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風:“獨立書店”--溢出定義的書店(二)

鄉鎮書店為何崩潰?


2009年,聯合報一篇《書香不再/120鄉鎮找不到一家書店》的報導,引起不少讀者熱烈討論與關注。隔年,金石堂書店行銷總監盧郁佳於中國時報投書《鄉鎮書店崩潰知識陸沉》,坦言陸續歇業、轉型,等同消逝的鄉鎮小型書店,對於臺灣城鄉知識差距將造成何種劇烈影響。


再窮的孩子,總准他店裡讀完整本放回去。但凡有志,書店總會培養他成材,成為詹宏志、南方朔。網路書店則不可能如此。當年沒錢買書的孩子們,在書店裡站出了富貴前程,貧富不再世襲;然而今日,出身寒門的新富當家,卻讓小鎮貧童再無緣做詹宏志,除卻課本,不知有書,無論智識。鄉鎮書店一死,脫貧的指望也陪葬了。”


值得注意的是,身處於連鎖書店體系中的盧郁佳認為,網路書店無法取代這些鄉鎮書店既有的意義與功能。筆者曾於2009年探訪臺灣東部、南部的小型書店蹤影,對於鄉鎮書店急遽消失的速度感到憂心,所訪問的絕大多數人,都同意書店的存在,對於地區的文化影響是正面的,網路無法取代書店的存在。


因此,還苦撐經 營的一些書店,多是抱持著對於文化傳遞的情感,然而,益難經營的困境,對於未來並無期待,“做這行,收,不捨,但繼續開,又不知道能做多久”,台東三省堂的女主人無奈表示。位於更生路上的三省堂是承租的,因此租金的壓力,使得她亦無法有多餘財力僱請人力。


此外,探訪自有店面的小型書店,如位於屏東的屏東書店,地點在火車站精華商圈,書店一樓店面,過往整層樓面販售一般叢書,到僅剩店面前半部。被屏東書店店主稱之為”賠錢貨“的一般圖書,秀面的本本幾乎都貼著79折,但是銷售卻不見得好。店主已經是第二代經營,亦也屆退休之齡,“退休之後就收起來了吧,小孩子對經營書店沒有興趣”。


三省堂,或屏東書店的例子,正是鄉鎮小型書店所面臨處境之縮影。截至2008年,小型書店自有店面的比例,已經從2002年48%,下滑至2004年40%,迄今,應該占有兩成不到的比例。“公公當年,一間書店可以養活一家子六口人,現在,連他們三口都養不活了”,跟隨先生回台東經營池上書店的女主人,道出書業這一行,已經不再是能夠養家活口的產業。


導致鄉鎮書店崩潰的因素,究竟是什麼?我想,這些因素,或許可以從在產業歸類裡,亦被劃入單一書店的若干“主題書店”,或是現今常被稱為“獨立書店”所面臨的困境,窺知一、二。


獨立書店的困境為何?

1983年金石堂成立,被視為連鎖書店的起點,隔年,位於台北公館的唐山書店則從出版起家,現今成為“獨立書店”的指標與人文思潮堡壘。


在這30年間,臺灣書店已歷經多次變革:從重慶書街風華沒落、連鎖書店崛起、誠品加入引發閱讀時尚,到2010年博客來網路書店營收達40億,傲視所有實體圖書通路……在書業變化的這些歷程裡,位於台北公館,擁有現今最多“獨立書店”聚集,被稱為“溫羅汀”的主題書店群,則因應 不同的時代議題、潮流而一一成立。


除了唐山書店之外,亦有被“女書店”、“晶晶書庫”、“臺灣的店”,以進口書起家跨足出版、通路的“書林書店”等,為數眾多的出版門市書店、以及簡體字書店……等等。這些書店的樣貌多元繁複,是暨重慶南路書街之後,令愛書人駐足流連的書店聚落。


然而,這些最久經營超過30年的主題書店,多數都面臨營運危機,被迫歇業或有必須轉型的壓力。這些特色書店所面臨的困境,與圖書產業的變化緊密相連;相較 於更為被動的區域型傳統單一書店,如唐山這樣的主題書店,還能於現今惡劣的出版環境下存活,亦有其應變之道。然而,倘若出版環境持續惡化,這些書店的消逝 也在預期之內,無法避免。


(Photo Appreciation: Frank Weller)

Views: 55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