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宜·形構共有、共創、共享雲端: 雲端策展內容優化之實踐模式初探(9)

肆、雲端策展內容優化之實踐歷程模式

本研究初探策展人在紛雜資訊中「採礦」挑選特定主題,運用策展平台工具
「共享」同好,除希望成立頻道聚集有相同理念的人之外,有些策展人更基於一種追求夢想的精神,寄望成為該網路社群熱門的點閱目標,引起興趣社群注意、期待認同及分享。

其中尤以新聞頻道的策展,藉此發揮公民新聞的精神,扮演平
民「意見領袖」的角色,頗具意義。一如Rosenbaum(2011: 80-81)所倡議,網路已經創造出內容策展人這個新角色的需求,這些公民編輯(citizen-editors)將成為協助網路內容過濾(clarify)以及確證(validate)網路內容的核心角色;且未來會有更多由下而上(bottom-up)的「公民新聞學」(citizen journalism)出現。紐約大學教授Clay Shirky 說,新聞不會告訴你,它何時過量,新聞量過多的部分原因是內容製造者為數眾多,如今,人人都是媒體管道(everyone is a media outlet)(ibid.: 111)。

web 2.0 網路應用,以雙向「上傳」、「分享」將網站視為「提供各式服務的
平台」,使用者居核心位置,強化對「人」的重視。前述,建構「策展國度」具創意、聰明、內行的人愈來愈重要,才能聚焦趨勢、找出模式,以及從威脅要淹沒我們的資料洪流中找出意義。本研究分析發現,策展團隊以個人知識、經驗、品味、聯想力,經由內容揀選、呈現、重組而賦予「意義」及「創意」,某種程度上也能創造出「既有內容」的新價值。例如:有些頻道的確已經運用便宜、免費的方式,花費極少人力蒐集到大量的資訊內容,藉由求證與重新撰寫的方式發佈,透過跟隨者的回饋分享以及持續關注,經營出具有獨特風格的頻道,吸引相關廣告廠商合作。循此策展邏輯,亦即Seth Godin 所論,「我們不缺乏資訊,而是缺乏注意力(attention shortage)」內容消費者剛開始只是因為喜愛,但當策展提供價值時,便轉身成為策展人,吸引具有經濟價值的注意力(Rosenbaum, 2011: 222)。

本研究探索雲端策展實踐歷程,正呼應策展關鍵本質在於人,策展平台及工
具特徵有助推動優化內容共有、共創、共享之實踐,惟策展資料須深入確認其正確性,揭露原始資料來源,連結優化意旨。至於如何執行「成熟」的雲端策展,本研究分析獲獎頻道優化內容之策展歷程歸納,首先須有具體可行之策展工具,以進行資料的蒐集過濾;此外,效率與社群互動溝通的策展平台,隨著訂閱人數增加,興趣社群媒體影響力擴大,得以產生行銷與品牌化效果。至於以策展人為核心的「雲端策展實踐歷程模式」,彙整前節討論涵蓋三大主要元素(factors),分別為:

(1)策展目標受眾:策展人需瞭解自己及目標受眾的興趣、需求、專長,
以擬定策展主題資源,予以精挑、組織、呈現內容;

(2)創意創新思考:發揮創
新創意,藉由社群媒體網站推廣,建立目標興趣社群注意、期待與認同;

(3)推
動市場行銷:理解媒介競合,掌握策展目標受眾,形構策展媒體品牌後,便可逐漸建立黏性(圖:1)。Bakker(2012: 1-11)曾經提出網路新聞媒體的商業模式,該模式已演變為一種循環形式,而非過往的直線性商業模式,一如本研究所發現。

國內研究曾評論分析,國際間隨著消費與生產混搭的特殊公民參與文化在YouTube 崛起,積極探討YouTube 成為一個重要的公民參與平台的潛力,重塑當代媒體景觀(mediascape)但,國內這類議題卻很少被討論;有關YouTube 的研究雖值得進行,「國內學者思索半晌後卻開始搔頭,不知如何去面對這個太新太快、以資源共享的概念起家的龐然大物」;但事實上,YouTube 達人們的內容如何被群聚、組織起來應是了解YouTube 最根本的議題(蕭宏祺,2012:239-252)。本研究針對策展人規劃歷程及內容,發展出雲端策展推動共有、共創、共享內容優化實踐,初步發現策展平台形成參與式數位媒體的歷程模式,希冀對未來有意研究社群策展成為公共空間(public sphere)之相關研究,提出有意義的基礎資料。

