,同時也促進其在異地身歷其境的感知與體驗。
節目播畢,閱聽人將自己抽離旅遊情境後,便開始審視在現實面須付出多少代價與成本,才能「真正地」親身體驗。相較於感官旅行團帶來便捷、低成本的想像性旅遊,閱聽人對於「自由行」的渴望,將其硬生生地拖回現實世界。換句話說,閱聽人在面對節目奇觀與現實生活構成的落差時,懷抱著對於旅遊美好圖像的想望,仍盼望有朝一日能夠實踐夢想,毋須透過任何媒介替代。

大多數閱聽人的空間距離以及感知結構上,有些地方、事物依舊是「遠的難以想像」;但對於某些特定的閱聽人來說似乎僅「近在咫尺」,有些事物甚至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此時,個人的「經濟能力」、「過去經驗」與「有閒時間」實在塑造了閱聽人的世界觀,更進一步影響他地事物的相對距離與可接近性。

綜合前述討論,旅遊之於閱聽人是一連串印證想像的過程。旅遊節目的出現,使閱聽人得以透過旅遊節目的觀看蒐集符號與進行消費。過程中的特別之處在於,旅遊節目並不以直接表明、完整的方式呈現異地的原貌,其操作策略,是以瑣碎的符號、線索,甚至拆成多集播出。閱聽人使能透過觀看節目,以如同「拼拼圖」般的過程,一步步、一片片地拼出自己腦海中的圖像。

透過旅遊節目中與日常生活強烈對比之下的景色所形成的刺激,確實能給予閱聽人不同程度的紓緩效果,雖說其功效可能僅止於收看間的一個小時,但毋庸置疑的是,閱聽人的世界觀與感知結構皆在觀看過程中被重新組構了;「有朝一日要親自體會」機會與希望的種子已在心中悄悄地萌芽。如前述Wils賦權的目標層次框架,旅遊節目為閱聽人開啟一種新的管道,使其能夠更加接近、描繪自己的美好想像,實為一種社會目標下的賦權。

討論至此,筆者不禁反思,絕大多數閱聽人對於異地的想像,並非擁有過去經驗或以親眼所見所支撐,而是來自於旅遊節目替其所挑選、築構而成。若將結果置於更鉅觀的脈絡下檢視,旅遊節目只是全球化下龐大旅遊產業的一環。源自於消費社會下的欲求,旅遊產業給予指示:旅遊是慰勞、休閒,一種更好的生活態度,而後透過電子媒介不斷複製、翻新旅遊凝視的對象(即景點),如今成為閱聽人「實際旅遊」或「想像旅遊」的內在趨力。由此觀之,旅遊節目的存在並非完全立意良善,閱聽人在感到「小確幸」與「得以忍受現狀」時,已牢牢黏附於社會位置上,同時也背離賦權之可能。

不過我們也毋須太過悲觀,旅遊產業奠基於閱聽人的凝視之上使得發展,如現有旅遊書寫、部落格的相關研究已漸漸展開(臧國仁、蔡琰,2011;林軒瑩,2013),因此,我們不能忽略閱聽人反向建構旅遊圖像的可能。但本研究屬於初探性之研究,在分析上刻意避開意識型態與文化背景的相關討論,研究未來也將從產製端之策略面進行更深入之探討,平衡接收端與產製端的天秤,方能勾勒出完整產業之面貌。

是有閒階級的象徵;
旅遊為炫耀自我的方式之一,
旅遊是「全球人」的獨享,「在地人」的傳說。

Views: 4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