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台北繁榮的信義區像曼哈頓嗎?聖彼得堡、帝寶、維也納、倫敦、巴黎、諾曼第,是台灣豪宅的代名詞嗎?三峽鶯歌的遠雄造鎮詮釋了優雅的台灣嗎?路易十四、路易十六時代的華麗傢俱及室內佈置,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嗎?這一切突兀的現象不會令你心痛嗎?我會,而且深深刺入心底的深處。
以上種種是生活在台灣這塊寶地上的每一個人必須嚴肅面對的人生課題。普遍「失去自我」的這個慣性,也許源自台灣坎坷的歷史命運所致。由荷西、明鄭、清領、日治到國民政府,一連串殖民史下所留存的文化古蹟,呈現混雜的建築形式及聚落空間,這一切是歷史的使然,我們無從選擇,既已成事實並成為我們的文化資產,就該欣然接受並珍惜它。但,今日台灣已是一個「現代民主之聖地」,我們絕對擁有自由選擇放手創造的權力與空間,請不要自缚於殖民時代的思維,應打開心胸脫離被統治的陰影,勇敢地站起來,迎向堂堂正正「做自己」的時代。
《和樂》,則連結了台灣多元族群與文化的圖騰。(台史博提供)
尋找台灣的博物館
2000年,台灣打破「槍桿子出政權」的迷思,進行一次「沒有流血的革命」,就在這個政黨輪替的關鍵時刻,我接下文建會主委之職,掌管全國所有的文化事務,這項任命對我個人而言,是份福氣也是份重責。4年任期中,恰好負責推動興建「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的工作。
這個重大的文化建設不是我提出的文化工程,是十幾年前既定的政策,十多年來因種種原因,起起落落無法落實。很慶幸它沒像其他幾項有意義的文化建設方案半路夭折,存活到恰好在我手中執行。
我要感謝上蒼憐憫「台灣」,在被殖民幾百年後,終於有機會建立一個代表自己、詮釋自己的博物館。它是台灣最佳代言品牌,一張關鍵的國家名片,它能完全解套在參觀「國立歷史博物館」或「故宮博物院」之後,所產生的對身分認同的錯覺感,讓我們了解歷史的真相,尋回台灣的身世。
於是把握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透過與相關學者專家密切的討論籌備,為台灣建設出一個擁有屬於台灣DNA的歷史文化空間,讓全民能在正確的氛圍中,體驗祖先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奮鬥史。
回到祖厝說自己故事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簡稱「台史博」,籌建源起於1992年前總統李登輝先生訪視「台灣省立博物館」時,有感於「保存台灣歷史文化資產,建構台灣人歷史記憶,奠基台灣史研究傳統,推廣台灣歷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指示省政府進行「省立歷史博物館」籌建工作。
1999年,配合「精省」政策,組織改隸中央更名為「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2003年動土起造,2007年行政院核准正式成立「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2011年開館啟用。這是一個以「台灣歷史」為軸心,結合考古學、民族學、民俗學與博物館學等範疇,呈現台灣歷史及歷史觀的博物館,它的成立讓我們得以尋回自己說自己故事之權利。
館舍基地設於台南市安南區,即4百多年前外人初識台灣並開啟歷史時代的台江內海,也是我們生命的祖厝。因此,台史博興建地點之擇定是具備歷史意涵,它可平衡台灣重北輕南之發展缺失,貼近庶民生活與島嶼文化,更可全面觀照台灣歷史發展演進過程。在台史博定位、內容、基地及法定手續完成後,接下來就是繁雜的興建工程了。
原鄉時尚綠建築
首先面對的就是如何營造一個具有台灣DNA的建築!這個問題一提出時,大家都一頭霧水無法聚焦,但在經過多次討論辯證之後,敲定兩個重點:一、身處21世紀,我們得活在當下,所以它是個前衛、現代的建築。二、它必須運用台灣DNA之元素,經轉化呈現於博物館空間中。這就是我長久以來倡導之「原鄉台灣+時尚台灣=現代鑽石台灣的理念」。所以在此兩大原則下,博物館建築設計由象徵台灣歷史的四大元素展開,分別為「渡海」、「鯤鯓」、「雲牆」、「融合」。
