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卓軍·野根莖:弱機構.群組織.戰爭機器(9)

(二)、1987的「拾月」:《上山》的拍攝前後只花了三天,「拾月」劇展在三芝飛碟屋的表演只發生了兩天,而且是在颱風過後。1987年10月25日,距離7月15日蔣經國宣佈解嚴和這位強人隔年1月13日過世各不到100天,琳恩颱風帶來的巴士海峽和東北季風共伴效應,造成基隆氣象站觀測到1930年以來的第八大日降雨量,301.2毫米。

這時候,王墨林所策劃「拾月」劇展,集合了「河左岸」、「環墟」及「筆記」三個劇場團體,先前只給了「拾月」這個題目,之後就由三個劇團各自發展,直到演出當天,在三芝錫板村附近的克成造船廠的海邊廢墟,在廢船廠、海邊、飛碟休閒廢棄屋,進行自由表演的異質聯結。

王墨林特別選在海邊一座廢棄的造船廠和飛碟屋呈現,卻有著反系譜與反符號的意涵,不僅對反著當時台灣劇場界與室內劇場空間之外產生聯結與對話的風潮,也和台灣當時的經濟發展和政治海禁有所關聯。

台灣在戒嚴時期,接近海禁狀態,整個海邊都由海防部隊看管。1987年7月才剛解嚴,海防部隊還是駐守在海邊,因此,從圍觀群眾中,可以看到好幾個軍人、警察,反映了當時戒嚴與解嚴之間的社會情況。同時,先後兩次全球石油危機的打擊,也造成了這些廢墟的出現。

 

黎煥雄導演的《在廢墟十月看海的獨白》,根據的是馬奎茲《伊莎貝在馬康多看雨的獨白》及《獨裁者的秋天》、拉美報導文學作品《愛與戰爭》、中國文革傷痕文學作品《反修樓》、演員陳哲鵬詩作《星的樣子》發展排演。此劇演出的片段紀錄,目前有27分鐘36秒。

從影像內容來看,演出地點在淡水海邊廢棄的飛碟屋樓房內,可以看到演出時風雨交加、滲入空屋內遍地泥濘,除了在泥濘中匍伏、女性演員的狂嘯、眼戴黑布條彷若罪犯的影像,在紀錄之外的非中心化開放演出,以風雨、海浪為背景,僅能以偶遇、眼見和口述的方式傳遞。策展製作者與三個劇團,等於是在這個風雨交加的特定廢棄場址,繪製轉印了解嚴前後、之間的某種創傷式身體/精神地圖。

Views: 5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