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用生:教師的課程理論化:從詩性智慧到 A/r/t(5)

由此可知,詩性智慧的課程理論化是詮釋探究的一種形式,擺脫過去實徵主義、理性/技術/實驗典範的課程研究,從實徵的走向靈性的、哲學的和現象學的,建立教育、課程研究的「多元典範」,將被排除於知識生產過程的教師和行動者納入研究和革新的過程,同時讓教師檢討自己的知覺、形象、理解、脈絡、行為和關係,考驗自己生產的知識,覺醒隱藏於其中的常識或神話,以超越常識的觀點,再宣稱教師研究的合法性。如此,理論並非靜態的分析概念,不只是邏輯的理性思考,而是理念的不斷更新,使課程理論產生新的可能性。教師不僅應用理論,還要利用想像的經驗,質疑、反省這些經驗,由此詮釋理論,超越課程和教學理論的限制,走出巨型的敘說(metanarratives),走向多元的可能性和故事的世界,讓課程和教學理論回到教師和學生身上。


這亦是 A/r/t 的重要主張。A/r/t 強調,教師(T)不僅是研究者(R),同時亦是藝術家(A),要游移於這些角色之間,在個人、專業和社會的領域中,進行研究、教學和創作,將理論(求知,theoria)、實踐(做,praxis)和創造(poesis)結合起來。這些主張對教師課程理論化有很大影響,下文將加以分析。


A/r/t 與課程理論


A/r/t 是一群加拿大藝術家(學者)最近倡導的一個新概念(Irwin & de Cosson, 2004; Irwin & Springgay, 2008),在台灣亦漸漸引起關心和注意(許楓萱,2009;歐用生,2010)。Irwin(2004)強調,教師、研究者和藝術家這三種角色或思考方式並非獨立的現實,而是相關聯的、統整的主體。傳統上這種思考方式被二分或被階層化,但後來辯證的思考得到重視,視每種思考方式為平等的關係,使內在的概念產生積極的能動性。可是,辯證往往偏好某個範疇,例如教育上偏重理論而輕忽實際,結果造成了許多偏頗。如果能克服這種偏頗,兼重理論、研究、教學和藝術創作,則教師的思考能朝向多重辯證(multilectical)的立場,採取更複雜範疇間的互文本性(intertextuality)和超文本性(intratextuality),這時就能舞動於游移的空間,在這些範疇和空間上跨越疆界,辯證的觀點才有作用。

A/r/t 的教師位於邊緣的空間,尋找最接近而非接觸的時刻,與特定的角色遊戲,但拒絕與任一角色調適,其中兩者可能產生對話或對立;同時在偏重學術傳統和成就的文化下,又要試驗或創造新的求知、實踐和創造方式,常引起內在的掙扎。A/r/t 用混雜性(métissage)的概念來說明他們面臨的這種明顯是矛盾世界上的相似性和差異性。Irwin(2004)說,混雜性是疆界的語言,是游移於英國-法國(跨國界)、自傳-俗民誌(跨研究方法)、男-女(跨性別)間的概念,教師居住在這種混雜性的疆界上,就像生活於第三空間、新的第三世界,不斷重新思考、重新生活、重新創造他們的主體,傳統不再構成真正的主體,他們具有多元的主體。這時教師覺醒到混雜性的存有,再創造、再研究、再學習理解、鑑賞和呈現世界的方式,統整求知、實踐和創造,追求兼具知性、感情和實際的美妙融合的美感經驗。這種統整性融合了矛盾但又是可教導的時刻,聚斂性和擴散性結合起來,相似性和差異性亦融在一起。

所以混雜性是一種連結關係,橋渡、連結並創造其他形式的第三空間,提供更深層、更深化的意義創造方式來探討、轉換和理解,以第三空間上的模稜兩可(ambivalence)為生成的場域,從渾沌中創造意義,尋求更多可能性。(教育學報,2012 年,第 40 卷第 1–2 期,頁 15–30 © 香港中文大學,2012 作者单位:台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

Views: 3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