伍、結論:雲端策展推動共有、共創、共享理想實踐


策展是關於人們賦予任何蒐集、組織而得的事物「定性判斷」,從而增加這
些事物的價值,關乎選擇、組織分類、呈現與推廣發展(evolution),需要極優質的人力(策展人)介入。本研究分析「2013 年雲端頻道策展競賽」獲獎頻道,觀察策展人如何在網絡中扮演「媒體仲介者」,審視其主題內容選擇、判斷、評估,提升網路內容意義、價值與能見度,延展線上各類媒介內容傳播及行銷的作為,以及其以正確、權威、特色主題內容,更新累積及傳佈「互連性」(connectivity)之實踐,達到更有效率的匯整與傳播,與優化的核心意旨密切連結。研究發現,面對資訊過剩的世代,網路既有內容因策展工具及策展人創意實踐,形成更具意義的共有連結,促成內容價值共創共享,有助優化內容;且策展優化亦提供個人品牌媒體行銷的實踐形式,推動「新策展階級」樣態漸趨成形。

創意策展有助實踐優化內容:本研究分析策展「頻道指數」結果與加計「頻
道內容」、「頻道企劃」之評審結果差異不大,略可解釋「人氣」頻道確需內容品質以為呼應。在確保策展內容無著作權疑慮前提下,策展歷程印證「搜尋、篩選過濾、分類整理、發佈呈現、推薦、行銷」為內容優化、加值之步驟工具特徵,其所執行雖不在於創作更多內容,但其挖掘、採礦資訊之海,讓他人創造的內容透過個人基於興趣專長精挑主題、組織整理最佳與最相關的內容,並以最適方式呈現,使得網路既有內容因策展人之創意實踐,形成更具意義的共有連結,具品質的策展內容更增加外部連結(External Link),引起興趣社群注意、期待、認同及再分享,進一步達到策展優化,促成內容價值及品味的共創共享。

雲端策展優化推動共有、共創、共享:

雲端策展對優化內容提供實踐的可能,
除共有、共創、共享外,策展特性也引發個人或團體成為平民意見領袖的想像與意願。Rosenbaum,(2011: 6)指出,策展改變了我們動員「興趣想法相同」(like-minded)的個人,如團體般地共同分享、聚集甚至產生購買行為。這一切不外突顯出,內容雖珍貴但傳佈(distribution)及組織(organization)更是關鍵因素(the key factors)(ibid.: 29)。策展人在這個影音圖文交織的特殊公共空間中,藉由頻道發揮公民影響,扮演平民「意見領袖」的角色。一如研究分析YouTube巧妙創造一個近似所謂真正的開放空間,所謂的參與式媒體,雖不完全符合哈伯馬斯、或早先政治傳播學者所引頸企盼,但相較之下頗為接近(蕭宏祺,2012:239-252)。

創意與創業:

網際網路釋放的內容創作力可發揮更大效益,不限於內容產製
者;內容消費者只要個人知識、經驗、品味、聯想力,以策展「說故事」賦予「創意」及「意義」,無論是關鍵字排名、社群網站連結,累積粉絲、跟隨者人數,其影響力均能使搜尋引擎不得不加以重視,創造出新的價值。前述,「策展國度」需要具創意、聰明、內行的人,才能聚焦趨勢、找出模式,從這個威脅淹沒我們的資料洪流中找出意義。分析獲獎頻道普遍在鎖定目標族群、明確分眾定位等策略上有其掌握,無論就增加點閱率、網路黏性、粉絲忠誠度以及互動性,均表現出從一個消費者到創造評論成為生產者的潛力。

個人品牌媒體行銷:

一些取材具市場性的策展,與產業結合規劃周延,在行

銷訊息與行銷通路策略上,可行性高且具創意,展現低成本、網路內容加值等特
徵。有些策展人用心經營社群,強化搜尋口碑、初具搶占關鍵字能力,凸顯策展
工具給予個人品牌媒體行銷極佳的實踐,呼應Rosenbaum(2011: 19)所指,目
前正出現所謂的「C 世代」(Generation C),意即「內容世代」(Content Generation),「策展新階級」(the New Curation Class):「內容創業家」(Content Entrepreneurs)(ibid.: 68)漸趨成形。策展優化之概念及工具性特徵,推動策展人以創意實踐共有、共享、共創的同時,亦有助策展人之「品牌」經營。品牌行銷專家Steve Addis 早在2005 年便發表「策展經濟」論點,他認為,品牌當務之急是必須趕上社群 媒體、即時匯聚、策展等快速發展趨勢,品牌經理人的角色定位就是策展人,更
甚於行銷人員(ibid.: 145)。

