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梁文道: 堅持讀書 就是真正的讀書人

我一直覺得香港書展是一個有點奇特的事情。

第一,大家都覺得它是文化活動,因為它是書展,但它的承辦機構又是香港貿易發展局。貿易發展局從來就不是一個我們應該指望的能做好文化的機構。

香港沒有一個專屬的文化局。所以香港書展一直處於很尷尬的位置,它到底是商業活動還是文化活動,定位不是很清晰。

香港書展其實成了一個以零售為主的書展,到今天,幾乎百分之百都在做零售而不是做版權交易。

而這樣一個書展在做零售方面可以說是非常成功,起碼每天入場的人數非常多,書的銷量也非常大。

(Photo Affection: With Myself by Alain Schneuwly, http://alainschneuwly.com/)

問題在於,在短短幾天時間內,你讓這麼多人密集地擠在這裡,完全不能指望它有一個清靜的環境,有很有讀書氣氛的文化活動。你可以把它看成大家趕集去買東西,只是大家買的東西是書而已。

最後一點也是最奇怪的一點,香港從來就不是一個以閱讀風氣好聞名的城市。

最近香港一些機構做的調查顯示,有六成的香港人或許一年沒有讀過一本書,也就是說香港的閱讀率比起很多發達地區算是非常低的,甚至低過離我們最近的深圳。

但偏偏在這樣的地方,有一個創世界入場人數之最的書展。這真是一個謎題,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李嘉誠說“小說沒有用”

香港是一個比較急躁和功利的社會。首先必須承認香港普遍上閱讀氣氛並不是很好,但我並不覺得香港是"文化沙漠",因為有非常多優秀的文化人、作家,也有聲勢不是很浩大但一直在堅持的高質量的文化活動。

香港書展參加人數之所以大,我看原因是香港書展已經變成了香港夏天的一件大事,香港人已經習慣把書展當成了一個春節花市一樣的東西,反正到時候七月份大家都去,那我也得去趕集一下。

香港人有一個說法很奇怪,就是把 "讀書" 和 "看書" 分得很清楚。對他們而言,讀書就是在學校裡念與功課有關的書,而看書是在閒暇中的興趣。

看書被認為是特別高深、閒暇時的興趣,於是慢慢地,看書和日常生活分離開了。好像是特別高雅有心有空有神的人才會有興趣去看書,結果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

從這個現象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對香港人來講,看書並不是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的一種休閒的、生活上的習慣。

其次,香港人太過喜歡迅速地、功利地做任何事情。

如果他覺得能通過聊天知道的事情他絕對不會看報紙;如果看報紙雜誌能知道的事情他就絕對不要看書,能夠在網上一句話說完的東西他就更不要看長篇大論,因為他會覺得這很不實用,浪費時間。

所以這樣一來,看書就變成是一種投入非常大,獲益卻不一定有保證、甚至非常少的一件事情。

這也是為什麼文學在香港尤其冷門的原因。除非是引人入勝的武俠小說、愛情小說。

香港這個城市常有一些人出來號召要大家多讀書,也有一些年輕時讀書比較多而又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物,比如李嘉誠,他以前說年輕要多看書,但他也說得很清楚,他從來不看小說。

為什麼呢?因為他說小說沒有用。那我覺得李嘉誠這句 “小說沒有用” 相當好地代表了香港人對閱讀的態度,那就是看書要不是一種很高雅閒適的興趣。從有用的角度看,很多人就會覺得看書投入太大了。

香港人閱讀趣味的 “本土化”

以我所知,現在大學生的閱讀情況也是越來越糟了。不過這也不只在香港,應該是一個國際趨勢。

英國也是這樣,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科不再要求學生讀完幾本完整的書,常常只要求他們讀完某些章節。至於學生,功課壓力那麼大,又要參加一些社團活動,自然也不會有什麼時間讀書。