「渡海」是參觀民眾經雲天廣場進入台史博映入眼簾的第一個視覺意象,壯闊的浪景由前庭水域與潺潺流水構成,黑色的洗磨石子妝點階梯狀的水瀑池壁,對比白色的浪花,象徵歷史所載之險峻「黑水溝」,蜿蜒的渡海步道,引領我們向前傾斜往下走,左右兩旁的水景讓我們彷彿回到歷史的長河,體會先民渡海來台的場景。
「鯤鯓」是沙洲之意,它是先民對台灣島的第一印象,左側水中的「水舞台」即代表「鯤鯓」,模擬祖先在海中,遠眺台灣的第一個印象。「雲牆」是在「渡海」及「鯤鯓」的背後築起的一道牆垣,一座六邊形筒狀鋼架支撐的太陽能玻璃光電牆。它夾著藍色矽晶的玻璃,映射著陽光的光影,代表著渡海時抬頭望天,眼前豁然開朗、充滿希望的景象。
「融合」則在展示教育大樓及行政典藏大樓兩棟主要建築物上呈現。規劃中,擷取了原住民干欄式架構,取代常用的四方形、原型基柱,另有石板屋、傳統木構架及閩式合院紅磚建築之語彙,展現多元族群融合風貌;在建材的使用上,也忠實反映歷史建築的主要材料:竹、木、石片、紅磚、石材,再以現代科技材料:水泥、金屬、玻璃等,透過新技術、新工法、新設計,展現渾然天成、傳統時尚兼具的作品。
而建築師簡學義為了突顯干欄式建築主從空間之關係,展示大樓利用基柱將主空間挑高至2、3、4樓層,另利用結構轉換方式,來確保空間使用的自由度,達到通風防潮的氣候調節效果,亦體現台灣熱濕氣候之特殊建築風格。建築設計呼應當地環境自然的原貌,創出建築與環境相互融合的共生關係,這種綠建築概念也是台史博要彰顯的現代精神。站在4樓向下俯瞰,由右至左,6千年前的台灣,一路延續到今日的台灣,整個歷史的架構就在眼前一覽無遺。
逐浪海上風腳踏鯤鯓地。(台史博提供)
公共藝術意義深遠
圍繞建築本體的四周環境也是經過精緻規劃設計,既呈現台灣歷史語彙,更符合21世紀普世價值的綠環境,是座迷你的歷史公園。公園除著重人文與自然融合的特色外,同時兼顧整體環境的藝術性。園區內3件公共藝術作品呼應了建築的故事主題,開啟「現在與過去」、「個人與族群」、「人文與自然」的對話空間,引領觀眾從過去的時空展望未來,提供新的時空體驗。
它們分別是:一、動力藝術作品《逐浪海上風‧腳踏鯤鯓地》運用船槳排列成一艘看不見船身的巨舟,藉由船槳的律動呈現渡海的場景,象徵航向自由與希望的未來;二、圓球狀的雕塑《和樂》,則連結了台灣多元族群與文化的圖騰,藉由圖騰間彼此的連結、交錯,呈現出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彼此包容、共生共存的文化紋理;三、數位影像《原初台灣、未來之島》則卸下了所有人為地標,還給台灣一個遠古的純真面貌,帶領觀眾體驗真實與虛擬間時空交錯的願景台灣。
園區左方是兩座蓄洪池,分別命名為「忘憂湖」、「有情湖」,湖中設置生態小島及草浮島、水域棲地,是以生態工法建造的人工濕地生態池,除可防災洩洪外,並可供台史博園區植物自動給水,景觀水池使用等功能。這裡也是候鳥的樂園,提供訪客認識台灣自然生態與原生物種的自然保育休憩區;兩湖間的「牽手橋」,是情侶、朋友們散步的好景點。
有情湖對面的「快樂萬花筒」,以「童趣」為主軸,結合「夢想、啟發、台灣」3元素,分為「草」遊戲學歷史體驗區、「水」快樂揮灑區、「風」飛翔空中的植物精靈區、「沙」台灣沙池區,以視覺景觀、意象裝置、遊憩設施、植物素材以及相關的活動配合等方式,讓一般民眾和親子訪客,擁有與自然生態融合的學習場所和休憩空間。另區內規劃有蝴蝶食草、蜜源及景觀植物,建立蝴蝶復育區,讓民眾至此可見翩翩蝴蝶飛舞,並體驗蝴蝶從幼蟲至結蛹及羽化之生命歷程。
報馬仔全身台灣味
台史博教育展示大樓擁有三個重要的展廳,分別為兒童圍繞建築本體廳、常設展廳及特展廳。位於1樓的兒童廳,包括時光之旅、自然台灣、農村采風、遊戲童年4部分。最重要的常設展廳位於2樓,挑高至3、4樓,形成一個無隔閡的融合空間,常設展內容則分為:
一、 「斯土斯民-台灣的故事」展覽主題採用多元詮釋的歷史觀,以歷史時間軸序列,穿越割裂的統治政權,表現台灣的文%E
Commen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