本研究初探雲端策展創意、內容優化、策展實踐歷程等根本議題。由於國內
雲端策展才剛萌芽,尚未有所謂的成功案例足以對照比較分析;國外雖趨勢漸起,但策展生態規模差異大,不宜類比。未來策展蔚成風潮,有意研究相關議題者,或可據本研究發展之基礎深化探討。


參考書目


台灣搜尋引擎優化與行銷研究院(2011)。〈什麼是Content Curation?〉。上網日期:

2013 年1 月30 日,取自 http://www.dns.com.tw/seo/?p=3389
史鵬舉譯(2012)。《優化:高效的SEO、社交媒體和內容整合營銷實踐及案例》。
電子工業出版社。(原書:Odden, L. [2012]. Optimize: How to attract and
engage more customers by integrating SEO, social media, and content marketing.
NJ: Wiley.)
曾瑾瑗(2007)。《新媒體產業之挑戰與機會》。行政院新聞局96 年度自行研
究報告。行政院新聞局綜合計畫處。
郭菀琪譯(2012)。《CURATION 策展的時代:「串聯」的資訊革命已經開始!》。
經濟新潮社。(原書:Toshinao SASAKI 佐佐木俊尚[2011]. キュレーション
の時代――「つながり」の情報革命が始まる. Japan: CHIKUMASHOBO
LTD.)
蕭宏祺(2012)。〈YouTube 的崛起:一個新的公民參與平台?〉,《新聞學研究》,
113(3):239-252。
Andrejevic, M. (2008). Watching Television Without Pity: The Productivity of Online
Fans. Television & New Media, 9 (1), 24-46.
Bakker, P. (2012). Aggregation, content farms and Huffinization, Journalism Practice,
iFirst(1),1-11. Retrieved January 20, 2013, from
http://dx.doi.org/10.1080/17512786.2012.667266.
Burgess, J. & Green, J. (2009). 2009 YouTube: online video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Cohen, N. S., (2008). The Valorization of Surveillance: Towards a Political Economy
of Facebook. Democratic Communiqué, 22 (1), 5-22.
Corbett, S. (2011). Curation nation: How to win in a world where consumers are
creators, Prometheus, 29(2), 184-187.
Creamer, M. (2008). Its web 3.0, and someone elses content is king. Advertising Age,
79,(15),1-17. Retrieved January 20, 2013, from
http://ezproxy.library.ubc.ca/login?url=http://search.proquest.com/...
54672?accountid=14656
Gil, E. (2012.01.04). How Pinterest will transform the Web in 2012: Social content
curation as the next big thing. Retrieved February 20, 2013, from
http://blog.eladgil.com/
28
Gordon, R. (2011). Multiple sources. PRweek (U.S. ed.), 14(11), 30.
Guo, M. & Chan-Olmstead, Sylvia M.(2011.05). Building online relationship:
examining social media utilization on traditional media websit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1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Conference,
Boston, USA.
Hall, C. & Zarro, M.(2013.1.24). Social curation on the website Pinterest.com.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oltz, S. (2012). A matter of substance: the problem isn't information overload--it's
filter failure. content curation is the answer. Communication world, 29(1),
14-19.
Newman, N. & Dutton, W.( 2011.05). Social media in the changing ecology of news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The case in Britai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1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Conference, Boston, USA.
Rosenbaum, S. (2011). Curation Nation: How to win in a world where consumers are
creators. New York: McGraw-Hill.
Rosenbaum, S.(2010.08.)Why content curation is here to stay and content is no longer
king. Retrieved February 10, 2013, from
http://www.alacrablog.com/alacrablog/2010/08/another-curated-list-o...
icles-on-curation.html
Van Dijck, J. & Nieborg, D. (2009). Wikinomics and its discontents: a critical analysis
of Web 2.0 business manifestos. New Media & Society, 11 (5), 855-874.
Villi, M. (2012). Social curation in audience communities: UDC(user-distributed
content) in the networked media ecosystem. Journal of Audience & Reception
Studies,9(2), 614-632. Retrieved March 1, 2013, from participation.org.
Zuk, R. (2011). Content curation: Is it strategic syndication or simply saturation?
Public Relations Society of America, 18. (5), 7. Retrieved January 7, 2012, from
http://www.contentcurationmarketing.com/articles/share/57248/

許文宜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廣播電視學系 助理教授
E-mail : sophia.jeffery@msa.hinet.net
電話:0987018516 (O)22722181 ext. 5023
通訊處:台北市北投區懷德街78 巷27 號4 樓

Views: 43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