粱慧芳《林明申遺系列 5》(完結篇)生活簡樸·飲食簡約 舌尖上的林明

林明社區的商業活動,可分為兩種,一是民間商業,另一種是官方商業。

現階段,依然是民間商業掛帥,居民自己制作特產或美食,經營自己事業,為當地註入旅遊特色,推動林明的特色美食以及特產,讓遊客感受到林明與眾不同的風情。

林明礦工靠開采錫礦,所賺的都是血汗錢,在林明山水中林明人簡樸的生活,飲食方面也簡約,烹煮簡單的食物,但不失美味,在生活中創造了獨有的飲食文化。

林明美食特產,例如濃郁椰香味的椰子餅,香脆可口的蛋散,面條彈牙、帶有一絲甜味的林明手工面,嫩滑無比的山水豆腐。

有關上述食物的由來,眾說紛紜,有者是說礦工從中國引進的食物,有者則說是當地居民自創的食物。而居民就靠著祖先留傳下的傳統美食,繼續經營著,造就了民間商業。

林明成功成為“世遺”與否,跟其商業產生骨牌效應,一旦成功,旅遊業將為此掀開新篇章,促進當地經濟與商業,美食與特產將會是一塊最吸引人的“遺產”之一。

“我認為,為達申遺目標,當局必須要與林明人攜手合作,才能成功。”前礦工吳少基說道。

(Nahang Dam,Sungai Lembing by Ardilah Abd Manaf,http://500px.com/ardzwa

歷史文化兼並同行

林明的靈魂不在風土,而在居民賦予的“活的文化”,將居民遷出古鎮,有違林明古鎮發展的規律。他以馬六甲為例,政府讓當地人繼續住在舊屋裏,留守家園,靠馬六甲手工藝品、烹煮特色食物,經營民宿維生,遺留下的馬六甲文化,讓歷史與文化兼並同行。

同樣的,林明也有林明文化,僅有礦工最熟悉的錫礦業歷史,唯有林明人才烹煮得出特色美食,制作林明土產,這就是林明文化。

“更何況,林明人對家鄉都有一種抹不掉的情結,根系林明,情系林明,由當地人與政府合作,是最適當不過。”

像具有開采錫礦經驗的礦工,可以親身當講解員,當遊客進入錫礦隧道或林明博物館時,由他們進行講解,將令遊客更清楚采礦歷史,獲益更多,而特產與美食,是當地人由小吃到大的食物,看著長輩一手一腳制作的功夫,由他們經營是最好不過了。

“我不明白的是,為何政府只想到保留歷史古跡,卻沒有想過發揚內在的文化,世遺成功了之後,或者有一天,椰子餅或蛋散也能分銷到全世界,造就另外一條經濟脈搏。“

【林明面】

林明面廠東主周國雄一家人每天淩晨4時,趁早天氣還涼,就起身制作林明面,煙囪噴出煙,火爐下的木材燒得火紅火紅,也就是該間小面廠正在運作的時候,至到中午12時,才把一天所需分量的約750公斤面粉制成林明面,包裝以後,收工休息。

先把面粉參水攪拌,從搟面,壓成一片片的面粉皮,再用機器絞出面條,把面條放入滾水燙煮,加上食油,用手打面達均勻以後,再包裝成面條。表面上,林明面的制作很簡單,但是卻講求功夫,手腳俐落,例如搟面,燙面以及用手打面都需要功夫。

周國雄表示,他們堅持用柴燒的火爐燙面,因為用木材烹煮出來的食物才有香味。
許多到林明一遊的遊客,都會特地到周氏的林明面廠參觀,觀看手工制作的林明面,好像看一場特技表演。

林明面是林明美食的基本原料,像著名的茄汁面與辣子面,兩道風味不同,前者入口都是酸甜的味道,有許多醬汁,因此令人胃口大開;辣子面放入辣椒幹去炒,則帶有辣味。但這兩道面食不可或缺的面條就是林明面,若沒有林明面就炒不出來了。
也就因為有林明面,關丹的面攤除了一般的面條、米粉、河粉,都會有準備林明面,無論是幹撈、清湯、咖哩或炒都可以用,無形中成了當地特有的飲食文化。

【椰子餅】

市面上有各種品牌的特產,特產市場競爭,林明人搬遷至外地,在外地設廠,除了在林明可以買到林明特產之外,在關丹或登嘉樓甘馬挽的市面上也能買到,競爭無疑已打響林明的品牌!

