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發原創~張徹:男人四十 (一)

沒有多少玩具、多少娛樂的年代,武俠片原來還幫忙拉拔過我們的想像。

讀2002年度香港電影金像獎新聞,知道張徹得了終身成就獎,而最佳編劇岸西的得獎作品是《男人四十》。忽然間,在眾多的文字群裏,“張徹”和“男人四十”二詞,有了呼吸和笑容,向我走過來。

我明白了,張徹,其實是我心目中的“男人四十”的隱喻。我們四十多歲這一代,不都多是看張徹的電影長大的嗎?電影裏那些陽剛主義的男性,不就是我們從前的英雄嗎?

有一次,我提到小時候看了張徹導演、王羽演的《獨臂刀》,回家後便將右手藏在衣服裏,讓空蕩蕩的衣袖飄啊飄,右手握把短木刀表演英武瀟灑狀。

要不,便像《金燕子》裏的王羽,右手持劍擱在肩頭上,挑起唇角“漫走江湖”。某企業領導人聞後興奮的說,我們也是這樣我們也是這樣!沒有多少玩具、多少娛樂的年代,武俠片原來還幫忙拉拔過我們的想像。

同齡的一位友人說,在年輕人的圈子,提提狄龍、姜大衛、李修賢、吳宇森,倒無所謂,但別提張徹。

狄龍演的《英雄本色》,李修賢演的《喋血雙雄》,在1980年代上映時,今天的年輕人在念小學、初中,大概還有印象。

姜大衛?別提他是當年的亞洲影帝,年輕人就只知道他是演電視連續劇的。

吳宇森還好,在好萊塢導演約翰特華達、尼古拉葛治的《變臉雙雄》,湯姆克魯斯的《不可能的任務》。可是,提起曾在1970年代,帶領他們闖蕩影壇的恩師張徹,年輕人一下子便知道,你是“史前人物”。

真的是很遙遠的事了。談張徹,許多時候,談的恐怕不是他的電影,而是談我們自己在看他的電影時的那個年歲。這很可能是比電影更遼闊的美學。

因著我們的心境,曾在戲院的那片黑暗裏,很虔誠的和電影的主角、導演、攝影、配樂、美術設計等等,一起為一個故事的起伏譯敘投進去,看完戲,總覺得那故事好像還沒結束,碰見人都想談一談。許多年過去了,還在談;似乎看戲的那年歲,只是昨日而已。

我們的時空,就這樣被那戲所命名,而留下了痕跡,就像我們父母的成長歲月,因著二次大戰、緊急法令那更大的故事所命名、定位。

1976年,中學畢業,我到了新加坡。淩晨五點鐘,到女皇鎮菜市場,協助姑丈準備開檔賣豬肉,吃過早餐,便到武吉知馬的罐頭廠工作。我那年頭喜歡的語句是:“向勞動階級學習”。

事實是,我需要錢繼續升學。夜裏,要是看不下從女皇鎮圖書館借來的鄭愁予或葉珊,沙特或卡謬,我便到荷蘭路的露天戲院看舊片。張徹的《朋友》、《叛逆》、《年輕人》、《大決鬥》、《憤怒青年》、《無名英雄》…….。列一排這樣的戲名,倒像是題在書簽上的詞;戲裏的激動,正好移轉了我那時狂飆年少的心。(2002年《南洋商報·商餘版》《陪夢散步專欄》)

Views: 38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