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波德威爾·香港電影的秘密(7)

李小龍與成龍 (1)

李小龍與成龍是香港最知名的兩顆明星。有人或會認為他們直接反映了本土取態,但更確切的說法也許是,兩者都塑造了個人的形象,該形象又塑造了環繞香港身份而展開的文化對話的內容。

李小龍1940年在舊金山市出生,父親李海泉當時正在那兒參加巡回戲班的演出。還是手抱嬰孩的他,已在父親擔演的粵語片中亮相。他出生數月後,舉家回到香港。6歲時,李小龍再度亮相銀幕,此後數年更成為知名粵語片童星。他十多歲開始習拳擊與武術,後離港往美國大學深造,並在彼邦開館授徒,引起議論紛紛。他和電影界人士有來往,故有機會在美國電視連續劇《青蜂俠》(The Green Hornet,1966~1967)中飾演一固定角色,此外也在其他電視節目及影片《醜聞喋血》(Marlowe,1967)中客串演出。其後,嘉禾公司到洛杉磯與他接洽,開出兩部片的合約,他一口應允,直奔曼谷拍了羅維執導的《唐山大兄》(1971,英文片名為TheBigBoss,在美國則稱為FistsofFury)。影片尚未首映,李小龍便已開始投入《精武門》(1972,英文片名為FistofFury,在美國則稱為TheChineseConnection)的拍攝工作。

結果兩片皆打破本地票房紀錄,李小龍乘勢跟嘉禾作出破天荒的安排:與總裁鄒文懷合組衛星公司協和,不僅自編自導自己演的作品,還身兼監制,拍了《猛龍過江》(1972)。此外,他夥同鄒文懷與華納公司合作拍攝了《龍爭虎鬥》(1973),是他作品中最多西方人看過的一部。1973年夏,李小龍正忙於拍攝自己心愛作品《死亡遊戲》期間,在女星丁寓所內離奇斃命;坊間最流行的說法,認為他是藥物過量或過敏致死。《死亡遊戲》於1978年公映,片中有李小龍已拍竣的片段,但卻加插了需要三名替身代他上陣的情節。

李小龍是首位全球知名的香港影星,直至今天,仍舊是本土最負盛名的人物。他促使中國武術普及化,幾許黑人或拉美裔青年受他影響,而敢於挑戰白人權勢。李小龍的影片改變了此後娛樂電影的面貌,令銀幕打鬥的魅力與感染力煥然一新,如梅爾·吉布森與雲妮·魯索在《轟天炮第3集》(1992,LethalWeapon3)較量時,觀眾都覺得兩人拳腳並用是理所當然的。此外,數十部李小龍偽作紛紛出籠,不僅亞洲,甚至加拿大(有《性感依莎與李小龍魔三角邂逅記》,SexyIlasMeetsBruceLeeintheDevil誷Triangle)、巴西(有《李小龍大戰基勢力》,BruceLeeversustheGayPower)也紛紛來湊熱鬧,歷來影星,從未有過這樣子給別人大量非法抄襲的。而電子遊戲與超級英雄漫畫,亦處處可見李小龍引進西方的武術傳統的痕跡。

李小龍兒時家住彌敦道,在擠擁的九龍區長大。他做童星時不是扮孤兒,便是頑劣街童,後來更演反叛少年。《人海孤鴻》(1960)是他這階段最後一部作品,他在片中演繹詹姆斯·迪恩型憤世嫉俗的青年,好心相助的人都給他不識好歹的大罵。現實生活中,李小龍愛逛街及打架生事。他又學跳舞,最後還拿了個香港查查舞冠軍。他遭美國電視連續劇《功夫》拒諸門外,演不成主角,在香港人盡皆知。他深受本土愛戴,正因其銀色事業發跡於香港,而非好萊塢。嘉禾給他住進九龍窩打老道山一個中型住宅,好些早晨,左鄰右裏會看到他跑步經過。李小龍辭世,超過2萬人前來吊唁,把靈堂附近街道擠個水泄不通。

