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首爾東大門設計廣場 (DDP):不只文創、更重要的是連接過去的歷史與對未來的想像。
韓國為何能發展強大的文創,而台灣卻只剩下文青百貨?不妨看看韓國東大門設計廣場(DDP)如何將商場、設計產業以及歷史文化做結合。珍愛過去、說好故事、具競爭力以及商業與非商業的平衡,是韓國思考文創產業的四個重要面向,DDP的經驗說明:有了「內容」的核心價值,文創才不會只是虛無飄渺、不著邊際的「生活方式展現」。
設計極具未來感的首爾東大門設計廣場(DDP),感覺就像是外星人都教授乘坐來地球的太空飛船。(圖:藍祖蔚提供,藍色電影夢)
為什麼韓國能發展出強大的文創產業、我們卻似乎只剩下要價昂貴的百貨商場?
我相信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不久前我參加了在台北舉行的一個公共行政領域研討會並發表了關於韓國觀光產業的論文,當時與會的本地學者們提出一個問題:目前我們所發展的,究竟是「文創」、還是「產業」?
文創產業是個複雜的議題,光是「文創」兩個字該如何定義與解釋就是個大難題,很多人覺得「文創產業」就是「把文化當作生意來作」,難怪我們許多所謂的「文創園區」到最後就只剩下百貨商場,還附加上昂貴精緻的美食街。有次我陪著一位來訪的韓國朋友去逛松山文創園區,逛了一圈之後,他問我到底屬於台灣的文創在哪裡?因為我們所看到的不是國外來的東西、就是設計精美要價昂貴的百貨商品。幾次我在不同地方演講或導讀與韓國文化創意相關的主題時,總有聽眾帶著焦慮地問我:到底什麼才是屬於台灣的文化與創意?
很多人把韓國文創產業的飛速發展歸功於韓國政府的政策與扶助。不過,從很多數字與實例研究來看,其實韓國文創產業的發展初期都是由民間發起,政府隨後才扮演了支援性角色,提供各項支援創新的基礎建設與法規。還住在首爾時,我有次參加了一個討論韓流在海外發展情況的政府委託案研討會,委託單位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與會的某位長官,報告時坦承在韓流的發展過程中,政府作的其實很有限。
那麼,究竟韓國的文創產業強大的原因在哪裡?
我不是文化政策專家、也不是相關業界專業人士;身為一個韓國社會與文化的研究者,我想回到文創產業的核心來討論這個問題,也就是「內容」的部分。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主要概念承襲自英國首相布萊爾內閣最早在1997年所提出的「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y),針對文化與創意面進行產業發展政策。英國定義創意產業是「結合創造力、技術和天賦,有潛能利用智慧財產來增加財富和就業的產業」,範圍包括了13種產業:建築、工藝品、設計、古董、時尚設計、音樂、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廣告、電影、媒體及電腦遊戲出版、軟體及電視廣播影視。這樣的發展脈絡是在「創意經濟」(Creative Economy)概念之下,著重在文化商品、文化服務對於區域經濟所能發揮的功能。
韓國的文創產業名稱則更直接,韓文就叫作「內容」(contents/콘텐츠)產業;也就是說,「內容」才是文創產業的核心。那麼,所謂的「內容」指的是甚麼呢?我想以開館一年多的首爾東大門設計廣場 (Dongdaemun Design Plaza,DDP)(編註:於2014年3月21日正式開放)作為例子,試著討論看看韓國人到底是如何思考文創產業的「內容」。
首爾東大門設計廣場(DDP)。 (http://www.ddp.or.kr/)
韓國首爾的東大門購物區是個不夜城,作為首爾最大的批發及零售商聚集的大型商店街,是很多人去旅遊時必定前往朝聖之處。東大門購物區歷史已超過40年,原本和鄰近的廣藏市場統稱「東大門市場」,現在則分成幾家以零售為主的著名大型購物中心,以及改建過的新和平時尚批發中心。很多遊客帶著空空的旅行袋有備而來,不血拼到荷包見底勢不甘休。
過去的東大門市場給人的印象是販賣廉價、大量化生產物品的地方。然而,去年(編註:2014)東大門設計廣場(DDP)的開館,一舉扭轉這樣的印象,將韓國的文創與設計產業又推上了新高峰。DDP由首位獲得普里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的知名女建築師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設計,創造出流動的新意像,將韓國的傳統和不斷變化的未來設計理念整合為一體。這是集國際會議、宴會、新品發表會、時裝秀、演出等文化活動和商務及購物休閒空間於一體的綜合空間, 24小時不打烊。主要建築由藝術廳、博物館、設計工坊、設計市集幾個空間構成。
DDP由首位獲得普里茲克建築獎的知名女建築師紮哈•哈迪德(Zaha Hadid)設計。(網路)
首爾東大門設計廣場裡的藝術廳(左上)、展覽館(右上)、設計工坊(左下)、與市集(右下)。(http://www.ddp.or.kr/)
如果你覺得DDP只有這些時尚未來的建築設計、以及展示潮流創意與設計的地方,那就錯了!