我的感覺是香港現在的大學生對讀書的態度和中學生差不多,都是一種應付課業要求的態度。很多學生甚至對讀書的義務感都沒有了。

以前在大學還比較精英的年代,大學生就該在校讀書,就算讀書興趣不大,但多多少少會覺得自己身為大學生,不管是讀社會學還是歷史學,好像總該讀點書,不然會不好意思。

以前我唸書的年代,很多學生還會有這種義務感,這種義務感嚴格來說算不上什麼興趣,但是它起碼會逼迫學生想要讀點什麼。

現在的學生連這種義務感都沒有了,完完全全只能講興趣了。但問題是,當只能講興趣時,他們是不是那麼有興趣呢?這就很難講,他們很有可能也沒什麼閱讀興趣。

正因為這樣,香港少數對讀書有興趣或對文化有看法的人,他們的堅持就很可貴。我常常引用北島說的一句話,因為北島住在香港,他最有體會。他說:“你在香港還堅持寫詩,那你就是真正的詩人。” 我覺得這話很有意思。

在香港,你做藝術,寫作,別人會覺得你是個怪胎。因為你根本沒法靠這個掙錢,書也賣不出去,不像大陸,寫本小說也能賣幾千本,在香港,小說印個幾百本,可能還賣不完。

你不會有像《南方都市報》這樣的報紙來採訪什麼新書發佈,公眾不知道你是誰,沒有人給你掌聲,你也沒有物質的報酬。

相反,你可能還要犧牲你本來可以拿來玩的時間,犧牲掉你本來可能有的好的工作,犧牲掉你本來可以跟別人社交的時間,犧牲掉太多太多東西,但是你仍然願意寫書、看書、做這些藝術文化的創作,那你一定就是毫不功利地只愛這個東西。

現在香港人的閱讀興趣上越來越注重本土口味。越來越多的人關心香港本土社會的面貌,香港的歷史,香港的文化,香港的掌故,這種書是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去看。

但就我個人來說,我現在最擔心的就是,我們以前那種讀書環境培養下的閱讀能力正在慢慢流失。

造成流失的原因主要還是現在人上網太多,習慣跳躍式閱讀,每個人都希望在很短很快的時間內攫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最後變成,稍微長篇一點的東西,大家就失去閱讀它的耐心了,然後連專注的能力都失去了。

這種趨勢帶來的另外一個惡果就是,由於你在閱讀時要求短平快,必然會影響你的書寫,書寫也會變得越來越單一。

本來寫東西舊有的方式就是五花八門,千奇百怪的,但是慢慢地大家對於凡是自己覺得不夠清晰不夠直接不夠簡單明了三兩句話不能講完的東西,都不想看。稍微曲折一點的表現,大家的興趣就都失去了。

為節目犧牲了哲學閱讀

雖然我現在主持幾檔讀書節目,但我的閱讀還和之前差不多。

不過,我發現,做了這些電視節目後,很多我原來特別感興趣的領域的書不得已只能被 “犧牲” 掉了。

因為有些領域的書不適合在電視上介紹,要介紹也不能總是持續介紹那幾個領域的書,比如說哲學、政治理論這方面,我分配給這些書的時間減少了許多。

我平常一年大概要看兩三百本書。平時我幾乎是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有空就讀書,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平均一天有六個小時。

我現在很少出門應酬,習慣也越來越壞,我可以一個月不開電郵,電郵不用,手機也長關,我一般喜歡在家裡面,即使外出時也呆在房間裡看書。

平時出門的話,我包裡隨時都會帶兩本書。有時也會有電子書,但無論如何我都會多帶一本紙質書,不然我總覺得沒有安全感,覺得一本書在路上看完了沒有第二本書看了。所以我也很難講有什麼閱讀習慣,反正就是隨時隨地都在讀書。

我平時找書主要是通過一些書評期刊。比如說像《泰晤士文學增刊》,《金融時報》的週末版,還有大陸的《讀書》和《書城》雜誌。

還通過一些有名的書店網站,找一些最近出版的學術書籍。另外,我還會看一本美國的文學書評雜誌叫《BookForum》,它辦得比《紐約書評》還好,以前我會訂《紐約書評》,但現在我都看《BookForum》。

除了自己買書之外,還經常會有大陸出版社給我寄書,大概一個月能有二三十本。這個真是太多了,我也巴不得叫他們不要這麼做,我還是喜歡看我自己買的書。

在如何選書上,我也有自己一些方法。一種是我對這個作者很早就有所認識了,通過以前的閱讀,人家的介紹,書評,或者是透過它的目錄,我在書店看書,經常會翻它的目錄,翻一翻它大概的內容。