香港本土動作片,至今依然以李小龍為衡量標準。制作者把李小龍出現在影片中的每一格畫面重組又重映。作為大公司出品,《死亡遊戲》這樣的例子十分罕見:他們把李小龍真人上陣的片段,與遮掩面貌的替身演出的其他場面混在一起。此外,李小龍的模仿者有一大堆,無論是BruceLi(李小龍英文名字為BruceLee)以至TarzenLee(李小龍與誤串的Tarzan〔泰山〕的混合)的作品,還有聲稱取得李小龍本人同意的數十部影片。香港所有喜劇演員,都嘗試過模仿他;當今動作片巨星李連傑重拍《精武門》(《精武英雄》,1994),向李小龍致敬;成龍在《城市獵人》(1993)戲院一幕的打鬥鏡頭,也從李小龍在《死亡遊戲》與謝柏(也譯作渣巴)的對打場面中取得靈感。

李小龍決心向外界顯示中國武術的優越,留美期間,他舉辦武術觀摩會,把觀眾嚇得目瞪口呆。他只消一拳或一腳,便能弄斷每塊厚兩寸、八塊相連的木板;即使吊在半空的木板,也給他踢爛。他更示範詠春拳的“寸勁”,輕易把對手擊退數尺。背景放在1909年上海的《精武門》,為李小龍添上極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該片對中國人在殖民主義者欺壓下仍堅持不屈的尊嚴,大加歌頌。片中,他去日本人的道場踢館,重創所有空手道弟子;英國人住宅區閘門外掛起“狗與華人不得入內”的告示牌,也給他驚人的淩空一腳砸個粉碎。

李小龍在惟一一部自己全權控制下拍完的作品《猛龍過江》裏,扮演西方人瞧不起的忠厚鄉下人。故事發生在羅馬,影片通過李小龍,道出中國移民誠惶誠恐,生怕行差踏錯會丟臉的心態。他在洋化的苗可秀所租60年代時款的房子內走動,不敢蹺腿或放下手中杯子。鄉下人當然實際上是個功夫高手,最後甚至把西方競技象征之所羅馬競技場,變身為東方武士的擂臺。《猛龍過江》是拍給本地觀眾看的,對香港身份很是自豪。片中主角來自新界,他向苗可秀表示香港做的菜比意大利做的可口;到皇宮花園參觀時又說,這塊地在香港用來建屋收租,定可賺不少錢。

李小龍的武打風格,亦刻意投射本土身份意識,但表現方式卻錯綜復雜。《精武門》搬演精武門始創人霍元甲之死的傳奇故事,李小龍在片中扮演霍的弟子陳真,自覺要把崇高武術傳統延續下去。但精武門屬於北派,李小龍自己則強烈認同南派。他用粵語稱自己的武術為“功夫”,13歲便拜葉問為師學詠春拳。詠春著重出拳快,是中國南方武術,與北派淩厲多變的腿功截然不同。有報道指出葉問所教的詠春,是經過改良的,著重坐後拖滑步法,李小龍再度修正,變成流暢而警覺的高視闊步。由傳奇人物關德興主演、描述功夫大師黃飛鴻的數十部影片,李小龍當然耳熟能詳。他在《龍爭虎鬥》與黑幫頭子韓先生一決生死,苦戰勝出,扮演韓的石堅,在黃飛鴻電影系列中是永遠的大反派,那使李小龍成為關德興接班人,一個經典英雄的70年代新版本。

可李小龍不僅不拘泥於門戶之見,還反對盲從傳統。習練功夫者,都秉承儒家的一套忠孝之道,事師如事父,做徒弟的要像個孝子。《精武門》就包含這種做人道理,所以陳真要報殺師之仇。然而,《唐山大兄》的廠長卻剝削工人,《猛龍過江》的王大叔(黃宗迅)則出賣替他的餐館力抗黑幫的年輕夥計,還加害他們。《龍爭虎鬥》的韓是代表父權的重要人物,但李小龍卻要除之而後快。年輕戰士往往要把社會敬重的老人趕下臺,李小龍對此的強硬態度,最能表現他離經叛道的精神,也代表了他對70年代香港青少年文化的回應。

為貫徹這種精神,李小龍抱有一種極實際的武術觀:學功夫的目的,是要在實戰中擊敗對手,他說:“那既非儀式亦非運動,而是自衛。”1969年他給友人去信道:“我縱然仍叫自己的一套做中國功夫,但已對中國傳統武術失去信心,因所有派別,基本都是‘紙上談兵’,詠春派亦不例外。因此我所走的習武路線是講求實效的街頭打鬥,所有招式都能派上用場。”年輕時,他學詠春拳之前曾參加西洋拳班,也學劍擊,此外也學會一些北派招式;赴美後,除柔道外,也學菲律賓武術、摔跤、空手道及泰拳。他用西式方法訓練自己,打沙包之外,又連續跳繩數小時,把身法磨練得更敏捷更靈活。他搜羅豐富藏書,各門各派應有盡有,又鉆研阿裏的擂臺拳賽片段,深信自己終有一天,要與他好好打一場。