DDP其實包含了另一塊重要但常被台灣遊客忽視、而且是在五大展區中最先於2009年10月完工開幕的空間,那就是東大門歷史文化公園。東大門歷史文化公園被稱為是吐納文化的市民公園,由設計藝廊、二間水門展示場、東大門運動場紀念館、東大門歷史館1398等構成。因為DDP的現址曾是朝鮮時代的首爾城郭所在地、以及過去的運動場,在DDP官方提出的21個重要景點空間中,關於歷史的遺址就佔了7個,分別是首爾城郭雉城遺址、二間水門(負責都城內部排水的韓鮮時代拱形水門)、和諧廣場遺跡展覽館(守衛都城的軍事設施遺址)、韓國歷史上第一支新式軍隊別技軍的訓練基地、首爾城郭 (重新修復為了紀念裕仁王太子的婚禮而一度消失的首爾城郭)、以及訓練侍衛都監等五個朝鮮時代的遺址,以及東大門歷史文化公園照明塔(1966年在首爾運動場安裝夜間照明塔,拉開了夜間比賽的序幕)、東大門運動場紀念館 (1976年,在與馬來西亞進行的Park’s Cup開幕賽中,比賽結束前7分鐘,韓國選手車范根連續打進三個球,為奇跡般扳平比分做出了極大貢獻)兩個與韓國現代運動史有關的遺址。
DDP的 三大內容主題。(http://www.ddp.or.kr/)
這些設計資訊裡告訴了我們甚麼呢?我們可以從其中學到韓國人到底是如何思考文創產業的「內容」嗎?我跟韓國學者朋友討論過後,得到以下四點想法:
珍愛自己的過去
DDP告訴我們的第一點是,對於自我歷史與文化的認識,必須走在設計與發展之先。
很多人以為設計與創意就是向前看、大步邁向未來,然而,DDP的例子告訴我們,在往前邁步之前,我們必須先停下腳步,好好挖掘並整理出被埋藏的過去時光。新穎的設計,不一定非得與傳統的過去相矛盾;相反地,能帶領我們往前邁進的設計與創意,往往是深深地紮根在我們過去的歷史與文化基礎之上。
在戶外市集中母親帶著女兒來體驗創意(左上)、展覽館展出的是終戰七十年的歷史記憶,主題是「深深扎根的未來」(右上)、以及夜晚映照在二萬多朵LED薔薇花海中的首爾城郭,寫著標語「保護我們珍貴的文化遺產」(圖下)。(照片為作者提供)
說自己的故事
我們都知道創意與設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說出好的故事(storyline),而珍惜我們的過去,讓我們的思考有了時間的深度與空間的廣度,也因此,讓我們說故事的能力更往前一步。在DDP的設計中,關於空間的類型用的英文形容詞是telling, 也就是述說故事。例如那些朝鮮時代的遺址述說的是歷史 (history telling),像綠草山丘這樣的空間(space telling)則不僅連接了建築和周遭環境,也連接了現代和過去。而像和諧廣場這樣的公共空間,提供了市民與藝術家街頭表演的舞臺,在自由的氛圍中進行交流,是一個用創意來說話的空間(Design Telling)。而這些設計空間所述說的故事,都是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在地故事,也因此,他人無法輕易複製重現。
DDP用不同的空間說著不同的故事。(左上:二間水門遺址、左下:連接過去與現代的綠草山丘、右上:和諧廣場、右下:運動場的聖火台) (http://www.ddp.or.kr/)
競爭
好的文化創意與設計,不能只供養在無塵室或溫室裡,必須要能經得起大環境的考驗。DDP提供了一個平台,但是最初都是大型業者或知名設計者才有機會在其中展演;在經過輿論的討論與批評之後,現在除了有名的設計者與規模大的業者以外,也讓初出道的設計者或小規模的業者能有一席之地。透過聚在一起不斷地相互學習觀摩,提供一個良性的競爭環境。
商業化與非商業化的平衡
文化、創意、與設計到底能不能被商品化?這是一個需要不斷探討的問題。然而,發展新型態的創意經濟與設計產業也是勢在必行的潮流趨勢。不容諱言的,在DDP中有很多業者與展覽者仍然屬於大企業,然而,我們也看到展覽館中不間斷地展示出韓國的傳統文化、以及傳統文化的再創新。在商業化與非商業化之間,我們必須找出一個平衡,而這是一個需要不斷對話的過程。
DDP正在展出中的傳統水墨畫(左)、以及傳統韓服的創新設計(右)。(http://www.ddp.or.kr)
核心概念「文化」、「歷史」的釐清
很多時候,我們常會迴避一些核心卻極為重要的概念,例如像是「文化」與「歷史」,而這些理念卻往往是讓我們得以穩步向前的基礎。到底甚麼是我們的文化、甚麼才是屬於我們的歷史,這些,在當代台灣社會中仍然是個模糊有待進一步釐清的議題。
我聽到很多人用一種簡便的方式來迴避這個問題,例如他們會說:「文化就是一種生活方式」。沒有錯,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其中有人類普世性共通的經驗,也有屬於在地脈絡的特殊發展。我們可以在台灣喝美式咖啡、吃義大利式舒食、用來自北歐的家具,可是,這些都不是台灣的東西。我們可以包容關心一切,以全球公民的角度與身分過生活,然而,不能迴避的是,我們仍然要能回答出自己是誰、找出屬於自己的文化定位與歷史特殊性。
清楚了自己的過去,我們才能知道現在自己站在哪裡,也才能知道未來該往何處去。這不是一蹴可及的過程,DDP的例子告訴我們,韓國也是在摸索中前進。如果要釐清甚麼是屬於我們的文創,我們就要先知道重要的不只是文創,也包含了我們自己獨特的文化、連接過去的歷史、以及我們對未來的想像。
(本文作者何撒娜為東吳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延續閱讀,更多何撒娜關於韓國文創的評論,請點擊《東亞漫遊》部落格 http://talk.ltn.com.tw/writer/5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