其實你買書買得多,看書看得多,你這種基本的鑑賞書的能力,日積月累慢慢就會有的,這不算太難的一件事。

有的學術書籍,你看它題目非常大,《論中國文化……》這種九成都是不好看的。如果是學術書籍,我認為是最容易選的。

你看他的一些基本的東西,比如你看他的參考書目。比如說有一本書,它說要研究英國史,你翻它參考書目,一本英文書都沒有,全都在用二手的翻譯的東西,那你就知道不用看了。

再或者說有一本書,它要談比較重要的學術問題,那你看它的註釋就能大概看出這個學者的功力怎麼樣。非學術書籍,反而比較難,但是隨著你經驗增加也會有鑑別能力。

Q & A:

1、你經常逛書店嗎?喜歡去的香港書店是哪些?

我買書主要還是通過逛書店,有的書不好找,可能就要訂購。我經常逛的書店,一是離我家較近的一個比較大型的商務印書館書店,基本一個星期去兩回。另外有一些小書店,在旺角等處的,一個星期去一回。

北京的書店我幾乎個個都去過。每回到北京。只要有時間。我一定去萬聖書園,以內地出的中文書來講,萬聖大概是買書最方便的地方。我要看的書它基本都有,選書選得好。

2、你經常去香港的圖書館看書嗎?

香港圖書館其實還不錯,我可以免費借我母校香港中文大學的圖書館的藏書。我只要辦張校友卡,就可以在家裡直接上它的網站看很多電子期刊。香港中文大學的圖書館除了本館外還有四個分館,分散在校園幾個位置。尤其絕版的書我真要用起來,就要去圖書館借。

偶爾會去我家附近的一個小規模的公共圖書館,叫做香港沙田圖書館,雖小,但也至少有二三十萬藏書。

3、你經常在香港網購圖書嗎?

我常常網購,說起來也很怪,跟別人習慣還不大一樣。我平常的做法是,在網上看到我想要的書之後,把單子抄下來,交給香港一些小書店,請他們替我購買。這樣其實會比較貴,可我覺得好處在於,讓他們小書店有生意做。

如果偶爾時間趕的話,我也會直接在網上訂購電子書,像亞馬遜是我常常光顧的網站,我直接向它訂購我要的電子書。

4、你平均每個月花在買書上的錢有多少港幣?哪一類書買得比較多?

大概每個月得接近七八千元。有的精裝英文書會很貴。人文社科的書籍我買的非常多。

5、你通常用哪種電子書閱讀方式?(Kindle,iPad,手機,PC,其他方式,喜不喜歡電子書)

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用kindle看書,主要是用來閱讀亞馬遜網站上購買的電子書。我包裡隨時都有兩本書,有時候也會有電子書,但是我基本上是帶著一本電子書還帶著一本紙質書,因為我總是沒安全感,覺得一本書在路上看完了沒有第二本書看了。

6、家裡藏書大概有多少冊?

可能有一萬冊吧。

7、最近買的一本書是什麼?

很難講,因為我一下子會買幾十本,我一下說不出來。

8、香港書展會不會去?對書展感覺如何?

今年我會幫資中筠老師的講座做主持。另外就是延續去年我幫香港書展策劃的一個讀書會,叫 “經典讀書會”。主要是包括我在內的五個人,每人選一本自己心目中的經典著作,做一個讀書會。

讀書會的人數有上限,最多不超過三十人。香港書展入場人多,每年六七十萬人,一些講座現場都是過百人,但是我覺得我們也許需要一些比較面向小眾的、細緻一點的活動,所以就想到做讀書會,今年乾脆就叫做 “少數人讀書會” 。今年我會做第一場讀書會的導讀人,我帶大家讀的書是柏拉圖的《申辯》。

說到對香港書展的建議,我希望承辦機構能用一些更專門的,更有文化導向,更清晰的主題去做好這個書展。

它每年都會有一個主題,但在我看來,那些主題都太普通,太平常了。另外,場館佈置非常專業和高效,但是仍然缺乏一些文藝特徵,可以在設計上更多一點心思。

(轉載自《香港雜評》http://commentshk.blogspot.com/)

Views: 35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