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 故事與新聞/真正的雲端

19世紀法國評論家Sainte-Beuve的名言:"在每個活下來的成人身體裡,都有一個早逝的詩人。"

意思是當我們年輕的時候,每個人都曾經有過夠敏銳的情感,以及夠新鮮的字句,可以寫出真誠的詩

然而過了幾年,那樣的情感與字句被忽略被遺忘了,只剩下平凡無趣的成人活了下來。

20世紀的俄羅斯詩人丘柯夫斯基(Kornei Chukovsky)有另外一個類似的說法:"每個人小時候都曾經有一段時間是語言學家。"

丘柯夫斯基關心的成長階段更早一些,講的是當孩子尚未完全充分掌握母語的規則,還沒有被語言環境徹底同化前,他身上具備一種發明、試驗自己的語言的能力。

(Photo Appreciation: Where will They Go? by 3 Joko, https://www.facebook.com/trijokown )

丘柯夫斯基特別寫了一本書來談這件事,書名極為直白──《從二到五》,兩歲到五歲,就是孩子作為自然的語言學家的黃金時期。

丘柯夫斯基在意的,是如何在讓孩子掌握母語的同時,能夠儘量保留他們那份直覺、創造性、多元的語言敏感,不要被完全取消了。

因為他相信、他擔心,失去了這份語言敏感度的人,長大之後是不可能親近豐厚的文學傳統,尤其不可能具備讀經典好詩的本事。

可以這樣說,丘柯夫斯基試圖找出方法來,從更早的發展階段就滋養人身體裡的詩人,讓那潛在的詩人不會那麼輕易早逝。也可以用丘柯夫斯基的女兒的說法:

"他念茲在茲想為孩子建造一座文學階梯,一階一階上去,讓他們終於能到達雲端的普希金。"

促使丘柯夫斯基如此「念茲在茲」的,他女兒告訴我們,是因為他每次環顧自己蒐集、珍藏的書籍,就忍不住想,這些書將來還有人讀嗎?

還有人能夠藉由這些書到達那樣可以俯視人間、探求天堂的情感高度嗎?

他女兒回憶,有一次她去找哥哥,哥哥很不耐煩地趕她:"走開,妳不知道我在作夢嗎?"

在他們家,這是一點都不奇怪的理由,讓一個孩子可以不受打擾地發呆作夢,是保存他內在文學詩興必要的條件。

先是去參加了一場關於"十二年國教"的座談,幾天後打開報紙順便看了一下今年國中基測的考題,我起身環顧包圍著我的書架,檢視其中的某些書籍,我一點都不擔心這些書若干年後就灰飛煙滅不再存在

紙本消失,上面的內容總還是會用別的形式保留在哪座龐大電子資料庫裡吧。問題是,閱讀、享受這些內容的敏感與能力,還會留著嗎?

這個社會上,有很多人努力為孩子打造線上遊戲,相對地,有多人在替他們"建造一座文學階梯,一階一階上去",讓他們終將能夠讀得懂楊牧的 《奇萊前 ‧ 後書》 或王文興的《家變》?

丘柯夫斯基心目中的雲端,才是真正提升生命高度,而不只是提供生活便利的雲端。

(2012/06/14 第3961期台灣聯副)

Views: 17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