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指天空的兩根三叉型鋼柱,曾經嵌在世貿北塔的鋼架中,目睹了十年前撕心裂肺的災難;一段已經銹跡斑斑的灰黑色防水墻,仍然矗立在十年前的老地方,是雙子塔劫後留下的唯一原封不動的骨血;一棵十年前被燒焦的豆梨樹,軀幹上還留著煙熏的痕跡,如今卻已經重新枝繁葉茂。

這個被稱作零點廢墟的地方充滿了玄機,人們在這裏看到的是傷痛還是希望,是死亡還是新生,或是什麽都有,或是什麽都沒有,也許都不過是自己的心情和體驗的投射。剛剛落成的“9·11”紀念館單憑名字就足以與這些歷史遺存渾然一體——“倒映虛空”。

沿著青石路,穿過400多棵白橡斑駁的樹影,大地在眼前洞開,兩個200英尺見方、30英尺高的水池被包裹在飛流直下的人工瀑布中,水流在池底匯集平緩如鏡,之後再落入15英尺深的池眼裏。水池的四周的短墻支起黑褐色的銅匾,匾上滿滿刻著是死難者的姓名,2983個曾經鮮活的生命,觸起來只剩指尖的冰冷(死難者姓名包括飛機乘客、1993年世貿爆炸案中的死者和犧牲的救援人員)。

兩方水池正坐落在世貿大樓的地基之上,雙塔不在,四周綠樹藍天,新的住宅和辦公樓正拔地而起,起重機高架,混凝土機轟鳴,人們躊躇滿志,行色匆匆。紐約不再是滿心傷痛,零點廢墟不再是滿目瘡痍。“9·11”紀念館方案幾經修改與當年的藍圖已經不同,而它的設計師們在經歷了這個裏程碑式的工程磨礪之後,也已經不再是當年的自己。

42歲的麥克·阿拉德,至今他為世人所知的作品其實只有一件——“9·11”紀念館。

“9·11”剛過不久,他就開始在紙上勾勒紀念館的圖案,那時紀念館方案的征集競賽還沒開始籌劃。“開始設計時根本沒有什麽目的,就是把這個當成是一種思考和療傷的方式。”阿拉德說。因為“9·11”發生時他正好在紐約。

阿拉德的“倒映虛空”是從應征的5201件方案中脫穎而出的,他選擇了79歲的彼得·沃克做搭檔,沃克的補充設計讓阿拉德的方案如虎添翼,最終奪魁。

設計師向死難者家屬發出邀請,請他們提出自己親人的名字應當與誰排在一起的建議,之後阿拉德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終於把名字排好了,家屬們提出的1200條建議全部得到了滿足。

“當你看那些名字的時候,他們好像是隨便排列的,但對於知道其中故事的人,他們又都是有意義的。比如一個女孩的父親在世貿倒塌時喪生,而她最好的朋友又是賓州墜毀的那架飛機上的乘務員,只有把這兩個名字放在一起,才能顯示出‘9·11’對生命的巨大摧殘。”阿拉德說。

Views: 13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