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攸青·藝術的創造思維與超越:德勒茲的「差異」理論之啟示(8)

整體而言,「差異」與「重複」之間,主體藉著本有的差異習性 (habit),雖然也許有其固執的偏頗,卻也是每個主體認識世界的基礎,重要的是如何開放恢復這個主體如同幼蟲般的 (larval subject)(兒童般的)直覺感知本能 (DR 78-79),去基於「我們本有的感受性」(sensibility that we are),尋求能自由 (freedom) 的去覺知到真正的需要 (need) 的途徑,並嘗試與探索差異,去重複並能有所超越 (DR 73, 77, 83),而不是依賴既有期待與判斷去找尋理想的範式,不是找尋相似性的特質去再現既有概念。這也是為何「單義性」如此重要。三者的密切關聯性與內在意義,也正清楚揭示著一種藝術創造的觀物態度與表達之間的緊密相連的關係。

 

總之,德勒茲的單義性立場所揭示的認識態度,會讓藝術創造時之知識探索的狀況,所關注到的,是各種細微差異的互為關係,而非既有知識概念性的差異辨識。差異感觸 (Idea) 的發生,會在一種多樣性的空間─ 時間 (spatio-temporal) 作用,可能產生一種「多重的理想之連結關係」(multiple ideal connection, relationships),並且是以形式之元素的方式,去產生交流的互為關係 (DR 183)。這個差異感觸,是有其內在性之精確結構的。德勒茲不僅以微分的問題性來形容解釋這種問題解決的性質, 並且強調出其中某種動性探索的特質,以及靈感潛在知識生產的可能性。我思它不會再是一種主導的作用 (DR 173-6)。德勒茲說:「事實上,無意識的結構,並不是衝突、對抗,或對立,而是問題意識」(DR 112)。這種無意識的作用,並不是精神分析學的,因此,以下接著分析德勒茲差異理論與精神分析學之區別。

 

三、「差異」──反精神分析學的再現美學

每個生命都有其不同的過去 (past),不同生命層次的「差異」,如遺傳 (heredity), 不同的命運際遇 (destiny)。所以,藝術創造性思維認識事物的關鍵態度,是強調應有對於差異的好奇、欣賞探尋企圖 (DR 71-78)。即便是困境的遭逢,也願意面對。所以,德勒茲強調關注差異,與單義性的觀點是密切關聯的,同時,更是一種來自一種死亡的直覺,為了永恆的回歸而執著的奮鬥相關。提醒著藝術人一種執著於為生命價值與自由的需要而努力的立場。藝術人的創作使命,不是為了生物性的快樂滿足,這種自由意志的力量,是驅使藝術家堅持探尋自由的真差異感觸的重要驅力,使藝術家企圖讓自己更開放自由游牧,當然也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基礎。因此,藝術創造性的力量, 並非是精神分析學的符號模式,而是死亡直覺與單義性的力量。

 

(一)藝術的目的是死亡直覺,而非快樂原則

 

對於德勒茲而言,藝術的目的是一種如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 所形容的永恆的回歸 (eternal return),探索認識之態度應基於「死亡直覺」,而非「快樂原則」。這是不同於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的想法,佛洛伊德從「快樂原則」解釋原慾的第一層功能,認為藝術在模仿相似性通則,以平衡昇華人類的原始慾望,使人原始的動物生理需求(劣根性),能遵循社會某種規範,自我控制。但事實上,這種解釋模式,完全喪失了人的主動生命實踐的意義,更脫離了真正的藝術目的。德勒茲認為「死亡直覺」,才會引領我們產生一種超越於一般知識經驗的運作模式 (a transcendental

principle),才是真正藝術運作的動力,能讓人直接去面對某種生命的疾病、破壞性、    問題的同時,也得到一種治癒 (DR 16)。才是藝術人的自由意志所依賴的生命實踐的價值與力量。

Views: 4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