李小龍稱自己的武學做截拳道,那是最能發揮打鬥功效的一種進取型招數,閃避敵人的每個動作本身,也同時爆發強大攻擊力。截拳道非別樹一幟的門派,而是在基於實戰不能拘泥法則的前提下,集各派大成的一種武學。《猛龍過江》高潮一幕,李小龍化身拳腿揮灑自如、打法變化多端的戰士,和他對打的高手羅禮士,卻應變不來。《死亡遊戲》原來版本的壓軸戲發生在多層塔寺內,每層各有不同門派的功夫高手坐鎮,卻給主角逐一擊敗,借此顯示各門派只會死抱傳統,註定消亡。

一般武學大師都拼命保存名門正宗,力拒別派影響,而李小龍則摒除門戶之見,提倡依個人所需集各家招式於一身。因此,學武的毋須強記狹隘的一套傳統拳術與招式,卻須學懂不同門派的打法。於李小龍而言,功夫精髓不在於什麼秘笈,而在乎發揮一己個性:“你若只有一雙手兩條腿,國籍再沒什麼意義。要學武,就得從中體現自我。”李小龍對武術傳統敬重之余,又懂變通的態度,不少人認為那是在武學層面反映了香港實用式個人主義的擡頭。

李小龍為了把功夫拍得更好看,不惜一再求變。縱使他偏愛詠春派的下路踢法,但上路踢腿在銀幕上虎虎生風,於是他苦心鉆研,把這一招塑造為自己明星形象的個人標記(即“李三腳”)。日本空手道的叫喊聲又給他借用過來,那一聲出手前很像鳥兒啁啾的尖叫,不僅有助他凝聚全身力氣,還提高打鬥的戲劇性。此外,他的動作快得不可思議,和人鬥快時,喜歡在對方合攏手掌前拿掉其掌心的硬幣。銀幕上,李小龍由出拳到收拳往往只需6格畫面,相當於1/4秒。

截拳道“不過是運用最少動作最少能量,直接表達一己感受的武術”。李小龍每次在片中打鬥時,都敢於表達自己的情緒變化及獨特個性。他會怒火沖天,縱使許多時候會壓抑下來,僅怒目而視或以食指虛戳對方(以加強語氣)。面對不值一哂的敵手,他毫不掩飾心中不屑,除睥睨對方,還會漫不經心繞著人家走。即使解決那些不是他對手的敵人時,亦總有一臉沈郁的怒容,漠不關心的同時又自我沈醉。有時他眼睛非望向敵人而是盯在鏡頭外,打鬥於他仿似耍出一套套動作優美的花式,敵人受創亦完全無動於中。又有時,他揮拳後會雙眉緊鎖,搖頭擺腦,給自己的殺傷力嚇得張大了口,甚或造出既勞累,亦生氣與痛苦的古怪表情。

不管攝影機怎麼喜愛李小龍,也抵不過他愛自己的程度。他在影片中神化自己的情況一部比一部厲害:《精武門》以定格鏡捕捉他迎向一輪子彈淩空飛起的樣子;《猛龍過江》在羅馬競技場決鬥;《龍爭虎鬥》在韓的鏡房內給自己的重重鏡像包圍。李小龍辭世後,其影像不僅給沒完沒了的復制,還在《死亡遊戲》中給分解再分解(見於其替身、照片及蠟像的情節),在《精武門續集》(1967)之類跟風作中則被奉為偶像而遭大肆剝削:片中的李小龍知道自己大限將至,安排徒弟替他報仇。論者所謂李小龍的自戀,也可視為他決心把自己塑造為獨一無二的個體,從而達至名成利就的自然表現。李小龍沈迷明星夢,更於1969年白紙黑字寫下“矢誌不渝大目標”:“我李小龍會成為美國收入最高的東方巨星,而我的演出會是最刺激精采的,我將竭盡所能,把演員本份做到最好。1970年開始,我會舉世知名,到1980年會賺夠1000萬美元,然後隨心所欲生活,安享內心平和與喜樂。”相信不少人會同意,展露自己獨特個性、做千萬富翁,以及利用閑情追求和諧的精神境界等理想,其實是帶有強烈本土色彩的一個香港夢。

Views: 13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