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藤嘉一《中國的邏輯》90後的邏輯

2009年下半年的一天,我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上課時,話題涉及到了2009年初期中國面對的國內外形勢。參與討論的都是高一高二的學生,就是所謂的90後。畢竟是享受精英教育的高材生,也受著白領父母的影響,見多識廣,頗有思想。遠勝於高中時期的我,很讓我感到欣慰。

我知道,大人主導的社會對90後有些說法與意見,就像著名的80後那樣。我本人對那些評論毫無興趣,也不知道大家到底是怎麽說的,總是覺得那些評論有點“以點蓋面”或是“以面蓋點”。換位思考,如果我是“90後”也會很難受。但我要對我的學生負責,若發現什麽不健康的想法或觀念,作為長者給點建議比較好。

“西方政府或媒體往往給中國蓋上共產主義的帽子,這是有偏見的,為了消除誤解,中國方面也盡量以外國人能接受的語言和方式傳播自己,促進中外交流。”

“別討論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了,那些都是空的,跟實際問題一點關系都沒有,討論這些是根本沒用的。”

這是一名高一女生提出自己對如今形勢的觀察後,被其他大部分學生反駁的場面。結果,在座的學生之間達成了共識,即談主義只是空話,毫無意義。我覺得,兩者表達的都不無道理,外國對中國有偏見,中國應該主動傳播自己,不該從“姓社”VS“姓資”的角度看問題、談問題。

我只是發現了兩個“問題”。首先,前者是極少數,後者則是絕大多數,碰撞的火花有些失衡;其次,占絕大多數的“反主義者”看問題的態度充滿冷漠和感性,缺乏激情和理性。比如,不像我周圍的大學同學那樣,他們對將來沒有什麽悲觀,對現狀也不抱有那種不滿,似乎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就是擱置問題、拋棄痛苦,對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現狀保持莫名其妙的距離感,覺得無所謂。

這是我這幾年來經過跟自己學生、大城市的90後接觸、交流後的深刻印象和普遍體驗。我知道,城市孩子跟農村孩子有所不同。我認識的農村高中生對未來充滿著動力和希望,他們正視問題,通過挑戰自己而改變現狀。從這一點看,中國90後也處於多元化。不過,我打算對自己學生看問題的不健康態度進行糾正。那些“把意識形態妖魔化”的態度在我看來還是有些片面、極端。

上面談了90後的意識形態問題,接下來談談我對中國90後的觀察與思考。進入正題前,我先要表明一個態度。在我看來,90後也好,80後也罷,其概念的本質與大家很熟悉的左派、右派、走資派、海龜派、保守派、改良派等種種歸類沒有任何差別。我對此話題的觀點毫無動搖:中國正在進入新的階級分化時代,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現象?顯而易見,無非是當代中國轉型中的高壓力和在網絡上獲得了新話語權的當代中國公民超強的想象力之間,差距不斷拉大所造成的結果。他們善於把壓力變成想象力,從中蹦出雷人的網絡語言、玩弄概念。

由於日本社會不存在把80後和90後等歸類的習慣,所以,讓我這個80後說90後,說實話有些困惑。日本只有“年輕人”的說法,社會和大人把它稱為“若者(Wakamono)”,並諷刺我們,“你們年輕人缺乏鬥氣,我們年輕的時候有什麽不滿就馬上上街、罷課,60年安保鬥爭時還去圍堵國會,不怕死的。而你們呢?都是什麽宅男,讓人失望。我國的未來真是一片黯淡啊!”

