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宏強: “安娜蛋糕” 的文創思考

我有位學弟,也是留台生,本來在報社當編輯,後來回鄉種菜,現在做手工蛋糕,自創了個叫“安娜蛋糕”的品牌,沒有店面,在家小本經營,只有網絡面子書,傳統的廣告單,以及在地人的口耳宣傳,如此簡單就開檔做生意,在小鎮居鑾很罕見,很有意思。

居鑾是個市,卻是小鎮的格局,開埠百年之後,市區建築的容積已經飽和,基礎建設也沒辦法負荷再多的人口擴充,房地產只能往外圍發展,也因此使得小鎮 的未來其實不在房地產“量”的增加,而是居住及人文環境“質”的提昇,於是就開始有不同以往那種只往硬體靠,完全忽略軟體文化建設的反思。

然而,“文化” 向來就不是一種很容易理解的抽象概念,往往被影射成讀書人,以及有經濟能力基礎群眾才能參與的活動,就如同把“文明”與“野蠻”當作對立的詞彙,且隱含有 針對性貶義的標籤化,忘了那只是一種原始過渡到現代現象的描述而已,換成表現在外的活動,或是一種內斂的思考,就是“文化”之所以融入生活的本意,也是人 人都能參與的活動,就算“窮”到只剩下文化,也應該是一種自我期許和往上提昇的動力。

如此當我們談到在地文化時,以小鎮居鑾為例,因為曾是咖啡之鄉,務農為主,使得小鎮的咖啡文化自成一格,比如盛名遠播的火車站咖啡店,其實是因為城 鄉差距,小鎮居民往外就學或是謀生之後思親念鄉的情感縮影,而不是一杯香濃的咖啡。而“電視機牌”咖啡粉,賣得是創辦人已故吳東土先生希望人人都能擁有彷 如60年代家庭少有奢侈品電視機的榮耀,其它諸如東發豆沙餅、咬一口,湧上心頭的都是兒時記憶的點點滴滴……。這些其實都不是真的好吃或是好喝到不得了的 美食,卻因為“人”的介入,回鄉不能不來一口,連帶的也會介紹給他人,久了就是一種習慣,就成了在地的特殊情感文化。

然而,如果以純粹藝術的個人技藝及創意來看,在商業化的現代發展過程中,這樣的“文化創意”概念其實已經跟商品一樣淪為制式量化生產的流程,尤其是在大量消費就是王道的邏輯之下,商品的個別差異很難在經濟市場的主導下顯現出來,因為文化藝術作品本身本來就沒有目的。

問題就在以這種經濟消費的模式來思 考文化創意經常會被官僚拿來想像與期待,而且付諸行動,就會變成“百萬面書”的笑話,或是百大咖啡店的爭議,由此來看“安娜蛋糕”的文宣,無疑是個很好對 比的“在地文化創意產業”代表。

“安娜蛋糕”的每一塊蛋糕賣的不只是蛋糕,而是心情的反映,不管喜悅和哀傷,放下一切,來塊“安娜蛋糕”吧!完全顛覆了小鎮傳統及其他連鎖糕餅店強 調“有多好吃”的刻板印象,也抓住了小鎮以“人”為本而無限延伸的文化特徵,使得每一塊蛋糕都被賦予不同的心境而有不同的解讀與想像,成了獨一無二,沒有 辦法以商業模式來操作複製的產品。

當然,任何有關“吃”的經典代表最後都離不開市場的考驗,在小鎮年輕人都往外跑的過往及當下,“安娜蛋糕”留在家鄉,無 疑是值得鼓勵與支持的。(收藏自2013-06-21星洲日報/強棒出擊‧作者:廖宏強‧旅台醫生作家)

Views: 27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