尤其是林明椰子餅,市面上就有好幾種品牌,都稱“正宗”的林明椰子餅。
林明爪哇街陳家生堅持用手工,火炭爐烘制椰子餅,每天只制作約50包的椰子餅,該老店的椰子餅幾乎是每天都售罄。“林明椰子餅的品牌有許多,最重要是品質,一些工廠的椰子餅產量多,但就失去了原味。”

【蛋散】

原裝林明蛋散甜甜的,酥脆非凡,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演變成多種口味的蛋散。
周梅芳自小就跟母親學做蛋散,由於一些顧客嫌蛋散太甜,她開始研發南乳蛋散,帶有鹹味的蛋散,後來,也加入咖喱粉,制作具有咖喱口味的蛋散,最新口味是黑芝麻蛋散,蛋散含著芝麻香。

林明特產商業化,特產應市場需要改變,不再死守傳統,綻放多樣化的色彩。
濃厚人情味

林明旅遊業者面對最大的問題,遊客往往在學校假期、公共假期以及周末,一窩蜂湧入林明遊玩,平時到此一遊的遊客則很少,令業者裹足不前。

多數飲食業者只經營早市,至於夜市則少之又少,有些業者甚至平日不開鋪做生意,在公共假期遊客人潮多才開門,例如柴香燒肉逢星期六晚才烘烤,賣給遊客吃。

業者必須在遊客人潮多的時候賺取盈利,以便把盈余用作平日的運作費用,這是令業者不能單靠旅遊業賺取豐厚的盈利,賺取的只是薄利。

遊客晚間時分在林明找不到東西吃,構成一項問題,除非事先通過民宿業者預訂晚餐套餐,不然得驅車到關丹吃晚餐。

另一方面,消費低卻是林明吸引遊客的因素之一。這裏吃住屬於低檔消費,像一碗山水釀豆腐面食,3令吉就可以吃到,一大杯的咖啡烏才賣1令吉。

住宿費也相當公道,民宿費每人從20令吉至60令吉之間,在林明遊一個3天兩夜,只需花費約200令吉。

林明小販親切的招呼遊客,賣的不單美食,更摻雜了濃厚的人情味。

民宿競爭激烈

開民宿是近來林明最蓬勃的行業。這裏,民宿不斷增加,多達30余間,業者競爭得相當激烈,各民宿創造各自的特色,突出優點以吸引遊客。

民宿業者多抱著賺旅遊財的心理,但林明蝸居東主謝啟林是少數屬於對經營民宿有興趣的人。他買了一間礦工宿舍,堅持不改變太多的原貌,裝修成民宿,具有林明礦工宿舍特色的林明蝸居。

這樣的民宿吸引喜愛淳樸或懷舊的遊客群,其實多數喜歡這種民宿的遊客以年輕人居多,他們專門找具有特色的民宿,尤其是高腳屋令人住得很有新鮮感。顧客都喜歡舊式房屋的感覺,好像回到了婆婆的家似的。

“不一樣的顧客群喜歡不一樣的民宿,有些喜歡範圍寬敞的民宿,有者喜歡舊式的建築物,有者喜歡靠近大街,有者則要求看山水,民宿都競爭得相當激烈,都要有自己特色與優點吸引不同的遊客群,”

申遺:文化商業兼容

旅遊和商業化從來都是密不可分的,根據記者抽樣式訪問,林明人不介意林明邁向商業化,只要不拆除舊式的建築物,保留歷史古跡,就像馬六甲與檳城喬治市變成商業化,那也無妨,最主要這裏能夠發展,但少部分的人認為商業化無可避免,此課題引起了討論。

前任上議員吳復興認為,旅遊區邁向商業化是無可避免的,適度商業化有助於促進林明旅遊業,林明特產與文化也需要經濟活動來支撐。現在林明有一些新興商店進駐,例如梅香鹹魚店、燕窩店、林明手信店,但不夠多,他建議,像大街一排老店都可以清一色作為餐館,另外一排老店可以充作購物街。

“除了還有歷史古跡以及大自然奇觀之外,假如還有美食以及購物活動,可令不同愛好的遊客皆大歡喜,遊客將會做長期逗留,不像現在的只是逗留3天2夜。”

陳友慶、曹國亮、李誌彪3名友人是林明常客,時常結伴一起來林明休閑,城市中的壓力,一到林明就可以松懈下來。
難以接受變樣林明

“淳樸的風貌,令我們對林明產生一種感情,我們不願意看到林明走向商業化。”
他們說,林明邁向旅遊業發展,難以避免會淪為商業化,但是,他們難以接受變了樣的林明。

“一些老屋改裝成民宿後,破壞了老屋的原貌,這就是商業化的遺憾。就像一座樸素的小鎮,如在興建了一座現代式高樓大廈將會破壞原本樸素的氣息,道理是一樣的。”

他們也擔心,親切友善的林明人被商業文化“汙染”之後,是否會變成商業嘴臉。林明會否從此從低消費旅遊消費,變成高消費旅遊區?這一些,都是“申遺”成功後,林明或者會面對的問題。

而在發展與不就發展的裏程中,許多人與記者一樣,心存著能在保留文化、純補人情味的同時,也能帶動林明的商業活動,兩者兼容,這才會讓“申遺”變得更有意義。(收藏自 馬來西亞《南洋商報》)

Views: 49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