今天日本年輕人缺乏鬥誌與時代環境有關。我是1984年出生的,當我剛剛學會獨立思考,就趕上了泡沫崩潰,媒體上幾乎都是負面的報道。與此相比,那些諷刺我們的大人在年輕的時候適逢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繁榮期。相信那句話,環境改變人,時代造就人。

而今天中國大人和年輕人的關系呢?前者似乎也經常諷刺後者,說什麽沒有社會責任感,缺乏獨立生存能力等等。社會不能怪年輕人,年輕人沒有那麽堅強的自我認同和自力更生是世界共通的。性格也好,個性也好,心態也好,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受社會、體制、輿論的影響。至於中國媒體動不動就說年輕人浮躁、迷茫、盲目,試問,你們不覺得年輕人不浮躁的社會很可怕嗎?年輕人對現狀把握得透徹,對未來預測得準確,這很不正常嗎?至少我看到的中國年輕人,在當今社會轉型和受到西方文化影響的核心背景下,他們的狀態極為正常而正確。

我想80後與90後之間,也沒有什麽明顯的差別。畢竟都是年輕人,浮躁迷茫,容易傷感,愛與人交流,喜歡吃麥當勞,承受著來自社會、家庭、學校的壓力而徹底陷入“成績主義”,看到許多社會矛盾從而對未來感到不安……這些都是他們共有的狀態。

從外國人的角度看,媒體也好,網民也好,中國人對80後、90後的特征和區別等的討論,非常的絕對、固定、僵化,給人一種煽動輿論、玩弄概念的悲觀印象。為何非要給他們貼上這樣的標簽呢?與數學截然不同,人性是不可能有標準答案的。

我曾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擔任外教,以及在平時社會活動等場合也接觸過不少90後,但80後則是我接觸最多的群體之一,畢竟我也是80後。

倘若非要說80後與90後之間的不同,我從90後的觀察能力和社會賦予他們的物質條件加以尋找。80後問題出現後,輿論用各種辛辣的詞語談論80後,並給那些嫉妒80後的中年人提供大力諷刺、痛罵80後的言論空間。那一刻,90後在幹嘛?他們不僅在旁觀,同時不動聲色地觀察80後越走越被動、越來越消極的惡性循環。從本能反應出發,90後就學習了一下,並初步思考,“怎麽避免80後那樣的局面呢?”

沒有80後,就沒有90後,90後的被關註度顯然沒有80後高,這點對90後來說也意味著欣慰。80後的心態動蕩在於,一方面為社會格外地關註自己的現狀感到自豪;另一方面又很清楚,對於自己的能力和未來沒有那麽堅定的把握,因此產生說不清的折騰。毋庸置疑,有了選擇權,享受著前所未有的物質繁榮的80後是新中國最幸福的一代,但由於上述復雜原因,80後這一新興群體就變成了充滿“受害者意識”的一代。

90後看起來沒有80後那麽浮躁,甚至保持著一種冷漠,首先是因為被關註度沒那麽高,壓力就必然沒那麽大;其次是如前所述,他們已經親眼見證了80後的悲劇,從中學習,盡量避免走上80後那條路。

具體而言,90後傾向於與媒體報道保持距離,與蝸居、蟻族、房奴等熱點話題保持距離。理性則是一種距離,不管圍堵你的周邊環境多麽的嚴峻,政治生活多麽的緊張,盡可能不把自己視為當事者看,而退一步,從旁觀者的立場保持“觀望(wait and see)”的態度。不是90後的本性成熟,而是他們的成熟來自內心的理性和冷漠。80後比90後更充滿奮鬥精神,80後一定比90後更加成熟。

不過,我很不看好90後面對物質社會的態度和在長輩面前的無禮。我在北京認識的一些中學生兩個月就換了一臺3000元的手機,隨意吃花,沒有節制意識;把父母開車接送上學視為理所當然,只要成績過得去,教室背後就會出現不和諧的聲音,嘲笑老師笨蛋,諷刺學者無知。

我每天收到三四百封讀者來信,畢竟是第一次交流,雙方保持基本禮儀和客氣是應該的。媒體記者和長輩們對我彬彬有禮,“尊敬的加藤嘉一先生,您好”。而凡是無禮、缺乏誠懇的基本都是90後,“嘉騰,你好”。至少在日本,稱呼長輩不加敬語是不可以的,寫錯對方名字是不嚴肅的。

Views: 7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